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RSS feed
紀錄、捍衛、行動
已更新: 1 小時 25 分鐘 前

【聲明】片面調動不是幸福職場!待遇低落才是缺人主因,停止片面調動,重擬調動規劃

2025, September 23 - 20:03

文/臺灣鐵路產業工會

本(9)月19日,公司在未經與員工及其所屬單位事前協商與溝通的情況下,要求8名員工於兩週內前往七堵調車場支援,僅以「人力青黃不接」、「確保調車工作安全」為由,要求曾在七堵調車場工作同仁即刻返調。然而,公司並未明確說明歸建期限,也未提供任何配套措施,支援也僅有嘉獎作為補償,況且這8位員工是經過公司調動程序申請調離七堵調車場。

目前多位當事人也出具報告表達拒絕調動,台鐵公司才於昨日再通知8人將於今(23)日召開會議,但從單方面宣告調動的狀況下,多位當事人都表示擔心公司只是做表面溝通。

公司一紙函文就要求員工支援,是侵害勞動尊嚴,忽視員工意願及因支援衍生的成本,未依照《勞基法》調動五原則,考量是否對員工有不利待遇、並對員工因調動而被影響的生活與家庭提供必要協助,此外對於被抽走人力的原單位來說,突如其來的人力缺口如何解決?

這都一再暴露公司長期人力政策錯誤與管理失當,請鄭光遠董事長別讓自己所說的幸福職場越來越遠!臺灣鐵路產業工會對此表達最嚴正的譴責,並提出以下訴求:

一、公司應提出嘉獎以外支援條件,擴大支援意願調查範圍。

二、調動應與當事人討論協調,片面調動不符調動五原則要求。

三、有意願支援者,公司應提供相關支援、交通等津貼,且敘明歸建日期。

四、遭調動車站、車班之人力缺口,公司應有配套方案協助。

短期方案無法解決調車場人力缺口,請公司正視薪資待遇才是正解。最後產工必須強調,調車場人力缺口造成的安全隱患,只是台鐵運、工、機、電單位的縮影,公司進行加班費控管、休假控管、極低的各項津貼、主管加給,沒有改善薪資待遇問題,公司再開更多會議、做更多檢討都是枉然。

這篇文章 【聲明】片面調動不是幸福職場!待遇低落才是缺人主因,停止片面調動,重擬調動規劃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全教總回應教育部:試務補償尚未真正改善,基層待遇仍待提升

2025, September 23 - 19:54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教育部今日回應全教總記者會的訴求時,表示已調高國中教育會考試務費用,部分項目甚至「翻倍」提高。但全教總檢視細節後發現,實際增幅有限,未能充分反映基層工作人員的付出。

首先,監試人員費用由 3,575 元調增至 3,850 元,實際僅增加 275 元、約 7.7%。相比近二十年來基本工資調幅 81%、時薪漲幅 188%,這樣的調整幅度仍嫌不足。更何況,監試多安排在假日,若依勞基法標準,假日加班至少應有兩倍工資,但教育部卻只象徵性地加了 275 元,嚴重低估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勞務價值。

其次,教育部看似「翻倍調整」的部分,主要是將「會考前一天」的工作費由半日 825 元調整為一日 1,650 元,實際上其他日並未調升。但國中教育會考的試務工作早在寒假即已展開,其準備工作日的費用仍維持在全日 825 元、半日僅 423 元,且可報支的天數並未增加,依舊無法改善實際參與試務工作者連半日工作費亦不可得的窘況。教育部以文字遊戲包裝成看似整體待遇翻倍的假象,顯然有混淆視聽之嫌。

此外,試務講習費、閱卷費、出題費等相關項目是否調整,教育部並未明確說明,這部分也值得關注。

全教總認為,試務工作是國家教育的重要工程,教育部願意正視此一議題是好的開始,但若僅止於表面數字調整,仍不足以解決基層待遇長期偏低的問題。若未能真正提升補償標準,恐將影響試務品質與教育人員的投入意願。

全教總再次提出三點訴求,期盼教育部正面回應:

  1. 各項試務工作費至少應比照基本工資調幅,調整 80% 以上,並增加可報支天數。
  2. 建立定期檢討機制,每三至五年檢視支給標準。
  3. 假日協助試務工作者,應比照勞基法,除費用外另加給補休。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全教總回應教育部:試務補償尚未真正改善,基層待遇仍待提升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全教總呼籲教育部應立即檢討試務工作補償措施 還給基層試務工作人員應有之待遇

2025, September 23 - 19:53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長期以來,各級學校承擔教育部委託的重大試務工作,包括國中教育會考、技藝競賽、教師甄選等,皆需大量基層教育人員不分平日假日的投入。然而,相關支給費用標準長期停滯,未隨物價與基本工資調整,導致承辦人員的工作費、監試費、命題費等遠低於合理水準。全教總認為,現行標準已嚴重影響基層人力調度與士氣,呼籲教育部應立即檢討並調高費用。

以國中教育會考為例,近20年來監試費、工作費、出題費等僅調漲約10%,難以與同期基本工資漲幅81%、時薪漲幅188%相比。不僅工作費日薪難以反映實際勞務價值,其可報支的工作費補助總日數設限極為嚴苛:設24間以下試場之學校補助工作費共12日、60間以上補助工作費共18日。國中教育會考幾乎是全校行政人員總動員的重大支援事項,但依照上述補助日數計算,連讓實際參與試務工作者申請半日工作費都不可得。在行政事務已爆量的現況下,無疑讓基層人員工作過勞狀況雪上加霜。

全教總強調,奉獻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為使試務順利進行,基層教師與行政人員不僅平時超時加班,更需犧牲假日辦理考試。長期以來政府卻僅用微薄報酬打發,導致人力難以調度,士氣低落,或將影響試務的穩定性。國中教育會考、技高技藝競賽、教師甄選等均為構建國家教育的重大基石,政府不應為博「避免造成負擔」、「免報名費」的美名,而慷他人之慨,將成本轉嫁到基層工作人員身上。

全教總呼籲,教育部應立即依照下列原則,檢討「各級學校協助辦理各項試務工作相關費用支給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國中教育會考試務工作實施要點」:

一、比照近20年來基本工資調漲幅度,各項試務工作費應調高80%,可報支之工作天數應增加。

二、建立定期檢討機制,每三至五年檢視一次支給標準,以確保制度能與經濟環境同步。

三、針對假日協助試務工作者,應比照勞基法,除核發當日工作費或監考費之外,應同步給予課務排代之補休。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全教總呼籲教育部應立即檢討試務工作補償措施 還給基層試務工作人員應有之待遇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化學性暴力不容忽視 三級管制藥改革刻不容緩

2025, September 23 - 19:45

文/台灣防暴聯盟x基層藥師協會 聯合聲明

近日,演員江姓藝人勇敢揭露自己疑似遭人下藥、性侵的經歷,震驚社會。據了解,江姓藝人可能遭調包藥物、誤服三級管制鎮靜劑 FM2(俗稱強姦丸),導致失去意識與記憶,進而被侵犯。

我們嚴正譴責任何形式的化學性暴力與藥物濫用所導致的性侵害,並呼籲政府、醫療體系與公眾共同正視現行三級管制藥物制度的漏洞。

🧪 FM2 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危險?

FM2 是三級管制鎮靜劑,具有強效的鎮靜與遺忘作用。服用後可能出現記憶模糊、意識混亂、無法反抗,嚴重情況下甚至無法自保。而目前的制度,一般醫師即可開立 FM2,等同讓「強姦丸」的取得門檻過低,埋下性暴力風險。

🔍 我們的訴求與立場:

1️⃣ 三級管制藥應限由精神專科醫師開立
現行制度開放度過高,導致藥物可能落入不當用途。我們呼籲主管機關儘速修法,限制 FM2 這類藥物,僅能由精神專科醫師依嚴格評估後開立,並加強流向監控。

2️⃣ 社區藥師是民眾第一線的安全守門員
多數睡眠問題其實源自壓力、生活作息、短期困擾,不一定需要服用處方安眠藥。社區藥師能提供:
• 無需處方的助眠建議
• 睡眠保健產品諮詢
• 必要時轉診至精神科或專科醫師
請善用社區藥局資源,不要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3️⃣ 防止藥物成為性暴力工具
性暴力不只是身體暴力,也可能透過藥物進行操控與侵害。任何形式的「化學控制」都是對身體自主的侵犯,必須被嚴正對待與防治。

💊 我們共同呼籲政府:
✅ 儘速修正《三級管制藥管理辦法》
✅ 建立管制藥處方開立與藥物流向的更嚴格監督制度
✅ 推動社區藥局角色法制化,成為用藥安全守門員

藥物不是武器,醫療制度不該成為性暴力的幫兇。
✊ 台灣防暴聯盟 x 基層藥師協會 共同重申:
🔹 化學性暴力是公共安全議題,不是偶發事件
🔹 藥物濫用防治,是性暴力防治不可或缺的一環
🔹 每個人都有權利在清醒、安全的狀態下擁有身體自主權

這篇文章 【聲明】化學性暴力不容忽視 三級管制藥改革刻不容緩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東海大學文化景觀疑遭破壞 各界痛批 籲修法嚴懲

2025, September 22 - 19:47

文/東海大學教師及環團

素有「台灣最美校園」美譽的東海大學,近日卻爆出校方違法破壞文化景觀!其中與「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並列的重要地標「陽光草坪」,竟遭搭建固定式舞台,多處草地更被黑色膠布覆蓋受損,低矮灌木整排剷除,引發校友、專家與環保團體強烈撻伐。由貝聿銘、張肇康、陳其寬等建築大師規劃的早期校園,已於2021年登錄為全國唯一「大學校園文化景觀」,卻在七十年後遭校方破壞,未依保存維護計畫原則,更未經校內與市府文資單位審查,疑似違法。各界呼籲文化部儘速修法,對破壞文化景觀者明訂罰則,以昭炯戒。

大地心環境關懷協會執行長徐宛鈴表示,東海大學的美,令一個只待過四年的大學生成為一輩子的東海人,讓關心愛護校園成為一輩子理所當然的事。而這個無可言喻的「美」已於2021年受到國家法制正式的認可與保護,登錄為「文化景觀」,沒想到校方竟公然違反管制,未經「校內專責單位與臺中市文資專案小組」審查便擅自搭舞台、移除灌木、鋪抑草蓆,公然違反文化景觀管制原則,不僅凸顯校方對規劃精神的無知,更揭露文資法保護文化景觀形同虛設!她強調,除已向臺中市文化資產處檢舉並啟動公權力介入,更要呼籲文化部修法,對破壞文化景觀者訂立罰則,以免珍貴資產持續消失。

此事最早由東海大學建築系退休副教授阮偉明揭露。他指出,校園保存的意義在於維持獨特景觀之美,但校方現行作為明顯違反保存維護計畫。包括東海三大精神象徵之一「陽光草坪」遭搭建固定式舞台、原有高樹籬與矮灌叢遭剷除,校長室與行政辦公室合院中軸線與院落空間層次亦遭破壞、入校主要道路約農路及篤信路靠近教堂區域海報牆附近的矮灌叢被清除,覆以抑草蓆或裸露土壤。諸如此類的行為已嚴重衝擊校園文化景觀,可能也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監吳忠勳指出,校園是「教育場域」,廣場、綠地都是學習交流的空間。東海校園更屬於大肚山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不應也無法以看起來好看的「花園」取代本來就有許多物種生活於其中的生態環境,更不能任意拆改明定的文化景觀。

台灣環境綠化協會副理事長張集豪則表示,校園三十多年來的變化歷歷在目,但這次的處理方式已觸及核心價值。他強調,每一棵植物都有存在的理由,灌叢、樹木甚至雜草,都是自然地景的一部分,維護校園之美是守護生命與精神。

台灣護樹協會理事長張美惠則痛批,校園綠意原是師生紓壓與生態庇護的重要環境,像東海大學這樣從「綠化」的草坪環境變成「黑化」真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這些塑膠布未來非脆化就是燃燒產生戴奧辛,完全違背環保精神,令人錯愕。而且目前包括東海大學在內的各大專院校都積極推廣ESG認證等課程,她呼籲教育部應建立具體考評獎懲制度,以督促校園生態環境保護。

與會校友與專家齊聲表示,事件已檢舉至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並呼籲文化部立即介入調查與修法,以捍衛東海校園文化景觀及國家珍貴資產。

【新聞小辭典】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 6 條

文化景觀,包括人類長時間利用自然資源而在地表上形成可見整體性地景或設施,如神話傳說之場域、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農林漁牧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場域。

《東海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結案報告書》對保存區內對於景觀風貌和開放空間都有明確規範,包括草坪、灌叢皆為《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六條之「地表上可見的整體性地景」,亦為受法保護的文化景觀。

這篇文章 【新聞稿】東海大學文化景觀疑遭破壞 各界痛批 籲修法嚴懲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公督盟成功輸出台灣民主經驗, 與九國確立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

2025, September 22 - 19:37

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公督盟成功輸出台灣民主經驗,與九國確立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並展開調查計畫!

2025年9月18日至19日,由公民監督國會聯盟(CCW)與澳洲墨爾本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sia Parliamentary Transparency Index, APTI)工作坊」在東京圓滿落幕。這場會議首次聚集來自亞洲九個國家與拉丁美洲阿根廷的十四個國會監督組織(Parliamentary Monitoring Organizations, PMOs),以及學術界代表,共同為亞洲的國會改革開啟新的篇章,奠定民主長牆的重要基石!

建立亞洲民主長牆,公督盟串起跨國公民社會進行對話!

公督盟作為台灣少數長期監督國會的民間組織,在這兩天國際會議當中,不僅在會議中分享多年推動國會透明的經驗,更扮演跨國合作的核心推手。來自不同國家的與會者以多樣方式展開交流:有時聚焦於各國經驗的深入檢討,有時則跨國分組,讓觀點交叉碰撞。從指標定義到問卷設計,每個細節都經過激烈辯論與仔細推敲。

公督盟理事長謝東儒指出,正因阿根廷代表無私的分享與墨爾本大學Ogawa教授持續投入,再加上公督盟長年實踐的國會改革經驗,才使得亞洲夥伴能在多元政治體制下找到共通語言,完成具有突破性的透明度指標初稿,期望藉由各國國會透明化,強化民主社會韌性!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公督盟國際事務委員會副召集人)簡赫琳表示,假如「國家」是如同班班奈狄克·安德森於一九八三年主張的 「想像的共同體」,各國公民們在共同想像民族歸屬的同時,也都對「善治」(good governance) 多少有所期待。在日本兩天的亞洲公民社會團體意見交流中,我們試著將各自對「議會善治」的不同期待與理想藍圖整合入指標設計中,期望亞洲的各國民主制度可以持續深化並盡可能包容到不同公民需求。

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PTI)時代意義:民間主導、學術助力!
本次參與工作坊的組織來自亞洲與拉丁美洲,共同展現跨國公民社會的力量,亞洲各國監督國會公民團體齊聚一堂,台灣這邊由公民監督國會聯盟(Citizen Congress Watch)組團代表出席;蒙古則由National Center for Integral Development.代表。來自日本的有 PoliPoli 與 Code for Japan,南韓的參與單位是 CFOI。來自東南亞的團體則相當踴躍,包括泰國的 WeVis,印尼的 IPC 與 PSHK,以及馬來西亞的 PRISMA、MYMP 和 Sinar Project。

在南亞與東亞,菲律賓由 Legal Network for Truthful Elections(LENTE) 出席,斯里蘭卡則由 Verité Research 參與。跨出亞洲,來自阿根廷的 Directorio Legislativo (DL) 也加入討論,提供拉丁美洲的經驗。

總共超過十四個跨國公民團體,這些組織雖然來自不同國家與政治體制,但都懷抱著共同目標—推動國會更加透明、開放與問責,並透過跨國合作學習,讓民主能在區域內更加茁壯。

同時,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也參與其中,為問卷與方法論提供專業審視,確保成果更為完整。

「在亞洲多元的政治制度下,要找到共同的指標並不容易,但正是因為困難,這樣的成果才更有意義。」一位與會代表如此形容。最終,工作坊完成了 國會透明度指標初稿。這份指標最大的特色是:由公民社會主導設計,並邀請學者協助檢視。這樣的合作模式讓指標既能反映社會需求,又能具備學術嚴謹性,為跨國比較奠下堅實基礎。

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PTI)四大面向,將成為民主合作的關鍵鑰匙!

「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PTI)」是亞洲國會開放聯盟(AAPO) 的核心倡議。AAPO 是一個由亞洲各地公民社會組織組成的網絡,長期致力於議會監督與民主倡議,回應全球對政府透明與問責的需求,而公民監督國會聯盟(CCW)則扮演跨國合作的核心推手。

APTI 的設計建立在四大面向:
透明:國會是否主動公開組織、人事、立法活動與決策過程。
問責:國會與議員是否在財務、利益關係、立法責任與制衡中接受檢驗。
公民參與:公民是否能有意義地參與國會過程並影響政策討論。
法制基礎:是否有清楚且具正當性的法律程序,保障透明與參與。

這些面向不僅提供研究框架,更代表亞洲公民社會對民主深化的共同想像。

透明國會,才是重拾人民信任的重要民主基石!

雖然與會者來自不同國家,面對不同的政治制度與挑戰,但每個人都帶著同樣的渴望——推動國會改革,讓民主更真實、更堅實。正因如此,十四個組織才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共同完成這場艱難卻必要的討論。

我們深知,沒有透明與問責,就沒有人民的信任;沒有正常的國會,就沒有正常的國家。這句公督盟的標語,不僅適用於台灣,更是所有民主社會共同的心聲。各國公民團體都明白:今天的民主還不完美,而我們選擇的道路,就是讓國會更透明、更能回應民眾需求。

這場東京工作坊正是新旅程的起點。透過 透明度指標與跨國調查,各國國會將能在比較與對話中互相學習、彼此借鑑。這種 peer learning 的進步模式,將推動更多改革與開放,讓國會真正成為人民信任的民主基石。

未來展望:以台灣為基地,推動2026亞洲國會透明度調查報告!

這場工作坊並非終點,而是一個開始。依照規劃,初稿指標將在 2025 年底完成學術審查,並於 2026 年展開涵蓋十國的正式調查,最終在台灣舉辦國際研討會,公布跨國調查成果。

更重要的是,這份計畫彰顯了 「民間主導、學術協助」 的合作模式。公民團體發想並設計指標,學者則在旁協助檢視,使其更具專業性與完備性。未來的透明度調查,不僅將是倡議工具,也將成為各國國會改革的重要參考依據。

--------

九國十四個公民團體在日本東京舉辦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PTI)工作坊合影
第一排座位由右至左,分別為公督盟國際事務委員會副召集人簡赫琳教授、公督盟理事長謝東儒、日本現任資深眾議員河野太郎、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中心Akihiro Ogawa教授

CCW Successfully Exports Taiwan’s Democratic Experience: Establishes the Asia Parliamentary Transparency Index with Nine Countries and Launches a Regional Survey

Tokyo, September 18–19 — The Asia Parliamentary Transparency Index (APTI) Workshop, co-hosted by Citizen Congress Watch (CCW) and the Asia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successfully concluded in Tokyo. For the first time, fourteen Parliamentary Monitoring Organizations (PMOs) from nine Asian countries and Argentina, along with academic representatives, came together to advance parliamentary reform across Asia.

A Shared Vision for Civil Society

The APTI is a flagship initiative of the Asian Alliance for Parliament Open (AAPO), a civil society network committed to parliamentary oversight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It was created in response to growing global demands for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in politics.

The Index is built around four core dimensions:

Transparency: proactive disclosure of parliamentary structures, personnel, legislative activities,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ccountability: oversight of finances,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sponsibilities, and institutional checks and balances.

Citizen Participation: opportunities for citizens to engage in parliamentary processes and influence policy.

Legal Framework: legitimate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safeguard openness and participation.

These dimensions not only guide research but also embody the shared vision of the PMOs that gathered in Tokyo.

Dialogue Across Borders

Over two days, participants shared experiences, compared national practices, and debated every detail—from defining indicators to designing survey questionnaires. One participant observed:

“Asian political systems are diverse, and finding common indicators is no easy task. But precisely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he results are all the more meaningful.”

The workshop produced the first draft of the Parliamentary Transparency Index, designed by civil society and academically reviewed for rigor. This collaborative model balances civic needs with scholarly credibility,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meaningful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rganizations from across Asia and beyond took part: CCW (Taiwan), National Center for Integral Development (Mongolia), PoliPoli and Code for Japan (Japan), CFOI (South Korea), WeVis (Thailand), IPC and PSHK (Indonesia), PRISMA, MYMP, and Sinar Project (Malaysia), LENTE (Philippines), Verité Research (Sri Lanka), and Directorio Legislativo (Argentina).

Despite working under very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all share a common goal: to make parliaments more transparent, open, and accountable. This cross-border collaboration fosters mutual learning and strengthens democracy regionally and globally.

Academic and Civil Society Collaboration

The Asia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reviewed survey designs and methodologies to ensure strong academic grounding. CCW Chairperson Professor Tung-ru Jeffery Shieh highlighted Argentina’s valuable contributions, CCW’s past experiences, and Professor Akihiro Ogawa’s long-standing support from Melbourne.

Professor Herlin Chien of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ded:

“If, as Benedict Anderson argued in 1983, nations are ‘imagined communities,’ then while citizens imagine their sense of national belonging, they also carry hopes for good governance. Over two days of dialogue in Japan, we sought to integrate our diverse expectations and visions of ‘parliamentary good governance’ into the design of the indicators. Our aim is to deepen democracy across Asia and ensure it better reflects civic needs in all their diversity.”

Looking Ahead

The Tokyo workshop is only the beginning. Draft indicators will undergo academic review by late 2025, followed by a ten-country survey in 2026.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Taiwan will then unveil the survey results.

This initiative exemplifies a partnership model where civil society leads, while academic institutions provide expertise to ensure credibility. The resulting transparency survey will serve both as an advocacy tool and as a global reference for parliamentary reform.

Conclusion

Despite vast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ontexts, participants shared a single aspiration: to strengthen parliamentary reform and make democracy more authentic and resilient. Fourteen organizations dedicated their time and energy to this necessary conversation.

As CCW’s guiding principle reminds us: without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there can be no public trust; without a functioning parliament, there can be no functioning state. This conviction resonates not only in Taiwan but across all democratic societies.

Democracy remains a work in progress. By making parliaments more transparent, inclusive, and responsive,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re helping democracy advance. The Tokyo workshop marks the start of that journey. With shared indicators and cross-national surveys, parliaments worldwide will be able to learn from one another, spurring reforms and building the trust essential for democratic life.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公督盟成功輸出台灣民主經驗, 與九國確立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39集|三峽高齡駕駛啟示(二) 超高齡社會如何保障長者的移動安全?

2025, September 22 - 09:28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37集|三峽高齡駕駛啟示(一) 年齡是檢測高風險駕駛的唯一標準?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39集|三峽高齡駕駛啟示(二) 超高齡社會如何保障長者的移動安全?

文 / 蕭瑞燕

近年高齡者駕駛事故陸續發生,引發各界對高齡者開車的疑慮,《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37集中曾針對今年五月發生的三峽大車禍進行討論,本集節目再次邀請台南社大綠交通研究社社長曾德平、職能治療師陳郁婷延伸上次內容,帶大家了解台灣公共運輸的問題。如果限制高齡駕駛,是否會造成長輩外出困難?對居住在鄉村的長者而言,私人運具(例如:汽、機車)有何重要?另一方面,我們也討論台灣目前的交通政策和其它國家的差異,有何不足?如何改善?

鄉村居民選擇私人載具是愛?還是不得已?

曾德平表示,現代社會主要交通方式可分為三種,分別是:公共載具(如公車、輕軌、捷運等);汽、機車等私人運具,以及走路、自行車等非機動運具。其中,在台北等大城市中公共運輸與私人運具的使用率大約各占40%;但台南、嘉義等南部地區,私人運具的使用率卻高達85%。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私人運具的高使用率顯現了公共運輸不發達,同時也和長者的生活需求有關。如長輩去市場買菜有時會買幾天份的量,再加上無法一直提重物,經常出現「邊騎車、邊買菜」的現象。雖然這已是台灣的市場特色,看似「合情合理」,但曾德平認為,這和台灣的道路規劃方式有關。

他說,不同層級的道路有不同功用,不同類型的道路也會影響使用者的優先次序。舉例而言:在國道上,層級最高的就是汽車,但進入省道、鄉道,甚至一般道路時,汽車的層級會因為在不同道路上而有高低之分,但進到在菜市場時,汽、機車的層級就應該降低,而行人、自行車使用者的層級要在其之上,才能維護用路人的平等權利。

台灣特色反而造成交通問題?

台灣的街道上隨處可見色彩繽紛的招牌,大小不一,顏色各異,但在駕駛者與用路人的眼中,這真是件好事?陳郁婷表示,台灣高速公路的交通規劃相對較好,標誌大且清楚、道路空曠無遮蔽,但回到一般道路時,色彩繽紛的招牌影響大家視線,有些標誌甚至沒有固定擺放位置,這麼多的視覺干擾,不只讓視力退化的長輩感到困擾,一般人都會受到影響。

陳郁婷也分享她在加拿大的觀察,不管是對路標、街上的垃圾桶或變電箱等都有規定的擺放位置,對用路人與行車者在路上時都會方便並且直觀。

號誌對於高齡駕駛的影響?以外國之例看台灣如何改進

陳郁婷表示,移動是人的身心狀態、環境與使用的運具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如果人沒辦法移動,有時會影響心情,例如,長輩需要找朋友、買菜,但若是無法開車,又沒有大眾運輸,不僅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甚至會憤怒、難過或失望,她認為,移動是基本人權。

如何改善台灣移動人權的窘境?曾德平說,雖然無法改變街道上的招牌,但我們應該能系統性規劃與放置交通號誌,減少對於用路人的視覺干擾,他也以其它國家的經驗提出解方,德國、荷蘭或是香港在進行運具搭配時,會思考如果讓私人運具在道路時有限制,是否會影響大家的交通選擇。這些國家會透過創造限制私人載具出入,只有自行車與行人能通行的道路,使大家在經過這個區域時,不選擇開車,而是騎腳踏車或步行。曾德平也指出台灣很多人會在炎熱天氣中騎機車以便快速抵達目的地,但有些人可能騎得比較快,反而造成速度較慢的長者有壓力,他建議可以學習荷蘭,使用快慢車道分隔,但不是依車型定義;而是按照速行車度快慢區隔,才能讓慢車可以安心的上路。

曾德平也提出了「緊湊城市」的概念,城市的規劃應納入高齡化的問題,包括降低交通主要路線的租屋價格降低,讓大家願意住在公共運輸的節點上,也讓高齡者住在公共運輸的範圍內。陳郁婷也補充,我們對城市空間要有多元的想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試著減少私人運具的使用,搭乘公共運輸出門,了解現有公共設施的問題,有了親身體驗,才能有更多元的想法或意見。

回歸本身 自身能做的調整與準備

曾德平呼籲,以往宣導交通安全時,注重的都是人在道路上如何駕駛運具,如何跟車子(或大車)互動,但他認為應該要更注重在道路空間有限的環境下,公共運具優先性高於私人運具,並強化私人駕駛與公共運輸的互動模式。以德國為例:他們會教導今天看到公車出現時不同燈號的意義,一般駕駛該如何應對、禮讓。

台灣民眾取得駕照後,一直到75歲才需換照,不過,道路的設計、標線的規劃卻是與時俱進,考照時習得的交通知識未必適用交通情境的改變,因此,除了民眾要自行留意,政府也應時時宣導,才能維護大家的安全。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39集|三峽高齡駕駛啟示(二) 超高齡社會如何保障長者的移動安全?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抗議台灣廠商涉以色列種族滅絕 航太國防展前要求政府禁運

2025, September 21 - 15:48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為抗議台灣軍武相關公司涉入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為,由數個民團組成的「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9月20日下午兩點前往「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南港展覽館場內外進行抗議行動。

他們調查參展的450家國內外廠商,有17家具有直接參與以色列戰爭的證據,12家高度懷疑有涉及、49家公司確認與以色列有貿易協議。場外擺放象徵屍體的染血人偶,聲援民眾帶著鍋碗瓢盆敲打,並進行短講,向場內高呼台灣廠商勿捲入種族滅絕行為,應與以色列斷絕業務關係,並要求台灣政府應比照俄烏戰爭、向俄實施禁運武器,也要向以色列實施禁運。

無視以色列種族滅絕行徑 台灣軍火商大發戰爭財?

關於台灣廠商參與種族滅絕的證據,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英國憫研顧問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與國際勞工協會發布了調查一年的「台灣企業參與以色列正在進行的種族滅絕」報告書。調查報告撰寫人之一的亮亮指出,民團透過網路及具有公信力媒體發表之資訊,蒐集相關公開資訊彙整出這份報告。透過此報告,期望可以揭露更多台灣這些具備優秀技術的廠商,在此世紀大屠殺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調查報告指出,9月18日起為期三天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中,參展台灣企業包含榮剛、精鋼、凌華與全訊科技顯示出與以色列公司有密切合作。還有6家供應以色列空軍戰鬥機的外商參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貝宜系統(BAE Systems)、 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RTX公司(RTX Company)、奇異航太(GE Aerospace)和 L3哈里斯技術公司(L3Harris)。

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批評,這些國內外軍武公司製作殺人武器,除了抵禦敵人之外,更是為了精準的屠殺平民,要能達成精準的屠殺需要非常多下游廠商在原物料技術及代工層面上來提供協助,而台灣政府及公司很可能就牽涉其中。

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表示,發布報告的同時也積極地跟國際BDS抵制、撤資、制裁(英語: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縮寫為BDS)體制運動接觸聯繫,希望台灣這些可能有參與製造軍事武器的廠商被檢視並被納入國際BDS運動的清單當中,藉此對廠商及我國政府施壓。

台大勞工社顧問張仲方表示,凌華科技董事長曾在媒體上自豪的說:凌華與以色列的生意越做越好。凌華科技主要製作工業用電腦,同時打入國際軍武市場,以色列購買後藉此加強坦克與飛彈的識別能力及殺傷力。2025年7月20日,以色列軍隊入侵加薩的代爾巴拉赫(Deir al-Balah),殺害至少130位巴勒斯坦人,大多數死者為等待聯合國糧食補給的平民。而這次行動所使用的坦克,很可能就搭載了凌華所生產的工業用電腦。

全訊董事長在媒體受訪曾說過「公司是靠以色列養起來的」,民團批評重點材料變成屠殺平民的兇器與屠刀。全訊科技業務之一是為以色列拉斐爾先進防禦系統(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和艾爾塔集團(ELTA Systems)提供建置鐵穹防禦系統的重點材料。名義上是防禦性武器,但在2008年的軍事行動中透過高偵測能力的設備並搭配其他武器,實現主動進攻的效果,殺害超過八成平民。

台鋼子公司的榮剛、精剛主要業務為鎔鋼、合金相關業務,榮剛生產飛彈彈體、坦克設備、戰機起落架及槍砲管,成為長期供應以色列航太軍事工業的台灣廠商。精剛也是透過合金設備,協助建置鐵芎系統的製造,這些鋼材產品被鑄造成殺人武器的一部分,用以掃平加薩民房、殺害巴勒斯坦人。

全訊科技公司攤位

精剛公司攤位

凌華科技公司攤位

外商西格紹爾公司攤位

你知道你們的產品用在屠殺巴勒斯坦平民上嗎?

場外數次有參展民眾不認同支持巴勒斯坦言論而向聲援者嗆聲「怎麼不講烏克蘭呢?不講中共呢?」在場內則有部分聲援者自主詢問國內廠商全訊、凌華、榮剛、精鋼對於捲入種族滅絕的看法。

在場內行動的聲援者表示,全訊一直反覆強調自己參與的是「防禦工事,不是攻擊型武器」,台鋼子公司的榮鋼、精剛及凌華則回應不清楚和以色列的關係,凌華表示產品「跟軍用關係不大」,無視現場攤位布置充滿著坦克、軍規電腦、戰場血腥畫面及偵查畫面。

在國外廠商部分,有外商認為自己在做的行為,是幫助國家進行防禦;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 是以色列空軍戰鬥機整個機群三分之一的主設計及製造商。聲援者詢問洛克希德馬丁工作人員關於以色列目前在加薩屠殺了超過6萬人,他們回應雖然知道自家產品是用在戰爭上,但也表示無法決定把產品賣給誰,都是跟著政府的政策,而且都是為了和平才做生意。

聲援者在場內高舉起巴勒斯坦旗子及巴勒斯坦小孩屍體的人偶及照片,馬上遭到場館保安前來阻擋,也有參展民眾諷刺聲援者「他們是哈瑪斯」。

有一名就讀台大台文研究所博士班的民眾指出,9/16聯合國已經認定以色列在加薩的行為就是種族滅絕,他自己閱讀台灣歷史時發現,台灣這塊殖民土地上,漢人族群來到台灣島上屠殺原住民族,掠奪原住民族的土地,造成文化滅絕,這就像是現在發生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事情,以色列政府鼓勵以色列殖民者去掠奪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甚至無差別屠殺平民。

聲援者楊剛表示,本次航太國防展的布置文案寫著「保衛民主」,但是當台灣社會只覺得台灣和平安全就好,其他國家人的如何陷入戰火都與自身無關的時候,當台灣政府在贊助一個進行種族滅絕的以色列,並且跟以色列站在一起,台灣還能自稱是民主國家嗎?

楊剛說,當近日台灣民眾紀念「民主換日線」,也就是今年9 月10日這一天,台灣的解嚴天數將正式超越戒嚴天數,好像台灣社會從威權的黑暗來到民主的日光裡,但他認為只要台灣政府及企業一天涉嫌捲入種族滅絕行為並支持該行為,台灣就很難自稱在民主的日光裡。

本次抗議行動結束後,散場時卻發生警方欲查驗一名進入場內拍攝行動的外籍聲援者身分。下午4點多警方告知民團代表,因館方報警,他們按照蒐證畫面逮人,但因該外籍民眾不願被查驗,被警方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為由帶往舊莊派出所,晚間又被移到南港派出所,直至律師出面陪同該聲援者並配合查證身分,晚間約8點才離開警局。

以哈戰爭起因於2023年10月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瑪斯為反對以色列長期佔領加薩土地,在以色列發動突襲「阿克薩洪水行動」、殺害上千名以色列人,綁架以色列251名人質,以色列隨即反擊,衝突至今以色列已在加薩地區反擊殺害超過6萬5千人。

8/22聯合國報告指出,加薩走廊有50萬平民達到飢荒等級,9月底擴展到70萬平民,114萬平民、約9成人民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

9/16以軍宣布已展開佔領加薩市行動,並切斷加薩市所有通訊,引發數千人逃往南方,同天聯合國獨立調查委員會宣布以色列正在加薩犯下種族滅絕罪刑。

這篇文章 抗議台灣廠商涉以色列種族滅絕 航太國防展前要求政府禁運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為艱困環境下的教育前行者喝采 SUPER典範為教育注入暖流 114年度全國SUPER教師獎 結果出爐

2025, September 20 - 19:19

文/全國教師會

全國教師會2003年創辦「SUPER教師獎」,並在2012年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聯合辦理,至今已邁入第23個年頭 。每年,我們都堅持在928教師節前夕,舉辦盛大的頒獎典禮,讓社會大眾能看見這些專業、有創意的優良教師,並藉此表達我們最誠摯的感謝與敬意。在當前教師短缺問題日益嚴峻的教育環境之下,「SUPER教師獎」發掘深耕教育的優良教師,樹立專業、熱情有創意的良師典範,更顯得格外珍貴。

今年獲得各縣市教師組織推薦的縣市SUPER教師獎共計50位教師,本會邀請30位評審組成全國SUPER教師獎評審團,並由前考試院長、現任報導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榮村教授擔任主席。評審團成員涵蓋歷屆SUPER教師獎得主、校長、各級學校教師、家長團體、媒體人士、NGO代表以及關心教育的社會賢達,以多元且專業的角度進行全國SUPER教師獎的評選。

從今年春天開始,評審們不辭辛勞地前往全台各地校園,進行實地觀課與深入訪談。他們不僅觀察參選教師的課堂教學,更廣泛訪談學生、同事、家長及社區人士,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老師們的專業、熱情與影響力,力求讓這份榮耀更具真實性 。

今年參選全國SUPER教師獎的老師們,個個都是充滿豐沛生命力的教學者。他們能以高策略、有創意、具獨特性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共創精彩的課堂互動,並為孩子們搭建各式發揮的舞台。他們不僅堅守本分、熱情付出,更持續精進與創新自身的教育專業。他們更能與家長共同陪伴孩子成長,並與同事攜手合作,樂於分享教學創意與成果,一同落實教育的核心價值。

這些老師們展現的特質,不僅展現教學上的熱情與專業,更是胸懷遠見的教育前行者。在此,我們要向所有參賽老師們獻上敬意與喝采,更希望在教師短缺問題愈發嚴峻的教育環境下,他們的光榮事蹟能為教育界注入一股暖流,吸引更多人投入並堅守教育志業,為台灣的下一代注入正向、積極的影響力 。

歷經數月的實地訪查與兩天的嚴謹決選會議,評選團慎重選出今年全國SUPER教師獎五個組別(幼兒園組、國小組、國中組、高中職組與大專組)得主。同時,為了肯定和鼓勵更多傑出教師,評審團也選出兩位評審團特別獎得主。以下為本年度(114年度)全國「SUPER教師獎」得主名單:

114年度「SUPER教師獎」全國獎得主名單如下

幼兒園組 潘宜君 屏東縣霧臺鄉霧臺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國小組 潘怡如 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民小學 國中組 邱韶瑩 新北市立福和國民中學 高中職組 張宇泰 國立成功大學附屬臺南工業高級中等學校 大專組 陳淑雅

  中國醫藥大學 評審團特別獎 盧佳怡 基隆市立八斗高級中學(國中部) (2名) 廖昱誠 新北市立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這篇文章 【新聞稿】為艱困環境下的教育前行者喝采 SUPER典範為教育注入暖流 114年度全國SUPER教師獎 結果出爐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司法改革停滯 民團提案推動刑事人權改革

2025, September 19 - 19:29

文/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本月立法院的新會期開議,是賴清德總統執政後的第4個會期。賴清德總統上台至今,行政院並未主動提出推動司法改革的法案及規劃。就司法院方面,也因為新院長被提名人遭連續杯葛,而缺乏積極作為。相反地,《公益揭弊者保護法》今年終於在在野黨的主導下通過;立法過程中雖未能充分討論,但執政黨「應妥為研議」、「不應貿然立法」的主張,在本法拖延十多年的背景下,也是蒼白無力。

本會認為,執政黨手握行政資源,對於司法改革的推動有責無旁貸的最大責任。無論執政黨是否為立法院多數,在司法過勞的改善、犯罪被害人保障等事務上,仍然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然而,在執政的一年多來,我們看不到賴清德政府在司法改革及人權保障上,有進行深思並提出願景。

當然,司法改革是政府的責任,而非執政黨的專利。因此,我們集結了本會近年關注「刑事人權法案」,其中包含了保障被告的刑事人權、犯罪被害人保護、禁止酷刑、改革刑事鑑定、落實偵查不公開等方向,建請立法院各黨團、委員能夠參考民間提案,繼續推動司法改革。我們的提出6項改革建議如下:

一、修正《刑事訴訟法》,捍衛刑事司法人權
二、對未成年性犯罪之被告,應延長追訴權時效
三、檢討「犯罪被害補償金」的請求時效,彌補以前過於嚴苛的錯誤
四、落實偵查不公開,徹底追究偵查資訊外流的責任
五、通過《禁止酷刑公約施行法》,積極預防國家及警察暴力
六、設立「國家司法科學委員會」,改善司法科學的缺失

一、修正《刑事訴訟法》,捍衛刑事司法人權

每當重大刑案見諸於媒體時,都會掀起關於搜索、訊問的討論。尤其在檢、辯攻防的過程中,對於檢調辦案手法的討論及爭議,更是屢見不鮮。

其實,就搜索、訊問相關程序的爭議所引發對被告訴訟權保障的疑慮,不只是發生在矚目案件中,而是時常都在上演的「偵查日常」。我們認為,這不僅未完善保障被告的權利,檢調機關的公信力也在一次次報導中被傷害,以致於演變為對整體司法程序的質疑。

對此,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經徵詢專家、律師及學者的意見後,就(1)偵查程序之人權保障;(2)被告受辯護之權利;(3)特殊強制處分(科技偵查);(4)司法文書翻譯;(5)刑事鑑定制度等五大方向,提出修法建議及完整的民間版修正條文。希望可以解決、明確化目前常見的幾種程序問題,完善對刑事被告的人權保障。

至於近期備受社會關注的「羈押制度」,我們也正加緊研擬民間版的改革提案,會於完成後,再公布以尋求社會各界的指教並促進討論。

二、對未成年性犯罪之被告,應延長追訴權時效

與此同時,在民團、立委多次呼籲修法後,法務部終於在今年8月12日,就本問題公告修正草案。本會就該議題亦研議民間版草案,並主張擴大保護範圍。法務部所提出修正草案中,認於被害人成年前,不計入追訴權期間案件類型有「第221條至第227條、第228條、第229條、第332條第2項第2款、第334條第2項第2款、第348條第2項第1款之罪」(意即「《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條中「性侵害犯罪」定義」)。

但我們認除上列案件外,《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中強制使兒童或少年與他人性交或猥褻之犯罪,亦應列延長其追訴權時效(詳參本會2025年8月27日之聲明

同時,法務部版草案,針對過去未完成時效案件,認為應比照第8-1條第1項規定適用新舊法中,對「行為人(即被告)最有利」的規定。但我們認為,本次修法中「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案件,應適用修正後新法為時效之計算。

本次修法目的係為考量兒少性侵或猥褻案件,兒少遭受性侵或猥褻之當下,恐不知自己遭受侵害,或有不知或其他難以行使權利之因素,而無法就其所受性犯罪提出法律追訴,以致其歷經長年時間後提出法律追訴時其追訴權時效已過,為貫徹修正本次修法目的,本次修正施行後追訴時效仍未完成者,應適用修正後之時效規定。

三、檢討「犯罪被害補償金」的請求時效,彌補以前過於嚴苛的錯誤

在《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修法前後,因犯罪致死、致重傷或遭性侵害的被害人或死者家屬,依法皆可向國家請求補償。不過,必須在知道案發後的一定時間內請求,否則就不予補償。這個「一定時間」內,在舊法是2年,在現行法則是5年。此外,無論如何,只要經過5年(新法是10年),就通通不能獲得補償。

相對於此,上述嚴重犯罪的「刑罰追訴權時效」,則長達20年或30年以上;只要未超過,被害人都可向檢察官提出告訴,再由檢察官偵查、起訴將加害人定罪。

如此一來,就會發生相當矛盾的一幕:被害人向地檢署檢察官提出告訴,檢察官也認定有犯罪被害並起訴被告;然而,因為補償金的時效短非常多,被害人若比較晚申請補償,同一個地檢署的補償審議會,就會一毛錢也不予補償。實務上,因此被拒絕補償的性侵害案件被害人,並非單一個案(詳參本會2025年3月21日新聞稿

對於這樣的結果,或許有人會說:「是被害人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了。」然而,對於突遭重大犯罪的被害人或死者家屬,政府為何不能給予更盡責的照顧?為何不是由「懂法律」的國家,來協助每一位經歷重大變故的被害民眾?是被害人睡著了,還是政府未盡照顧義務?

我們認為,《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應再次修正:

  1. 針對經檢察官起訴的案件,請求補償的時間要另外放寬
  2. 對於過去因此被拒絕補償的被害人,應立法增加補救的措施。
四、落實偵查不公開,5大方向徹底追究偵查資訊外流的責任

遭逢重大刑事案件,尤其涉案人士包含政治人物及名人時,往往可以見到不應公開的偵查資訊,在媒體上四處流竄。去年柯文哲案偵查大公開的亂象,更是離譜至極。然而,針對本會的9大提問,相關機關至今仍無回應,最高檢發交高檢署查明後也無下文。

偵查不公開原則的遵循事關被告的基本人權及司法信賴,但如今卻可說是形同虛設。對此,我們提出以下5大方向,希望能促使原則被確實落實:

  1. 偵查機關應建立發言制度,新聞發布皆須透過發言制度行之。案件承辦人員、司法警察人員不得隨意接觸新聞媒體,發布訊息。
  2. 應設立獨立、公正之第三方調查機關調查,執掌案件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之調查與認定事項,並接受受害人民之申訴。
  3. 偵查階段案件內容未經發言制度發布而由新聞媒體報導,且於法院第一審公開審理階段可知報導與偵查所得相符者,推定案件偵案過程有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之情形。
  4. 偵查機關承辦之案件有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者,應追究機關首長之監督責任。
  5. 就國家機關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所生之國家賠償案件,應適當減輕原告即受害人民之舉證責任,並引入懲罰性賠償金制度。
五、通過《禁止酷刑公約施行法》,積極預防國家及警察暴力

酷刑是人類社會對一個成員所能做的,最殘忍、最羞辱人性尊嚴的行為,整個社會應該共同支持酷刑的受害者,並且一起努力,不該容許任何人被如此對待。酷刑在台灣也並非僅是過去式,監察院於2023年9月公布的調查報告,便指出臺北監獄管理受刑人,涉嫌違法虐待實施酷刑,除違反已內國法化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外,也違反了目前尚待立法院通過的《禁止酷刑公約》。

同時,《禁止酷刑公約》不僅是為了保障受刑人,幼童、學生、身心障礙者、機構住民都可能受到不當對待,也都需納入更完整的制度來給予保障。

立法院分別在 2018 和 2020 年分別收到行政院函送的《禁止酷刑公約施行法》草案,但皆未審議討論,便以「屆期不連續」告終。我們呼籲立法委員應盡快提案制定《禁止酷刑公約施行法》,並據以建構更加完整的制度,包括訂定明確的酷刑罪,規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與處罰」,加強對酷刑罪的調查與追訴,並設置「國家酷刑防範機制」,透過諸如定期與不定期的訪視等機制,防免系統性的人權侵害。 

六、設立「國家司法科學委員會」,改善司法科學的缺失

目前我國在鑑定實務上,欠缺統一科學標準及方法、也無統一的實驗室認證制度,以致仍會出現如「2020年高雄醫大毒品鑑驗事件」般,大批新興毒品鑑驗錯誤的嚴重錯誤。後續經歷專案調查小組清查相關案件、視情形重新送驗、再審聲請與重新審理的勞力時間成本,才終於還給眾多被告應有的裁判。

要避免問題再次發生,司法科學制度的完善,是最重要基礎。依「2016年司改國是會議」決議,應整合跨行政院、司法院跨部會及機關資源,設立「國家司法科學委員會」,制定並推動鑑定技術規範、鑑定機構認證與人員證照、建立檢驗報告之複驗及查核機制及錯誤通報管道等。然而,決議作成的第9年,我國鑑定制度的問題至今仍未有根本性的作法加以改善。

就此,本會已草擬《國家司法科學委員會組織法》草案,政府應盡速通過成立國家及司法科學組織,整合資源推動司法科學政策。

除了保障上開刑事人權的提案外,關於減輕司法過勞的問題,也是賴政府或司法院其權限範圍內,應該立即提出有效對策的領域。相關政策的推行,也未必需要送立法院審議。過去幾年來法官、檢察官、書記官等法院人員的過勞環境,已逼近極限,優秀人才也開始大量流失。如政府機關再不能拿出有效的方法減輕負荷,並妥適的評估並補充人力,其後果及代價恐難想像。

這篇文章 【新聞稿】司法改革停滯 民團提案推動刑事人權改革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數學沒學好,立委當不好 財劃法公開聽證,修正動議先上網

2025, September 19 - 19:24

文/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立法院今(09/19)日開議。去年12月20日,藍白黨人不顧議場外數萬民眾反對,強推《財劃法》修正。因為中國國民黨團當晚提出的再修正動議,條文公式出錯,造成345億統籌分配稅款至今無法分配,引發各界議論。《財劃法》於新會期勢必再度修正,為此,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於新會期開議當日向立法院提出請願,並贈送數學課本與錦囊。

贈送立委小學數學課本,是要提醒立委行使職權時,要有分數概念,不要把分母寫錯;兩個錦囊則送給韓國瑜院長,用以提醒立法院,不要再走臨時提出再修正動議,強行表決、輾壓立法的老路,並盡速就《財劃法》召開聽證會聽取各界意見。經民連並針對由中國國民黨主導推動的《財劃法》,提出五大批判:(1)掏空中央政府財政,行政院被迫舉債4,000億,瀕臨每年15%舉債上限,壓縮社福預算空間;(2)不當減縮鄉鎮(市)三級政府分配比例,不利基層民生;(3)水平分配之營業額及人口數分配占比過高(70.5%),窮縣更窮,惡化區域不均衡;(4)以罰鍰占比為分配指標,變相鼓勵警察對人民濫開罰單;(5)以房屋稅及土地稅稅收增幅為分配指標,將助長土地炒作。

壹、致贈小學四年級數學課本,立委行使職權莫忘分數概念

▍張育萌:「數學惡夢」本可避免 應記取慘痛教訓

世代共好協會理事長張育萌指出,該修法因條文中公式的嚴重錯誤,不僅導致各縣市統籌分配款出現嚴重落差,更讓地方財政平白蒸發數十億元,造成百億等級的財政黑洞。張育萌痛批,這場因倉促修法引發的「數學惡夢」已讓全國陷入無所適從的窘境,呼籲立法院應記取教訓、認真檢討。

按照此次修法的公式,離島分到2.5%,並依照不同加權比例在3縣市分配,但分母卻寫成全國22縣市,更凸顯荒謬,涉及八千多億的法案,居然透過再修正動議來修。連江縣本來透過國民黨智庫試算,過去7.23億可以到33億,縣長也依此結果去規劃,卻發現比過去少。

當時,中國國民黨黨團另外訂定30條第3項,但因修正條文只經過三分鐘未有任何討論的程序,其他委員無法看到最後版本,就通過了。

現行法規規定及行政院、財政部皆主張一般性補助款不能少於前一年度,過去法制工作為保障各縣市權益,已有規定直轄市、地方縣市。依法,九月底直轄市要送預算,十月底縣市要送預算,目前台中市只送出暫定版預算,問題根源就是《財劃法》修法過程過於倉促草率。

張育萌進一步指出,這場財政危機的根源在於修法過程的草率與輕率。當時中國國民黨團未經充分討論,便強行在立法院三讀通過《財劃法》版本,結果造成「分母寫錯」的烏龍。這項錯誤不僅讓雲林、彰化、基隆等縣市的財政平白蒸發數十億元,更使中央與地方雙雙陷入預算編列的困境,造成了制度性的崩壞。

▍黃彥誠:公式出錯,新版《財劃法》最大受害者是馬祖人

新北市青年公共事務協會副理事長黃彥誠表示:自己上個月剛從軍事訓練役結訓回台灣,前段期間正好在素有國之北疆之稱的「東引」服兵役,因此想藉由這個機會與自身經歷,向大家分享一些對馬祖的觀察及此次《財劃法》修正烏龍對馬祖的影響。

但是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共同體的一員,我們也必須清楚認知到金馬地區的人民,承受了更多的苦難。台灣地區雖然在1987年解嚴,但馬祖與金門地區依舊受到戰地政務與《臨時戒嚴令》的影響,直到1992年底才正式結束戰地政務、並且解嚴,甚至要到1994年才完全解除金馬出入境管制。

我們看到在「傅黃體制」作亂之下,前有總預算遭到亂刪,後有亂修《財劃法》、誤植公式的分子分母的離譜錯誤,甚至還想透過修正《離島建設條例》,意圖使金馬地區「特區化」,淪為中共「一國兩制」試驗區。

在惡搞《財劃法》這題,連江縣立委陳雪生有義務向馬祖居民道歉。尤其傅崐萁總召從中央挖了4,000億到地方,原本各界預期財源將大增,但全國22縣市唯一統籌分配稅款零成長的就是連江縣。第二大受災戶就是僅成長12.4%的澎湖縣。

這些離島縣市的民眾何其無辜,必須要承擔「傅黃體制」屢次透過再修正動議、以多數強行輾壓的錯誤立法後果。我認為陳雪生委員配合「傅黃體制」故意忽視外界公民聲音與內部民主程序,將政黨鬥爭置於馬祖居民的福祉之上,必須道歉並負責任地面對錯誤。

很可惜我們看到,面對《財劃法》亂修,今天立法院開議,傅崐萁總召表示排入開議的第一個案子,竟然是要去處理「退休公教人員的年金」。最後我也想請問陳雪生委員,國民黨團這種對待離島地區人民的作法,您作為連江縣的立法委員真的可以接受嗎?

貳、致贈韓國瑜院長兩個錦囊

▍Nora:修正、再修正動議至少上網公告七天,全民監督除錯

致贈給韓國瑜院長第一個錦囊懇請「修正動議.上網七天.才可表決」。台灣公民陣線基隆志工Nora要求立法院長韓國瑜立即推動立院議事規則修訂,要求所有修正動議與再修正動議提付表決前,都應先上網公告七天,供全民檢視,一同監督除錯,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立法院自去年以來黑箱修法、閉門造車、多數暴力碾壓式立法的醜態,避免下一個《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式錯誤的鬧劇再重演。

根據基隆市審計室報告,去年市府列管 新台幣5,000萬元以上「重大公共工程」共有32項,年度可支用預算38億7千6百萬元,但實際只有執行14億7百萬元,年度執行率只有36.95%。

在這裡我要懇求謝國樑市長救救基隆。我們基隆已有37萬人口居住,市政不能再停滯不前。中央已經核准的重要工程,如田寮河與旭川河的水質改善工程,已經影響基隆市民生活日常,執行率竟不到一成,這是市府治理效能不足最清楚的證明。

也懇請謝國樑市長秉持著良心,市府應該要公開完整的重大建設進度報告,接受民與議會監督;同時積極與中央協商,爭取更多保障,避免基隆成為新版《財劃法》下最大的受害者。基隆 37 萬市民在此懇求拜託:謝國樑市長救救基隆!

▍陳曉煒:《財劃法》檢討公開聽證,廣納社會各界專業意見

台灣超派守護聯盟代表陳曉煒牧師致贈韓國瑜院長第二個錦囊,「財劃法.公開聽證」,要求立法院針對去年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的施行檢討,區別不同議題舉行聽證會,聽取社會各界意見。

陳曉煒質疑,去年藍白黨人跟傅黃二人沆瀣一氣,用盡心計、手段粗暴的強行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美其名曰國會改革,實則引發民眾對其惡意濫權的批評,現在出問題的《財政收支劃分法》版本,也是在他們濫權沒收國會正常合議程序的惡果。如果真有誠意解決問題,為何不啟用藍白自己修法新增國會的聽證制度(該部分憲法法庭並未宣告違憲)、為何不盡快讓新制上路,盡快舉行立法院史上第一次聽證會?

陳曉煒表示,我來自桃園,桃園市此次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由362億餘元,增加到652億餘元,增加幅度百分之八十。身為桃園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我們非常擔心桃園市政府預算編列能否妥善運用這新增的290億元?是會用在對桃園市民真正有益的地方!會不會變成浮編、浪費、消耗預算?或流於選舉綁樁?甚至貪腐的溫床?我們也很擔心,以目前桃園市議會的議員監督能力,能否有效監督這項大幅擴編的預算?相信這樣的問題,不會只發生在桃園,台灣超派守護聯盟會結合有志於地方預算監督的公民夥伴,一起努力監督地方政府與地方議會。

參、批判傅崐萁版《財劃法》五大危害

▍賴中強:錯的不只公式,垂直分配、水平分配都有錯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指出,隨著八月底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結果出爐,傅崐萁強推《財劃法》的弊病一一浮現。

在三級政府垂直分配上,新版《財劃法》:(1)掏空中央政府財政,行政院明年被迫舉債4,000億,瀕臨每年15%舉債上限,壓縮社福預算空間;並且(2)不當減縮鄉鎮(市)三級政府分配比例,不利基層民生。

在直轄市、縣(市)水平分配上,新版《財劃法》分配公式中,(3)企業營業額及人口數分配權重占比過高(70.5%),甚至完全刪除舊法「最近三年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之差額平均值」之分配指標(原占85%),造成統籌分配稅款水平調節功能喪失,將來窮縣只會更窮,惡化區域不均衡。

錯誤垂直分配,中央瀕臨每年15%舉債上限,弱化中央政府效能

面對《財劃法》讓中央少了4,000億的財源,行政院編列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時,不採取原先各界擔心的縮減各項社福支出、縮減各項教育、文化、經濟建設因應,而是以政府大幅舉債因應。然而,依據《公共債務法》對中央政府的舉債上限規定:「中央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每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之百分之十五。」依照2026年預算,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與特別預算歲出總額31,358億元,舉債4,000億元,占比達12.76%,這已經瀕臨中央政府年度舉債額度上限。

賴中強進一步指出,未來中央政府的任何追加預算或新特別預算,除非另有新財源而無須舉債,否則,只要追加預算或新特別預算規模超過828億元並舉債,就會違反上述《公共債務法》之規定!

【計算式】:(4,000+A)/(31,358+A)﹥15/100

A﹥827.88

這意味著,明年只要再來1.5個丹娜絲颱風(特別預算600億元),中央政府就沒有財源因應。這也意味著,媒體報導國防部向行政院提出跨7年度、總金額破一兆元的《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條例草案》與特別預算,除非修改《財劃法》,否則,根本沒有財源可以執行。包括台版的鐵穹防衛系統。這更意味著,任何尚未編入預算的新增大額社會福利支出,無論退休年金、長照津貼、社會住宅、青少年或兒童福利,甚或教育文化支出,都很難獲得政府財政主計部門的支持。錯誤垂直分配,讓中央瀕臨每年15%舉債上限,弱化中央政府的效能與韌性。

錯誤水平分配,彰化以南,中央山脈以西,基隆,成為新《財劃法》的輸家

賴中強批評,根據財政部國庫署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統計資料,適用新版《財劃法》後,六都統籌分配稅款成長率高於或接近六都平均值(63.6%)的前段班是: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成長率低於六都平均值的後段班是南部的台南市、高雄市。

本島十三縣市部分,統籌分配稅款成長率高於十三縣市平均值(161.6%)的前段班,共有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六縣市;成長率低於十三縣市平均值的後段班是「烏溪以南、中央山脈以西」的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縣、嘉義市、屏東,外加北端基隆市。

如此,造成相當不均衡的結果,「烏溪以南(含彰化),中央山脈以西(含南投)」的本島八縣市,再加上基隆市,成為新版《財劃法》分配的輸家。坐實各界新版《財劃法》「重北輕南」「區域不均衡」的批評。

另外,統籌分配稅款成長率前段班,除了以面積取勝的東部三縣,就是集中在中北部的四都,以及新竹科學園區周邊聚落(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共五個都會區。如繼續適用傅崐萁版《財劃法》不予修正,將造成政府稅收財源不斷往五都會區集中,進而促成就業機會、人口與企業營業額再往五都會區集中,並推升五都會區高房價,最後形成惡化區域均衡之惡性循環。

▍涂景亮:《財劃法》不當縮減鄉鎮三級政府分配比例,鼓勵地方政府警察濫開罰單,並將助長土地炒作!

經民連智庫研究員涂景亮並指出,根據舊版時代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各級地方政府之金額,應依下列方式計算:一、第三條第一款之款項(來自所得稅、營業稅、貨物稅等國稅),以總額之百分之六十一點七六分配直轄市、百分之二十四分配縣(市)、百分之八點二四分配鄉(鎮、市)。」然而,新版《財劃法》僅將其中百分之五分配予鄉(鎮、市),不當縮減鄉鎮三級政府分配比例,斲傷地方制度法下之地方自治精神,也嚴重傷害基層民生。造成全國統籌分配稅款大幅成長90.3%,鄉鎮市統籌分配稅款竟只成長9.4%。

涂景亮再點出,中央要分給地方的統籌分配款中,有百分之五是根據「各直轄市及縣(市)之前一年度規費、工程受益費、罰鍰及賠償收入占其自籌財源比例」分配,是一個很詭異的指標。地方自籌財源主要分為地方稅(房屋稅、地價稅、牌照稅及印花稅等)與非稅捐收入(罰款等),也就是說,這個指標鼓勵地方政府罰款占比越高、稅收占比越少者,可以分更多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

涂景亮批評,交通等各項違規,地方政府依法開罰,依法行政,大家都沒話說。但是,近年來,地方政府各種績效獎金,誘使警察濫開罰單,也造成相當的民怨。現在,立法院還鼓勵各縣市多開罰單,開越多罰單的,罰鍰占地方自籌財源比例越高的,可以分到更多的統籌分配稅款。這樣,不就上下交相賊,立法院鼓勵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鼓勵警察與公務員對人民濫開罰單!罰單越多,地方政府可以分得更多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警察與公務員可以分得更多績效獎金!

涂景亮更表示,依房屋稅條例第5條規定,房屋稅係依「房屋現值」為課稅依據,土地稅則依土地稅法第15條、第28條規定,地價稅係依地價總額計徵、土地增值稅則係依土地漲價總數額徵收。而新版《財劃法》,竟將房屋稅、地價稅及土地增值稅之增幅,作為分配指標,如此將致房價、地價上漲越多之縣市,分配額反而越多。涂景亮不禁質疑,新版財劃法難不成是想誘使縣市政府一起來炒房、炒地?

涂景亮最後強調,新版財劃法不僅僅是上述的五大缺失,更嚴重的地方在根本沒有人知道立法者當初想表達什麼。打開全國法規資料庫,查看《財劃法》的立法理由,我們只會看到「照國民黨黨團再修正動議條文通過」這15個字,完全無法探詢立法者為什麼要修法,其目的為何?也因此,在面對如今財劃法眾說紛紜的情況下,完全找不出一個解釋的依歸,只能各說各話,甚至連中國國民黨自己內部都莫衷一是,如此荒謬的立法品質,著實令人堪憂。

這篇文章 【新聞稿】數學沒學好,立委當不好 財劃法公開聽證,修正動議先上網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繼保育類龍王鯛後 珍稀波口鱟頭鱝又被基隆海科館養死

2025, September 19 - 19:15

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繼保育類龍王鯛後
珍稀波口鱟頭鱝又被基隆海科館養死
本會要求教育部、海委會調查波口鱟頭鱝死因
檢討館內設施及飼養條件 停止引進、繁殖大型魚類!

位於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再次爆出飼養管理爭議,繼先前飼養的二級保育類「龍王鯛」(學名:Cheilinus undulatus)悄然無聲「消失」後,近日又傳出被館方視為「鎮館之寶」的「波波」–「波口鱟頭鱝」,於9月7日疑因傷口感染不治而亡。兩隻枉死於館內的珍稀動物,館方皆未主動對未公開說明其死因。尤其體型不斷增長,已達館內缸體極限,且水缸設施根本無法滿足其天性需求的「波波」,館方曾於去年回應本會及立委陳培瑜的關切,表示已著手準備將於今年六到十月野放,讓已達性成熟的「波波」可回歸大海生養繁殖。但後來卻以缺乏「衛星標籤」為由,且忽視館內設施的侷限,持續拖延野放。

甚至在今年本會發現「波波」已出現明顯傷口時,館方還於八月回覆立委表示:該魚健康並無迫切放流需求!本會要求教育部及海委會應嚴格徹查,並檢討海科館飼養保育及大型魚類的專業及條件,以確保未來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波口鱟頭鱝」(Rhina ancylostoma)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紅色名錄「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的物種,亦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的物種,因其體形外貌與「飯匙(飯勺)」極為相似,加上牠們的牙齒強勁,可以咬碎螃蟹等硬殼獵物,且尾鰭外觀與鯊魚相似等特點,又被稱作飯匙鯊,但實際為魟魚的近親。

主要分布在紅海、印度洋、印尼、澳洲東北部、中國南海和東海南部,台灣沿近海偶可捕獲,目前尚未列入我國的保育類物種。成年鱟頭鱝的體長可長達300公分,主要棲息於1-50公尺深的近海底層,屬於底棲型魚類,以甲殼類動物為主食。基隆海科館於111年3月透過中間商向漁民購入後,其憨厚特殊的外觀,被館方視為吸晴的鎮館之寶。

本會於去年(113)前往海科館圈養展示波口鱟頭鱝的潮境智能海洋館時,即發現「波波」的體長已接近缸體極限,在透過立法委員陳培瑜向教育部詢問後,得知館方已規劃在今(114)年6月至10月間將其野放。然而在今年8月本會再度前往海科館時,即發現「波波」身上出現新傷口,再透過陳委員詢問放流進度時,海科館的回覆竟是:「波波」健康穩定,無立即野放之必要。而後波波即於9月7日疑因傷口感染不治死亡,與海科館宣稱的「健康穩定」有明顯出入。(附件一)

本會質疑海科館對於珍稀物種的飼養管理專業顯有疏失,不僅未落實先前承諾的野放計畫,更掩蓋動物受傷的事實,凸顯其飼養管理的不專業,更傷害海洋保育及教育。

就波口鱟頭鱝之死,本會提出四項質疑:

一、粗暴的囚禁:過小的水體、畸形的水缸設計,根本無法提供波口鱟頭鱝適當的飼養環境

海科館於111年3月25取得波口鱟頭鱝後,以牠會不斷換牙作為宣傳廣告,將「波波」飼養在二個長方體組成的L型、約150公噸水體的展示池。

然鱟頭鱝屬於底棲性魚種,根據《軟骨魚類養殖手冊II:鯊魚、魟魚及其近親養殖的最新進展》[1]手冊中提到,展示鱟頭鱝此大型魚種時,應在為大型、洄游性或半洄游性的軟骨魚類設計的展示水槽中展示,且水槽底部必須提供適當的空間,並在底部鋪設碎珊瑚礁石或沙子,為牠們提供埋入躲藏及休息的空間。

本會參考2023年11月14日至16日舉行的鱟頭鱝域外保育評估工作坊報告書[2]中,列舉的四間水族館–大阪海遊館、喬治亞水族館、紐波特水族館、S.E.A.水族館,其鱟頭鱝飼養數據摘要列表(附件二)發現:四間水族館飼養鱟頭鱝的展缸水體都達1,500公噸以上的水體,喬治亞水族館甚至高達24,000公噸,是潮境智能海洋館用來飼養波波展示池(150公噸)的10-160倍!

波波的展示缸,是由一座長寬高為4.1米* 3.8米* 6.3米的長方形主缸(水體約98公噸),上方再加一座橫向的長方形缸體,組合而成一個畸形的倒L型缸體(共計150公噸水體)[3],展缸底部也完全未鋪設供其潛伏遮蔽休息的軟沙。

113年海科館測量波波時,體長至少達200公分。而如此狹窄不對稱的空間,對於一隻體長已達200公分,且有機會長至300公分的成年鱟頭鱝而言,根本無法正常游動或轉身。不僅剝奪牠自然行為的展現,更可能導致長期的壓力、病變、生理機能退化以及緊迫反應。無異於將其粗暴地囚禁在侷促、壓迫、缺乏活動空間的牢籠中。

當時L型展示池中,除了飼養一隻可能繼續成長至3公尺長的鱟頭鱝外,還飼養了至少兩隻大型魟魚、兩隻鯊魚,與大量中小型魚類 (附件三) 。整個水體的空間被多個物種共同擠壓分配,等同將多個野生棲地強行壓縮成一個小型的密閉空間,逼迫他們在空間不足、棲位錯亂、行為互斥的環境下生存。

二、連波口鱟頭鱝吃什麼都搞不清楚──潮境海洋館的飼養專業在哪裡?

在自然環境中,鱟頭鱝以甲殼類、軟體動物為主要來源,這樣的飲食結構不僅關係到其營養需求,更與牠們的覓食行為、生理機能密切相關。

早在112年海科館便曾與美國喬治亞水族專家交流,當時喬治亞水族館便表示給予波口的主要食物應為生餌,且以甲殼類(如波士頓龍蝦、大型蟹類)為主,佔70%,其餘才是魚類。

但當時潮境海洋館則以魚類為主的生餌(佔60%),白蝦佔10%、其餘為小卷等海鮮。明顯與鱟頭鱝在自然界的飲食習慣及營養需求不符,連動物最基本的日常飲食都無法滿足,著實讓人質疑海洋館的基本照護與專業能力。

結合上述波波的生長環境及飲食資訊,本會質疑波波是否因為長時間待在狹小、單調的展示環境,無法長距離水平移動,也無法滿足底棲行為所需空間,以及不佳的飲食條件,因而產生緊迫、壓力、受傷最終導致死亡?

三、 一個肩負海洋保育與教育的機構,對於野放計畫竟出爾反爾!

海科館在113年11月回覆陳培瑜委員辦公室時表示:已在113年6月份規劃野放計畫;並於7月完成野放計畫所需的相關設備採購、預計於114年6-10月進行放流。但今(114)年8月卻政策大轉彎,回覆波波健康且生長穩定,無立即野放之必要!一個肩負海洋保育與教育的機構,竟對野放計畫的執行如此草率且毫無誠信可言。

四、不只波波受困,整缸生物集體受苦

原本飼養波波的L型水池,目前還飼養了兩隻屬於底棲型的大型魟魚,其只能長時間趴在最上方的缸體,偶爾在上方狹窄的缸體來回轉身游動。

另外,本會發現潮境海洋館內仍有許多海洋生物,明顯生活在不符合基本照護需求的環境中,承受空間侷限與行為受限的痛苦。(附件四)

位於一樓的「俯視池」為一座長7.35米、寬4.65米、高僅0.9米、總水體僅約31噸的淺缸。根據實地勘查,該池內竟飼養了近20隻魟魚及多種中小型魚類,並在中央設置一座大型仿礁岩造景,幾乎佔據了大半的水體與底部空間。

這樣的設計嚴重壓縮魟魚所需的活動與棲息空間。魟魚為底棲性魚種,需要廣闊的底部區域進行滑行、休息與埋藏,但在此池中,牠們只能貼著狹窄的池壁來回游動,長期下來恐將造成嚴重的壓力與生理退化。俯視池底部也未鋪設任何砂石或軟質基質,完全無法提供魟魚必要的潛藏與休息行為所需的環境。

據了解,這些魟魚有許多都是在館內自行繁殖出生,目前仍持續讓魟魚在如此狹小、條件不良的空間中繁衍與生存,動物福利堪憂。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是以「教育推廣」與「海洋永續」為發展願景的機構,館內多項水族設施卻未符合海洋生物需求、讓動物能展現自然天性與行為,導致眾多海洋生物長期處於痛苦中,直到死亡。

本會呼籲教育部、海委會應立即調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智能海洋館」波口鱟頭鱝死亡事件,並針對館內飼養設施及環境提出檢討:

  • 公開波口鱟頭鱝及龍王鯛完整死因及證明,包含血液分析、生理病變與病理解剖報告,並釐清死亡原因是否涉及飼養環境、營養管理或疾病防治疏失。
  • 立即改善現有館內魟魚飼養環境,提出館內飼養管理、環境豐富化、營養照護之專業能力改善計畫。
  • 說明113年擬定野放計畫,也依計畫完成採購,為何114年又以無立即野放需求而停止。
  • 承諾未來不再引進大型魚類。

附件一:本會透過陳培瑜立委與教育部溝通的經過及時間軸

附件二:鱟頭鱝域外保育評估工作坊報告書,所列舉四間水族館(大阪海遊館、喬治亞水族館、紐波特水族館、S.E.A.水族館)的鱟頭鱝飼養數據摘要表

附件三:鱟頭鱝(波波)生前所處展缸環境

附件四:潮境海洋館內其他不當水族設施與仍在受苦的水生動物們

[1] 《Elasmobranch Husbandry Manual II: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are of Sharks, Ray and their Relatives》,Chapter 8.

[2] Bowmouth Guitarfish (Rhina ancylostomus) An Ex Situ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Report from a workshop conducted on: 14 – 16 November 2023 Shedd Aquarium Chicago, Illinois, USA

[3] 資料來源:《潮境智能海洋館營運計畫書(1110414)》

這篇文章 【新聞稿】繼保育類龍王鯛後 珍稀波口鱟頭鱝又被基隆海科館養死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欺世盜名!公教「身心調適假」淪為空殼,勞工權益被犧牲

2025, September 19 - 19:12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賴清德總統高舉「建構健康臺灣」與「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旗幟,於113年11月「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指示政府應以身作則,打造友善、安全職場,並推動公務人員「身心調適假」。然而,行政院與考試院聯手修訂《公務人員請假規則》,新增的「身心調適假」卻淪為欺世盜名的政策假象!每年僅3天、不需醫療證明、機關不得拒絕,表面看似進步,實則併入事假計算,與家庭照顧假爭搶7天有薪事假額度,完全無視年輕公務員平衡工作與家庭的迫切需求!

歷史教訓未汲取,生理假前車之鑑被漠視

回顧2002年《兩性工作平等法》(現行法律名稱:性別平等工作法)制定生理假,初期因併入病假計算,導致女性勞工為節省病假額度,僅約一成使用生理假。2013年修法將生理假獨立為3天、不計入病假,才真正落實權益保障。如今「身心調適假」重蹈覆轍,併入事假計算,公務員為保全事假額度,勢必犧牲身心調適假的使用。行政院與考試院無視歷史教訓,罔顧政策初衷,如此「帶頭示範」形同卸責,更斷送一般勞工爭取此假的希望!

勞工淪為政策犧牲品,身心調適假成雞肋

依《勞動基準法》第43條及《勞工請假規則》,勞工事假每年最多14天且無薪。若勞動部未來比照公務員將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對廣大無薪事假的勞工而言,這項假別形同雞肋,毫無實質助益。賴總統的「健康臺灣」願景淪為空談,政策美意被行政官僚扭曲,淪為欺世盜名的政治口號!

學生有獨立身心調適假,公務員與勞工卻被歧視

112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生已實施獨立身心調適假,明確不計入事假,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反觀公務員與勞工,卻被困在事假框架中,毫無公平可言。大法官釋字308號闡明「公教分途、公私一致」原則,全教總強烈主張教師身心調適假應獨立為新假別,不併入事假計算;教育部應正視教育現場特殊性,帶頭修法示範。勞動部更應為全體勞工制定真正合用、可用的身心調適假!

行政院、考試院懸崖勒馬!

全教總痛批行政院與考試院政策短視,犧牲公務員與勞工權益,呼籲立即修正《公務人員請假規則》,讓身心調適假脫離事假束縛,真正實現「健康臺灣」願景。政府若繼續漠視民意,這場「身心調適假」鬧劇只會讓全民失望!

這篇文章 【新聞稿】欺世盜名!公教「身心調適假」淪為空殼,勞工權益被犧牲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活動】講座|與黑熊為鄰:走進台灣的人熊衝突第一線

2025, September 19 - 19:11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講座資訊】

  • 時間|2025/10/18 (六)14:00-16:00
  • 地點|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台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28號9F-2)
  • 主持|呂翊齊 / 地球公民基金會 議題部主任
  • 講者|郭彥仁(郭熊) /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 研究員
  • 進行方式|實體+線上

【報名注意事項】

胸前白色V型的台灣黑熊,雖然多數人並沒有親眼見過,但其依舊被賦予諸多意義,成為代表台灣形象的明星物種。

看似遙不可及的台灣黑熊,近年來的活動範圍與人類的生活漸漸重疊。今年(2025年)在八月以前,已經有13起黑熊進入聚落或陷阱的通報紀錄,而4月份首次發生了護管員與黑熊的正面衝突,讓台灣當代的人熊衝突進入了我們不曾有過的全新情境。是什麼原因讓台灣黑熊與人類頻繁相遇?而在這段日益緊張的關係,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與台灣黑熊共處?

本場講座邀請到長期投入台灣黑熊生態研究的郭熊。他用雙腳追尋野生動物的足跡,在與布農族人交流過程中,理解族人的生命經驗。多重視角的交織,他將帶來關於台灣黑熊族群現況、山村居民面對台灣黑熊的真實處境,以及國際經驗如何啟發我們——在人與熊之間找到可能的共處之道。

這篇文章 【活動】講座|與黑熊為鄰:走進台灣的人熊衝突第一線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淡海公七公園砍樹、居民靜坐遭強制罪抓捕 抗議侯市府製造寒蟬效應

2025, September 19 - 18:41

圖片來源:時代力量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為抗議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及消防局選在淡海公七簡易自然公園蓋警消大樓,將砍除移植一百多棵樹木,且9/16經居民監視市府已開始動工移樹,居民組成的「淡海公七簡易自然公園自救會」9/17早上8點突襲進入公園步道拉布條靜坐抗議,包含自救會會長林彥廷、淡水居民、工運人士林佳瑋等9人在靜坐約3小時後,遭淡水分局員警強制上銬驅離,以「強制罪」、「妨害自由罪」逮捕送辦,留置警局11小時。

9月18日多位被抓捕者前往新北市政府召開抗議記者會,林佳瑋展示右手臂被驅離時留下的瘀青,與時代力量、綠黨、台灣基進等小黨代表共同訴求公七公園內靜坐抗議是合法的緊急集會,警察無權逮捕,痛批和平靜坐被以強制罪逮捕,是新北市長侯友宜搞戒嚴。各黨代表表示將持續追究到底,並呼籲外界持續關注新北市府在公七自然公園的砍樹移樹施工行為。

圖片來源:時代力量。

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

自然公園蓋警消大樓爭議未決 樹海將砍除、綠地再減少

淡水居民、工運人士林佳瑋表示,新北市府選在淡海公七簡易自然公園蓋警消大樓,過去一年已引發當地千位居民抗議選址不當,擔憂將造成大量砍樹、破壞生態,且未來警消出勤恐因鄰近兩條輕軌交會、道路結構服務水準只有F級的狀況下,影響警消車輛出勤效率,造成交通打結或延誤救援時效。

新北市府說明,為因應淡海新市鎮未來逐步增加之治安及救災需求,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及消防局決定成立淡水分局新市派出所及淡海消防分隊,以因應當地之治安需求。本工程預定於公七自然公園興建地下1層、地上4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物,地下1層是警察局與消防局共用停車場,建築物東側1、2、4樓為警察局淡水分局新市派出所辦公廳舍、3樓為淡海捷運分隊辦公廳舍;西側1至3樓均為消防局淡海分隊辦公廳舍。預計明年10月完工。

公七公園面積約3.5公頃,工程基地約1.5公頃,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4688.75平方公尺,約0.47公頃。淡水警分局表示,2019年時在多名地方民意代表與當地里長、住戶等爭取下,獲新北市政府同意並編列預算,再進行都市設計審議後,取得新市派出所用地;而新市派出所也是目前新北市警察局第8座位在公園內的派出所。

市府提出已請「新北市政府樹木保護委員會」會勘,判定共構基地樹木34株原地移植,120株以「清理病態、雜亂樹木」為由全部移除。

去年自救會多次向新北市府抗議,今年1月正式向新北市府提起行政訴訟,目前一審審理中。林佳瑋痛批本案爭議未決,居民9/16時監看24小時現場直播發現新北市府正貿然施工,因此自救會成員為了緊急抗議施工行為,在9/17早上8點順著公園步道進入公園,包含林佳瑋在內的6位居民在人行道上和平靜坐,要求新北市政府應立即停工,過程和平理性。

靜坐抗議至約11點半,淡水分局開始強制將靜坐居民及聲援成員共9人驅離現場,並將林佳瑋上銬帶至警局,以「強制罪」、「妨害自由罪」逮捕送辦,直至晚上10點半才離開淡水分局返家。

淡海公七簡易自然公園自救會會長林彥廷表示,昨天他與4位媽媽及長者一起靜坐,其中一位身患癌症,一位高齡78歲,經過警察強力逮捕並超過11小時的扣押,他們感到非常的害怕且身心受創,以致於無法出席記者會發聲。罹癌居民被抓捕後數小時後有向員警表示身體非常不舒服,仍遭員警編號14014言語奚落。

林佳瑋展示右手臂下方被警員強制帶離時留下的瘀青,並控訴警方在執法過程中恐違法亂紀,遲遲不肯歸還他的手機,企圖妨礙他聯繫律師與親友的通訊自由,另外偵查隊的余小隊長及警員編號14014、14120兩位員警甚至恐嚇居民「把手機通通交出來,不然就要把你們上手銬」。他質疑淡水分局對抗議者的強硬執法因其利害關係,球員兼裁判,導致執法過當。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出席聲援表示:「我要問新北市長侯友宜、警察局長方仰寧,這些靜坐的居民離怪手這麼遠,坐在公園步道上,手上沒有任何的器具,也沒有靠近施工的器械,更沒有攻擊他人,請問哪裡來的強暴?哪裡來的脅迫?哪裡來的妨礙他人自由?」

圖片來源:時代力量。淡水公七公園民眾肉身護樹與警方怪手對峙中。

淡水居民、工運人士林佳瑋右手臂下方被警員強制帶離時留下的瘀青。

和平靜坐被強制驅離、扣留11小時 居民痛批侯市府製造寒蟬效應

環境法律人協會副理事長林柏辰表示,因本案臨時發生施工,有緊急偶發性集會的必要性,其合法性經過大法官釋字第718號所肯認。又因維護自然森林公園有維護生態及減少碳排的目的,更具有公益性。更遑論本案開發範圍原本就是公園,公園在傳統上就是人民常常用做意見表達的地方,所以民眾要在公園裡陳述理念是最正當不過的事情。

對於靜坐民眾被警方以強制罪及妨害自由送辦,林柏辰說現場和平靜坐距離施工處是有一段距離的,根本沒有妨礙到廠商施工,僅作為象徵性表達其意見而已,根本不符合警方扣以強制罪名。

林柏辰認為,過往苗栗苑裡的反風車抗爭已有相關訴訟先例,2013年4月20名大學生、鄉親因反對風力機組設置進行抗爭,以綁鐵鍊方式阻擋蓋風力發電機組,被苗栗檢方依強制罪起訴,2016年台中高分院判無罪定讞。現在淡水分局警方完全不管是否構成強制罪,仍不符比例原則的強制執法,恐過分侵害人民意見表達的自由。

在靜坐現場直播的綠黨社運部主任李春祥,當場也被警察驅離。李春祥說,公七自然公園是自然形成的,是居民本來就已經享有的自然生態教室,但是市長侯友宜卻要將警消大樓蓋在公園裡,並砍除或移植老樹,這是居民無法接受的。

他提到公七公園綠地才3公頃,但是市府蓋辦公大樓的占地居然要1.5公頃,雖政府建設有其必要性,但是政府機關不去好好取得其他空地,卻要來偷取市民的公園用地,「何其的貪婪,難道市民不能夠提出抗議嗎?」李春祥痛批侯市府將一場和平抗議以逮捕收場,根本在製造寒蟬效應。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比喻,如果換作大安森林公園林相最好、樹木最茂密的地方,突然要被砍100多棵樹用以蓋警消大樓,台北市民們會同意嗎?他認為淡海公七自然公園正是面臨這樣的處境。他質疑淡海新市鎮最不缺的就是空地,但是新北市政府過往已經七度選公園蓋警消大樓,無視人民反對,依然故技重施、強制動工。「如果我們還繼續允許公七公園這樣的事情,持續的被毀樹毀林用來蓋警消大樓,到底台灣的環境跟民主還剩下多少空間?」

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則說,公七公園自救會的居民及政黨夥伴,所搶救的是淡海的都市之肺、蓄水蓄洪的都市紋理以及警消出勤的效率,卻被新北市政府用敵人的態度來對待。台灣基進黨呼籲,和平靜坐是基本人權,警方不得再以強制罪、妨害自由等罪名,無端干擾人民和平行使言論自由的基本權,還要呼籲請新北市政府從善如流停止開發思維的都市治理,停止跟利益團體掛勾,保留公七公園綠地。

圖片來源:公七簡易自然公園自救會。9/17淡水公七公園,民眾肉身護樹與警方怪手對峙中。

這篇文章 淡海公七公園砍樹、居民靜坐遭強制罪抓捕 抗議侯市府製造寒蟬效應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警方違憲侵犯集會自由 不當逮捕靜坐抗議民眾

2025, September 18 - 19:56

文/台灣人權促進會

▍淡水分局違反憲法與公政公約 警察指揮決策踐踏人民集會自由

淡水公七公園的擋拆抗議發生在9/17早上,由於當地居民臨時得知公園樹木要被移除才緊急行動,走進公園後為了對公園將改建警消大樓選址不當、移除原生林木表達反對,坐在公園內的人行道上發言、喊口號,結果淡水分局警察們完全沒有任何警告通知,一擁而上,將九名抗爭者、協助直播的人全部押上警車逮捕,而目前公園拆除工程仍在持續。

▍新北淡水分局違反大法官718號解釋、公政公約

自救會的直播影片雖然隨著直播人員居然第一個被抓走而中斷在混亂的畫面中,我們仍然可見現場警察以現行犯之詞恫嚇抗爭者,卻連到底是違反什麼法條的現行犯都講不清楚,即使真的確認是進入刑事訴訟程序,警察也不能在現場、警局內動輒以現行犯、不從就上銬做為威脅限制抗爭者行動、通訊。

而此前的影片顯示抗爭者大都坐在公園人行道上,其他聲援者零星站在旁邊,整段時間抗爭者的行動樣態都是典型的「和平」集會,從已經內國法化的《公政公約》第21條來說毫無疑問應受保障。再者大法官第718號解釋對緊急性、偶發性集會例外不適用《集遊法》許可制的見解,更進一步說明這次行動的合法性,但上述法律依據對新北淡水分局警察來說彷彿不存在,也不在乎《刑法》強制罪構成要件根本不該當,只顧違法逮捕抗爭者。

▍敵視人民抗爭的高層決策是民主化台灣的最大諷刺

即使過去確有個別警察如何有意識要和抗爭者有溝通跟尊重集遊權的想法,只要高階警官、更上位的地方首長決策不把人民集會自由當成必須保障的人權,人民的言論和行動就會持續被踐踏,那不論《公政公約》第21條如何寫和平集會應該保障,中華民國警察就是公然違法,連過時的《集遊法》都不遵守,而且高層從來都不會被究責,案件真的被起訴也只有基層執行員警變成判決最後的被告,下次只是在輪看哪個抗爭者和警察再次成為案件當事人,但挑起人權侵害的警政署,警察局局長與決策者,地方首長從來不用負責,這種漠視人權、敵視抗爭者的高階官員仍存在於政府機關,是對台灣民主社會發展至今的最大諷刺。

這篇文章 【新聞稿】警方違憲侵犯集會自由 不當逮捕靜坐抗議民眾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淡水公七公園 侯友宜新北戒嚴 方仰寧濫權無極限

2025, September 18 - 18:28

文/時代力量中央黨部、淡海公七自救會

王婉諭偕時力、綠黨聲援淡海公七自救會,控訴侯友宜新北戒嚴,警方執法過當上銬居民,濫用強制罪侵害言論自由!

昨(17)日,時代力量、台灣綠黨與淡水公七公園自救會至淡水公七公園護樹抗議,反對新北市政府在自然生態公園內興建不當選址的警消大樓,卻遭警方以「強制罪」、「妨害自由罪」逮捕送辦。今(18)日上午,時代力量偕同台灣綠黨、台灣基進、自救會、民間團體及律師召開記者會,嚴厲譴責警方執法過當,呼籲市府立即停工,並尊重居民合法訴求。

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指出,居民反對的不只是選址不當,更憂心生態破壞、交通壅塞與救援延誤。淡海新市鎮有大量公有地,市府完全可以參考自救會提出的替代地點。她強調,昨晚規劃的和平靜坐屬於緊急性集會,依大法官釋字718號,合法合憲,不需事前申請。居民僅坐在步道上,距離施工機具甚遠,既未阻工也未攜械,根本不構成強制罪或妨害自由。卻有兩名時代力量成員因陪同居民而被捕,她強調:「誰欺負他們,我就要站出來討公道。若要針對性執法,就衝著我來。」

自救會成員林佳瑋指出,警消大樓選址嚴重不當,既破壞生態,也因道路服務水準僅為 F 級,未來恐使警消出勤困難。相關行政訴訟仍在審理中,市府卻強行施工,明顯違法。她表示,昨日上午 8 點自救會沿步道和平進入公園,要求停工並全程直播,卻遭警方以「強制罪」上銬逮捕。她批評警方完全無視判例,靜坐根本不構成犯罪。過程中,她的手機遭違法扣押逾一小時才歸還,隨後又被強迫交出,偵查隊余小隊長與員警編號14120、14014甚至恐嚇「不交就上銬」,警員編號14014更自稱「曾在中正一分局,知道怎麼處理這些人」。

林佳瑋痛批,這樣的發言顯示警方打壓心態未改,合理性何在?她強調,抗爭全程和平理性,卻遭粗暴對待,甚至造成手臂瘀青。警方未依法舉牌警告即強制驅離,疑涉利益關係。她嚴正要求立即停工,並公開 12 小時滯留畫面,讓社會檢驗真相。

淡海公七自然公園自救會會長林彥廷指出,昨(17)日四位 50 至 75 歲女性居民因護樹行動遭逮捕並扣押逾 11 小時,身心受創,無法發聲,只能委託轉述。其中特別是一名癌症病患,在身體不適時仍遭警員編號14014言語奚落;另一名居民則因拒交手機,被警員編號14120恐嚇要上手銬。他要求警方公開道歉、檢討執法,並呼籲市府正視居民合法訴求。

台灣綠黨社運部主任李春祥表示,公七公園擁有珍貴老樹與生態,是居民的自然教室,更有螢火蟲與貓頭鷹。市府卻計畫在僅三公頃綠地上興建佔地 1.5 公頃的大樓,勢必迫使大量老樹遭砍伐。他批評,政府建設應依法取得合宜用地,而非奪走居民僅存綠地。居民一年多來屢次陳情卻遭忽視,最終只能以和平抗議表達訴求,卻換來警方強力逮捕。行政訴訟仍在審理,破壞卻已發生,形同踐踏公民權益。他呼籲侯友宜立即停止錯誤政策,勿讓新北市淪為警察國家。

環境法律人協會副理事長林柏辰律師指出,釋字718號明確保障緊急性與偶發性集會,昨日居民行動完全合法。公七公園是淡水唯一自然林,具碳吸存與保育功能,公益價值重大。居民僅以和平靜坐表達理念,既未阻工也未危害他人,卻遭警方以強制罪逮捕,毫無法律依據。他強調,公共政策的意見表達應被尊重,而不是遭國家機器打壓。

台權會副秘書長王曦表示,她透過直播親眼目睹居民只是靜坐,卻被警方強行抬走,與國際人權公約第21條「和平集會應受保障」背道而馳。她痛批,警方長時間羈押抗議者,顯示高層命令漠視人權。台灣民主得來不易,不應因行政權力濫用而倒退。

台灣樹人會秘書長潘翰疆感謝感謝各團體聲援,強調公七公園是居民重要綠地。昨日居民和平靜坐卻遭驅離逮捕,警方濫權明顯製造寒蟬效應,侵害集會與言論自由。他呼籲立即停止砍伐,暫停施工並啟動公開協商,保障居民權益。

時代力量發言人鄭宇焱表示,昨天他親身參與靜坐卻遭警方粗暴逮捕,現場許多長者與居民僅是守護生態,卻仍被帶走,令人憤怒。他強調,警方不應以威權手段壓制正當訴求。護樹行動是為了守護淡水唯一的自然森林與公共利益,時代力量將持續與居民並肩努力。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指出,如果今天大安森林公園要砍124棵樹、移植34棵樹來蓋大樓,台北市民能接受嗎?公七公園正面臨同樣的命運。不同的是,大安森林公園是人工造林,而公七公園是自然原始森林,當初規劃新市鎮時刻意保留,卻仍遭強制動工。他駁斥警方造謠居民「翻牆進入」的說法,現場兩位七旬長者根本不可能翻牆,居民是和平走入並全程直播。警方卻優先逮捕直播者,顯然是掩蓋真相。他痛批:「若任由毀林與濫權發生,台灣的環境與民主還剩下多少空間?」

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表示,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表示,和平靜坐是國際公認的非暴力抗爭手段,也是基本人權。昨日居民與政黨人士和平靜坐護樹,卻遭警方以「強制罪」送辦,明顯執法過當。他強調,公七公園是淡海之肺,攸關都市環境與救援效率。侯友宜與方仰寧卻將守護家園的居民視為敵人,並以司法武器化方式恐嚇公民,重演迫害鄭南榕、打壓太陽花學運的威權行徑。台灣基進嚴正譴責此一濫權,呼籲市府保留珍貴綠地,停止踐踏人權。

這篇文章 【新聞稿】淡水公七公園 侯友宜新北戒嚴 方仰寧濫權無極限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投書】社子島需要的是希望與建設,不是阻撓與霸凌

2025, September 18 - 13:58

(圖片來源:Photo by Antonio Uquiche on Unsplash

文/洪孝全(服務業)

近日,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竟在獨立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公開抨擊《風傳媒》,要求下架9月14日刊登的一篇投書〈協議價購不是戰場─在社子島,親眼看到暴力如何扭曲理性〉,甚至污衊《風傳媒》「良心被利益收買」。這樣的指控,不僅令人震驚,更是對新聞自主的挑釁與傷害。

在民主社會中,媒體有責任呈現不同的觀點與聲音,讓公共討論更加全面。即使立場不同,也應以理性辯論相對,而不是透過人身攻擊或輿論霸凌,要求刪除異己的意見。自救會的行徑,恰恰反映出對新聞自由與公共討論的不尊重。

現場事實,不容扭曲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現場情況。自救會邀請與台中黎明幼兒園拆遷案密切相關、爭議不斷的林金連,到場高舉攝影機,在促進會意見表達區近距離拍攝,讓人感到不適,明顯具有挑釁意味。更甚者,他並無合法委託書,卻多次企圖闖入會場,與警方推擠衝突,甚至辱罵工作人員,妨礙合法地主進場。

同時,李華萍手持麥克風連接大型音響,在會場入口高聲叫喊,干擾進行;入場後亦持續大聲喧嘩,使會議秩序難以維持。許多鄉親在現場忍無可忍,齊聲呼喊「我們要開會」。這些情境,從自救會自行公開的照片與影片即可清楚印證。這些事實說明,真正破壞會議、煽動衝突的,正是自救會一方。

然而,他們卻反過來指控媒體報導「不公正」,甚至要求下架文章。這種將責任推諉他人的態度,不僅不負責任,更是對社子島居民權益的再一次傷害。

誰才是真正的在地聲音?

更令人遺憾的是,在自救會的發言名單中,許多代表者來自外圍環保或社運團體,手裡拿著統一發放的委託書,發言時甚至需要照稿宣讀。這樣的發言方式,真的能反映社子島居民的心聲嗎?

相對之下,真正的在地居民多數能清楚表達支持開發的理由。他們深知,禁建五十年的陰影,使社子島長期停滯不前,住屋環境破舊、公共設施不足。透過區段徵收,才能公平解決土地問題,並帶來安全、完善的居住環境。這些居民並不期待空洞的口號,而是渴望切實可行的建設。

「解除禁建、原地改建」聽似動人,實際上卻是難以執行的口號。沒有全面規劃、沒有公共設施改善,原地改建只是另一種延續困境。居民要的,是實現生活品質的躍升,而非再次陷入無解的泥淖。

肯定延續政策的勇氣

在此,我要肯定臺北市長蔣萬安。蔣市長選擇延續前市長柯文哲推動的社子島區段徵收政策,並循序漸進推動,展現了難能可貴的魄力。他並未因自救會的抗議、部分釘子戶的反對,或是外圍團體的抹黑而退縮,而是堅定維護大多數居民的長遠利益。

區段徵收並非外界所謂「財團炒地皮」的陰謀,而是一項由政府主導的公辦公營都市計畫。透過公平分配與財務透明機制,居民能共享開發成果;對於無法分回土地的居民,政府更提供以合理成本購置安置宅的方案,保障居住需求。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合情合理,更合乎社會正義。

蔣萬安的延續政策,不只是對社子島居民的交代,更是對臺北市整體發展負責任的選擇。因為社子島的命運,不僅牽動當地居民的生活,也關乎大臺北地區的都市發展與環境治理。

結語:不要再讓希望停滯

媒體的責任是揭露真相、呈現多元,應獲得社會尊重,而非被要求「下架」異己聲音。自救會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對言論自由的威脅。真正該被譴責的,不是投書作者,不是媒體,更不是促進會,而是那些假借「公民」之名,卻實行霸凌與阻撓的團體。

社子島居民已經等待太久。他們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抗爭與混亂,而是能夠落實的建設與發展。禁建五十年的時間,已經讓一整代人失去改善生活的機會。我們不能再讓社子島停滯,不能再讓虛無的口號阻礙真實的希望。

因此,我誠懇呼籲《風傳媒》繼續堅守新聞專業,不向輿論霸凌低頭,更要勇敢澄清與反駁,讓事實得以被看見,讓真相不被掩蓋。這樣的堅持,才能保障公共討論的健康發展,也才能讓社會更進一步。

社子島需要的,是實際的建設與翻轉命運的契機。延續區段徵收,就是那條通往希望的道路。讓我們共同守護理性討論與新聞自由,讓社子島不再是停滯的孤島,而是迎向未來的希望之島。

這篇文章 【投書】社子島需要的是希望與建設,不是阻撓與霸凌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民團發起公民連署,要求《租賃專法》修法改革不能退卻

2025, September 18 - 13:45

文/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隨著房價飆漲,首購年齡不斷延後,需要租屋的民眾已然越來越多。但租屋市場長期缺乏管理,造成百萬戶租屋族多數處於「租屋黑市」狀態,資訊不透明、租期不穩定、權益缺保障、租金隨意漲,居住安全感蕩然無存。

因此,我們明確支持內政部提出《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修法方向,這是台灣租屋市場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回應百萬租屋族長期訴求的必要行動。

面對反對聲浪,民間必須團結發聲

然而,修法消息一出,部分房東與業者團體立即強烈反對修法,並放出各種恫嚇訊息。對此我們期期以為不可,這些反對聲音忽視了租屋族長期承受的不公處境,更阻擋台灣租屋市場邁向健全化的改革步伐。

因此,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決定,於今日發起公民連署行動,讓公民團體與支持租屋權益民眾聲音被社會看見,要求租賃專法》修法改革不能退卻。

公民連署三大訴求

本連署將提出以下三大訴求:

  1. 支持修法方向,呼籲跨黨派共同支持

面對台灣租屋地下化、租客權益保障嚴重缺漏的現實,我們支持行政院提出的《租賃專法》修法方向,也呼籲立法院各政黨應摒棄成見,共同支持這項重要的民生法案。

  1. 平衡保障雙方權益,建立公平租屋環境

《租賃專法》修法絕非要讓房東與房客對立,而是要平衡雙方的合理權益。因此,除了強化租客居住權保障外,我們也支持針對租霸等惡劣行為,訂定明確且有效的排除機制,以保障房東合法權益。

  1. 建立透明租屋市場,完善配套措施

改革要真正落實,前提是租屋市場透明化。政府唯有先掌握租屋實況,才能依法有效管理。因此,本次修法應將租屋登錄制度同步納入,並配套給予誠實登錄房東合理稅賦優惠誘因,同時對隱匿租屋者強化查緝與處罰。

我們將於近期召開記者會,公布連署成果並說明下階段行動,讓社會各界看到支持租屋市場改革的民間力量。呼籲全國關心居住正義的公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連署,為這場不容再拖延的改革發聲!

附件-連署內容全文

各位關心居住正義的朋友們:

行政院近日提出《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簡稱《租賃專法》)修法草案,方向包括三大核心:

l   禁止房東侵害房客權益(如禁止拒絕設籍、報稅、申報租補、其它不合理條款);

l   保障最短租期(3年),避免租客隨時面臨搬遷壓力風險;

l   限制不合理漲租,將租金調整與物價指數連動,抑制暴漲現象。

這是台灣首次全面觸及房東與房客雙方權益的制度性改革。對於長期處於租屋黑市——資訊不透明、租期不穩定、權益缺保障——的百萬戶租屋家庭而言,這是遲來但至關重要的制度陽光。

修法消息公佈後,房東與業者團體立即透過媒體強烈反彈,批評修法「過度偏向房客」,並不斷放出「提前漲租」、「寧願不租」等恫嚇訊息。這些聲音正在媒體上持續放大。然而,租客多為分散個體,缺乏有效發聲管道,若放任這種不對稱資訊與片面論述持續發酵,恐將不利改革推進,甚至可能導致政府因壓力而退縮。

事實上,只要對國外租屋市場稍有了解,便會發現這些被反對的機制,在許多國家早已是行之有年的法令規範。此次修法實質上只是讓台灣制度回歸「國際基本盤」。各國改革經驗也一再證明,涉及租屋市場規範管理的改革,房東、業者必然反對;相對地,公民的發聲與行動,往往是促成政府堅定前行的關鍵力量。

以韓國為例,為促成「租屋三法」(契約登錄、續租保障、租金限漲),含括居住、青年、勞工、社福乃至宗教等近百個NGO團體,於2019年組成「住宅租賃保護法修訂聯盟」,透過輿論發聲、國會遊說等努力,讓相關條文在2020年修法通過。

今天的台灣,正處在相同的歷史關鍵時刻。我們需要共同發聲:讓社會聽見支持方的聲音,讓媒體輿論能平衡報導,讓制度改革的腳步不會倒退!

誠摯邀請各團體/個人參與本次連署,一起推動這場不容再拖延的改革。我們的主張與訴求如下:

  1. 支持修法方向,呼籲跨黨派共同支持

面對台灣租屋地下化、租客權益保障嚴重缺漏的現實,我們支持行政院提出的《租賃專法》修法方向,也呼籲立法院各政黨應摒棄成見,共同支持這項重要的民生法案。

  1. 平衡保障雙方權益,建立公平租屋環境

《租賃專法》修法絕非要讓房東與房客對立,而是要平衡雙方的合理權益。因此,除了強化租客居住權保障外,我們也支持針對租霸等惡劣行為,訂定明確且有效的排除機制,以保障房東合法權益。

  1. 建立透明租屋市場,完善配套措施

改革要真正落實,前提是租屋市場透明化。政府唯有先掌握租屋實況,才能依法有效管理。因此,本次修法應將租屋登錄制度同步納入,並配套給予誠實登錄房東合理稅賦優惠誘因,同時對隱匿租屋者強化查緝與處罰。

我們相信,唯有團結發聲,才能真正推動租屋市場改革,讓百萬租屋族的權益不再缺席。改革的路從來不易,但我們不能因此停步。讓我們攜手同行,為居住正義而努力!

連署發起團體: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這篇文章 【新聞稿】民團發起公民連署,要求《租賃專法》修法改革不能退卻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大法官卡關僵局未解 憲政體制恐陷無限期停擺

2025, September 17 - 20:50

文/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

在野聯盟聯手通過《憲法訴訟法》修正案從2025年1月25日生效至今,憲法法庭已經癱瘓235天了。今年7月25日立法院否決大法官被提名人後,僵局至今仍為解,憲法法庭能補滿缺額並正常運作的日子,看似遙遙無期。

為維持我國憲政體制的正常運作,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發表點聲明如下:

一、憲法法庭應盡速就《憲訴法》一案進行審理,以化解憲政僵局

二、總統應擴大審薦過程的透明與參與,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三、立法院應理性審查,勿將大法官作為政黨對決的犧牲品

一、憲法法庭應盡速就《憲訴法》一案進行審理,以化解憲政僵局

從憲法法庭遭癱瘓至今,社會各界對於目前由8名大法官組成之憲法法庭是否仍能運作、裁判,有各種意見。觀察法律學術社群之意見可以發現,在憂心人數不足而有正當性質疑的前提下,主流意見仍認為鑒於「憲政機關職權之不間斷行使」等原則,憲法法庭並不當然受《憲訴法》新法不合理規定的限制。然而,憲法法庭在今年5月12日召開說明會後,大法官仍沉默至今。

法學的論理雖未有太大變動,但隨著憲法法庭癱瘓的長期化,以及新任大法官產生遙遙無期的現實下。我們認為憲法法庭除了「不得不予以回應」之外,更有責任盡速以現有的成員針對《憲訴法》一案進行審理,以回應憲政僵局。

觀察前二次大法官被提名人的同意權行使過程,可發現部分人選其實有獲得在野聯盟的肯定。不少出身背景為法官、檢察官的被提名人,其實也未受到適任性的質疑。然而,同意權行使的結果,卻是在野聯盟不附理由的反對。更荒唐的是,作為與總統同黨的執政黨立委,竟然針對在野聯盟可能支持、通過的人選,進行封殺,以確保不會有任何被提名人通過。

此一政治僵局指向了一個事實:在野聯盟不樂見能夠制衡立法院的憲法法庭,可以正常運作。從這個角度來看,被提名人「支持廢死」或「政治立場鮮明」,都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只要憲法法庭一天不能依憲法發揮監督、制衡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功能,在野聯盟能夠逃避監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律封殺大法官被提名人。簡而言之,憲法法庭停擺的事實,反而使在野聯盟有繼續封殺的動機。另一方面,執政黨為了避免少數被提名人通過的副作用,也選擇進行策略性的封殺。這種環境下,縱使被提名人再怎麼優秀,也過不了立法院這一關。

正因如此,此一憲政機關停擺的僵局,別無選擇,只有由憲法法庭負起責任回應,才有機會重新發揮權力分立原則下監督、制衡的功能,否則憲法法庭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3年,無止境的停擺下去。

二、總統應擴大審薦過程的透明與參與,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總統提名的大法官名單,過往是由副總統及4~5位前大法官或法界重量級人士組成審薦小組,公開徵求各界推薦後向總統建議被提名人名單。擔任審薦小組的委員資歷雖然深厚,但也不免因專業背景及世代,而有較高的同質性。113年的審薦小組委員,甚至出現除了蕭美琴副總統外,其他委員皆為男性的現象。

鑒於大法官人事二度卡關、僵局未解,我們期待在審薦程序時,擴大參與審薦小組人數並納入更多元的代表,提升審薦過程的進一步透明化與說理,近一步爭取更廣泛的社會支持。

總統雖握有大法官人選的提名權,但我們認為賴總統應更充分的說明提名理由,尤其就正、副院長更應詳盡釐清。尤其前兩次大法官提名程序,不乏極具爭議性的正、副院長被提名人選(例如政治色彩較濃厚的姚立明先生、檢察官出身的蔡秋明先生),因此使外界對於總統提名該人選的動機、理由備受質疑。然而對於這些爭議與質疑,卻從未見過賴總統或總統府進行足夠充分的說明,來面對外界的擔憂與疑慮。就此本聯盟呼籲,由於司法院正副院長為權力分立下具重要權能的機關首長,外界均會高度檢視正、副院長被提名人適任性的情形下,賴清德總統應更積極、詳盡地說明提名理由,以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三、立法院應理性審查,勿將大法官作為政黨對決的犧牲品

就這兩次的大法官人事同意案,立法院各黨團針對個別人選以「團進團出」的方式集體投票,甚至曾祭出「跑票就開除黨籍」的最嚴厲手段。顯然地,目前立委投票所考量的不是人選的適任性,而是服膺於惡性競爭之下的黨意。

對此,首先各黨團進行落實書面詢問時,除了應於審查前使被提名人清楚說明其憲政人權理念,亦應於收受問卷後一併公開被提名人回覆,使公眾得以周知「黨團提問」及「被提名人答覆」的詢答品質;第二,立法院宜邀請被提名人出席公聽會,接受民間團體、專家的檢視;第三,詢答程序應大翻修,避免時間浪費與片段的回答;最後,各黨應明確表示投票理由及標準,落實責任政治,而非黨意先決。

我們誠摯的呼籲,下一波大法官人事同事權的提名及審查,應參考本聯盟的建議,就歷來審查程序的草率先行全面檢討;再者,各黨團應開放立委自由投票,並充分檢視被提名人的品德操守、憲政人權理念及學識與專業,萬勿重蹈覆徹,任由人民憲法上的權利繼續遭到黨意所綁架。

這篇文章 【新聞稿】大法官卡關僵局未解 憲政體制恐陷無限期停擺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