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aggregator

【人才招募|暑期短期】雙連埤環境教育暨棲地守護基地-保育研究助理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y 16 - 11:47

【人才招募】雙連埤環境教育暨棲地守護基地-保育研究助理

工作類型:暑期 / 短期

主要工作內容 1. 保護區生態調查: 雙連埤保護區今年暑假有多項例行性的生態監測,預計在保護區進行鳥類、植物、兩棲類及昆蟲調查,調查主責人為荒野保護協會的研究人員,生態調查助理則協助記錄、操作基礎監測儀器、協助尋找調查物種等輔助性工作,並協助將資料登錄建檔。 2. 水生植物保種及復育: 荒野保護協會在復育及保種10餘種當地瀕危植物,在雙連埤保護區旁有個水生植物保種池,保育研究助理協助保種池的維護,並協助記錄各項植物生長狀況。在保護區裡協會有在執行保護區棲地復原試驗,保育研究助理協助試驗進行,並記錄試驗過程以及協助棲地復育工作。   次要工作內容 1. 協助環教營隊活動與工作場域環境整理。 2. 協助棲地工作文章之撰寫。   預計完成量化事項 1. 完成兩棲類調查一場 2. 完成保護區棲地復育工作五梯次 3. 完成植物調查兩場 4. 完成外來種清除一場 5. 完成調查資料建檔 6. 食農校育活動一場 7. 暑期兒童營隊一梯次 8. 完成3篇棲地工作小文章   需求人數:2人 上班地點:264 宜蘭縣員山鄉隘界路556號 工作期間:2023/07/03-2023/08/16 工讀時段:依排班 薪資待遇:月薪26,400元(1.5個月合計提供3萬9,600元,依月份分2期撥付給學生) 福利說明:在職教育訓練(雙連埤生態調查訓練)   需求條件 1. 要求學歷: 大學以上。 2. 應徵條件: a. 科系條件:生態資源調查、社區保育或社區營造相關。

b. 專長或工作經驗:具生態調查、鳥類調查、植物調查、兩棲類調查、棲地復育工作、活動規劃參與相關經驗尤佳。

職前訓練計畫 課程名稱:雙連埤環教場域及保護區基礎課程 課程時數:2小時 課程內容: a. 荒野保護協會工作介紹

b. 雙連埤保護區歷史沿革

c. 保護區保育工作歷年進程

d. 環教中心解說概要及技巧

e. 環教中心教案簡介及執行概要

  在職訓練計畫 課程名稱:雙連埤生態調查訓練 課程時數:2小時

課程內容:

a. 雙連埤各項生物簡介

b. 雙連埤蛙類習性及辨認特徵介紹

c. 雙連埤瀕危植物特徵介紹及照顧注意事項

 

應徵方式

RICH職場體驗網

〈春螢夜明〉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y 10 - 12:00
我們正在做的事:  山林河川 圖、文/范力中 <台南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飯粒 > 2023.05.10 頭頂炯炯雙複眼,腹尾曨曨冷光炫; 夜幕垂掩,群集爭獻焰,荒郊曠野尋愛戀。 日間煢煢葉下眠,晚時落落草上見; 暝色幽遠,相約離人煙,山棲谷飲敘良緣。           夜行性螢火蟲頭上擁有一雙水亮烏黑的複眼,腹部末端閃示著微明的綠色冷光,在暗夜下的山郊林谷間,為了求偶交配,而群集閃爍螢光,此起彼落的較量著。         在陽光明亮的大白天裡,牠們通常獨自選擇在安穩的樹葉下棲息,等到黑夜來臨時,再不約而同的群集在灌木草叢間;幽靜的夜色下,在沒有人煙燈火干擾的山谷棲地裡,窮其所能的把握及追尋今生最美好的姻緣。   【小註】 (1)炯炯:光明、光亮;(2)複眼:昆蟲等節肢動物的視覺器官,由數個到數千個小眼結合而成,遠較單眼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及更快速的判斷與反應;(3)曨曨:微明的樣子;(4)煢煢:ㄑㄩㄥˊ,孤獨無依的樣子;(5)暝色:晦暗的夜色;(6)幽遠:幽靜深遠;(7)山棲谷飲:棲於山,飲於谷,喻指隱居的生活。     【附記】         在山林裡,每年總會巧遇未曾看過的新奇景象,而這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好景,似乎都是大自然有意無意的安排,在還沒遇見之前,完全無法想像。2006年4月隨友人在南化關山山區,首次見識到螢火蟲螢光匯集成星河般的盛景之後,對於海拔高度與緯度都相當類似的台南東山崁頭山山區,是否也有相似螢火蟲族群與發生期,開始有一些些的推想與期待。而就在隔年三月的最後一個週末,就真的在崁頭山區找到螢火蟲螢光齊聚的場景,一直到四月份都還持續著。 齊聚閃爍的點點螢光,為夜裡幽暗的林子增添幾許神秘又熱鬧的靜謐。           受了大自然的開導後,每一次的山林之夜總是印象深刻或眼界大開。2006年5月中旬,暗夜下,獨自在崁頭山林道中,如願的找到散發綠色螢光的發光小菇群,漆黑而沉寂的夜裡,從來時路上人已搬離的山居屋舍處傳來斷續如狼嚎般的狗吠聲,瞬間改變了當下的氣氛,心想:「等會兒下山必需經過的這狗吠處不知會出現甚麼恐怖的怪東西啊?」,莫名的惶悚猜測與驚駭直衝腦門,也留下一段夜間尋找螢光而深刻難忘的驚異歷程;而後在隔年的三月下旬,則又非常幸運的在五叉溝附近山路旁一處雨蛙、樹蛙和赤蛙群集爭鳴,聲響震耳的山澗谷地裡,找到夜間賞螢的理想區域,讓這兒的春夜螢舞自然景象銘記於心。           經過幾次的親身體驗與記錄,這山林天地的春夜最佳賞螢時機,應該是四月,而且是在日行性螢火蟲-紅胸窗螢出現一個月後,只要找個沒有路燈干擾的漆黑山澗或潮濕處,便有機會見識到點點螢光齊聚閃爍的自然景像。就在為期大約一個月裡,這山谷中夜晚集體獻焰求偶的螢火蟲,以黑翅螢(Abscondita cerata)為主,總是一波又一波、一群又一群的在幾處林子裡或灌叢上飛舞著,直到相中好對象後,再飛進草叢裡停佇在葉面上,閃爍熠熠螢光,示意伴侶趕快過來共渡良夜春宵。           春夜裡的山林天地,時間一到,就會有數不清的螢火蟲在山谷灌叢上或林下群起閃光飛舞,但令人納悶的是這麼多的螢火蟲,為什麼白天卻不見任何蹤影?若僅僅是幾隻,看不到倒也合理,但數百隻的數量,照理應該很容易可以被看見才對啊!           原來,習慣夜生活的黑翅螢,在光明的大白天中,微弱的點點螢光實在起不了作用,於是,只能躲在安全而隱蔽的灌叢裡棲息,直到日落夜幕低垂後,再紛紛出來活動。那麼,牠們又喜歡擇棲在何處?曾經發現過的,包括台灣芭蕉、島田氏月桃、山棕與姑婆芋等植物的葉下,都是黑翅螢等夜行性螢火蟲白天棲息的處所之一,有些是一葉獨棲一隻,有些是一葉散居二、三隻或分棲在同一株植物的不同葉子下,但少有多隻群棲在同一葉子的狀況。既然有了這些螢火蟲的作息可供參考,在四月份的林徑與步道裡,只要多加留意,通常會很容易發現牠們獨棲在葉片下,只要沒有過大的觸動,這些白天埋頭睡大覺的螢火蟲們,並不介意讓人多看幾眼。 白天獨棲在台灣芭蕉葉子下的黑翅螢。 在島田氏月桃葉子下晝寢的黑翅螢。           曾經以「舞螢」來形容這片山野的暮春四月,是因為這個月份裡,會有比較多的螢火蟲出現。只是,春季的氣溫寒暖變化頗大,氣溫較早回暖時,倒也盼望黑翅螢的大發生期能提前。曾有一年的三月中旬,帶著幾位朋友在靜謐的夜下山徑尋找螢火蟲,大概因為日期太早,全程就只遇見一隻黑翅螢,讓同行的一位小朋友大失所望而賭氣以後不願再來;然而在之後四月份的山行中,換了外貌與哥哥酷似的弟弟同行之後,卻在同一處山徑谷地裡看見來回穿梭、明滅閃爍、群集耀光的螢火蟲群。二相比較,差如雲泥,哥哥也許因為失望而對賞螢行程無感,弟弟可能因為剛好遇上大發生,而留下盞盞螢光明滅閃爍的深刻印象。           四月春深,都市居家宅久後,若想看看「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天生有光非自衒,遠近低昂暗中見」、「無煙知有焰,著草不曾焦」、「放光唯獨照,引類欲相輝」、「乘風明自定,遭雨燼仍新」的夜間螢焰群舞,何妨來個春螢夜行。來到這山區,夜幕垂降後,沿著山路走去,遠離路燈光源,向著山徑林道旁濕潤的山凹斜坡處走去,點點螢光將陸續浮現,由葉叢中開始,往山坡上或往暗夜處延伸,一群又一群的閃爍螢點,此起彼落的穿梭與飛舞,讓這純淨無瑕的綠色螢焰冷光,明示夜下的山林視界。 群集獻焰求偶的黑翅螢,總在初夜時的林下灌叢間來回不停的穿梭。           除了黑翅螢之外,同屬的大端黑螢也是這山區夜裡普遍可見的螢火蟲,只是牠們偏好在林中四散飛行,甚至還可在大白天,巧遇牠們在小葉桑、大葉楠等植物葉子下求偶交配的佳偶。當然,若非獨愛夜間閃爍的點點流光,也有不少日行性的螢火蟲會在這時候發生,能讓人更清楚的細看螢火蟲的模樣,諸如紅胸窗螢、黑腹櫛角螢、紅弩螢、小紅弩螢與奧氏弩螢等。   附加檔案大小 〈春螢夜明〉5.68 MB

所有歌聲都在這裡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y 10 - 12:00
我們正在做的事:  濕地與海岸保育 文/林毓恩(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志工/東一團畢業小鷹,自然名:朱鸝) 圖/林毓恩(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志工/東一團畢業小鷹,自然名:朱鸝)、官佳岫(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志工) 2023.05.10         穿過濕地隨處可見的垃圾堆,空中的大卷尾轉了彎,降落在巨大床墊上,部落種植的樹豆果莢在風中發出微弱清脆的聲響。看吧,這裡就是紅線的入口了。           如果你不是長期穿梭此地的牧人,那麼踏入紅色調查路線後就有很大機率會迷失於此,即使緊盯 Google Map 的路徑也沒用,手機定位有誤差,若有似無的路徑上充滿灌叢和齊腰高的草本植物,乾枯而盛大的景象在知本濕地緜延複沓,幾乎讓人以為沒有盡頭。植物會生長,植物會死亡,走過的路已不是路,任何枝葉間的空隙都像路。地面凹凸不平,草叢間散落巨大石塊,在此行走實在耗費精力,更何況,我們還要數環頸雉。           由荒野台東分會和台東縣野鳥學會共同主辦,已持續六年的環頸雉大調查通常是這樣進行:每年春天,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和鳥會志工會帶領民眾,沿著知本溪口北岸226公頃調查路線尋找環頸雉、台灣畫眉和黃鸝,並紀錄數量、標記位置。六條調查路線幾乎貫穿濕地中心並包圍邊陲,地景涵蓋灌叢、高草原、草澤、海岸和濕地,一般而言,不管哪條路線都能看到十五隻以上的環頸雉。   環頸雉經常在開闊地帶活動(攝/林毓恩)   2023六條路線結果圖(製圖/荒野台東分會)           去年三月,因為家人報名活動的操作疏失,我在 Google 表單的後台被顯示為參加過環頸雉大調查的一般民眾,而志工團隊人手不足,於是鳥齡一年半的我就這樣成了帶隊志工。           幸虧有兩位前輩協助解說,我只要負責紙本記錄,再加上當時被分配的白線路況較輕鬆,否則帶隊執行一場從來沒有參與過的調查,向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介紹一知半解的現象,這簡直比舞台劇演出忘詞還要令人焦慮呀。記得活動結束時,主持人介紹了幾位遠道而來參加調查的台北人。我望向那幾個人,記不得他們的臉。           今年稍微不那麼緊張的我和前輩一起帶紅線,總共紀錄七十五隻環頸雉。荒野關注此地已久,從來沒有在單一調查路線數到那麼多環頸雉,不過該路線草叢經當地牧羊人砍銀合歡整理,高度密度下降,再加上入口濕地因缺水逐漸乾涸,適合環頸雉的草生地面積擴張,而紅線又靠近農田,這些條件都增加了環頸雉出現的機率。   知本沖積扇上的環頸雉(攝/林毓恩)           這趟調查紀錄以聆聽為主,在紅線前半段,我們的視野窘迫,銀合歡樹形低矮,地面上到處都是茵陳蒿和叫不出名字的草本植物,除非極度逼近環頸雉,否則只能等牠驚飛時才能見其真身。但視線也有明朗的時候,乾黃的灌叢其實包圍著一片廣闊的低矮草澤,大部分是喜歡水的巴拉草,一旦踏入看似舒適的草地,濕地會如同夢浸透夜晚般浸透你的鞋襪。 調查過程中,我們遇見跟隨牧者移動的羊群,牠們自在的在巴拉草與銀合歡間穿梭 (攝/林毓恩)           說到知本濕地的植物,黃瀚嶢的《沒口之河》一書已經把它們的資料、歷史和意義寫得足夠完善,有這樣的作品,我再多說一個字都是徒勞。啊,忘了告訴你,黃瀚嶢就是那群台北人之一,而我竟然在好幾個月後才認識這麼厲害的前輩。           那我要說什麼呢?關於濕地的故事有很多,可以從東一親子團說起,可以從賞鳥說起,當然也可以打開《沒口之河》,從那些我忘了關注的事情說起。或者,先什麼都不要說,把眼睛閉上,聽聽環頸雉、台灣畫眉、黃鸝、褐頭鷦鶯、番鵑和紅頭綠鳩的歌聲如何在枝椏裡穿梭,聽聽部落們在卑南族聯合年聚裡的舞蹈是多麼震耳欲聾,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聽見調查結束時眾人的愉快交談,以及不知從何處發出的滋滋聲,那是草叢正在燃燒的聲響。           調查結束,眾人都到晃晃書店聽《沒口之河》講座的那個下午,知本濕地起火了。沒人知道原因,養牛羊的人需要嫩草會放火,不明人士想清理傾倒在濕地的垃圾也會放火,濕地遍地死灰的模樣每隔幾年,甚至每年冬天都會發生。會飛會跑的都沒事吧?草會在春雨後長出來吧?我想,我也只能這樣想。 焚燒過後的知本濕地,銀合歡仍屹立不搖(攝/林毓恩)           也罷,讓我們穿越大火後仍屹立不搖的銀合歡,來到你閱讀這段文字的時間。這時知本濕地的海灘到處都是疾步如風的東方環頸鴴,燕鴴穿梭其中,夏季的浪聽起來跟春秋冬都不一樣,小燕鷗有時在海面上咿咿啊啊,有時在濕地裡飛翔。這裡的聲音有很多,天天變換,年年重複,所有的歌聲叫聲都在這裡,所有的故事都在這裡。   小燕鷗的身影和夏天一起到來(攝/林毓恩)   附加檔案大小 所有歌聲都在這裡6.65 MB

復育好野人的12種方法(上)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y 10 - 12:00
我們正在做的事:  環境教育

圖、文 / 林耀國<荒野親子團創團總團長,自然名:荒野藍鵲>

2023.05.10

♫♪「池塘的水滿了雨也停了,田邊的稀泥裡到處是泥鰍,...大哥哥好不好帶著你捉泥鰍...」♫♪

        這首雋永的歌曲傳唱了好幾個世代,唱出小孩心中渴望親水親土地的渴望,但隨著居住環境的變遷這樣的場景已不復見,經營與土地與自然的連結是需要有心機的刻意營造的。

        親子團創始團長~現在已經晉級成為阿公的林耀國(荒野藍鵲)分享父母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回重啟自己與孩子心中共有親近自然的天生渴望,復育好(ㄏㄠˋ)野人的妙方,本文章分成上、中、下三篇,我們將陸續在荒野快報連載分享。

一、與孩子分享童年野趣
        父母的第一個考驗是如何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 3C 跟你們出門,因此引起動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倘若父母的童年是在鄉下長大,曾有些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快樂經驗,可以找機會跟孩子分享你的童年記憶,比如玩泥巴、抓泥鰍、灌蟋蟀或爬樹摘果子吃等等。小時候的我調皮好動,就曾抓金龜子在牠們的腳綁上細細的長線,然後放飛,那是早期不需要電池的有線遙控小飛機,當時年少不懂事,幹了很多缺德事,只為好玩,自私的傷害了許多無辜的小生命,現在回想知錯了,所以長大後加入環保團體用行動來贖罪。

        記得還有一年嘴饞,跟幾個鄰居小屁孩跑到我舅舅的地瓜田裡偷挖地瓜,怕被發現就躲在田邊的大草墩旁焢土窯,結果火星把草墩給燒了,搞得動員全村到溪邊提水滅火,原本怕被發現最後卻搞得全村都知道了。當年我大概只有七、八歲左右,事隔多年依舊記憶彌新。

        類似這樣的童年趣事或許能激發孩子們也想體驗一下的動機,猜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有趣的往事可以跟孩子分享,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也可以請爺爺奶奶講他們的故事給孫子聽。

二、把「綠色一小時」做為新的家庭傳統
        平時可以先從住家周邊開始練習探索,現在很多人即使在一個地方居住了很多年,除了經常去的地方較熟悉外,對其它地方卻很陌生。建議全家可以約定一個合適的時間,白天、晚上或周末都可以,一起出門去散散步。每天至少一小時是比較合適的時間長度,但 30 分鐘也會是不錯的開始,以住家為中心劃定一個範圍,除了散步也去看看能發現什麼新事物,例如在一棵行道樹上發現鳥巢;在常去玩的公園第一次看見草地上的黑冠麻鷺;或新發現一座的迷你公園甚至有家新開的店賣有趣的商品等等。每天都朝不同方向走,再慢慢擴大範圍,每次都會是很有趣的探索之旅。

        一段時日後,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出門探索,回家再與父母分享他們的發現。如果有兄弟姊妹可以彼此作伴同行,行前父母要教導他們如何保護自己以及萬一遭遇緊急事態時該如何求助,如果還不放心,那就偷偷跟在後面,像獵人追蹤獵物一樣,當然絕對不能讓獵物發現。萬一被發現了,就掰個跟孩子玩貓捉老鼠的理由,這回輸了,下回一定不會被發現。當孩子沉浸在遊戲中會暫時忘記恐懼,同時經歷這個過程孩子亦將學習到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培養自信。給你的孩子講述關於你自己小時候在野外玩的遊戲,還有關於自己專屬秘密基地的故事,説明如何找到自己的區域,比如後院果樹上的小平台、林子裡的草叢堆,告訴他們在那裏你都會做些什麼神秘事,這將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相同的渴望。

        與孩子每天一小時的時間和自然進行接觸,不用刻意去規劃。即使每天 30分鐘也是個很好的開端。想像一個以你家為中心的地圖,圍繞它畫不斷擴大的圈,每個圈代表一次擴大的體驗王國。只要有可能,鼓勵你的孩子進行一些獨立的探索,來發展他們全新的生活經驗,獲得更強的自信。

三、認養一棵樹(走向前,抱抱他)
        中國雲南省永平縣某些少數民族有個古老神秘的習俗,就是當地孩子出生後,父母會拿孩子的生辰八字請算命先生排孩子的命盤,看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缺什麼?如果缺木就會帶著孩子到附近山裡找一棵大樹當孩子的「乾爹樹」,祈求大樹庇佑孩子平安長大,孩子每年也要帶著供品上山祭拜乾爹樹,以感謝大樹一年來的庇佑,這亦可將之視為人與自然的一種連結形式。類此做法,大家不妨可以在住家附近公園認養一棵樹當家族樹,經常去拜訪他,讓孩子每年在樹旁拍一張照片,紀錄樹與孩子的生命成長,這會很有意義。有一天,孩子長大後,也許有些心底話不想讓別人知道,他會有個地方可以傾訴,我可以打包票,樹絕對會安靜的聆聽,不會插嘴、不會批評,更不會中途落跑,當然也不會把聽到的秘密洩漏出去,哪裡還能找到比樹更安全的傾聽者?

四、每天都是好天氣
        有些人一聽到要到戶外,總會找各種藉口不出門,夏天怕熱、冬天怕冷、晴天怕曬、雨天怕濕,永遠找不到適合外出的天氣。其實各種氣候都是自然現象,不同氣候會有不同的自然之美, 都值得去親身體驗。只要穿著適合氣候的衣服就不用太擔心,我的雨天備案一向就是取出雨衣繼續活動,不會像逃難似的急著往室內鑽。記得一年夏天我在金門帶營隊,超過一半時間都是下著滂沱大雨,雨水整天像瀑布般傾瀉而下,我就臨時改變為以雨為主題的活動,讓大夥穿著雨衣在戶外進行。其中一天早上的雨勢實在太猛,全身的衣服都濕透了,下午索性全體脫掉雨衣淋雨活動,孩子們都很興奮,玩水玩到樂不思蜀。那一次可能是小朋友這輩子第一次被允許出去淋雨,很難得的自然體驗。當天有個孩子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雖然衣服會淋濕,但我們的皮膚是防水的,所以不用怕下雨!」真是有趣的發現是吧?各位不妨找個時間親自感受一下「淋浴」跟「淋雨」有何不同?

◢ 本文轉載自林耀國(荒野藍鵲)專文「如何復育你家的野孩子」,請持續鎖定荒野快報,還有復育好野人的12種方法(中)、(下)要跟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

 

附加檔案大小 復育好野人的12種方法(上)3.81 MB

枝與葉~談鷹鹿的行動教育與統合教育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y 10 - 12:00
我們正在做的事:  教育推廣 文/林其昌<高雄分會高三團翔鷹團99團長,自然名:海鸚鵡>、吳淑芳<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志工,小綠葉蟬> 圖/林其昌、應紅<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翔鷹團長,自然名:映山紅> 2023.05.10         踏入鷹鹿階段的青春期(小六到高二),是個讓人抓狂又無奈的狂暴階段,隨時一個眼神或語氣,都可能引發「情緒氣爆」。看似一般卻充滿著智慧的親子團教育目標內涵四大規律,正默默的陪伴及引導著家長或導引員往好大人的方向前進,以下就從三個方向來思考如何陪伴鷹鹿孩子們成長。   一. 改變教養觀         前親子團總團長鄭弘杰(巒大杉)提出親子教養動態方程式「教養從陪伴開始、陪伴從對話開始、對話從理解開始、理解從關愛開始、關愛從自己開始」,說明是一種大人學習理解孩子及練習親密陪伴的過程。跳脫固有教養經驗,學習觀察與嘗試新的教養模式,能更有機會培養新世代孩子們面對未來變遷的挑戰。 1. 找出體制學習過程中,鷹鹿孩子們被限制或忽略的學習情境         失去山林的孩子被抹滅了好奇心,壓抑了創造力,原本該從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累積到觸動知識探尋,種種的自然學習都不再自然,所觸碰的都僅能從書本、網路資源或老師的口耳相傳而來,似乎少了那一份建構於真實自身生命的領略或發現。         鷹鹿階段的學習,大人應思考如何跳脫傳統教育框架,營造所欠缺的學習情境,重新燃起孩子愛智求知的渴望、好奇與自然探索的熱情,彌補曾經無法從自身出發對求取新知的失望。 2. 練習用新教養觀點陪青少年成長         跳脫原有體制框架侷限是108課綱的創新自主學習精神,參加荒野親子團無疑是一大助力。將學習主動權交回給孩子,父母或鷹鹿導引團隊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擔心是自己的,應該要自己消化,不是強迫孩子接受與轉彎,除非你能說服他。如何化解擔心孩子與不信任的心魔?請站在孩子的高度及立場就能發現他真正的需要,唯有成為「被信任」的大人夥伴才能在第一時間接住下墜中的孩子,同時可以跟著孩子的無限視角產生新跨域學習。         在溝通過程中,雖時而認同時而有衝突產生,在表明各自立場時,是彼此共學也是刺激成長,這個歷程讓我們跟青春期孩子練習換位思考與對話,進一步理解對方的為難與堅持,產生自覺後修正眼前作法,制定問題解決策略;陪著鷹鹿孩子跨步前進時,大人須提升個人新視界,才足以產生破框思考力及行動力。   二. 不如起而行         精學後還得要刻意練習,缺一不可,是知識內化成能力的要素。因此,知識學習貴在能夠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或自身專業工作裡,紙上談兵再多都只是空談。 1. 刻意練習,打下堅實的地基         刻意練習是為了創造新的大腦迴路,有明定目標、不盲從的跨出舒適圈、有意識全神觀注的行動,讓新的思考或行為產生內化效應,大腦或身體會自然而然的接收改變。親子團從蟻蜂階段的體驗感覺到感受感知,透過體驗教育帶入奔鹿階段的擬境及實境教育,最後再藉由行動教育和統合教育反思翔鷹階段的行動統整。 想要更深入了解台南地區養蚵產業問題,就要親自下海感受一下蚵農的日常 (高三翔鷹團長映山紅提供)           親子團教育內涵與四大規律,是進行環境教育共學時該有的思考。然而,行動教育與統合教育不只給孩子,父母或導引員也須一起進行,試著將親子團的核心教育目標化為實際行動,同時也因與原本習慣不同而更需刻意練習,才能成功達陣,畫一張新的鷹鹿教養藍圖。 2. 成效檢視,為達有效對話與真實陪伴         鷹鹿孩子的自主意識快速提升,透過不斷的向外刺激以探索世界,了解自己能活動或掌握的尺度。獨立自主是需要練習的,給予的空間越大,孩子探索範圍越廣;鼓勵的肯定越強,孩子的自信越高;而具體的讚美越多,孩子的正能量越滿溢。         孩子的內外行為表現是映射大人教養的一面鏡子,若設立可執行的規則與方向定錨正確,孩子會願意勇於嘗試並終身學習,大人實為檢視教養成效的最關鍵人物。 3. 修正再調整,重新擬定新策略         鷹鹿青少年的行動教育貴在驗證及反思過去的學習經驗,從中發現內化新能力,而接續的統合教育則重在擬定與執行新的學習方案或環境行動議題時,反覆練習及統整個人新舊能力並實踐於行動的過程中,個人會轉而成熟及傳承相關經驗給學弟妹。         即使有清楚的親子團教育目標,並在刻意練習的前提下,面對鷹鹿教養也難保順心如意,因為時代變遷快速到難以想像,孩子面對新世界所需要的能力已非單純上學就能培養,面對多元化的新能力需求,大人得設法跟著學習與再修正,甚至面對困難時更要如玩手遊般,不斷重新辨視敵人及關卡後再擬定新策略持續挑戰,才能有機會關關難過關關過。 行動指導員透過示範,引導孩子們利用3C進行氣候變遷對於高雄美濃地區的人文生態變遷探究 (高三團海鸚鵡提供)   三. 給孩子一個承諾-健康的鷹鹿期         坊間教導看見或讀懂孩子的書籍玲瑯滿目,每看完一本又多了一個新觀點,然而,看越多可能越困惑,原因或許都因「缺乏行動」或過於急躁改變。如果我們能以「嘗試新方法」替代「更加努力」,懷抱「我願意」嘗試改變和「我願意」身體力行,營造良好的互動關係、能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意願、無條件支持孩子的想法、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透過以人為本的教養觀回到參加親子團的原始初衷,溫柔而堅定的陪伴。         高二團畢業鷹廖淯晴(小白鷺)曾在高鷹五基的課程中,提醒大人應先思考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成為一個「好大人」,不急躁於一時成果,因為教養孩子不應看KPI,身心健康且獨立自信的孩子將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盼望,以終為始,有健康鷹鹿青少年,未來才有健康的成人,也將是成年幸福的關鍵。 畢業鷹廖淯晴(小白鷺)與林秉瑩(冰風暴)於高鷹五基課程中,提醒大人須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高三團海鸚鵡提供)   附加檔案大小 枝與葉~談鷹鹿的行動教育與統合教育1.73 MB

荒野親子團~以親子共學為圓心,牽起各家庭的手,同心協力畫一個與環境共好的守護圈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y 10 - 12:00
我們正在做的事:  環境教育

圖、文/石曉華<親子教育委員會召集人,自然名:萍蓬草>

2023.05.10

起心動念 荒野保護協會有感於環境守護應向下紮根,希望能夠經由培育「小小自然觀察家」的短期目標,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友善自然進而保護自然的種子,陪伴的大人建構出一個自在且安全的環境,啟發孩子心靈與自然的感官覺知觸角,在活動中累積孩子關懷環境與從自身做起的經驗與能力。然而這樣的人才培育,是需要一個長期且持續常態性有組織的團體,且由陪伴的大人透過身教的示範,持續保有好奇心、活力與生命力,並在長大成人之後能持續以豐富熱情的眼光,對世界有所關懷與貢獻。   成為一員 親子團隸屬荒野保護協會親子教育委員會,秉持荒野保護協會「尊重生命、愛護環境、回饋社會」的理念,加入家庭必需具備荒野會員資格(非會員家庭者在確定遴選入團後一併辦理入會)。每一年上半年全台荒野分會會陸續開始開放報名,開放下一學年度適齡的孩子且認同荒野保護協會理念的家庭,加入親子團行列。   活動方式 荒野親子團的活動係由父母陪同孩子在各種環境中自主探索,學習對自己、對人、對自然萬物的欣賞與尊重,並在持續的成長與學習裡培養足夠的能力付諸行動守護大地,成為保護大自然的重要力量。我們結合並深化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以易子而教的方式,集合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施行混齡且長期的自然教育,在團體中養成尊重生命、關懷自然、生活簡樸與感恩惜福的生活態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創造團結合作、同理包容、換位思考和關懷利他的共好共學的機會教育。   團員組成 團員 年齡層 生活規律(發展重心) 育成會 父母親 1、 我願意終身學習,內外兼修與實踐。 2、 我願意真誠待人,接納包容與感恩。 3、 我願意回歸自然,樸實樂活與知足。 4、 我願意守護環境,尊重關懷與行動。 小蟻

暑假後大班至小二

1、 我能夠喜歡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2、 我能夠欣賞別人,學習別人的優點。 3、 我能夠尊重生命,珍惜所有的生命。 4、 我能夠愛護環境,寶貝我們的地球。 炫蜂 暑假後小三至小五 1、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 2、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 3、我能夠生活簡樸,不增加環境負擔。 4、我能夠感恩惜福,不浪費地球資源。 奔鹿

暑假後小六

至八年級(國二)

1、 我能夠獨立自主,接受自我的挑戰。 2、 我能夠團結合作,尊重他人的想法。 3、 我能夠樂觀自信,培養正向的思考。 4、 我能夠身體力行,保護我們的地球。 翔鷹 暑假後九年級(國三)至十一年級(高二) 1、 我願意面對挑戰,超越自我。 2、 我願意隱藏自己,成就別人。 3、 我願意謙虛為懷,師法自然。 4、 我願意無私奉獻,關愛大地。

 

 德國哲學家歌德說:「孩子應該從父母那兒得到兩件事:根與翅膀」,親子團夥伴們自我期許像大地之母學習並傳承這份純淨無私的愛,引領孩子認識親近我們的土地,善用自己友善環境,透過身教的示範陪伴孩子看見和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透過身體力行和團結合作可以為守護環境有所貢獻,有信心有能量成為他想要看見的改變。  

熱情招募中➣➣➣荒野親子團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親子團~以親子共學為圓心,牽起各家庭的手,同心協力畫一個與環境共好的守護圈2.68 MB

【聯合聲明丨2023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y 2 - 21:20
我們正在做的事:  其他 有關4月23日報載之「連二年見不到蔡總統,環團:對政府不是好事」一文中,針對其內文錯誤,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共同主辦團體提出澄清如下: 一、今年建言議題為81案,非報導中所稱56案。 二、本屆會議四大訴求如下: 1.環保署應升格環境保護部,組織架構納入水、土、林業務。 2.增加海域和陸域保護面積,並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 3.支持基隆護海公投,反對四接。 4.加速推動淨零碳排,並盡速進行碳稅立法;碳費及碳稅徵收應符合公平正義。 非此報導中所稱「終止土地掠奪、慎推能源轉型、制定合理水價、管控清廢棄物」四項。   另針對4月27日報載之「聯合報社論/環團被蔡政府當免洗筷,還在等皇恩浩蕩?」一文,我們提出說明如下: 一、 本會議延續20年,經各方努力,與府方、中央行政部門維持平等之溝通機制與管道,並有默契於地球日或環境日附近與總統見面,提出建言;此舉體現民主國家「主權在民」的精神,並且呼應聯合國所倡議「公私協力」落實永續發展的作法,絕非報導所揶揄之用過即棄之免洗筷也並非所謂期望皇恩浩蕩。 二、 誠如上述所提四大訴求,本屆會議早已正式提出「支持基隆護海公投,反對四接」之共同訴求,並公開於社群平台,非報導中所稱之環團未置一詞。   環團拜會總統所提出之建言,雖然過程中並非所有議題都有共識,但府方自2020年起責成主管機關,開始有系統交付主責機關列管追蹤並定期與環團開會,環團同意處理結果後,才會解除列管,多年來民間團體共累計提出高達214項建言,已有151項解除列管,證明每一年與總統直接見面對話有其重要性。我們因此也強烈呼籲,下一屆總統候選人都應該允諾延續這項重要工作!   我們樂見媒體關心「全國NGOs環境會議」,然而有相關媒體的報導及社論,其中錯誤之資訊、偏頗之陳述,將誤導社會大眾對本會議及參與的環保團體的信任,並影響民間與政府的互動關係,徒增民間與政府之間的溝通障礙,實非全民之福。對此,我們感到非常遺憾,並提出本聲明,希冀媒體更正相關錯誤報導,並於官網及社群公告周知,以正視聽。 - 【聯合聲明】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惜根台灣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生態學會、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   2023年5月2日

【新聞稿】公私協力,守護台東小燕鷗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y 1 - 12:16
荒野保護協會、臺東縣野鳥學會 聯合新聞稿 公私協力,守護台東小燕鷗   小燕鷗生寶寶是每年夏天台東河口的盛事,從卑南溪口、利嘉溪口、知本溪口到太麻里溪口,皆是二級保育類小燕鷗的繁殖地。他們在裸露的沙洲和沙灘求偶、築巢、孵蛋與育雛,5至8月短短四個月期間,就必須將幼鳥訓練到能飛返中、南半球度冬,生存壓力極大。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以下簡稱荒野)和臺東縣野鳥學會(以下簡稱鳥會)呼籲公部門能與民間一同協力,協調保育機制與落實管理責任。   卑南溪口是台東小燕鷗最大繁殖地

由海洋保育署委託台大袁孝維教授與洪崇航博士執行的「110、111年度海鳥族群調查」,荒野和鳥會共同參與其中,發現卑南溪口是台東小燕鷗繁殖的最大棲地,且各河口出生的幼鳥,在繁殖季後會往卑南溪口集結與成鳥一起訓練飛行及捕獵能力,顯見卑南溪口在保育的重要地位。但習於地面繁殖的小燕鷗等岸鳥,除了颱風與豪雨的天災,亦深受人、車、工程和遊蕩犬貓干擾,數量銳減。

荒野台東分會議題組長蘇雅婷表示,除台東市知本溪口繁殖區受到人車干擾,卑南溪口僅存的「沙洲繁殖區」也因水覆蓋工程導致繁殖棲地稀缺,加上至少有十多隻遊蕩犬成群渡河捕獵,小燕鷗終日飽受驚嚇。故決定今年移師卑南溪口,進行小燕鷗保育宣導。

 

防風飛砂的水覆蓋工程,請保留小燕鷗育嬰地

蘇雅婷說,對小燕鷗而言,並不是留有沙洲就好,他們需要地勢較高、平坦又安全的裸露砂礫灘繁殖地,才能一邊孵蛋,一邊眼觀四方,驅趕或躲避任何外來干擾與捕食者。荒野和鳥會呼籲,台東縣政府和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在進行卑南溪水覆蓋工程時,應免干擾,保留小燕鷗和燕鴴等保育類鳥類的繁殖地,善盡國家級濕地友善環境的責任。同時也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在5至8月岸鳥繁殖季期間,避免在繁殖區進行淨灘、軍事演習或疏濬等工程。如情非得已一定要進行時,請謹遵生態檢核規範,諮詢保育團體,提出迴避等友善措施。
 

荒野曾於去年12月在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召開的「國土綠網跨平台會議」提出相關問題,3月也拜訪負責水覆蓋工程業務的台東縣環保局,感謝環保局願意承諾在夏天做水覆蓋工程時,兼顧到小燕鷗繁殖需求。現在小燕鷗開始在卑南溪口求偶,但因為久未下雨河口乾涸,水覆蓋區域涵蓋至河口,棲地狀況不良。未來還有賴密集監測與協調,來改善繁殖環境。
不要餵食遊蕩犬貓,落實台東野保自治條例
臺東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黃淑琳表示,花蓮縣野鳥學會去年在沙洲架設自動相機,拍到流浪狗吃掉小燕鷗鳥蛋和幼鳥,畫面令人不捨。遊蕩犬貓是具有威脅性的外來種,不僅造成野生動物生存威脅,也容易帶來狂犬病、衛生及人身安全的問題,餵食只會讓問題惡化。貓狗無辜,問題是人類造成的,就應該由管理機制做好。  根據2016年公告的「臺東野生動物保護自治條例」第三條規定:「本府為保護野生動物、維護民眾安全及環境衛生,禁止民眾於下列區域接觸、餵食或丟放流浪犬貓及野生動物之行為:一、設置於都市計畫區內,供公眾遊憩之場地。二、特定區域:臺東縣森林公園、臺東活水湖及周邊場域專區。」第四條規定:「違反前條第一項規定者,主管機關得制止之;經制止不聽勸導者,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該自治條例立意良善,卻未見地方政府落實。我們站出來,希望成為政府優先處理遊蕩貓狗危害的助力。
  政府整合、公私協力、守護台東小燕鷗 主持人林金花最後總結表示,海保署既已做了全台的海鳥調查報告,成果報告書中亦提出小燕鷗等海鳥所面臨的威脅與因應措施,是否應該推動各級機關,落實保育施政?荒野和鳥會建議,政府可以從媒體宣傳、設立告示牌、鼓勵民眾檢舉等方式,建立民眾保育觀念。海保署也可出面召集,建立跨單位的平台協調機制,釐清管理責任,建立及落實新的管理方法。
  民間單位非常願意一起公私協力,共同守護台東小燕鷗,讓這麼可愛又親民的小小鳥,成為幸福台東、友善城市的指標。                             小燕鷗小檔案
◎生息狀況:夏候鳥|不普遍|二級保育類 ◎特徵:臺灣最小的鷗科鳥類,黃色的嘴與腳,灰白色的身體,頭頂、後頸及過眼線均為黑色,使得額前形成一塊三角形白斑,是最醒目的特徵。 ◎棲地:海岸、河口、魚塭 ◎習性:成群活動,發現獵物會空中定點後俯衝捕食,以小魚蝦為食,4-8月於海邊開闊平坦或坡度平緩沙地、砂礫或卵石地群聚繁殖。簡單於地面做淺坑築巢。每巢產卵1-3枚,孵化期約3周。雛鳥早熟性,約經20-24天長成。
◎台東繁殖地:卑南溪口、利嘉溪口、知本溪口、太麻里溪口(南迴線河口缺乏調查,尚不清楚)                                                                                              圖片來源:蔡偉勛
  荒野保護協會、臺東縣野鳥學會   新聞聯絡人:荒野陳尊鈺0910-060640
鳥會總幹事韓立郡0939-643599
   

先有乾淨的河、才有湛藍的海—— 新竹頭前溪河川廢棄物調查行動分享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April 10 - 12:00
我們正在做的事:  山林河川 2023.04.10

分享 我們是海岸線組
圖、文/梁國明、程樂群、劉寶珍、彭盟雁、蔡佳蓉、陳藍萍
〈2022 新竹頭前溪川廢調查志工 海岸線組〉

          自認日子走到現在,沒有像參加荒野號召的公益活動能讓自己產生一股莫名的驕傲且感覺心靈受到深層的洗滌。         第一次接觸到河川調查這個議題,是在YouTube 觀看富邦人壽與荒野協會合作,調查台中烏溪的影片,心中受到很大的啟發及感動。一念之間在網路上按下了按鍵讓自己成為這次活動志工團的一份子,回想當時的這份悸動純粹是來自於想了解在我已經居住了多年的家園,為何還是有一點陌生,今年公司(富邦人壽)宣告將與荒野再次合作,而且調查的河川就是我們新竹的母親河 - 頭前溪。基於好奇心以及對於維護自然環境責無旁貸的使命感,何不趁機來一次”行腳之旅” 的走一趟故鄉來更深度的了解自己的家園 !         在志工培訓課程中,第一天大伙直接到舊港大橋撿垃圾,目擊了堆積在岸邊各式各樣的垃圾,大量的寶特瓶、吸管、玻璃罐、塑膠袋、藥妝容器等……,心裏不禁反思自己也是這些垃圾的製造者,令我好不慚愧啊 !         第二天我們實際走訪新竹南寮 - 新竹竹北段的河川 , 練習如何計算垃圾量、調查的重點及拍照技巧,看似學問不大卻是後續進行分析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我們分配到的調查區域是出海口左岸 / 右岸,組員共 6 位,小組特色是家有長輩及妻小假日無法出勤,所幸在小組長細心規劃及組員竭力配合的共識之下,我們製定了每週二週四早上固定勘查的時程表,有空的人自動成軍,讓我們在1.5 個月中出動 10 次的調查行動,順利的完成了所有觀測點的任務。           行程北起桃園的永安漁港,南至苗栗的龍鳳漁港。在眺望美美的海岸線時常常會忘我是否置身在台灣 ? 但下一秒竟可能被堆積如山的垃圾沙灘給打醒,在沙灘你能發現很難想像的「怪物」, 沒騙你,在海灘看到一般的常見漁業用品垃圾或許不見怪,但是能看的家中的書桌、洗衣機和屋頂的水塔,或印有來自大陸昆山市的紀念品……; 還有一次進了亞洲秘境“水筆仔”區,沼澤裡發現彈塗魚和螃蟹相互打招呼時,皆要隔著如山排列的寶特瓶和紙杯 !         在觀測中深刻的體驗到『所見不能為憑』, 看似美麗的海岸線,垃圾都分佈在視線看不到的地方,這些都在提醒著我們 ~ 透過大自然的循環『這些垃圾終究會回到我們的肚子裏』,這又是一大震憾。         大家不都希望自己的家園能成為世界頂尖的美景嗎 ? 卻可何嘗想過是誰又是什麼原因會讓此美景被不該存在鏡頭內的異物來煞風景 ?         調查活動結束了不代表行動就停止了,經由這次的體驗我自省: ①不再使用一次性用品製造垃圾 ②不再盲目購物浪費資源 ③落實斷捨離生活方針,愛護環境保護動物珍愛地球 我已開始行動 , 希望大家一起共同嚮應 ~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啊 !!           走完海岸線後我內心感慨萬千、百般交集, 一個地方要繁榮很難嗎?我覺得不難,海岸的整潔可以代表住戶的文化和氣質,讓我們一起想辦法來打造我們夢想的家園吧 !     分享走一趟豆子埔溪與頭前溪中下游 圖、文/郭美嬋〈2022 新竹頭前溪川廢調查志工〉           過去對於海洋污染的認識十分淺薄,近幾年因為流行淨灘而開始注意,尤其在海邊看到台灣美麗的海岸線上堆積著無邊無境的垃圾, 也開始檢視自己與社會對於垃圾與廢棄物的看法。直至今年,因緣際會參加了荒野的川廢培訓, 才有了不同的想像。河川的廢棄物比想像中更多,也更直得我們關心與認識,若沒有乾淨的河川,海洋垃圾的問題就不可能解決.所以很開心有機會參與到這次頭前溪川廢快篩調查計畫。         這次調查計畫除了密集的課程介紹實際踏查,小組分工完成河川垃圾熱點的數據收集,實地的沿著溪邊算垃圾熱點,拍點為編號間段的代表照與值得照,這是我第一次那麼認真看看城市中的河流。沿著河岸,可以看到河流的樣態隨著周圍的產業、居住人數有所不同,從工廠垃圾到家庭垃圾,還有一些光怪離奇的垃圾與定義模糊不知是否為垃圾的物件。有些垃圾很明顯是順手丟下河川的,有的是在難以想像、無法靠近清理的位置,這些都是人們如何對待河川的痕跡,在拍照紀錄的同時也很感慨,美麗的河流除了承載我們的生活,還要乘載那些我們丟棄的垃圾。         過程中,除了要像尋寶一樣尋找垃圾的蹤跡登記外,還要時時顧及其他技術性問題,如:是否能夠騎行於河邊觀測?只能步行觀察?中斷無路的部分該如何觀察?是否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都是在過程需要思考與克服的問題。但很感謝組員還是一起完成調查。         除了垃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走在河邊, 聞到與看到家庭廢水的排入,我們生活中所使用到的清潔劑、沐浴乳、洗髮精等,排出後都是這個模樣嗎?當下確實有震撼到,也重新省思,除了在垃圾上的減量、不亂丟以外,在其他方面我們能如何減輕河川的♛擔,讓我們所製造出來的廢水,如何透過其他減量與改善來達到友善環境。         這次把豆子埔溪跟頭前溪中下游走了一趟, 我對這座城市的認識又更不一樣了。為期好幾個月的調查計畫也終於在 11 月發表成果,希望除了參與的志工外,也能引起更多民眾對於川廢的認識,與環境保護意識的抬頭外,政府單位能更重視河川廢棄物與垃圾的問題,除了積極清理之外,也能找出與民眾共同改善的方法,讓台灣美麗的河川不被垃圾給遮住它美麗的模樣。       分享⓷跟著垃圾去旅行 圖、文/鄭于育〈2022 新竹頭前溪川廢調查志工〉           有人用照片、書寫、或是音樂或任何形式記錄生活的樣貌,但用川廢調查來替一條河川留下它曾在這座城市的軌跡,應該很少。不過這卻也是我今年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川廢調查志工緣起,一開始並非真的想要了解有多少垃圾, 而是想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認識這條近在眼前,卻又不熟悉的河溪。 淨灘淨溪經驗很多人都有過,我也不例外, 往往在淨灘過程中撿完雖然有種暢快感,但更多的是沉重的心情。也從沒想過垃圾為什麼需要調查,要怎麼調查?用什麼工具?調查後的接續行動 種種的疑問也在腦袋發酵。         透過這次培訓,實際在出勤時發現,技術上需要克服的部分好多,比如:點到點之間的距離, 雖然紙上短短的 500 公尺,但有時可能中途就有斷點,人煙罕至更是常見;又或者在計算袋數、照片類型選擇上 等等,著實都讓組員間陷入選擇         這次調查發現,大部分在河床或出海口的廢棄物有可能並不全是人們「隨手亂丟」的,隨著風雨溪流順水而下,浮在河面上或藏身在草叢中; 但也不少家庭垃圾隱身其中,某些調查點因種種原因,家庭垃圾隨意棄置、甚至帳篷、辦公椅、都讓我大為震驚!         此外,不只有廢棄物、過程中收穫頗多的是,河床上的陰陽河(後因通報環保局,經查疑有營建廢水流入 ...)堤防邊坡上大量的焚燒面積等等,不禁讓我意識到,不只有垃圾影響河川, 舉凡空氣汙染、水質安全種種產生的問題是如何這樣的影響著我們。         過去關注頭前溪的水質汙染問題,但多是點狀的發現問題,這次實際把豆子埔溪跟頭前溪中下游可以說帶狀的走了一遍,這樣的行腳感受特別深刻,雖然調查已告段落,但最終,如何減塑、如何源頭治理,這樣更廣更深的因應策略,個人認為是確認、分析問題後更重要的一環,也留在心中期許能更盡一份力。       分享還給我們一個美麗的河川 圖、文/戴政賢〈2022 新竹頭前溪川廢調查志工,自然名:火鶴〉

        加入荒野保護協會之後,經常參加淨灘活動, 對於永遠撿不完的垃圾,常常會有無力的感覺,對於垃圾的來源也常覺得疑惑,協會裡的ICC 表分析了大部分的垃圾組成,有很多是屬於一次性餐具,或是生活垃圾,對於這種類型的垃圾,推論是從河川上游沖刷下來的,但實際上到底有多少圾垃潛藏在河川當中,必須走入田野當中實際調查才能得知了。         針對河川垃圾的問題,荒野投入許多人力與資源,也邀請了日本的學者來台交流,最後發展出了一套適合台灣溪流型態的川廢調查方法,也在淡水河流域及台中展開實際的調查。到了今年終於輪到新竹地區針對主要河川頭前溪、鳳山溪以及豆子埔溪作系統性的完整調查,這次的調查包含行前的訓練課程以及針對各組分配調查責任區域,主要成員除了荒野的志工以外也有富邦企業的熱心參與,善盡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責任。         我們這組負責的是豆子埔溪全段及鳳山溪的出海口部分,平常經過這些地方時常常看到很多垃圾,但卻沒辦法處理也不知要跟哪個單位通報 ? 這次有了通報的系統,與夥伴們利用好幾個假日的時間,騎摩托車以五百公尺為單位逐段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以前不曾踏進去的地方,也發現了很多垃圾的熱點,很多民眾攜帶食物到風景優美的河堤野餐 , 但是吃完後卻隨意棄置便當盒,飲料杯,破壞了美麗的風景,也有民眾將整包的生活垃圾,棄置在河川草叢裡,更有不肖業者將整批的營建廢棄物、馬桶,床墊整車到在河川高灘地上,這些缺乏公德心的人可能是認為河床上的垃圾會隨著河水,在大雨過後沖到下游或海洋,眼不見為淨,殊不知被沖到海洋的垃圾,持續累積越來越多,終有一天還是會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           這次的新竹區河川廢棄物調查,總共調查出136 萬公升的垃圾,這個驚人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是國人在環保意識跟行為方面還有很多待改進的地方,不過凡事總有個開始,藉由這次的調查, 有許多公部門也發現了事態的嚴重,開始著手開始清理垃圾的熱點,希望皆由這次的活動能喚起大家對河川環境的關心,希望能藉由大家不斷的努力,還給我們一個美麗的河川。

 

那些年,我們一起製造的「塑」——談環保實踐與迷思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April 10 - 12:00
我們正在做的事:  環境教育 圖、文/賴筱彤<台北分會減塑小組組長,自然名:星夜鵂鶹> 2023.04.10         「氣候變遷」與「碳中和」已然成為這兩年的熱搜關鍵字,但很多台灣人仍以為「氣候變遷」遙遠得很;「碳中和」跟自己無關;甚至,還覺得極端氣候、節能減碳......,那些都是政府或科學家才能解決的事。         但是,真的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嗎?         如今,氣候破壞(即氣候變遷)造就旱澇加劇、農漁收成不穩定、肥料漲價連帶部分區域缺蛋、中南部水情告急......,氣候破壞早已成為現在進行式,且後果正在影響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數大便是美,「塑」多變噩夢         回到正題,那零廢棄(減塑)又跟減少碳排放有何關?         最簡單的講法就是塑膠是由會製造高碳排的石油所提煉,許多現有塑膠(如塑膠湯匙/吸管/飲料杯)當初就被設計為用完即棄的商品,導致必須進口更多的石油來製造。   焚化爐是解方?         當便宜又大量的一次用塑膠垃圾因爆量、種類混雜分工不易等因素,無法成功進到回收系統循環再利用,只能進焚化爐時,焚化過程會排放出含世紀劇毒戴奧辛的廢氣(雖有集塵袋攔阻進入空氣)以及飛灰跟底渣,而後兩者仍需要土地掩埋。請問,在地狹人稠的台灣,有哪個地區的居民會想要家附近蓋焚化爐或掩埋場?   我有做好回收就好?         每當看到資收車車身上「簡單做回收・輕鬆愛地球」的文宣標語,我就發現這兩句口號成功催眠了去倒垃圾的每個人。事實是_回收並不簡單(因多數都不具回收價值而直接焚毀)愛地球也不輕鬆,你得每天有意識的背著水壺&餐具&容器,才能出門減塑採買與生活。         就拿單品項回收率世界第一高達95%的寶特瓶來說,根據2021年的資料總量是52億支,也就是說,還有2億6千萬支在自然環境中流浪、成為海廢川廢路廢的一部分(註:塑膠袋2018年使用量約150億個,環保署公告的回收率僅9%,拿起計算機算算看有多少塑膠袋散落在外吧)。   環保替代商品/PLA真的環保嗎?         幫大家回想一下,限禁塑膠袋後,市面上就出現各種(不耐用又不環保的)不織布購物袋;限禁塑膠吸管後,就出現不鏽鋼/玻璃/矽膠/紙吸管;限禁塑膠飲料杯後,一堆手搖杯店家不是改用紙杯(還不是要砍樹)就是開發各自廠牌的塑膠杯(但其實品質上並不耐用、一摔就裂)。         台灣商人腦筋動得快,這幾年更有新興產業推出生質塑膠PLA(歸屬在7號塑膠)但台灣廠商目前無回收處理技術,PLA容器目前是必須全送焚化的,那麼就算添加了植物外殼廢棄物,不能回收循環再利用是真環保嗎?         答案是:如果不重複使用&物盡其用,其實以上兩大類統統不環保。   廉價方便帶來的代價 還在用「濕紙巾」嗎? ➡️濕紙巾是塑膠纖維,落入自然環境中無法分解。   知道「高吸水性樹脂」嗎? ➡️也是塑膠,常見在保冷袋/衛生棉/尿布/保潔墊中,不易被焚化,埋在地底500年也不會分解。   還在搶購「暖暖包」嗎? ➡️內含鐵粉,若與塑膠垃圾或廚餘一起焚化,極易產出無色無味的戴奧辛毒氣。           當你討厭垃圾,你卻一直繼續製造用一次即丟棄的垃圾?!         當你希望呼吸到乾淨的空氣,你卻忘記只使用一次用的包裝垃圾的下場是送焚化、排廢氣,大家都在吸!   你能做的比你想像的更多         既然喊口號無濟於事,焚化爐與做回收也等同揚湯止沸,但又想解決垃圾爆量問題(減少碳排)嗎?從今以後,在面對生活諸多選擇時,多在乎環境一點就可以帶來很大的改變。           當你想開始不想那麼浪費(留意才會介意)願意重複使用、物盡其用,就是個好的行動開始。         「改變世界,不是因為少數人做了很多的事,而是大多數人都做了小小的改變。」         瑞典環保倡議者桑柏格(Greta Thunberg):「當我們開始行動,處處都是希望。」           假如你是家長,無法在家餐餐自炊,能否自備容器買便當,讓孩子少攝取紙餐盒塑膠袋的塑膠微粒呢?         假如你是活動策劃人,能否每次都跟循環容器廠商訂購餐食,或外燴提供非免洗餐具呢?         假如你是老師,能否在教學上發揮創意儘量使用紙材,而非亮粉、毛根、吸管等塑膠物品呢?         太多太多你可以做的_只要你先想到「源頭減廢」,就可以發現更多環境友善的選擇。           坦白說,我堅持生活盡量零廢棄,並不是因為看到未來多有希望才努力至今,而是知道包括荒野在內,有那麼一小群人為了留給下一代還適宜居住的地球,奮而不懈的努力,才看到希望。           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環保一點點。         開始嘗試生活零廢棄_沒有人一開始就很厲害,你必須「開始」才會厲害(附上的生活減塑實踐妙招,歡迎加入並開發屬於你的零廢棄創意)。 台灣很多雜貨店賣的傳統零食都可以自己帶環保盒去購買   鍋子倒著用,裝蛋糕剛剛好   回家慶生當然也就不需要索取塑膠餐盤,跟店家說聲:不用餐盤,謝謝!   任何豐盛餐點都難不倒環保餐盒   去傳統市場買菜最不塑   環保杯排排站好療癒!   麥當勞的一個套餐裝一個餐盒剛剛好呢!   提醒大家,台灣很多環境友善的店家,請務必使用適當的容量及乾淨的容器,才不會製造店家的困擾喔!           四月起,荒野台北分會將陸續開訓,歡迎參加,你就會更深入了解關於氣候變遷,還有我們能有什麼具體行動幫助地球「減」少「碳」排放☞ 更多活動消息請點我     附加檔案大小 那些年,我們一起製造的『塑』——談環保實踐與迷思4.56 MB

荒野帶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April 10 - 12:00
我們正在做的事:  志工培訓

圖、文/溫文秀<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志工,自然名:伏石蕨>

2023.04.10

        看著躺在沙發上,肚子上擺著iPad正在視訊上課的兩個孩子,手機突然響起傳來「荒野節能講師培訓」的簡訊,拉住了我正準備發飆的理智。

        感謝當下的自己,可能是疫情關係,培訓大部分是線上課程, 報名的初心只是想找個課程,陪伴孩子一起在家上課,雖對荒野不了解,卻毫不猶豫地完成報名,豈料卻為自己的人生開啟一場特別的旅程, 看見不同的風景

        才上完第一天的課程,我就大受衝擊,赫然發現我簡直活在平行的時空, 不知氣候變遷的嚴峻, 對此大感慚愧!

        課後抓著老公及兒女分享,開始找尋氣候變遷的新聞和資料,就這樣,我這個一向緊迫盯人的媽媽,突然變成兒女們求知若渴的對象,一連幾周,家裡所搜尋、播放的影片、聊天談話的內容,從原來的網紅短片、疫情新聞,都轉變成和全球暖化相關的資訊。

        這個培訓不是單單上課而已, 還得通過教案的試講, 這個關卡真是煎熬大挑戰!為了熟記教案, 我把教案的錄音檔存在手機裡面,不論開車、做飯、打掃……隨時都播放, 反覆地聽著學著,也難為了小孩、老公、姐妹好友,在我練習期間, 全都被強迫要當聽眾。親人的支持有了回報, 結訓前我通過了教案試講, 成為了荒野氣候變遷節能講師。

        結訓後我開始進到學校、社區上課, 推廣節能減碳。我第一場的對象是銀髮族, 心想這些阿公阿嬤的生活節能經驗一定比我還豐富啊!


進入社區上課

        站在講台上正心虛和他們介紹節電手法時, 豈料現場對全球暖化的議題很有興趣,回應出奇的熱烈。

        之後歷經了幾場上陣,正開始得意自己可以從容的掌握氛圍時,卻被接下來的場次重挫信心,這回的對象是學校老師, 我在台上上課,台下老師們低頭改聯絡簿、改作業、回line訊息……每個都好忙。看著頭也不抬的老師們,當下超級想念第一場遇到的阿公阿嬤呀!而這才意識到我這菜鳥講師,還沒足夠的經驗掌握現場聽眾的狀況, 根本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得太早了。

        或許因為我是全職媽媽,學生場次是我最得心應手也最享受的。我喜歡賦予這些小主人翁使命感,邀請他們一起為地球想想辦法,這些身處無戰亂無飢荒、擁有豐厚教育資源的台灣孩子絕對擁有改變世界的條件和力量!孩子們發光發亮的眼睛,總是讓我覺得上課地點再遠也不虛此行。

        剛結訓時, 講師出去上課是倆倆一組的安排,對我幫助真的很大。自己既是講師也可觀摩另一位講師的教學,每出講一次就有出席二場的效果,對自我的修正、檢討特別地有效率。

        離開職場後,感覺自己的成長巳經停滯很久了,但加入氣變推廣開始,每一刻都能察覺自己的改變和進步,每當我穿上荒野的戰袍,往上課的目的地前進時,心中就乘載了滿滿的能量和使命感,覺得這一天特別有意義,能結識荒野,真是倍感幸運和感恩,在始料未及的領域看見不一樣的自己,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好。


進入校園


帶領能源桌遊課程


節能攤位活動


清水地熱廠參訪

        回首這幾個月,受之於荒野的前輩們太多,未來,期許自己成為可利用之才與夥伴們同行,很高興自己加入氣變推動, 成為荒野人, 世界有荒野真好!

…………………………………………………………………………………………………………………………

生活中的每一個綠色行動都不嫌晚!

無論您是在職人員、已退休菁英、全職爸爸(媽媽)、學生……等,竭誠歡迎加入我們,學習生活中的節能方法,一起成為節能達人及生活減碳的行動家!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 你會在這裡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報名連結☞ 台北分會第七期氣候變遷組【節能講師】培訓班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帶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4.41 MB

【新聞稿】2023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20耕耘 環境永續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April 10 - 09:49

全國NGOs環境會議 會後新聞稿

2023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20耕耘 環境永續

2023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今 (7) 日於台北客家文化中心盛大舉辦,本屆會議由12個民間團體合辦,立法委員陳椒華、洪申翰、陳琬惠、吳怡玎蒞臨大會,分享其在立委任內所關注的環境法案與其進度;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也發表專題演講,強調全球暖化,已經降臨。即使各國致力達到2050淨零碳排、控制全球升溫在1.5度,留下的也僅是一個不理想的世界。台灣的決策者應該立即覺醒並必須尋找不一樣的發展模式,實踐永續。

本屆主辦單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葉國樑會長表示,本屆會議於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間,共辦理4場「分區議題盤點會議」,蒐集全台各地環境議題;再由籌備委員會彙整歸納為10種類別(能源減碳、循環經濟、公害污染、棲地保育、水資源政策、農牧政策、原住民環境議題、海洋議題、動物保護、國土計畫與土地問題),於2023年2月至3月進行「議題討論會議」。環盟表示,環境議題種類的廣泛,顯明政府亟需破除部會本位主義,用跨部會思維及資源來共同面對環境議題。

每年大會皆會頒發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表彰在環境運動付出多年的前輩。本屆得主為楊貴英女士、黃提源教授及吳文通先生。楊貴英女士為福隆人,在核四廠興建的壓力下,她不屈不撓守護著福隆沙灘,在許多反核場合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是促成核四封存的地方重要要角。吳文通先生擔任「鹽寮反核自救會」會長長達十年,親身經歷貢寮1003事件的他,在核四公投中持續帶領跨世代民間團體共同倡議,身影令人敬佩。吳文通表示,環保團體應該要組織更大的結盟才能保護台灣、共同對抗環境真正的敵人。黃提源教授則在社會仍存白色恐怖氛圍的背景下,與眾多教授們起身踏入反公害運動,是曾逼使新竹李長榮化工遷廠的重要人士。

因適逢第20屆,大會特邀歷屆環保終身成就獎得主共襄與會。10位歷屆得主林聖崇、施信民、徐仁修、陳椒華、黃安調、張豐年、徐世榮、陳曼麗齊聚一堂,象徵環境運動的傳承,也期望有更多年輕世代站出來共同捍衛環境。

第19屆成就獎得主的前立法委員陳曼麗表示,環境會議20年來她都沒有缺席,第一次參加跟著環團辦理全國環境會議,每個團體都不是太大,但大家集結起來,力量非常驚人。走入第20屆,很開心大家還齊聚一堂,希望代代相傳,年輕人一起來努力。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也是第14屆得主的施信民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作為環保團體匯集環境議題與總統對話的平台,累積的經驗相當豐富。也會有人覺得政府牛步,但社會改革或環境改善皆是不容易的。未來要繼續面對,有更多的環境問題需要處理,期待有更多朋友加入我們,未來繼續保有這等精神,群策群力,打造永續美麗的台灣。

今年大會也選出今年度環境議題,「環保署應升格環境保護部,組織架構納入水、土、林業務」、「應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淨零碳排,增加海域及陸域的保護面積,支持基隆護海公投,反對四接」、「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政府應課徵碳稅而非碳費」共四項。

資深環團志工陳秉亨表示,對於國土狹小卻又多地震與颱風的台灣的永續治理,民間認為水患治理、國土復育要一條鞭,因此對環保署升格有相當期待。但目前進行中的政府組織再造,與過去相較,缺乏前瞻性、整合性,幾乎是原部會就地升格、擴編,恐怕無法發揮功效,呼籲環保署應升格環境保護部,並納入水、土、林業務。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陳憲政理事長表示,全球90%漁業過度捕撈,聯合國宣示2030年保護全世界30%海洋。台灣雖已通過《海洋基本法》,但海洋三法仍未立法,目前政府著重海洋產業法展條例,顯示政府僅重視經濟開發,海洋欠缺整合性調查與整合性保育。另外,對於基隆市政府護海公投,陳憲政表示,天然氣是高碳排化石燃料,蓋好頂多使用20年,現在不斷投資包含五接、六接、七接,工程經費動輒幾百億,應該投資在其他更永續的再生能源替代方案,否則無法排碳也耗費大量資金。

荒野保護協會陳雍慧理事表示,今年1月10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但仍有四大未竟事項:缺乏減排的短中期階段性目標、缺乏氣候會報與獨立管考的氣候變遷委員會、僅採行碳費不採碳稅、現行碳費徵收機制不當。以上皆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勞民傷財,呼籲政府應拿出淨零決心,積極修正。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何宗勲理事長表示,回顧環境會議20年足履,2004年辦理第一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至今年第二十屆,共經歷了與三位總統對話,從2006年同意建言舉辦「國家永續發展會議」,雖當時的建言並無實質列管,再經歷2014年建言責成研考會列管並每季公布及促成2015年的全國能源會議。2016年請行政院函覆建言各部會答覆情況、2017年請立法院永續會協助建言溝通、2019年責成環保署列管所有建言內容,同年實施「總統接見全國非政府組織(NGOs)環境會議環保團體建言之溝通作業流程及獎勵原則」。環保團體與公部門從對立的抗爭,轉為透過對話理解彼此觀點的差異,找出共同的期待並分階段將議題調整成擬定短期可以解決的策略與方案,逐步取得社會共識,加以改善。

為持續推進環保政策倡議、促進更多新血投入,今年大會特別規劃環境會議宣言、2024總統立委選舉策略、監督地方環境保護、評鑑立委環保等四個討論小組,匯集所有參與者對政策及倡議的見解,並於大會尾聲產生本年度環境會議大會宣言。大會宣言點名「環保署應升格環境保護部,組織架構納入水、土、林業務」、「應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淨零碳排,增加海域及陸域的保護面積,支持基隆護海公投,反對四接」、「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政府應課徵碳稅而非碳費」為急切需要社會各界及政府正視的環境議題。

全國NGOs環境大會呼籲,我們正站在關乎人類存續的轉捩點。環境保護乃經濟發展的基礎,政府的環境治理、動物福利、生態保育等政策應與歐美先進國家並進,共同打造永續的台灣。

新聞聯絡人

林學淵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副秘書長,0936-333747,tepuorg@gmail.com

何宗勳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理事長,0920-329493,hehe7749@gmail.com

大會宣言全文https://reurl.cc/2W3VyX

會後新聞稿及活動照片https://reurl.cc/b7el3d

2023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共同主辦單位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惜根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生態學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關懷生命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共12個團體。

 

【新聞稿】鰻魚苗漸稀,荒野催促里海歸真,「海岸美學培力坊」用美啟動轉變!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April 7 - 19:08
我們正在做的事:  環境教育

鰻魚苗漸稀,荒野催促里海歸真,「海岸美學培力坊」用美啟動轉變!

 

發布日期:2023.04.07

鰻魚苗漸少,生態教育及愛海行動愈來愈緊迫! 

  為彰顯在地愛海精神,荒野透過與地方非營利組織合作,聚焦大園海文化,再加入師法自然的棲地美學思維;除了邀請在地藝術家,更請出了地方耆老以及捕苗達人以培力分享,預期激發討海技藝傳承及更新地方創生,邀請民眾一起與在地漁民共同淨海愛海。

 

大園因應特殊的藻礁地形,而有特別的捕鰻苗架,不僅僅安全,而且比較友善。

 

  大園漁民除了擁有捕苗技藝及豐富的海知識之外,更有著愛海的天性,會主動整理環境也厭惡海廢及遊客不經意留下的垃圾。荒野建議在魚苗漸少的世界趨勢中,漁民可以協助海洋環境教育的推廣,傳承智慧及技藝。

 

大園有世界罕見的鰻苗架聚落,深具漁人智慧,是桃園北藻礁地質的獨特漁業設施。

 

啟動在地支持的「里海歸真四部曲」

  由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串聯海岸居民團體包括:魚苗班護港協會、青青創生協會以及大園藝術家楊雅蘭,共同邀請民眾從傳統生態生產及現代生活美學的多元角度來關注「里海議題」同時參與共學轉變!4月9日周日下午起,在大園圳頭里活動中心將展開一系列親海活動。

  親海系列行動擬「海洋召喚」來命名—「師法自然、里海歸真」包括四部曲。召集人杜勝儀(自然名:南風,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前分會長)表示:「鰻魚苗變少,凸顯了人類長期忽視自然棲地的問題,也直接影響漁民傳統以來的生計。我們關注海洋議題時,發現大園的漁民因應藻礁地形而發展出特殊的捕鰻苗架,只取鰻苗,其他魚蝦蟹立即放生、回收垃圾,不僅安全而且更友善潮間帶生物。」

 

里海歸真四部曲召集人杜勝儀(桃園前分會長-南風)表示這是個與社區攜手合作一起愛海的可貴經驗

 

  而四部曲就是從「調查棲地生物、重視並美化特殊苗架、邀請民眾體驗在地拾貝文化並採取ICC智慧淨灘,最終再以走讀的方式」來見證這些行動,並落實綠色消費來支持在地經濟!首場啟動的將是海岸美學培力坊。

 

淨海愛海是我們向海表達感恩的生活態度

  「大園是我出生及成長的地方。」藍海羊藝術工作坊主人,近年投身海景藝術的楊雅蘭懇切的說明:「初衷是要家鄉的海更好,自願一生守護。用人為藝術進入海景要先尊重漁人及共存的自然生物。苗架美學培力的重點在於能傳達環境友善並兼顧經濟實用及地景美感等多功能指標。」

藍海羊藝術工作坊主人,近年投身海景藝術的楊雅蘭懇切的說明:「初衷是要家鄉的海更好,自願一生守護。」

 

  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理事長邱顯山表示:「我們會員都是討海人,敬海愛海及隨時整理環境,是我們向海表達感恩的生活態度。特別感謝桃園市政府海管處這兩年舉辦苗架設計比賽,邀請各界菁英為我們妝扮苗架,成功吸引了民眾關注也肯定我們的捕苗技藝。而今年與荒野合作『海岸美學培力坊』是想讓我們苗架主人親自動手,學一些可以融入自然地景又符合苗架安全的美工,另外在多風多鹽的海邊環境,學習簡易有效地維護美觀也是目標之一。」 

邱顯山(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理事長)表示討海人,「敬海愛海」是我們向海表達感恩的生活態度。

 

里海創生協助傳承智慧及技藝

  南風表示:「大園有世界罕見的鰻苗架聚落,深具漁人智慧,是桃園北藻礁地質的獨特漁業設施。在冬季用來捕撈價高的鰻苗,其他季節則因閒置而曾遭詬病髒亂。」此次由荒野協助苗架主人整理環境之外,還學習生態設計理念並利用環保手作工法美化苗架。目標是變身為海岸特色地景,在春夏秋期間帶動在地綠色生態旅遊,這是一場增加漁人生計的里海創生行動,期望帶動漁民自己動手美化裝置,並進行後續維護與在地的傳承培訓。


依生態設計理念來手作美化苗架可變身成為海岸特色地景, 期望帶動綠色生態旅遊。

 

  荒野桃園志工表示:「我們了解活動相關費用是來自民眾對生態保育的期望與支持,因此特別珍惜與感謝民眾透過『統一超商零錢捐勸募平台』的媒合支持,此四部曲行動將從4月9日開始至年底,荒野邀請民眾持續關注桃園分會相關活動與荒野網站。」

 

荒野桃園「海岸美學培力坊—苗架互助站」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

【執行單位】藍海羊藝術工作坊暨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

【培力坊地點】大園福忠宮二樓/圳頭里社區活動中心

【培力坊日期】2023年4月9日至2023年6月25日

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1701 

 

荒野桃園分會臉書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sowtypage/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保護協會新聞稿】海岸美學培力坊啟動里海歸真270.45 KB

【荒野台中分會-112年度親子團聯合招生】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 - 2023, March 31 - 16:08


112年親子團聯合招生簡章 https://reurl.cc/ykO92D 請您在詳閱112年招生簡章並與孩子討論未來參與荒野親子團的意願與興趣後再進行以下步驟,問卷內容共八頁,請您耐心詳實填答,個人資料僅會作為團內活動使用不另他用,請您放心填寫,謝謝。

【親子團報名 三步驟】
第一、雲端連結填寫報名表,請確認填寫後系統回覆的訊息:『看到這個頁面代表荒野台中已收到您報名的表單請注意您們填寫欲參與的<親子團說明會>場次,務必出席!』 才算完成。
第二、參與說明會,三個場次,任選一場參加即可。
第三、6/5(一)公告錄取家庭(公告於荒野台中臉書與隨意窩部落格),6/8(四)限期內完成繳費入團。

報名期限:112/04/30 23:59
112年親子團聯合招生雲端報名: https://reurl.cc/gZrXjp 荒野台中隨意窩BLOG: http://blog.xuite.net/sow.tc/blog
荒野台中FB: https://www.facebook.com/sowtc/

親子團-各團招生條件限制:(依112年暑期過後升上的年級為準)
請報名家庭看清楚以下各團開缺條件,家庭成員是否符合資格再行報名,以免耗時
填寫時,家庭成員皆須全部填寫,經查不實,將取消資格,繳納之費用恕不退費。

中一親子團

小蟻團:22名    

大班最多10名,小一最多10名,小二女生優先最多5名。資格保留至招滿為止。

炫蜂團:4名     

 三年級女生1名(限蟻帶蜂,保留純蜂資格),四年級男生2名(限蟻帶蜂),五年級男 生1名(曾參加荒野親子團)

奔鹿團:2名      

六年級女生1名,國一男生1名(曾參加荒野親子團)

中二親子團

小蟻團:32名,不限。

炫蜂團:4名,  蜂帶蟻。

中三親子團

小蟻團:18名   大班9名(男女不限),小一5名(男女不限),小二4名(男女不限)

炫蜂團:4名     小三~五,年級不限、男女不限

【新聞稿】實踐淨零綠生活 從地球一小時開始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rch 25 - 21:34
我們正在做的事:  倡議活動

發布日期:2023.03.25

 

荒野保護協會每年從地球一小時延伸,規劃為期半年的系列倡議活動,今年的主題為「解鎖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藉由不同類型的活動體驗如「線上綠公民」、「綠色生活地圖」、「氣候變遷講座」、「自然觀察導覽」、「城市自然大挑戰」等,提供民眾輕鬆有趣的 管道認識淨零碳排,並了解自然環境面臨到的威脅。

今年倡議結合本次合作單位裸裸實驗市,於台北記憶倉庫辦理系列現場活動,裸裸野市集推動「洗沐用品分裝販售合法化- 分級管理」,讓相關議題有被看見的機會,一同尋找更多的配套措施、更友善的分級管理制度,在衛生安全與塑膠減量中找到更多可能,並透過多樣有趣的環境教育攤位,帶領民眾體驗認識環境問題,也有多攤小農在地餐飲及天然生活清潔用品推廣,讓參與民眾透過不同面相來認識環境永續。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淨零綠生活,荒野同步推出「解鎖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特展,現場特別舉辦兩場有趣的實作工作坊,並邀請台灣暗空協會分享關上電燈到底有多重要!在特展導覽活動中,荒野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人林君蘭強調:「溫室氣體排放你我都有貢獻,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淨零排放沒有局外人。」荒野作為環境保護組織,自詡為環境教育的領頭羊,一方面以深入淺出的內容提供民眾從生活中實踐淨零綠生活,一方面則長期致力於棲地守護,也正是守護綠色碳匯的具體行動。

全球最大環保盛事「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於今日(3月25日)展開,荒野保護協會邀請民眾在晚間8點半將不必要的電燈關閉,透過關燈展現守護台灣環境的決心。國定古蹟台北府城北門也全天關上照明主體用燈以示響應,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在現場致詞表示:「今年(2023)全台近萬個單位於線上及實體響應地球一小時,除了各縣市公家部門長期響應外,越來越多大型連鎖機構主動加入,可見環境議題在台灣受重視的程度一年比一年高。」緊接著在北門廣場進行「關燈,聽夜的故事」活動,讓大朋友小朋友在關燈時刻聆聽與夜或生態有關的故事,本次受邀擔任「夜的盡頭」一書導讀的講師李惠貞說:「我們應該追求的是適度且智慧的照明,而不是無限制的光亮。」

  

  根據台電提供數據顯示,本次關燈的一小時中,全台用電減少約180萬度,可以讓約3.5組火力發電機停機一小時,進而減少空氣中PM2.5的產生。這表示每個人選擇的用電方式都可以直接的影響自然環境,只要多選用省電的家用電器、隨手將不必要的電燈關閉、更有意識的用電,我們就能更靠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

「解鎖2050生活淨零排放路徑」特展訊息

建立一個永續的家園,需要你我一起來努力

只要你願意,儘管是一件小事,也能夠讓我們的家園更美好

【展覽日期】2023年3月25日-2023年4月30日(周一休館)

【展覽日期】11:00-19:00

【展覽地點】台北記憶倉庫

 

新聞聯絡人:荒野保護協會企劃部  

張筱昀 /(02)2307-1568 分機25、陳德諠 /(02)2307-1568 分機24

     

【新聞稿】2023 守護自然碳匯 從地球一小時開始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rch 21 - 14:36

解鎖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

3月25日 守護自然碳匯 從地球一小時開始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全球性環保活動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將於台灣時間3月25日展開。荒野保護協會以「解鎖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為倡議的核心價值,期盼在關注氣候變遷的同時,也能提供大眾親身體驗、實際探索的機會來認識環境問題,進而了解該如何從自身行為的改善,減緩氣候變遷對自然棲地之影響。今年將於台北記憶倉庫暨北門(承恩門)廣場進行系列活動,並邀請多家連鎖企業組織共同於晚間八點半關燈一小時,一同為2050淨零排放目標努力,補班日的夜晚邀請您關上不必要的燈,前來活動現場參與「關燈,聽夜的故事」活動。
 

荒野保護協會響應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一小時行之有年,同時也是獲得官方授權合作的台灣環境團體,3月25日這天除了響應全球關燈的這一小時,更從當日下午開始提供多樣化的倡議活動。「裸裸野市集-淨零好生活」、「碳to say goodbye未來生活工作坊暨講堂」、「關燈,聽夜的故事」,同時間也在台北記憶倉庫2樓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生活淨零路徑特展」,歡迎大小朋友當日前往台北記憶倉庫及北門廣場參與現場精彩可期的活動,透過現場活動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什麼是淨零排放,以及如何守護自然碳匯。
 

今年的倡議行動除了結合公部門推動的政策外,也獲得玉山商業銀行、統一超商、臺灣新光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環球購物中心、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贊助支持,除了承諾當日關燈響應外,也同步在企業內部推廣相關政策,傳遞企業參與守護環境的決心。其中本年度擔任共同倡議單位的統一超商更發揮影響力,邀請7-ELEVEN、康是美、悠旅生活(星巴克)、COLD STONE、Mister Donut、21Plus、Semeur聖娜、聖德科斯等關係企業品牌一同加入,預計全台超過7,000家門市響應關閉門市的招牌燈,期望藉由企業的號召力,對大眾達到拋磚引玉的宣導成效。
 

   

為擴大群體參與機會及影響範圍,荒野保護協會每年三月起至六月間籌辦「地球倡議」守護行動,串連兩大國際環境節日: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與地球日(Earth Day),藉以喚醒全民環境意識,進而產生實際行動。因此除了鼓勵民眾在地球一小時關燈外,另外提供一系列線上線下的守護環境活動,包含擊敗小碳碳、集綠生活我+1、自然觀察導覽活動、氣候變遷系列講座、綠色生活地圖以及城市自然大挑戰,估計影響民眾可達上萬人次。荒野保護協會更呼籲企業與商家自行發起響應行動,為地球做好事,留給下一代一個永續長存的美好環境。

 

歡迎各單位線上響應 https://pse.is/4sv6cj

更多活動資訊請上https://www.sow.org.tw/2050-net-zero 

 

新聞聯絡人: 

02-23071317*25 張筱昀 /  0972611783 林芷怡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保護協會新聞稿】2023 守護自然碳匯 從地球一小時開始.doc64 KB

【新聞稿】水鳥繁殖季即將來臨 荒野帶領大小朋友攜手設置護生圍籬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rch 15 - 15:08
我們正在做的事:  教育推廣

水鳥繁殖季即將來臨 荒野帶領大小朋友攜手設置護生圍籬

發稿日期:2023.03.11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持續在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的指導下,與國際水利環境學院 (TIIWE) 及在地居民攜手合作,於水鳥繁殖期間在淡水河河口左岸的沙灘上再次築起一道護生圍籬,以實際行動保護水鳥。藉由每年一次的行動,呼籲國人避免於水鳥繁殖季將車輛駛入沙灘及辦理淨灘活動,以免干擾育雛或輾壓鳥蛋,也期待國人能夠一起守護這些珍貴的生命。

每年3-7月,許多水鳥如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高翹鴴、小燕鷗(保育類)、燕鴴(保育類)等會在台灣各地河口繁殖或過境停留。沙灘提供了這些水鳥良好的棲地,遼闊的視野能讓牠們避免被天敵襲擊,得以安心育雛。若有人或動物過於靠近,親鳥常以擬傷行為試圖引開入侵者,使鳥蛋及雛鳥遠離威脅,十分辛勞。我們應該減少這段期間在沙灘上的活動,減少對水鳥造成無謂干擾。

自2005年起,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政府已進行多年水鳥護生宣導,呼籲民眾辦理淨灘活動時,應避開水鳥的繁殖季(北部4-6月,南部3-5月),期望透過這樣的宣導與規範,讓民眾了解海愛之餘也要體貼一下其他生物的需求。近年東方環頸鴴在台北港北堤沙灘的巢位數量均穩定於150巢以上,顯示宣導成效良好。然而,仍有不少民眾在不知情之下無意間造成干擾,如駕車馳騁於沙灘上,使親鳥必須經常離巢,導致繁殖率下降。此外,由於巢位多位於隱密處,鳥蛋及雛鳥亦具有良好的保護色,因此很容易因為頻繁的淨灘或休閒活動造成無心傷害。

為了讓水鳥來台之後能安心繁殖,每年荒野於繁殖季來臨前就進行宣導與籌備圍籬的設置,今年持續在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的指導之下,與國際水利環境學院 (TIIWE) 合作,在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國家級重要濕地)範圍內完成第三年的「水鳥護生圍籬設置」。這項深具教育意義的生態守護行動,由荒野志工(親子團北七團)及在地居民的參與下共同施作。每個大小朋友戴上手套、拿起工具,在專業志工的細心指導下,先將木樁固定於沙灘上,然後綁上棉繩形成圍籬,再親自繫上自製的宣導布條,提醒民眾不要任意干擾水鳥。在參與的過程透過環境教育的解說,每個人都能體認到「人為干擾」對水鳥育雛的影響,多數家長均表示很開心與榮幸的能帶家人小孩親身參與這項守護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再次呼籲與提醒民眾,繁殖期間全台各地只要有適合的環境,即使是狹小的沙灘都可能會被水鳥使用。因此在繁殖季節進行親水活動時,應避免將車輛駛入沙灘,並且要留心腳步。如要進行淨灘活動,建議轉移至岩岸地形或改採淨溪及淨山活動,以降低水鳥在繁殖期間的人為干擾。讓我們在實踐環境教育與愛護海洋的同時,也多留意和尊重沙灘上的其他生物,給水鳥媽媽們一個安心育雛的環境。


圖1:參與活動的大小朋友們在台北港北堤沙灘上完成了壯觀的水鳥護生圍籬。


圖2:透過告示牌的設置,提醒民眾注意腳下,了解水鳥的繁殖習性。


圖3:眾人一起在沙灘上分組進行圍籬設置。


圖4:荒野志工教導參與的民眾如何安全有效的架設圍籬。


圖5:大人小孩一起分工合作設置圍籬,親身參與水鳥護生的行動。


圖6:木樁上綁上繩結將木樁連結起來,形成一道圍籬不讓車輛誤闖核心區。


圖7:小朋友在沙灘上寫出水鳥媽媽的心聲。


圖8:參加的民眾親自在圍籬上繫好自己寫好的標語布條。


圖9:標語布條在沙灘上隨風飄揚。


圖10: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的支持下完成護生圍籬,眾人在沙灘上大合照。

附加檔案大小 【新聞稿】水鳥繁殖季即將來臨 荒野帶領大小朋友攜手設置護生圍籬1.59 MB

【人才招募】企劃推廣部-企業合作專員

荒野保護協會 - 2023, March 13 - 14:59

【人才招募】企劃推廣部-企業合作專員

壹、工作內容

1、  本職位兼具理念推廣及專案管理等性質。
2、  需具備企劃案撰寫及獨立提案能力。
3、  維繫與合作單位之關係,建立雙方對於環境議題的共識。
4、  獨立管理合作專案,負責規劃與執行、進度掌控、成本控管。
5、  與合作單位溝通需求並建立邏輯清晰的工作時程及執行項目規劃,進度控制與追蹤、文件撰寫等。
6、  協調內部資源和跨部門項目整合溝通及進度管理,以利專案順利執行。
7、  掌握專案流程/需求新增與變更的資訊,進度的分析與彙整,並依合作單位需求提交專案進度報告。
8、  申請國外基金會審核平台、募款平台。
9、  部門業務推展。
10、其他全會性業務交辦事項。

貳、需求條件:

1、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
2、願意積極溝通、具有責任感、重視細節,具良好溝通協調及統合能力,與人互動之熱忱人際互動佳。
3、對環境議題、生態工作之理念推動有興趣,並可規劃與執行專案活動。
4、具電腦Office系統文書處理、基礎美編及文字編輯排版能力,熟悉Photoshop、Illustrator等軟體功能為佳。

參、待遇與福利

    1、薪資30,000-36,000 元/月(薪資因個人資歷或績效而異),採約定對等適應期。
    2、勞健保、員工團體保險。
    3、經主管同意得補助參與本會或外部研習與培訓課程。

肆、上班時段與地點

    1、周休二日(偶爾需支援假日活動,依規定辦理加班補休)。
    2、上班時間採排班(早班09:30~18:30;晚班13:00~22:00),符合現行法令規定執行。
    3、上班地點: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

          相關應徵資料,請寄本會信箱 hr@wilderness.tw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