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aggregator

【新聞稿】公投前必須知道的真相! 活動斷層、耐震不足!重啟核三恐釀災? 地質學者談核三廠地震風險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4 - 23:17

文/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針對八月即將舉辦的核三重啟公投,以及全球地震頻頻,社會各界對於核三地質安全與耐震補強的疑慮日益升高。為釐清地震風險議題,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舉辦記者會,特別邀請兩位地質領域的重要學者——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以及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從地質專業角度切入,深入剖析核三廠場址的地質結構、斷層通過現況、耐震設計依據與潛在補強工程需求,針對核三廠重啟所涉及的核心安全問題,向社會大眾提出專業說明與科學見解。

記者會主持人由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海洋大學地科博士的王守誠說明,數十年前核電廠興建之初,地質研究發展與現在已有極大落差,台電興建核三廠時缺少地質專業人員,讓管理學背景的人員出國學半年地質學就負責地質安全,也未配置現場地質人員記錄岩層特徵,這些都是不嚴謹的作為,也是如今必須重新檢視核三廠地質安全的關鍵,尤其核三廠正位於馬尼拉隱沒帶上方,是全台地震風險最高的地方。

核三廠所在的地質條件:活動斷層穿越廠區不可忽視

根據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多年來的地質調查與研究,核三廠場址存在明顯的活動斷層,且斷層線直接穿越核三廠廠區範圍,距離核電廠大門僅不到1公里。這條斷層屬於恆春斷層系統,根據台電委託調查的古地震資料顯示其錯動年代約落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符合經濟部地礦中心對「活動斷層」的定義(活動斷層是指在過去一萬年以來有過活動)。陳文山指出,這樣的地質條件是核三廠存在重大地震風險的根本原因之一。

事實上,核三廠的建廠時的地質調查階段就曾發現核島區域存在有斷層,相關資料包括地下地質剖面、斷層走向鑽探以及開挖工程資料。之後,台電在報告及公開簡報中亦有提及,並未否認斷層穿越核三廠場址的事實。然而,這些資料在政策推動過程中經常被忽視其潛在風險。

陳文山表示,他過去曾透過多種方式收集、比對這些地質資料,包含核三廠地下開挖工程取得的地層剖面圖、地質鑽探記錄,以及日本311大地震後進行的斷層活動調查報告。這些資訊一致指出,核三廠周邊不僅有多條斷層,而且斷層穿越廠區的路徑清晰且不可避免,突顯該核電廠位於高度地震活動區域的事實。

耐震設計與地震加速度評估被低估 存在極大安全隱憂

核三廠的耐震設計是確保廠房結構與關鍵設備能抵禦地震損害的核心依據。根據核三廠官方資料,耐震設計基準地震強度是以地表最大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為主要參數。但陳文山指出,台電在PGA推估過程中,運用了所謂的「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法(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PSHA),透過對斷層長度、錯動歷史、活動頻率等參數的反覆調整與「最適化」,在設計文件中有刻意低估最大地震加速度的嫌疑。

陳文山舉例表示,台電在2018年前後所呈報的耐震報告,將恆春斷層的長度調整到約41公里,而實際調查的斷層全長應為50公里。如此以機率推演,容易導致耐震設計低估地震強度,存在極大安全隱憂。

核三廠的地質條件是否穩定?

陳文山總結指出,根據現有地質調查,核三廠所在地的地質穩定性備受質疑。首先,恆春斷層通過核三廠大門內部,距離關鍵的核島區僅約900公尺。該斷層在約3,290年前曾有活動紀錄,依照分類,屬於具有活動紀錄的第一類活動斷層,代表其仍然會再次發生位移。

此外,在鄰近核島區的岩盤中,存在斷層剪裂帶與褶皺構造。值得注意的是,2號機組的設置位置,正好位於一個背斜構造的軸部之上,這是應力集中的高風險區域。核島區的基盤岩層屬於中期更新世的馬鞍山層,岩層形成年代僅約170萬年前以來,在地質學上被認為相當年輕,地質構造顯示地層尚未穩定。

綜合上述,核三廠所在地可被視為一個構造活躍、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區域。廠區內的斷層與褶皺結構發育明顯,具有明確的活動潛勢。放眼全球,幾乎沒有核能電廠會選址於曾經發生褶皺與傾動變形的更新世岩盤之上,這也突顯核三廠選址的高度地質風險。

核三面臨超越原設計標準的地震強度:加速度恐達1.3g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指出,核三廠地震危害重新評估結果顯示其面臨的地震強度已超出原設計標準,若欲延長運轉年限,須依照美國核管會(NRC)規定完成所有必要的耐震安全評估,並經主管機關審查通過,否則將有公共安全疑慮。

根據2022年《地震危害與篩選報告-馬鞍山核能發電廠》,台電依照SSHAC Level 3程序完成了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SHA),並進行地盤反應分析。結果顯示,在檢核週期為0.1秒以下及0.1至1秒的範圍內,核三廠的地震反應譜(FIRS)均高於其原設計基準的安全關機地震(SSE),甚至可能遭遇加速度超過1.3g的地震強度,顯示原設計耐震標準0.4g已不足應對。

李錫堤表示,這項結果顯示核三廠面對的地震威脅遠超過原始設計,需全面檢視其結構安全性。他強調,風險評估不僅評估地震強度,還包括在該強度下設施失效與災害的機率,必須以此為基礎,才能決定是否進行補強或其他因應措施。

NRC規範評估未完成:重啟條件尚未達成

根據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NRC)的規定,福島核災發生滿一週年後,NRC依據聯邦法第50.54(f)條,要求現有核電廠的持照者,須運用新版的機率式地震危害分析(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HSA)方法(指引為RG 1.208),重新評估地震風險。評估結果若顯示有必要,則須進一步執行加速地震評估程序(Expedited Seismic Evaluation Process, ESEP)、地震餘裕分析(Seismic Margin Analysis, SMA),以及地震安全度評估(Seismic Probabilistic Risk Analysis, SPRA)。這一系列評估通常需時5至7年,主要作為後續補強與安全決策的依據。

根據 SSHAC Level 3 的分析結果,核三廠的安全關機地震(SSE)地動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高達 1.384g,是原始設計值 0.4g 的三倍以上。更嚴重的是,這樣的加速度值在所有週期範圍內,其反應譜加速度也全面超過原設計反應譜,顯示現行結構可能無法承受潛在地震力。因此,核三廠後續必須執行包括:機率式地震風險評估(SPRA)、高頻設備的耐震能力分析,以及用過燃料池的耐震安全評估等關鍵程序。

未來經費與時程未明 核三重啟缺乏可行性基礎

李錫堤總結指出,目前尚未完成的高頻設備耐震評估至關重要。這類高頻設備,像是冷卻與控制系統的管線,不僅是核電廠中最脆弱的環節,同時也是確保運轉安全的關鍵。一旦這些設備在地震中受損,可能導致反應爐失控,釀成重大事故,因此其耐震能力不容忽視。他也強調,用過燃料池的耐震安全同樣不可輕忽。燃料池內儲存的是高放射性的燃料棒,一旦在強震中受損,不僅可能釋出大量放射性物質,還會對周遭環境與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台電目前雖已啟動初步的「加速地震評估處理(ESEP)」作業,並針對用過燃料池部分強化其耐震能力,但最關鍵的反應爐本體與其附屬結構(例如冷卻系統),仍需在更新後的反應譜條件下進行全面的地震安全評估(SPRA),並依據評估結果進行結構補強。所有補強計畫還須經過核安會審查通過,才能確保核電廠整體系統在地震發生時不僅能安全運作,也能於緊急情況下順利關機。

然而,這些耐震評估與補強工程究竟需要多少時間與經費?目前仍有待台電對外說明。唯有在資訊公開、透明的前提下,社會大眾與專家才有依據判斷,是否應同意核三廠重啟。

核三是否重啟 要有嚴謹的地質調查與安全評估準則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謝志誠指出,台灣三座老舊核能電廠皆鄰近活動斷層,其地質安全性長期存在疑慮。核一、核二廠距離北台灣最大活動斷層——山腳斷層分別僅約7公里與5公里,核三廠則更為嚴峻,恆春斷層直接穿過廠區,距離核島僅約1公里。這些活動斷層的存在,在1970年代三座電廠興建時尚未被發現,直至2000年以後才逐步揭露並公告,顯示原始場址選定與設計階段未能納入完整地質考量。尤其核三廠部分,其1979年至2011年間的地質調查資料已揭示恆春斷層活動性,但相關風險評估未受到主管機關與政策制定單位充分重視,在推動延役或重啟過程中甚至出現刻意忽視的情形。

謝志誠建議核安會應依循 IAEA 國際原子能總署與美日標準,針對核三重啟訂定嚴格的地質調查與安全評估準則: 一)場址不得位於活動斷層上方。 二)針對半徑 5 公里、10 公里、30 公里範圍內的活動斷層進行評估。 三)若有活動斷層通過,需提出極具說服力的抗震安全設計分析報告,否則不可以同意重啟。

這些評估與報告應公開透明,接受社會與專家審查,避免因資料隱匿或輕忽風險,導致重大災難。若核三廠或其他老舊核電廠欲重啟,勢必需在地質調查結果基礎上執行結構補強與抗震工程。然而,由於核電廠部分區域仍存在高輻射環境,施工將面臨特殊安全與技術挑戰,其所需經費與時程預估將遠高於新建設施,其危險度及所耗費的時間與費用,恐怕會是龐大的時間與財務負擔。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自2011年福島核災之後,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制定了新的管制標準,只要反應爐廠房等重要設施下方存在活動斷層,就不得運轉,否則無法避免嚴重事故的發生。2012年起對全國27個核電機組進行全面性檢查,位於福井縣的敦賀核電廠(Tsuruga Nuclear Power Plant)2號機,廠區內過去確認有能引發7級地震的浦底斷層經過,該斷層在1991年日本學界也明確指出就是活斷層,自2015年起在敦賀核電廠以北約300公尺處又發現一條斷層,因此重啟調查,根據地質調查和日本原子力發電公司的報告,得出的結論是「無法否認」廠區正下方有活動斷層經過,有地震風險,因此2024年8月2日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判定不允許重啟,是第一個判定不符合運轉標準的核電機組。

這意味著敦賀核電廠自1987年開始運作以來一直冒著地震的風險運作,這跟台灣的核三廠相似,地震帶來的風險比原本以爲的更高,2015年台灣為因應福島事故,台電公司針對核電廠進行「地震危害再評估」總體檢,歷時超過4年,花費新台幣4.98億元,2020年,台電公司執行加速耐震評估程序(ESEP),完成運轉中核二、三廠安全停機系統的耐震補強作業,聲稱核三廠安全停機系統的耐震能力已達1.384g,可應付上述評估報告的地動加速度值,但這其實只是安全停機系統補強,加強了反應爐周邊跟停機相關的設備而已,這些工程無法提升反應爐本身以及整個廠區的防震係數,也不代表整廠的耐震能力提升。

複合型災害風險不可忽視:核電是否重啟須社會共識與科學驗證

在面對高度複合型災害風險之際,重啟核電的提案應以地質事實、災害模擬與風險評估為基礎,並公開資訊、接受社會監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記者會主持人王守誠博士指出,兩位長期關注地質安全的學者,再次為民眾揭露核三廠地質的潘朵拉盒子,為何在核三廠除役階段仍要討論地震風險議題?關鍵在於台灣在戒嚴期間的黨國體制扭曲了科學的本質,當地球科學家從1980年代就知道核三廠址外就是馬尼拉海溝,更不可能相信核三廠的耐震不足有任何補強的可能,因為再厲害的科技也無法阻止板塊移動的巨大力量。

這些重要科學資訊是在核三公投前大眾必須知道的真相,社會各界應充分了解核三廠位於馬尼拉隱沒帶之上,以及耐震係數不足、鄰近活動斷層這些相關證據的補充,希望能讓將面臨公民投票的全國民眾更理解與貼近現實,核三公投在未討論與揭露資訊下嚴重缺乏正當性。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2013年309全國廢核大遊行,北中南東共有超過22萬人上街要求終結核四、核電歸零。遊行結束後,數百個民間團體為串起台灣自主的公民社會力量,共同組成了「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每年舉辦反核遊行。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公投前必須知道的真相! 活動斷層、耐震不足!重啟核三恐釀災? 地質學者談核三廠地震風險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霸凌罰百萬紙老虎 職安法補全真保障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4 - 22:11

文/公部門基層團體

有關今日公務人員保障法(以下簡稱保障法)修法通過行政機關對霸凌事件、職業安全案件事件處置等增加罰則,基層公務員團體聯合聲明:

一、保障法罰則明確化公部門職安重要性,更需要職安法鞏固保障
經過各公務員基層組織聯合倡議,公務員職安問題終於開始納入罰則,這是對公部門職安議題的重要基礎與起點。

而公務員職安不能只依靠罰則、更不能只侷限於霸凌,目前法規仍然回歸在「是否有具體有效措施安衛防護措施」,我們認為必須再進一步將公務員納入職安法。

二、以職安法讓法制與政策完整化,不讓服務法罰則變成紙老虎
雖然目前修法仍然礙於身份區別,而以「專法」的型態修法,與我們期望的「不論公勞身份別的平等一致保障」有段距離,我們仍感謝在修法歷程中持續推動的公務員與委員。

但我們要指出,特別法必須有普通法支撐,服務法的職安專章也需要職安法支撐,目前的安衛辦法除了層級過低,也欠缺足夠資源如研究不足、調查人力有限、缺乏資料系統,最具體的部分是服務法並未要求行政機關依風險程度設立職安管理人員。

如果沒有完整的法律,去支撐常態而完整的職安前、中、後政策,那服務法就算有專章,也只是在等待下一個悲劇發生,跟另一場踢皮球大賽。

三、職安法已開始融入公部門運作與人員保障需求,職安法修法,勢在必行

在目前實務上其實已經有不少行政機關受職安裁罰的案例;在公職護理師職安部分,保訓會亦曾函釋適用職安法;在近期內政部警消空勤等人員勤務安全會議,也已經開始有更深度的職安資料需求。

而我們要再指出,在國際上對於職安系統的ISO45001有強調須有基層勞工(如工會)參與職安體系,確認職安政策與框架是否真的符合工作實況、避免不足或偏頗。雖然目前法規引入外部委員,但缺乏第一線意見的調查審議方法,仍然是制度上對行政機關的偏袒。

雖有罰則,尚不足自行,在職安問題更是如此,職安管理人力、職安系統、事件的調查與回顧,我們呼籲政府,應再更進一步做體系化健全,將公務員一併納入職安法,為健康的公部門環境建立基礎。

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
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會
台灣書記官工會理事長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這篇文章 【聲明】霸凌罰百萬紙老虎 職安法補全真保障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店瑠公圳老宅將強制拆屋還地 憲法、行政訴訟仍未果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4 - 20:08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新店瑠公圳蔡金木老宅迫遷案纏訟13年,目前仍有憲法訴訟及文資相關行政訴訟尚未終結,然而日前法院發出6/26強拆執行令,屋主賴碧珍將面臨強制拆屋還地。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賴碧珍在6月21日自宅前召開記者會,並與聲援者一同走讀老宅及瑠公圳道的歷史,述說保留蔡金木老宅及瑠公圳道環境,關乎保留著新店人文歷史脈絡的重要性,並向建商提出雙贏方案,呼籲能夠持續協商。

雖然本案律師已向法院遞交執行命令聲明異議狀,請求執行處再慎重考慮取消6/26的強制拆除令,然而執行處卻反將執行時間提早3小時,從當天9點半提早到6點半。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余宜家表示,當事人在尋求程序正義的時候,法院卻用更苛刻的方式回應,很難想像這是民主法治國家的司法作為,台權會與賴碧珍共同向法院呼籲,不要為了結案而濫用執行權限來導致雙輸的局面,法院執行時也應遵循《憲法》跟《強制執行法》的相關規範,才是對人民保有最底限的尊重。

強拆前夜6/25晚間,賴碧珍將舉辦晚會,號召聲援者在北新路建商店門口集結「守護民主,守護老宅」,期許「圳頭老宅的光不滅」。

聲援者集聚在蔡金木老宅門口

無法跟老宅告別 面臨拆屋還地 賴碧珍將堅守到最後一刻

收到法院執行處強拆公文,賴碧珍沒有打包行李,老宅屋內外的狀態如常。他說:「我的家要被拆了,隨著強拆時間越來越逼近,我環視家裡的空間,客廳、廚房、浴室、臥室還有所有物品,屋外的一花一草一木,老宅旁還有這棵百年老樟樹,我從出生到現在,歷經一甲子,人生中的生活記憶與情感連結與老宅非常緊密,我真的沒有辦法跟這個房子告別。

我真的很難想像,當6月26號早上6點半,指揮官一聲令下,怪手強行擊破我家,要把弱小的我拖出我家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且當下我可能也無法回頭看我家,我怕看到家埋在一片塵土之中,就此消失。」

老宅旁邊支持賴碧珍的鄰居,願意讓他在大樓外掛上巨大布條,寫著「建商非法掠奪土地,強拆合法房屋違憲」,賴碧珍質疑政府與資本相互勾結,讓他成為強拆迫遷的犧牲者。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余宜家表示,目前本案尚有憲法訴訟跟文資相關行政訴訟都還沒終結,法院若強制執行拆屋還地,將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賴碧珍坦言,多年來在訴訟內外皆面對執法人員傲慢的對待,讓他身心受創。本次強制執行,法院無視當事人提出的異議,甚至將強拆時間提早3小時,從早上9點半提早到6點半,賴碧珍說他去詢問書記官理由時,書記官回應他「沒有什麼原因」,甚至回應當事人「不要緊張,6點半的時候房子就拆了,你就放輕鬆。」他批評法院發出的執行命令以及代表國家公權力的執法人員,竟是如此輕忽的對待人民。

老宅旁邊支持賴碧珍的鄰居,願意讓他在大樓外掛上巨大抗議布條

6/17向台北地院民事執行處遞交執行命令聲明異議狀

世居超過70年、屋主無法優先承購土地 水利會寧讓建商開發

賴碧珍是蔡金木老宅的第四代,賴家從日治末期世居於此74年。他表示自2013年被承購土地的建商地主提告拆屋還地,歷經13年訴訟,至今仍在進行司法救濟及行政救濟,包含憲法訴訟與文資審查相關行政訴訟。

賴碧珍認為造成蔡宅迫遷案的罪魁禍首,除了農田水利會在買賣土地過程中有嚴重疏失以外,新北市政府更難辭其咎。

他提到蔡宅依法繳稅並申請老屋修建,也依法向瑠公農田水利會申購土地,可是卻屢次被水利會以業務用地或機關用地為由拒絕。然而就在2010年,當時台北縣長周錫瑋參與瑠公圳文史活動,訴說蔡宅在此的歷史,隔年2011年,水利會就快速的將老屋座落的土地標售給李姓建商,「土地開發商從來沒有在此居住過一天,政府聯手犧牲蔡金木老宅一家人的『優先購買權』。」

賴碧珍說,台北市政府近日將民眾提報溫州街的「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遺址」文化景觀,晉升為古蹟作為保護,反觀新北市政府對於新店台灣三大古圳之一的瑠公大圳視而不見,質疑是配合建商的開發計畫,不惜犧牲在新店發展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化資產,放任建商拆除見證新店區水利發展、交通演變的蔡金木老宅。

台北地院民事執行處認為本案「本件已無停止執行之法定事由」,6/26將展開強拆,並計畫提早封鎖街廓,配合高強度警力佈署、強制斷水斷電。賴碧珍不解蔡宅將被粗暴強拆,在標榜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裡,新北市政府、農田水利會等政府機關無視保障人民居住權,製造社會衝突與對立。

協助蔡宅案的律師葉恕宏表示,聲明異議的主要理由是,今年2月有文史工作者提報「碧潭文化景觀保存」案,詳列包含蔡金木老宅等15處景觀,已經新北市政府列冊追蹤審查作業,陸續展開現場會勘作業。葉恕宏認為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蔡家老宅目前屬於暫定古蹟,依法不可強制拆除、毀損或破壞,否則即會構成《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03條的毀損古蹟罪。

「本案絕非只有拆老宅一條路而已。」葉恕宏也呼籲地主建商能夠配合法院的調解程序、理性務實的與蔡宅屋主討論雙贏方案。他說明蔡家老宅位置在新店碧潭旁、緊臨瑠公圳道,先天上有地理環境的開發限制,要在低強度土地使用上蓋出高樓豪宅的話,很難將建案蓋到瑠公圳道旁邊,而目前這塊地的使用分區還是屬於機關用地,若要變更為商業區或住宅區的話,必須要通過都市計畫審議,而通過都市計畫審議就必須要完成必要的捐贈,以換取容積移轉或容積獎勵。

賴碧珍在調解程序中再三向建商地主表達願意捐出老宅做為文史工作站等公益使用,藉此達到保存瑠公圳道文化資產,與建商地主達到雙贏方案,卻屢次遭建商地主拒絕,堅持拆屋還地。

律師黃昱中則提出一份最高法院民事裁定110年度台抗字945號拆屋還地案例,該案在強制執行過程中經指定為歷史古蹟,當時執行的司法事務官便認定符合《強制執行法》第10條第3項的暫緩事由「如有特別情事繼續執行顯非適當者」而暫停強制執行。最高法院裁定指出,該系爭房屋被指定為歷史古蹟,代表還有需要調查的必要,法院執行處就應該改期或延期執行。

黃昱中提到,蔡宅案在2022年時針對「時效取得地上權」的法律爭議向憲法法庭提出聲請,尚待審理。而去年11月蔡家老宅曾被提報文化資產保存一案,但是新北市政府最後以召開內部會議方式將其否決,屋主賴碧珍與律師團皆認為文資審議案未公開審議、黑箱審查,具有行政程序瑕疵的疑慮,目前已提起行政訴訟,正繫屬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待審理。

黃昱中強調,蔡宅反迫遷有理有據,數十年來指出許多台灣法律及行政上的疏失,法院執行處應等本案相關訴訟及審議案調查完後,再決定是否強制執行。今天再向法院提出蔡金木老宅今年2月被地方文化人士提報為「碧潭文化景觀保存」案相關資料,呼籲法院執行處勿違反最高法院先前民事裁定的意旨,取消強制執行。

屋主賴碧珍及民間團體共同呼籲,蔡宅目前所處的土地仍屬機關用地,在未通過都市計畫變更為商業用地之前,建商無法取得開發行為,且本案在憲法法庭及行政訴訟上仍有案件審理中,為保障人民司法救濟程序不受侵損,民事執行處應暫緩執行。

相關報導:
收到強拆令,還能做什麼?
沒有所有權為何主張居住權?-燦爛時光496集
別讓圳頭的亮光熄滅-燦爛時光426集

賴碧珍家中客廳、神明桌

賴碧珍家中一隅,也有阿嬤陳罔市照片。

蔡金木老宅屋頂木樑

賴碧珍在家中向聲援者們介紹老宅歷史

這篇文章 新店瑠公圳老宅將強制拆屋還地 憲法、行政訴訟仍未果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六輕拖延啟用海淡廠 每日劫水濁水溪年省六億元暴利 環境部輕罰30萬 縱容變相展延完工日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3 - 20:54

文/淨竹文教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監督施政聯盟

六輕拖延啟用海淡廠 每日劫水濁水溪 台塑年省六億元暴利
環境部輕罰30萬 縱容變相展延完工日
環團籲下修用水核配量 還水於民 停止雲彰地層下陷

台塑六輕數度拖延啟用海淡廠,每年不當利得至少六億多元,環境部卻僅裁處30萬元最低罰鍰,無法有效遏止台塑的違法行為,更未合理反映台塑鉅額不當得利,以及外部化的環境與社會成本,明顯違反比例原則。淨竹文教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監督施政聯盟等關心六輕用水議題的環保團體上午召開記者會,抨擊環境部輕罰縱容台塑變相展延海淡廠完工日期11個月,繼續劫水濁水溪,衍生雲林彰化地層下陷等永久性環境災害。要求經濟部和環境部應以六輕實際用水需求為依據,調降環評用水核配量,水利署須明確化六輕枯水期無水權的事實,農水署應調高農業用水調撥六輕工業用水的補償費,以促使台塑儘速啟用麥寮海淡廠,早日將水還給農民與環境。

六輕整體用水需求下降 應下修每日用水核配量

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暨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表示,前環保署於2018年通過六輕麥寮海水淡化廠環評,可日產淡水10萬噸,但遺憾迄今已超過六年卻遲遲未完工。陳椒華認為,六輕海淡廠工程延宕主因在於前環保署2008年通過的六輕四期第三次環差,將經濟部工業局核配給六輕(不含台塑勝高公司)每日用水量調高為34.5萬噸,僅在供水不足時,六輕才需啟用自籌的備用水源,包含海淡廠。然據2023年報導,六輕2022年的實際每日用水量僅20.8萬噸,遠低於環差核配量,顯示整體用水需求已下降,更代表啟用備用水源的機率大幅降低。因此,六輕必然拖延建置製水成本較高的海水淡化廠,只想用便宜的集集攔河堰的水。陳椒華主張,六輕海淡廠若完工,每日可提供10萬噸用水,建議經濟部及環境部應將六輕的每日用水核配量,由34.5萬噸調降10萬噸至24.5萬噸,如此一來,可將水還給農民並減緩地層下陷,亦可加速六輕海淡廠完工。

台塑惡意拖延海淡廠工程 獲取十萬噸水的不當得利

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指出,台塑石化公司是「環評承諾跳票」的慣犯。早在2004年六輕四期擴建計畫環說書中即承諾三年後將每日用水量降至25.7萬噸,但2007年實際用水量仍高達約33萬噸,遭環保署依環評法對六輕廠區內十四家業者分別裁罰50萬元。此次應於去年10月底前完成興建的麥寮海水淡化廠,至今仍未啟用,林聖崇認為這是惡意拖延,因對六輕而言,能拖就拖、越拖越賺。海水淡化的成本約為取用濁水溪原水的4倍,台塑藉由拖延啟用海淡廠,繼續以低價取水,每日從中獲取10萬噸水、相當於每天淨賺數百萬元的不當得利。

環境部輕罰縱容!海淡廠延宕衍生龐大環境與社會成本

林聖崇批評,台塑延宕海淡廠不但是刻意節省製水成本、牟取私利,更是持續與農業搶水,迫使農民轉而抽取地下水灌溉耕作,導致彰化、雲林等地區的地層下陷問題加劇,造成無法回復的環境災害,亦衍生難以計算的外部成本,包括農民抽取地下水的額外支出,以及地層下陷所增加的治水費用等,最終都轉嫁給全民共同買單。林聖崇諷刺環境部以最低罰鍰開罰30萬元根本是「抓癢費」,未將龐大環境與社會成本納入處分考量,形同縱容台塑「省錢劫水」的惡質行為,甚至有圖利台塑集團之嫌。

籲向石化業清算水帳 台塑應「還水於民」 

林聖崇強調,高耗水產業長期以低廉價格購買原水,霸佔屬於公共財的水資源,擠壓農業與民生用水,在氣候變遷下旱災頻傳的現在,正是向石化業「算水帳」的時候。台塑用濁水溪原水自行處理的成本每噸約12元,海水淡化一噸成本約49元,價差高達37元,台塑環評承諾全年產水1700萬噸以上,1700萬噸×37元/噸=629,000,000元,台塑遲不啟用海淡廠,持續劫取濁水溪原水,每年至少不當得利超過6億元!若用每日10萬噸計算,一天省370萬元,一個月1.1億元!台塑六輕海淡廠本應於2022年完工,拖延三年累積的不當獲利恐高達20億元!但因六輕劫水造成地層下陷的損失,則是難以計算!

六輕搶奪農水 地層下陷從沿海延伸至內陸

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台塑六輕長期違規排放與超標紀錄,根據透明足跡網站資料顯示,達25,211筆超標排放、累積 262 個違法事件,有跡可循。且台塑六輕的用水源取自集集攔河堰水源,根據集集攔河堰水庫運用要點水利法,用水順序是家用及公用給水、農業、水力,後面才是工業用水;以彰化地區濁水溪系統灌區包括同源圳、莿仔埤圳、八堡圳等實施大區輪灌,最誇張地是在枯水期的二月到五月,六輕工業用水的水權量是0,沒有水量,但是從彰化農水署網站以今年第一期輪灌水表,最慘的是供水2天16小時,停水7天8小時,這是長期的輪灌現象,是自從六輕來了之後,就不曾停止搶奪農水現象;這迫使農民不得不抽取地下水來因應缺水的困境,加上集集攔河堰位於在濁水溪地下水補注敏感區的上游,攔截大量補注地下水的水源量,而使地層下陷從沿海延伸到內陸地區,更直接影響高鐵行車安全!

海淡廠早就蓋好 六輕刻意不商轉為續用濁水溪便宜水

施月英指出,這次環境部對台塑六輕海水淡化廠開罰30萬罰緩,是直接忽略六輕長期違法的違法事實,單以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累積裁罰次數1,076次;若依據環境部的裁處書函內文指「經查貴公司未於113年10月31日完成興建(僅完成設備安裝,未完成試車)」,這明確指出海水淡化廠早就蓋好了,只是不願意試車商轉,理由不就是濁水溪的水比海水淡化廠的水費便宜太多了。

籲環境部追討六輕不法利得 經濟部撤銷未實際使用之水權狀

施月英表示,若依據《行政罰法》第18條第2項,如果行為人因違規行為所獲得的利益,超過了法定罰鍰的最高額,行政機關有權追繳其超出部分的利益,並且可以額外再裁處罰鍰;六輕取濁水溪的水成本約12元/公噸,若以十萬噸海淡廠每公噸成本約30元,日取海水淡化廠10萬公噸*30天=300萬噸/月,水費以濁水溪3,600萬元/月,海淡廠9,000萬元/月;六輕不用海淡廠每個月就省下5,400萬元,一年就省下6.48億元,環境部卻只罰30萬元,不具公平性與合理性!請環境部盡速向台塑六輕追討不法利得!

除此之外,依據《水利法》第24條「水權取得後,繼續停用逾二年者,經主管機關查明公告後,即喪失其水權,並撤銷其水權狀」。若以六輕第99次環評監督會議資料,顯示從99年~113年用水量變化趨勢圖用水量(如下圖表)每天用水量為276,721~190,322公噸/日(平均239,991公噸/日),且111年始逐年遞減,近三年平均用水量約204,204公噸/日,而過去核定的345,495公噸/日,早在十五年前就該撤銷逐年遞減的水權狀;依法未實際使用的水量應進行認定處理,已逾兩年停用的水權狀要撤銷失效,請經濟部立即撤銷至少每天14萬公噸的水權狀,籲請立法院、監察院查處是否有不法之情事。

圖1.裁罰次數圖摘取自透明足跡網站(6/20) 

圖2.99-113年用水變化趨勢圖摘取自99次環評監督會議資料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謝志誠表示,對於台塑以各種理由拖延麥寮海淡廠啟用,規避自籌用水的環評承諾;環境部應採取強烈手段要求台塑公司依環評承諾切實執行,以降低枯水期調度農業用水的壓力,並以海水淡化成本與原水費用的價差計算展延期間的罰款,不讓台塑以拖延海淡廠啟用時間降低用水成本。(完整意見詳見附件

台灣島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志堅表示,台灣的大企業中,僅重視企業本身利益,而漠視公益的企業就是台塑集團。吃台灣、用台灣、佔據台灣的資源及各種好處。這企業除了自身利益外,毫無自省心態(甚至沒有自身價值,除了「賺錢」以外)。台塑企業是一個甚重私利(賺錢最重要)的企業,是一家墮落、腐朽的、甚至是邪惡的企業,佔用台灣大量環境資源,包括每天取用濁水溪二、三十萬噸的原水,遲不依照環評承諾完成海淡廠!台灣應改變產業結構,汰除不良的產業、廠商。

台塑是拖延執行環評結論的慣犯

雲林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張子見書面意見表示,台塑拖延執行環評結論,到最後兩手一攤讓環境部配合修改環評結論的惡例是罄竹難書,除了海淡廠,還有先前的農業回歸水再利用計畫、燃氣複循環發電機組及拋砂養灘計畫等。張子見指出,台塑企業只要是有利可圖的計畫,效率是超乎水準地高。回顧麥寮汽電公司的歷史,早在公司成立前的 1995年 9 月 16 日即已超前佈署,基樁工程即先行動工,四年內完成1,800MW 發電機組的商業運轉。然而,容量 2400 MW的燃氣複循環機組 2022 年 12 月通過環評,2023年 4 月 6 日核備,台塑卻以取得購電合約(Power Purchase Agreements, PPA)後再進行開發為由一再拖延,如此怎令人相信台塑會執行其他成本更高的溫室氣體減量方案?

環境部幫台塑刪除環評結論 圖利節省成本

張子見又說,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近年積極推動「濁水溪口束水攻砂計畫」,計畫中一再提到濁水溪河口因六輕開發形成凸堤效應,導致河川輸砂補給機制受阻。他批評說,水利署在執行計畫為台塑擦屁股的同時,環境部竟配合六輕規避責任,將原先拋砂養灘計畫應以麥寮港北堤的淤砂為優先的環評結論刪除,使台塑目前只需利用少量麥寮港的疏濬工程的砂源來敷衍了事,節省大量成本。

水利署須明確化六輕枯水期無水權 農水署應調高農業用水調撥六輕工業用水的補償費

擔任多屆六輕環評監督委員的張子見說,海淡廠的議題在監督委員會已經講了十幾年,台塑總是可以找到推拖執行的理由,他認為歸根究底是錢的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或國際情勢,他建議水利署必須明確化六輕枯水期無水權的事實,並且由已轉為公務機關的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配合,調高農業用水調撥六輕工業用水的補償費(目前無水權費制度)至與海淡廠的造水成本接近(如每度49元),相信台塑必定拿出其令人稱羡的高效率來推動節用及加速自籌方案,也許連海淡廠都可以不必運作,達成環境經濟雙贏局面。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六輕拖延啟用海淡廠 每日劫水濁水溪年省六億元暴利 環境部輕罰30萬 縱容變相展延完工日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援加薩「拉紅線」全球串連 要求以色列終止種族滅絕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2 - 20:27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今(22)天下午4點在自由廣場牌樓下舉辦「為人權拉紅線,聲援加薩人民,終止種族滅絕」活動,與荷蘭海牙、英國倫敦及加拿大蒙特婁等城市進行全球串連聲援。

現場有上百人參與,許多聲援者身穿紅衣、也有許多包著紅色頭巾的穆斯林到場聲援,所有人共同拉起紅布條,標語上寫著「STARVING CHILDREN IS A RED LINE,阻斷援助=種族滅絕」(RED LINE紅線,意指事物不能安全越過的界限),象徵台灣人民應堅定劃清紅線,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為。

活動最後所有聲援者躺在地上進行「假死」行動,抗議以色列屠殺巴勒斯坦人民。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發起向以色列政府寫信抗議的活動,台灣方面也發起寫信給總統賴清德表達「抗議人權侵犯,拒絕對種族滅絕保持沉默」的行動。

「假死」行動,抗議以色列屠殺巴勒斯坦人民。




法案政策主任陳靖捷(Temelalj Kazangiljan)表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譴責以色列在加薩進行的種族滅絕行為,公然忽視國際法制定保護平民免受傷害的最基本「紅線」,包含攻擊平民、炸毀住宅、醫院、學校、禮拜場所等,殺害領取物資的無辜百姓、蓄意禁止援助卡車進入受難人民區域,以飢餓作為攻擊的手段,至少5萬名加薩兒童被殺或受重傷,都是不可跨越的紅線。

加薩遭以色列攻擊下生活600多天,在國際聲浪的譴責下仍背道而馳,將種族滅絕行為升級,目前與伊朗展開新的戰爭,美國卻公然支持,增加以色列軍事補給。而台灣是以民主與人權捍衛者自居的國家,願意為烏克蘭說話,卻對發生在加薩的暴行及人權問題視若無睹。

台灣巴勒斯坦行動連線成員楊剛表示,去年2月29日以色列入侵加薩期間發生軍方掃射等待領取救助食物的巴勒斯坦難民,稱「麵粉大屠殺」;上週以色列殺害59人、前天以色列佔領軍殺害34位正在領取物資的人民,「我們已經常態化、習慣這種事情了嗎?台灣政府看到這種事情沒反應是不正常的!種族滅絕理應是人性的底線,不只是紅線而已。」

猶太裔美國教授Kerim Friedman在現場短講,他反對聲援加薩行動被抹黑成反猶主義,將以色列的行為稱為種族滅絕並非反猶太主義,高喊劃清紅線,要求停止殺戮也不是反猶主義。

他說自己作為一位台灣新住民,對於同胞的冷漠感到絕望,甚至有些人對實施種族滅絕者的同情超過對受害者的同情。他疑惑為何台灣如此支持烏克蘭,卻對加薩問題保持沉默?他好奇是因為台灣對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感到不安嗎?是因為害怕失去盟友而不敢公開反對不公不義嗎?

他提到有些人認為「敵國」中國支持巴勒斯坦而被影響,Kerim Friedman說中國公開支持巴勒斯坦掩蓋了中國跟以色列之間密切的國際關係,例如以色列科技公司參與了對東突厥斯坦維吾爾族人的監視與壓迫, 而中國公司積極投資在約旦河西岸屯墾區的公司,派遣中國工人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造以色列人的房子,中國並非巴勒斯坦真正的盟友。

Kerim Friedman引用,已有數千名美國猶太人簽署「不要以我們之名」(Not in our name)聲明,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加薩實行種族滅絕,勿以猶太人名義而行戰爭罪。而台灣在新冠疫情期間宣傳「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他期望台灣是真的能夠將口號實行在需要幫助的國家。

相關報導:

今年 台灣各界挺巴大遊行 呼籲台灣政府勿當以色列種族滅絕幫兇

去年 挺巴勒斯坦遊行西門街頭「假死」抗議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發起向以色列政府寫信抗議的活動。

國際特赦組織也發起寫信給總統賴清德表達「抗議人權侵犯,拒絕對種族滅絕保持沉默」的行動。

這篇文章 聲援加薩「拉紅線」全球串連 要求以色列終止種族滅絕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26集|是改建還是驅離?艋舺公園改建案恐成「最大社會排除」!|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1 - 08:37

文 / 吳桂芳

艋舺公園是台北市無家者重要的聚集地之一 ,台北市政府公園處推動的「艋舺公園改建案」預計在6月19日動工,將耗資1.9億餘元以「日本表參道」為概念重新打造環境 。然而,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無家者聯盟」於6月9日召開記者會,擔憂長達一年多的施工期間 ,北市府若沒有有效的配套措施,恐將造成台北市最大的「社會排除事件。」

「無家者聯盟」的訴求是什麼?改建真的能做到共好嗎?「改善環境」是否也隱含著「驅離異己」的想法?為何政府提供了安置空間,許多無家者仍不願前往?為何萬華會成為無家者的聚集地?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一起來聊聊這個議題。

歷史脈絡下的聚集:公園作為無家者的夜宿據點

巫彥德指出,艋舺公園的改造具有特殊性,必然會對長期夜宿於此的無家者造成衝擊。若改建計畫未納入對無家者權益的考量,將可能演變為大規模的社會排除。過去市府曾在寒冬中以水柱驅趕無家者,引發爭議,也凸顯政府與無家者社群之間長期潛伏的緊張關係。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他回顧艋舺地區的歷史,指出無家者與龍山寺、夜市及在地居民之間有著長期共處的經驗。早在公園尚未整建、仍為夜市時,無家者便已融入當地生活。有些店家甚至會雇用無家者幫忙看守攤位,彼此形成日常互助的社會網絡,展現出某種程度的共生模式。

對無家者來說,艋舺公園不只是夜晚棲身的場所,更是日常生活的核心。巫彥德提到,一位無家者「秀秀姐」曾因遭遇詐騙而選擇回到公園尋求庇護,顯示出這個場域對她而言相對安全。其他無家者也會提醒新來者不要睡在騎樓,而應回到公園,因為在這裡更能獲得保護與協助。

艋舺公園不僅是一個容身之所,更像是一個具有自我組織能力的社群。當無家者被迫離開這個空間,不只是失去過夜的地方,更是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節奏、人際網絡與集體支持。

改建願景與潛在排除:從設計語言看政策心態

巫彥德強調,夜宿公園的無家者多在深夜現身,清晨便會收拾物品離去,長期以來並未對在地居民構成實質困擾。真正引發居民抱怨的,多與部分無家者的「異常」行為、深夜噪音等現象有關,與無家者是否在公園露宿本身沒有必然關聯。

目前北市府對艋舺公園的改建構想,是藉由設計中軸線,串聯龍山寺與周邊景點,打造觀光亮點,吸引年輕族群與觀光客。然而,在城市美學想像背後,卻隱藏著對弱勢者的無聲驅離。巫彥德指出,改建計畫中,北市府擬移除公園內的涼亭與其他遮蔽設施,正是出於讓無家者無法停留的目的。

當市府以空間改建為名,設計出讓無家者無法停留的環境,卻未提供足夠的安置或支持服務時,就是一種社會排除。不是明文禁止無家者進入,而是透過移除涼亭、設計開放空間等看似無害的手段,實質上剝奪了無家者們在公共空間中的生存可能。

巫彥德認為,北市府似乎覺得無家者只要無法夜宿艋舺公園,無家者問題就會消失,但本質上就是一種逃避責任的懶惰治理。反之,公園裡的遮蔽物被移除,無家者可能會轉移至騎樓、住家一樓空間,將會引發更多衝突。

安置的現實困境:不是不配合,而是制度無法容納

艋舺公園改建初期,北市府曾考慮以分段施工進行,盡可能保障夜宿公園無家者的權益。然而,考量分段施作恐拉長工期、影響周邊商家,市府最終決定採取一次性圍籬施工,預計工期為一年。改建正式啟動前,市府曾詢問無家者是否願意移往中和、大同等地的安置中心,或入住公園周邊設置的臨時收容站,但這些選項,對無家者而言並不理想。

巫彥德指出,無家者安置問題關鍵不在於「要不要搬遷」,而在於「去哪裡」、「怎麼去」以及「去了之後怎麼辦」。他強調,安置的成功仰賴兩大條件:其一是無家者的主動意願,其二則是安置服務本身的條件是否足以接住人。

許多無家者為中高齡長者,長年在地生活,早已建立起日常所需的人脈與生活節奏。搬往偏遠、陌生的地點,不僅等同於切斷這些生活支撐,也意味著失去原有的臨時工機會、經濟來源與社交網絡。此外,多數無家者對政府體系抱持高度戒心,甚至不認識社工,自然難以配合或主動接受服務。巫彥德指出,與其強調無家者是否配合,而是安置條件無法回應無家者的現實需求。

他強調,安置關鍵在於信任建立,而不是管制與搬遷。他認為,一開始能透過洗澡、用餐等基本服務建立連結,自然比較有可能讓人願意接受下一步的安置計畫。但這些初步服務卻常因社區反對無法實行,導致信任無從建立。

安置還是隔離?自立才是關鍵

大台北地區的無家者安置中心多設於新北市中和、金山、萬里等地,位置偏遠,缺乏就業機會,也難以重建社會支持網絡。表面看來是完成安置,實際上卻是一種隔離,無家者遷入後便不再規劃其生活出路。

巫彥德指出,無家者要離開街頭,無非仰賴工作自立或社福自立支援。但安置中心往往地處偏遠、工作機會有限,讓原本就處境困難的無家者更難突破困境。許多無家者也擔心,一旦進入安置機構,就會被限制行動自由,失去生活的彈性與希望。

巫彥德以日本的自立支援制度為例,主張政策應以「支持生活」為核心,而非僅將人從城市空間中移除。目前大台北的安置措施雖提供了臨時居所,但多數為半年到一年的短期方案,缺乏後續就業與生活支援。安置期限一到,許多人仍不得不重返街頭,形成惡性循環。

巫彥德強調,政策不能只問「搬去哪裡」,更應思考「搬去之後怎麼生活」。若缺乏長期而穩定的支援系統,艋舺公園的改建爭議將不會是個案,而是揭示整體社會在處理弱勢群體議題時的共同盲點。

「共存」的想像不是妥協,而是責任分擔

面對無家者與在地居民共處的課題,巫彥德強調,「共存」不應等同於要求居民單方面包容,而是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應主動介入,協助吸收無家者可能產生的外部成本。他提到,以艋舺公園為例,目前所配置的清潔與保全人力是一般公園的兩至三倍,這正是促進不同使用者和平共處的務實做法。

他進一步建議,在公園周邊設置洗澡間、行李寄放站與食堂等基本設施,當無家者的日常需求獲得滿足,他們便不再需要在公園堆放大批行李,或因資源競爭而產生衝突。這樣一來,他們將回到最單純的「夜宿者」角色,不再帶來氣味、髒亂或秩序問題,也更容易融入公共空間的日常。

巫彥德也認為,能夠借鏡國外政策,進一步引導無家者參與社區經濟,例如消費在地便當店、使用置物空間等,便有可能打造出一種彼此互惠的共生關係,讓無家者的生活樣態更接近一般市民。

值得注意的是,艋舺公園原本的設計案中,曾規劃設立社工服務中心空間,讓社會資源能長期駐點,與使用者建立連結。然而,這項設想最終遭到市府刪除。巫彥德批評,這可能反映出公園處與社會局之間缺乏整合,政府也缺少以空間作為社會介入工具的整體政策想像,錯失了透過設計回應脆弱社群需求的契機。

中央角色的缺位:無家者政策長期漂浮

除了地方治理的侷限,巫彥德直言,無家者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央政府的長期缺席。至今,台灣仍無《無家者專法》,無家者甚至不具法定社福身分,導致政府在預算編列、人力配置上皆缺乏依據,只能被動處理突發狀況,無法提供長期支持。

更諷刺的是,超過七成的台北市無家者來自外縣市。有些甚至是被其他縣市的社福機構「送來」的。巫彥德提到,他曾遇過一位無家者來自澎湖,社工為他買機票送往台北,這些現象顯示,地方之間缺乏協調與責任分擔機制,使台北市在無家者服務上承擔過大壓力,也間接鼓勵其他縣市以排除取代照顧。

他呼籲,中央政府應制定長期政策,設立明確的補助制度,扮演全國服務網絡的督導角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特定縣市為了維持形象、減少財政負擔而將驅趕作為治理策略,導致問題不斷循環、無人真正解決。

無家者本就是一種流動狀態,若中央不正視這種流動性所需的跨區協作機制,地方永遠只能在原地打轉,疲於應付眼前的安置與衝突。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26集|是改建還是驅離?艋舺公園改建案恐成「最大社會排除」!|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6+1仍低於基本工資 如何刺激生育率? 全教總:育嬰津貼Double 創造友善育兒環境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0 - 22:24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台灣生育率持續探底,今年除2月外,每月出生人數均低於萬人,不斷寫下歷史新低,為挽救低迷的生育率,勞動部正規畫研議修正《就業保險法》規定,讓領滿6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於育嬰留職停薪期間,得各再請領1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鼓勵雙親共同分擔育嬰責任。

全教總肯定勞動部主動修法,但僅僅增加1個月的津貼,顯然難以有效提升台灣生育率,為營造真正的友善職場育兒環境,讓年輕上班族免於後顧之憂,全教總主張公、私一體適用,全體公、私部門受僱者育嬰津貼,均應同步大幅提高,特提出以下意見,望政府相關部會積極行政,立院朝黨團主動修法。

一、基準從6成提高至8成:現行育嬰津貼為投保薪資的6成,自110 年7月1日起, 政府另以公務預算加給2成薪資補助,申請者總共可領投保薪資的8成。但有育嬰需求的年輕父母,多數工作年資及薪資所得偏低。以113年保險「給付總金額」與「給付件數」概略計算,公教人員保險平均請領金額約17,180元。亦即,無論公私部門受僱者,每月育嬰留職津貼可能不及114年最低工資28,590元,根本難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遑論育兒。全教總建議在政府2成薪資補助外,並應同步修正《公教人員保險法》、《就業保險法》等法,將育嬰津貼基準從6成提高至8成。

二、給付從6個月延長為12個月:為因應國內少子女化危機,應透過健全育兒環境鼓勵勞動家庭撫育子女,而要達到鼓勵生育的政策目的,延長發給時間始能更具政策吸引力,建議修法將給付從現行6個月延長為12個月,以增加受雇者申請育嬰津貼的誘因。

三、期間從3歲放寬至6歲:研究指出,嬰幼兒(0-5歲)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期,3到6歲幼兒仍有高度照顧需求,親子間的積極互動有助孩子感受到安全,有助於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國際勞工組織亦指出,育嬰假申請率的高低與該段期間能獲得的給付具有正相關,應放寬可申請育嬰留停津貼之養育子女年紀至6歲,以落實「0-6 歲國家一起養」政策。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指出,少子女化趨勢異常嚴峻,且看不到回升跡象,確實已成重大國安危機,但現行法規與政府相關措施均顯得消極且缺乏誘因,落後他國提出的刺激方案,全教總在今年兒童節前夕曾召開記者會倡議提升育嬰津貼,並已完成全教總版之修法,全教總樂見朝野委員採用成為提案版本,呼籲國會朝野黨團盡速提出《就業保險法》、《公教人員保險法》、《軍人保險條例》、《性別工作平等法》之修法,育嬰津貼Double,創造友善育兒環境。

這篇文章 【新聞稿】6+1仍低於基本工資 如何刺激生育率? 全教總:育嬰津貼Double 創造友善育兒環境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延會不主持,院長先請假?公督盟要求韓院長出國行程應公開透明!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0 - 22:22

文/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近期,民眾黨團在立法院提案,建請「再延會」至8月底,藍、白立委皆聲稱尚有大量民生法案待審.支持再延會。然而,從六月初延會以來,各常設委員會已經安排超過27場考察行程,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委黃仁更安排出國考察一週,赴關島交流,讓再延會的正當性備受質疑!

昨日媒體又報導,連負責主持院會的韓國瑜院長都神隱多日,並傳已出國度假,更佐證延會議案只是流於表面形式,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強調,身為國會議長,在立院延會、朝野對立持續升溫的當下,卻選擇「神隱」,無疑加深人民對立法院負面印象,呼籲韓國瑜院長有責任公開向全國人民說明此趟出國是否公務?是否動用公費?並應建立立法院出國行程揭露制度,向社會負責!

無限延會應有正當性,而非亂延、空延、假延!

公督盟多次強調,延會本身沒有太大問題,但應該清楚說明延會理由,從六月初延會至今,各委員會依舊安排大量和議案無關的考察行程,114年度超過五兆的附屬單位預算依舊沒有協商,甚至連韓國俞院長都不在崗位上。令人不禁質疑,延會究竟是要認真審法案,還是拿「認真開會」當幌子,實際上是要撐起國會保護傘!公督盟呼籲接續各黨團協商「再延會」提案,應有具體明確的審查目標,而非為延而延,將延會當成護身符;接續公督盟也將持續緊盯延會期間立委的問政表現!

國會外交預算創新高,呼籲建立立委公費出國揭露制度!

根據今年度預算書,立法院「國會外交」相關預算暴增至6,759萬元,創下歷年新高!其中高達4,760萬元為「國外旅費」,涵蓋立委辦公室可申請的交流事務費與國會聯誼會出訪補助。而今天在立法院召開的經費稽核委員會,立法院主計處宣稱各項業務執行率都超過90%;然而這些公帑用途,核銷標準與行程內容至今皆未公開透明,立委甚至無需提出具體報告或成果。

尤其在延會期間,理應是急於處理重要的民生議案,但如今卻傳出韓國瑜院長帶頭出國「神隱」,更引發社會質疑,公督盟嚴正呼籲立法院應建立明確的立委公費出國揭露制度,包括:事前公告行程;事後公布成果報告,並有明確、透明的公費核銷準則!唯有公開、透明才能重新贏回人民的信任!

國、眾兩黨要求延會,一起來抓誰先翹班出國!

接下來延會階段,已經傳出有許多立委已經安排好出國行程,公督盟呼籲全民緊盯各委員行程,糾舉出哪些立委是大聲主張延會,卻在延會因私人行程跑出國旅遊,提醒立委諸公延會也是正式會期,理應專心問政工作,別逃避責任,濫用公帑!

這篇文章 【聲明】延會不主持,院長先請假?公督盟要求韓院長出國行程應公開透明!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世界難民日:庇護審查卡關兩年,個案生存深陷危機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0 - 22:18

文/台灣人權促進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庇護審查卡關兩年,個案生存深陷危機
620世界難民日記者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偕同沈伯洋立法委員、紀惠容監察委員及在台流亡社群代表,於6月20日世界難民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揭露目前由政府推動的「臨時外僑登記證」庇護專案自實施以來已超過兩年,審查程序至今無實質進展,導致尋求庇護者長期處於無身分、無法工作、生活陷入困境的狀態。記者會中亦強調,以「人權立國」為號召的台灣,長期未建立完整的難民庇護法制,使我國無法對難民提供實質保護與基本權利保障,與會者共同呼籲政府應立即履行國際人權承諾,儘速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在台難民庇護制度。

國際戰火與壓迫蔓延:在台庇護者面臨的迫害現實

緬甸、比亞法拉與巴勒斯坦在台流亡社群代表於記者會親述其原生國面臨戰爭、鎮壓、大規模人權侵害等危機。

台緬公民協會理事長 杜可可表示緬甸自2021年政變以來,陷入長期動亂,軍方血腥鎮壓和平示威、空襲村落並埋設地雷,導致大量平民死亡,逾350萬人流離失所。2023年的全面徵兵,讓未接受完整訓練年輕人被迫送上前線、殺害同胞。今年3月緬甸遭強震重創後,軍方竟持續空襲、阻撓救援,甚至劫走救災物資。許多民眾為逃避戰火與迫害,被迫離開家園。

比亞法拉社群代表 Charles Opanwa 引述國際公民自由與法治協會(Intersociety)發表的報告中揭露東奈及利亞(比亞法拉地區)軍事鎮壓下的大規模人權侵害,包括任意逮捕、酷刑、強迫失蹤與公開處決,致使大量比亞法拉人被迫逃離家園。

巴勒斯坦學者 Hazem Massry 則指出,世界各地已有超過一億人因戰爭、迫害或災難被迫逃離家園。他的家鄉——加薩的難民幾個世代的人長期生活在封鎖、轟炸和佔領之下,沒有安全保障,也沒有明確自由道路,人民被迫在對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成長。

制度缺位與失能的後果,卻是由最弱勢的群體承擔

然而在缺乏庇護法律與有效行政制度的情況下,這些經歷種種苦難逃離家園,來到台灣的尋求庇護者往往面臨身分未定、無法工作、無社會支持的困境。

監察院監察委員 紀惠容表示台灣推動《難民法》已歷經數十年,至今仍無任何立法進展。唯一具體作為,即為政府於2023年宣布啟動的「臨時外僑登記證」專案,但距今已兩年,卻遲遲未真正上路。紀委員以自身過去協助尋求庇護人的經驗,回顧這套庇護專案研擬之初所要補足的制度缺失。當時有一名尋求庇護人因嚮往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認為台灣是一個自由國家,期望能在此尋得庇護。當時由前立委協助與政府協商,最終僅取得「不遣返」的處置,但個案因無合法身份,無法工作,在台生活有數年僅能仰賴社福團體資助。

台灣人權促進會移民庇護政策研究員 廖欣宜指出近兩年有數十位來自戰亂與政治迫害地區的外籍人士向台權會求助,他們多與台灣有家庭連結或因我國政策來台,與台灣有深厚淵源。這些庇護者卻多因「臨時外僑登記證」庇護專案程序的持續延宕與停擺,長期處於無法工作、無法社會支援的困境,甚至有已進入專案程序的申請人仍遭威脅強制驅離與收容。更有民主運動參與者為求生存在台工作,卻遭重罰與拘禁,拘禁期間不得飲水,手機被沒收並強迫交出密碼查閱通訊。當收到數萬元罰單時,家鄉正歷經緬甸強震,家戶倒塌,家人需住在避難帳篷的狀態。

台緬公民協會理事長杜可可亦指出,儘管政府宣布可協助生命受威脅者留台,但多數申請人至今仍陷於無身分、無收入、難以就醫的困境。比亞法拉社群代表Charles Opanwa補充,比亞法拉人即使逃至台灣,仍面臨語言文化隔閡、資源匱乏與社會歧視。巴勒斯坦學者Hazem Massry也表示,台灣雖相對安全,卻因缺乏法律制度,讓庇護者長期處於不穩定、不被保障的狀態中。

與會者共同呼籲:改善現行庇護專案缺失,建立完善難民庇護法制

立法院立法委員 沈伯洋指出社會普遍對《難民法》的認知存在迷思,誤以為立法將導致難民人數增加,但事實上,即便未立法,難民仍會因戰爭、迫害等原因存在於台灣。委員強調《難民法》的本質是一種「管理機制」,若政府對國家安全有所顧慮,更應設立明確法制進行審查與控管,而非任由庇護制度長期處於空白與失能狀態。委員強調:「既然難民事實上已經存在,我們就應以法治方式面對與處理。」並補充,相關立法討論中,委員已與國際特赦組織、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團體皆已多次研議,也充分納入國家安全考量,認為台灣應建立更健全的法制。

紀惠容監察委員強調,在進步國家中,應有完善制度協助難民生存與生活,包含等待庇護審查期間的生活補助與職能訓練。反觀台灣,即便監察院已提出調查報告,行政部門所提出的「臨時外僑登記證」專案至今形同虛設。雖政府稱「無人申請」,但根據她掌握的資訊,目前實際申請人數已逾二十人。並呼籲政府應正視此一制度性缺口,強調:「難民法在任何先進國家都是基本人道標準,台灣不能再拖,今年一定要上路。」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表示,《難民法》草案自2005年提出迄今仍未立法,造成庇護者長期陷入法律真空。她指出,至少已有40件申請案件尚未進入正式審查,政府應參考國際經驗,儘速完成制度建構,落實「不遣返原則」,保障庇護者基本人權。

也建議台灣政府可以參考國際上既有的成功模式(如:社區支持計畫),與民間合作,共同提供難民及尋求庇護個案實質協助,並且儘速通過相關法制,讓第一線執法人員及個案本身,在所有作業流程上有所依循,也才符合台灣作為法治國家的原則。

台灣人權促進會研究員廖欣宜則呼籲內政部與勞動部應立即檢討制度缺陷,完善審查流程,停止驅離與不當查緝,真正實現作為民主國家的責任與價值。台緬公民協會理事長杜可可、比亞法拉社群代表Charles Opanwa與巴勒斯坦學者Hazem Massry皆強調,政府應儘速啟動審查程序,讓申請者能在審查期間獲得基本身分保障、工作權利、獲取社會救助或加入社會保險的機會,讓這些為自由民主奮鬥的人,在台灣能好好生活。

這篇文章 【新聞稿】世界難民日:庇護審查卡關兩年,個案生存深陷危機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見證種族清洗跡象,無國界醫生籲「援助不是武器,停止封鎖加薩」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0 - 22:15

文/無國界醫生

加薩人道危機持續惡化,2023年10月開戰至今,已造成巴勒斯坦人逾5萬死亡、逾12萬受傷,加薩全境約200萬人口正面臨饑荒風險。無國界醫生(台灣)今(20)集會呼籲「援助不是武器,停止封鎖加薩」,籲請以色列當局停止將食物、藥物、援助當作武器,解除加薩史上最長的圍困,立即並持續停火,保護巴勒斯坦人及其援助者的生命。

過去20個月以來,以色列當局正系統性地摧毀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必須條件,加薩的房屋、街道、電網、供水網路、醫療設施等無一倖免。這並非出於疏忽,而是蓄意為之的結果。無國界醫生每天目睹以色列當局進行大規模殺戮、摧毀重要民用基礎設施,以及封鎖藥物、食物、水、其他基本人道物資的供應,見證種族清洗的跡象。此外,醫療設施持續遭受攻擊,包括醫院遭空襲與地面襲擊、庇護所遭坦克炮彈襲擊、車隊遭到炮擊。

戰爭至今,無國界醫生團隊及患者經歷50起暴力事件、被迫撤離至少18間醫療機構,共計11名無國界醫生同仁不幸喪命。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指出,截至2025年5月25日,加薩地區已有1,580名醫護、至少463名人道工作者死亡。

「藥物不是武器,醫院更不該是戰場。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攻擊醫療設施和醫護人員。」台灣整形外科醫師鄔逸群曾於2024年7至8月、2025年1至2月前往加薩南部納瑟醫院(Nasser Hospital)協助爆炸傷、槍傷、燒燙燒治療。「當地醫療設施、設備、人員都非常少,但患者非常多,是即便換做在台灣醫院密集地區,也無法回應的數量。每週會有二至三次大量傷患事件,創傷傷患逾半為幼童與未成年,患者數太多但病床不夠用,只能讓三位小孩橫躺共用一張病床,醫院佔床率不曾低於100%。」

近期以軍加強對加薩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的轟炸,撤離令涵蓋無國界醫生於納瑟醫院營運的住院部旁樓房。6月9日,以軍在未經預告的情況下,轟炸指定提供無國界醫生使用的道路,迫使組織調整在納瑟醫院的行動,將部分燒燙傷和骨科治療工作轉移至位於加薩中部戴爾巴拉赫(Deir Al Balah)的前線醫院。納瑟醫院原為加薩南部唯一能應對大型傷亡的醫院,擁有南部最後幾個仍在運作的新生兒與兒童重症加護病房,如今幾乎無法繼續運作。

「以巴戰爭是當今世代最殘酷的戰爭之一,本該救命的人道援助,正成為致命的武器。」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執行長鄔荻芳(Ludivine Houdet)指出,上月底以色列與美國主導的加薩人道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 GHF)啟動糧食分發,只允許極有限的援助進入加薩,數百名在分發中心等候領取物資的巴勒斯坦人遭槍擊送醫,數十人死亡。

最新數據顯示,僅在過去一週,無國界醫生位於戴爾巴拉赫的前線醫院槍傷患者激增190%,多個診所創下單週收治患者新高紀錄。「僅於災難迫在眉睫的關頭才允許極少量醫療和燃料物資進入,無異於在血流如注的傷口上貼OK繃。我們在加薩目睹人道援助被工具化及當作政治籌碼,用以迫使民眾流離失所、全面封鎖、實現軍事目標。以色列當局此舉不僅漠視聯合國安理會第2286號決議——遏止戰場上對醫院的攻擊,更有違國際人道法。」

「在加薩為生存而奮鬥的巴勒斯坦人,其實無異於你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台灣急診科醫師洪上凱曾於2023年7至11月前往加薩北部印尼醫院(Indonesian Hospital)協助優化當地急診流程。「今天我們有機會進入衝突區域提供人道援助,並非因為我們是最厲害的醫生,很大程度是因為社會賦予醫療人道救援組織這樣的特權,並保護組織人員行動安全。賴此特權見證真實情況的我們,必須挺身而出讓更多人知道正在發生的事。」

以巴戰爭將滿兩年,無國界醫生至今仍在加薩工作,親眼見證殺戮對一整個世代的巴勒斯坦人造成的傷害,期盼透過醫療行動和發聲挽救性命。無國界醫生呼籲交戰方立即無條件停火,確保醫療體系獲得保護,人道援助得以暢行。與此同時,誠邀各界關注無國界醫生官網前線新聞發布,以及社群平台資訊分享,響應社群串聯活動,成為人道醫療與改變的力量。

這篇文章 【新聞稿】見證種族清洗跡象,無國界醫生籲「援助不是武器,停止封鎖加薩」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來台難民審查卡關、生存問題不保 民團呼籲台灣政府建立難民庇護法制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20 - 20:34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聯合國難民署(UNHCR)通過每年的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今天台灣人權促進會以及國際特赦組織分會等人權團體在立法院中興大樓召開記者會,呼籲台灣政府應盡速通過《難民法》,並積極啟動「臨時外僑登記證專案」的審查程序,審查現今在台約40個尋求庇護者個案,讓申請人清楚了解專案進度與標準,保障難民權利。

來台難民身分不合法又不人道 台灣嚴重人權問題未解

監察委員紀惠容表示,台灣至今尚未制定《難民法》,監察院曾在2022年調查一起烏干籍性別難民案件,促請行政院檢討改進。

紀惠容說這位烏干籍性別難民為逃離自己的國家因性傾向所引來的生命威脅,看到台灣是個通過同婚法律、包容多元性傾向的國家,因此期望來台尋求庇護,卻不知台灣法規並無法給他合法居留身分,只能藉由立委幫助協商,最後僅獲得「不遣返」條件,至今已滯留10年。

監察委員紀惠容

紀惠容提到該性別難民因為沒合法居留身分,無法在台工作,看病也無法使用健保制度,只能由民間團體協助,每年約花費30-40萬,但他認為在號稱民主進步的台灣,《難民法》是必要的,或者應對於難民庇護要有相關保障措施。

台權會庇護移民政策研究員廖欣宜則表示,台權會在過去兩年協助數十位返回母國恐將遭到人身安全危險的在台外籍人士,他們多已在台落地生根並與在地社群有緊密連結。

台灣政府雖然在2023年啟動了安置尋求庇護人的「臨時外僑登記證專案」,審查通過的人可持有一年效期的證件,並可辦理就學、就業與社會保險等事項,但是此專案啟動至今超過兩年,卻沒有任何案件被申請核可通過,內政部甚至拒絕向申請人說明具體的審查要件及程序。

廖欣宜說明,申請臨時外僑登記證者的等待過程期間不被許可工作,也無法請領任何社會救助,也有即將面談的申請人仍被移民署要求在期限內辦理旅行文件離境。

「台灣政府機關認為來台尋求庇護的難民不一定要工作才能生存,尋求民間團體的接濟就好?」廖舉例,有一位曾經參與民主抗爭運動、來台申請庇護的緬甸人,他為了生存而工作,被勞動機關科處上萬元罰鍰、被移民署要求強制驅逐出境,移民署人員將其上銬拘禁數小時,期間無法吃喝且沒收手機,還被官員要求查閱通訊紀錄。

民間要求內政部和勞動主管機關應意識到主管法律和執法方式已明顯違反國際人權規範,甚至是我國自身的憲法承諾。廖欣宜說我國憲法15條、國內法化的兩公約皆要求我國政府保障人民過著適足的生活水準和工作模式權利,免受不人道待遇。

台權會要求內政部和勞動部應訂定不亞於國際人權規範的庇護審查要件與程序,積極辦理庇護專案的申請,同時呼籲台灣社會關注這群已在台灣落地生根、卻被我國制度罔顧的尋求庇護者,他們要的不是施捨,他們要的是願意實踐基本人權保障與國際義務的台灣社會。

台權會庇護移民政策研究員廖欣宜

世界動亂存在、難民就在 民間多年呼籲台灣通過《難民法》

台緬公民協會理事長杜可可,正是1988年因參與民主運動遭軍方迫害而輾轉逃到臺灣的尋求庇護者。杜可可說2021年2月緬甸發生軍事政變,緬甸人面臨正常外出就會被軍方暴力打壓,同時內戰情勢,使得緬甸近1/3人口、2000多萬人需要得到救援,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有身分紀錄的死者近 6700人。

杜可可說,去年4月緬甸軍方開始強迫募兵,用各種方式強迫年輕人當兵,卻非保護國家,而是送往進行內戰「自己打自己的親友」,造成許多人想盡辦法逃離緬甸。今年3月發生緬甸大地震造成死傷慘重及房屋倒塌,軍方仍未停止內戰,甚至沒收國際民間交給緬甸震災的物資藥品,民不聊生的狀況使得緬甸難民越來越多,在泰國及印度邊界有超過350萬的緬甸難民。

他希望台灣政府可以為了緬甸民主努力的人,在緬甸情況好轉前的過渡期,讓尋求庇護者有在台灣好好生活的機會。

自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發動軍事行動以來,加薩地區超過6.3萬人死亡,近13萬人受傷。來自巴勒斯坦的學者Hazem Massry說,他本身作為來自加薩的難民,幾個世代的加薩人民都生活在封鎖、轟炸和佔領的恐懼之下。許多人就像他一樣,不僅僅是在尋求庇護,他們是在尋求尊嚴以及法律的保障,並渴望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他說到,台灣在缺乏明確難民保護法治的情況下,難民們無法確保是否能長期居留,缺乏透明的庇護程序,讓逃離戰爭和迫害的人容易被外界遺忘,這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人道問題。(相關報導

比亞法拉社群代表Charles Opanwa表示,1967年發生奈及利亞對比亞法拉族群進行種族滅絕戰爭,比亞法拉人(Biafrans)遭受的人權侵害,包括任意逮捕、羅織罪名入獄、公開處決、秘密槍決、嚴重酷刑以及強迫式失蹤等惡劣狀況,導致大量的比亞法拉族群需要被迫逃離家園。

部分比亞法拉人來到台灣之後,卻又面臨沒有合法身分,無法獲得醫療和教育資源,並遭受文化隔閡與各種歧視的困境。Charles Opanwa強調,成為難民並非自願,是命運所迫,國際社會應尊重尋求庇護者的尊嚴以及他們自身價值。因此他呼籲台灣政府應依照國際法保障難民權利,核發在台難民的合法許可,盡速改善曠日費時的庇護審查程序,減輕庇護者在台灣的不安與壓力。

來自巴勒斯坦的學者Hazem Massry

比亞法拉社群代表Charles Opanwa

立委沈柏洋則澄清,許多人對於制定《難民法》有部分迷思,例如會增加來台的難民、國安門戶洞開等疑慮,他說明不管台灣有無通過《難民法》,只要世界上的動亂存在,難民就會存在的,如同現在在台的數十個個案。且如果社會擔心有國安疑慮,更應該有法制上的管理機制,並納入國安審查,才能真正確保國安。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說,台灣政府一直以來不通過《難民法》,並無法杜絕任何的難民個案,事實上也已經有40個以上的難民個案在台灣。

近幾年烏俄戰爭、以哈衝突等戰場不斷,邱說到世界各國應負起難民保護的責任,台灣政府也刻不容緩。民間也提醒台灣政府,即便沒有《難民法》,也必須要遵守國際法的不遣返原則,確認遣返尋求庇護的個案是否會回到有危險的地方。「在台難民持續無法獲得審查或合法居留,持續處在非人狀態下生活,對他們將是二次傷害。」

邱伊翎提到,國際特赦組織、聯合國難民署及許多公民社會團體從2017年開始進行社區支持計畫,讓上百萬個難民個案透過社區支持計畫的協助獲得暫時安置、情感支持甚至是本土就學權利等等。在阿根廷、澳洲、愛爾蘭、英國及加拿大等地,都有類似政府跟民間團體一起合作協助在當地的尋求庇護個案。台灣政府可參考國際上成功模式,與民間團體合作,提供難民和尋求批護者實質協助,但最重要的是要盡速通過《難民法》。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

立委沈柏洋

這篇文章 來台難民審查卡關、生存問題不保 民團呼籲台灣政府建立難民庇護法制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離島國際醫療,掏空健保量能 服貿自經變相來,看病排隊等更久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9 - 21:56

文/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中國國民黨陳玉珍等人提案修正《離島建設條例》增訂第十三條之一及第十三條之二,要設立「離島國際醫療特區」,其對中國開放條件,幾乎照抄當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與《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的規定,只是以縮小版在金門、馬祖及澎湖等離島設置實施。

此案提案人為陳玉珍、陳雪生,此案連署人有:萬美玲、魯明哲、羅廷瑋、丁學忠、林思銘、徐巧芯、李彥秀、張智倫、林德福、廖先翔、徐欣瑩、邱鎮軍、盧縣一、高金素梅、許宇甄、林倩綺、吳宗憲。台灣經濟民主連合今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譴責提案及連署委員,並邀請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法案連署立委之相應罷團,共同舉行記者會,向全體國人說明此一提案對於台灣健保制度的重大衝擊與風險。

記者會開場,經民連並與各罷團合演行動劇「台灣健保悲歌之離島國際醫療特區」(請見新聞稿第八頁),眾人並高呼:內外兒婦,四大皆空!國際醫療,一枝獨秀!看病排隊,天長地久!金健康!金好賺!金缺德!大罷免!救台灣!大罷免!救健保!罷免連署立委等口號。

▍賴中強:陳玉珍違反利益迴避規定,提案開放中國人入境看病,大賺人民幣,圖利家族企業,掏空健保量能

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指出,如果真要改善離島的醫療環境,應該先把財政收支劃分法被傅崐萁集團砍掉的3753億中央財源,全部或部分回歸中央,讓政府編列預算擴建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讓連江縣立醫院升格並擴建;而不是設置「離島國際醫療特區」,用「非健保體系商業醫療」,來掏空原本已人力吃緊的健保醫療量能。

「離島國際醫療特區」設置,涉及三個中國因素,(1)中國病人入境看病,(2)中資與中國醫療集團介入醫院經營,(3)中國醫生及護士入境執業,每一個都是嚴重問題。

中國病人。與此次《離島建設條例》修正,相同內容的草案,陳玉珍在上一屆國會2020年就已提出,隔年五月委員會審查之前,陳玉珍向時任衛福部長陳時中遊說:「未來如能善用金門的特殊地理位置,吸引大陸來的醫療客戶,以觀光休閒、健康醫療、健檢、醫美等服務,帶動高端消費者,一定能促進金門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顯見,此提案的原始出發點,就是要引進境外資金,在金門、馬祖及澎湖等離島設置「非健保體系」的國際醫療特區,主要服務對象就是方便中國病人入境看病,從事高價醫療、健檢、醫美等服務。大量中國觀光客入境我國,在「非健保體系」的國際醫療特區,接受高價的醫療服務;商業化的特區醫院經營者,並以高薪爭取台灣醫生、護士到特區服務,勢必嚴重衝擊原本已人力吃緊的健保醫療量能。

去年經濟委員會審查時,經民連就曾公開檢舉陳玉珍違反利益迴避相關規定:2020年11月1日三立新聞就有「家族擁健檢中心 陳玉珍提設醫療特區」的報導、2016年7月19日金門日報更曾報導,金健康健檢中心執行長陳玉珍議員邀請名醫來中心駐診。經民連去年已公開檢舉並要求,立法院紀律委員會應調查陳玉珍的此一大賺人民幣,圖利家族企業,掏空健保量能提案,是否違反《立法委員行為法》第五章利益迴避之規定,調查結果出來前,應先停止經濟委員會之法案審查程序。然而,立法院韓國瑜院長及紀律委員會至今仍充耳不聞。

中資與中國醫療集團介入醫院經營。陳玉珍草案排除醫療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及第五十條第一項及第二項關於「法人不得為醫療社團法人之社員」「董事三分之二以上應具醫事人員資格」「外國人不得擔任董事長」,這就是擺明要開放境外資金介入特區醫院經營,從醫療法本國醫生主導醫院董事會,滑坡為境外財團資本主導醫院董事會。至於,這個境外財團資本包不包括中資?其實,條文怎麼寫不重要,中資早已在全球移動、變形為各種外資了。具濃厚中國背景的中國醫療集團有限公司,早已嗅到商機將「廈門及海南康復旅遊平台」列為集團旗下四大發展事業之一,這家公司在開曼群島登記設立,目前股票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08225.HK),如果《離島建設條例》修正完成立法,布局很久的中國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很可能是第一波申請進駐醫療特區的「外資」。

中國醫生及護士入境執業。陳玉珍說他的草案,是開放「外國醫事人員」免台灣執照,可在特區執業,這個「外國醫事人員」的外國,不包括「中國大陸」。陳玉珍根本自相矛盾,如果「中國大陸」不算外國,不算國際,那為什麼吸引大陸觀光客到「國際醫療特區」看病,卻是規劃中的主要市場定位?陳玉珍自我矛盾,不思反省,還對提出質疑的罷團興訟,真是令人傻眼。

賴中強特別強調中國一直想方設法,要用高薪吸收台灣醫療人才為中國服務。但是,中國不自由、人身安全疑慮、醫院感染風險較高,讓很多台灣醫生望之卻步。現在,要是離島國際醫療特區設立,不用前往中國,就可投入中國醫療市場,將反過來對台灣健保醫療人才、醫療量能,帶來重大衝擊。這就好像,以前台灣工程師也不太想去中國,但是,竹科外面的台元科技園區,地下中資IC設計公司滿坑滿谷,工程師可以「人在竹北,賺中國錢」,離島國際醫療特區則是「人在金門,賺人民幣」

▍涂景亮:服貿自經變相來,離島國際醫療加深「醫療商品化」現象!

經民連智庫研究員涂景亮指出,中國一直以來都期望台灣人前往中國開設醫院,以填補其醫療專業人士不足之問題。自2013年之服貿協議起,中國即擬開放台灣人前往中國的省會城市、直轄市設置獨資醫院;服貿破局後,中國仍開放台灣人前往中國設立醫院,甚至放寬地域範圍,擴大到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皆可設立。然而,由於中國的法治環境、醫療體系不佳,未能如期吸引台灣醫事人員前往。故此次陳玉珍等人之提案,究其實是為了離島居民好?還是為了迎合中國看病的需求?不無疑義。

2013年6月所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即包含「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臺灣以合資形式捐助設立非營利的醫療財團法人醫院,提供醫院服務」之條款;2013年12月行政院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中,關於國際醫療機構亦有如下特別規定:「設立國際醫療機構之醫療社團法人,不受下列之限制:一、醫療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規定。二、醫療法第五十條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前項醫療社團法人社員之出資額、董事之名額、醫事人員及外國人充任董事之比例,由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定之。」「國際醫療機構得聘僱外國醫事人員於機構內執行業務,其聘僱外國醫事人員之人數或比率,由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公告之。前項外國醫事人員,須經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核准,不受須領有我國醫事專門職業證書之限制。其資格、條件、廢止及其他管理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定之。」亦與此次陳玉珍等人之提案內容如出一轍,陳玉珍等中國國民黨立委根本就是想藉由離島,讓已死去的服貿、自經區穢土轉生!

此外,開放國際醫療特區,將惡化現行台灣的醫療環境,並加深「醫療商品化」的現象,這在過去中國國民黨推行國際醫療特區時,就已經有公衛學者出來反對過。涂景亮說明,由於國際醫療特區主要的客群為醫療旅遊之外國人,其定價與利潤較高,可預期在市場競爭下,醫療人力將流向國際醫療特區,特別是其主要經營之商業醫療部門,對我國核心醫療健保體系造成排擠效應。同時,國際醫療亦會造成醫療服務的階層化,影響國民的就醫平等權,其多賺的錢不僅無法回饋健保,更可能因為階層化,使資源流向國際醫療體系,加速健保體系的崩解。如此,勢必掏空我國健保醫療量能,讓台灣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四大皆空」的醫療人力短缺更加嚴重,讓醫療量能更往「非健保體系」傾斜。

涂景亮更質疑,根據本草案之內容,在未來法人可成為醫療社團法人之社員下,中資以繞道第三地之方式,實質成為國際醫療機構之經營者,已難避免。而國際醫療特區在中國病人為主要客源下,也將成為中國投資者「一條龍」產業鍊的一環。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下的居民醫療處境,誠值國人警惕。

▍李明哲:中國政府把觀光客武器化

2019年陳玉珍參與金門縣立法委員補選時,曾經開記者會發表「醫療政見」時就提出:申請金門地區成為國際醫療專區。

而在2024年03月15日,國際醫療友好協會在立法院成立時,陳玉珍委員提出:希望將金門當作一個實驗去當實驗品,並提出希望把金門定位做為類似國際醫療特區,引進先進醫療技術,藉由地理位置吸引中國觀光客。

由陳玉珍委員過去的發言可證明,陳玉珍委員提出《離島建設條例》第13之1和之2條的修正案,希望設立「離島國際醫療特區」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中國觀光客來金門進行醫療行為。而這個目標,在陳玉珍委員參選立法委員最初就是她的初衷。

問題是:中國觀光客是否來旅遊,是完全由中國人自由意志決定的嗎?

首先中國人來金門旅遊需要申請「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並要有有效的旅遊簽注。完全不像台灣,台灣人出國旅遊,完全不需要台灣政府同意。

而中國政府屢次將旅遊政治化,將旅客工具化,用觀光客威脅他國政府配合中國政府需要。

例如:近年來,中國積極削弱台灣在太平洋地區的參與,並奪取台灣邦交國。中國聲稱帛琉治安案件增加,發布對帛琉旅遊警示,惠恕仁批評此舉是「觀光產業武器化」,意圖打擊帛琉觀光業,逼迫其在外交上轉向北京。

韓國也曾在2017年因為部署薩德飛彈,導致中共大幅限縮遊客訪韓,甚至一度取消南韓准許組團旅遊國家之地位,以示懲戒。

在2019年,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報導,由於紐西蘭政府拒絕華為參與該國下一代無線網路建設,中國官方考慮是否讓中國遊客去紐西蘭旅遊。

觀光旅遊被中國政府拿來當作懲戒他國的「武器」,偶而也會當作鼓勵順服國家的「大禮」。例如早在2001年,為促使土耳其當局允許中國航空母艦通過其國境水道,中共同意土耳其准許組團旅遊國家之地位,為土耳其送上大量中國團客旅行之商機。

面對中國政府把觀光「武器化」,請問陳玉珍委員要如何吸引中國觀光客來金門進行「國際醫療」呢?

是提案修改《離島建設條例》,將讓中國勞工、物品、商品長驅直入,台灣將淪為中國洗產地專區?還是去中國和中國高官一起出席各種拜年活動,滿口兩岸一家親,還是像過去在電視節目上稱呼北京為「中央」?

經濟是中國國家政權的武器,更是中國對台灣的主要的政治工具。台灣必須儘量降低對中國各種經濟利益的「糖衣毒藥」,當然也包括觀光旅遊領域。若持續依賴中國經濟的「輸血」,只怕台灣的政經自主程度以及生活價值也會隨之淪喪。

而且中國針對重大疫情的資訊是非常不透明的,連中國人自己對中國的疫情都無法知道真相。如果讓金馬和中國的病患密切往來,非常可能造成台灣整體防疫的破口。

因此我個人堅決反對陳玉珍委員為了吸引中國觀光客,而提出《離島建設條例》第13之1和之2條的修正案。

▍敲羅團隊發言人eva:羅廷瑋要讓無照醫護執業,罷團質疑,反被陳玉珍告

推動罷免羅廷瑋的敲羅團隊發言人eva表示:國民黨立委陳玉珍、王鴻薇、林沛祥三人,對敲羅行動領銜人提出告訴,感到極度錯愕與遺憾。

原本應該是理性討論公共政策的民主社會,卻因為公民提出質疑,就遭到國民黨以司法手段打壓,這是對公民監督權的踐踏,更暴露出他們無法面對爭議、缺乏回應能力的現實。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正是這些國民黨立委,包括羅廷瑋共同連署的《離島建設條例》修正草案,其中第13條之2涉及放寬醫療機構設立資格,明文開放無照外國人擔任醫療機構負責人,甚至無需具備我國醫療專業證書即可執業,這樣的內容,爭議極大,怎麼能夠不讓人質疑與監督?

若放寬「外國醫療人員」的執業資格或擔任醫療機構負責人之限制,中國籍醫療人員也包含在內,除非法條中特別排除中港澳人士,否則依法一體適用。此舉將衝擊醫療主權與資安風險,尤其涉及病歷資料、醫療影像等敏感資訊。

我們要嚴正指出,這不是在照顧離島,這是在消耗台灣珍貴的醫療資源。醫師應經過國家考試、專業訓練、臨床歷練,這些都是守住醫療安全的最後防線。若為了方便,就讓未具資格者進入醫療體系,不僅損害醫療品質,也會讓台灣醫護人員努力多年建立的信任土崩瓦解。

更諷刺的是,羅廷瑋身為此案的連署人之一,面對罷免風暴與民間的質疑,卻選擇不出面說明、不願正面回應質疑,反而默許甚至協同同黨立委對民間團體提出告訴,企圖噤聲,這樣的作法,是一位民意代表應有的態度嗎?

我們之所以發聲,是為了捍衛台灣醫療體系的專業性與病人的安全與尊嚴。我們要問:質疑有問題的法案,哪裡錯了?捍衛醫療品質與病患權益,何罪之有?

對於這樣以告訴手段打壓言論的作法,我們不會退縮。面對惡法,我們會繼續發聲;面對恐嚇,我們會堅定站穩。謝謝大家。

▍陳曉煒牧師:萬美玲連署離島建設條例草案,是不用心還是用心機?

罷免萬美玲團隊成員,桃1346區聯合發言人陳曉煒牧師表示:由金門立委陳玉珍提出,桃園立委萬美玲與魯明哲參與連署的《離島建設條例》修正草案,隨著大罷免腳步的邁進,又再度受到眾人仔細檢視。

其中引起爭議的是該條文所增訂的第十三條之一及之二的內容,這兩條內文的大意是說:為了解決離島長期以來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所以預計將離島打造為國際醫療中心以提升地區醫療水準。同時為了引進外國經營管理及醫療人員,將授權衛服部放寬既有法規限制並訂定管理規定。

經由衛服部的回應,關於’聘任外國人擔任醫療社團法人董事的部分,已經有相關法令的規範因此不應重複立法。值得注意的是,衛福部明確的回應,為了維護本國人就醫權益,因此均應由具我國醫事人員資格者執行醫療業務。

我們要說,桃園的萬美玲和魯明連署這項修正草案,要不是沒有好好做功課,就是還有其他不可知的用意。前者是不用心、後者是用心機,兩個都構成了不適任的重要理由。

首先,沒有人否認離島需要增加醫療資源與提升醫療水準,但國際醫療中心會是離島的解方嗎?的確,國際醫療是許多國家行之有年的制度,既可以賺取可觀的收入、又可以提升國家的醫療形象。

但是國際醫療中心多設立於交通便利、熱門觀光景區或是支持系統充足的地區,台灣的離島交通僅有國內航線可以抵達,外國人怎麼會先飛抵台灣再舟車勞頓的轉去離島進行醫療行為呢?

其次,如果以投資為由要成立國際醫療中心,離島顯然也不容易吸引國際資金。因為以商業模式的角度而言,能夠吸引投資的誘因不外乎市場潛力等因素,然而離島交通和基礎建設較為不足的前提下,能否降低投資風險將難以評估。

第三,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基於地緣關係與交通方式而言,最有可能吸引非本國人就醫的離島,就是緊鄰中國的小三通地區:金門與馬祖。由此可見,中國國民黨所提出的國際醫療中心,最有可能的服務提供者與服務對象會是誰呢?

當然,陳玉珍、萬美玲與魯明哲等人,會說引進外國醫事人員不會是中國人。因為根據兩岸關係條例,中國人不完全等同於外國人。

但是這其實隱藏了兩種可能。一個是條文解釋的模糊性,以中國籍新移民為例,內政部已解釋中國籍人士定居台灣,如果要出任公職必須再放棄中國國籍,排除雙重國籍,這就是把中國定位為外國,中國醫事人員也算「外國」醫事人員。

另一個則是切蛋糕式的蠶食性,今天國際醫療中心可以放寬目前醫事法規的限制,等到金門、馬祖等離島已經形成了地區醫療與經濟規模,有沒有可能又會根據當地的特殊性把門檻再度放寬?

不要認為這是危言聳聽。躺在中國國民黨抽屜裡的中配六改四方案,就是不斷測試台灣社會反應,連年伺機提出的最好案例。

離島的醫療資源應當被關注與提升,這件事情沒有任何質疑的空間。但方法應該在提高離島健保點數、教學醫院挹注醫療資源,以及依據離島建設條例提高醫療待遇等等方式執行。這樣才能在既確保台灣與離島區域安全,以及保障離島居民享受台灣醫療水準的方向中達到雙贏。

解決問題很重要,但解決的方向與成效更重要。桃園立委萬美玲與魯明哲,你們到底是不用功,還是用心機呢?

▍正定法師:抗議魯明哲修法削弱離島戰略防線!

罷免魯明哲團隊,桃三發言人正定法師嚴正聲明:反對《離島建設條例》修正!魯明哲正在修法削弱離島戰略防線!

正定法師指出:近期,除了離島建設條例外,國民黨立委陳永康提案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9條,擬將由國防部主責公告的「禁限制水域」劃設權限,移交給海洋委員會負責。此舉不僅已遭國防部與海委會雙雙反對,更引發社會各界強烈質疑與譴責。我們在此嚴正聲明:

一、在中共持續對台施壓與滲透之際,竟有國會立委提案鬆綁國防底線,形同主動為中國鋪路。

包括金門、馬祖、東引、澎湖等離島,歷來皆為我方前線堡壘,具有高度戰略價值。若在未經軍方專業評估下放權限,將為紅色資本、統戰勢力、甚至灰色地帶行動提供法源空間,嚴重危害國家安全。

二、我們要嚴正要求所有立法委員,特別是軍系背景者,如魯明哲,請即刻表態反對此修法。

身為陸軍士校出身,且來自榮民社區密集的中壢選區,您有責任、有義務站出來捍衛制度與戰略防線。面對此攸關主權的法案,無論是否連署,沉默就是默許。

三、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堅決反對任何包裝成「地方建設」的國安鬆綁法案。

以「醫療特區」為名,卻實質打開中國紅色資本入島通道;以「行政分工」為名,卻實際削弱軍方主權主導權。這類修法是偽改革、真投降,不僅無助改善醫療、觀光,更會進一步稀釋離島地區的戰略定位,破壞全國民眾的共同安全。

國防不容鬆綁,離島寸土不讓。任何試圖削弱我國防線者,都將被歷史與人民記上一筆。

我們要求:
1️.所有立委拒絕支持該修法草案,並明確公開表態。
2️.魯明哲委員請即刻說明立場,拒絕模糊、迴避、與噤聲。
3️.社會各界共同監督此案審議過程,拒絕密室妥協與紅色滲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民連記者會開場行動劇:台灣健保悲歌之國際醫療特區】
背景假設情境:
2025年8月,罷免投票未能成功,9月,立法院本屆第四會期開議,傅崐萁集團加快推動各項親中法案。12月,立法院通過陳玉珍等人提出的《離島建設條例》增訂第十三條之一及第十三條之二修正,開放設立「離島國際醫療特區」。

2026年年底,陳玉珍當選金門縣長,2027年10月1日,金廈大橋通車,同日,開曼群島商中國醫療集團有限公司(08225.HK),宣布其廈門康復旅遊平台與台灣最大私人醫療集團在金門國際醫療特區合資設立的金金龍醫療中心開幕。大量中國遊覽車、私家轎車,載著大量中國觀光客經過金廈大橋,前往金金龍醫療中心從事醫美、健檢、高價高端醫療。

●健保醫生:「我願意盡我一切的力量尊重生命,妥善加以維護,並以獨立自由良知與尊嚴之態度執行我的救人聖職。」「我願意不接受任何在醫療上不當之報酬,不接受任何以營利為目的之職務。」我還記得這些醫師誓言,所以我留下來當健保醫生,照顧健保病人。但是,我周圍的同事,卻越來越多人選擇到金門的國際醫療特區做「醫美」、「健檢」、「高價醫療」,那些中國有錢人願意花大錢買命。同事去那裏的薪水是我的兩倍,但是,還有多少人能留下來照顧台灣的健保病人呢?現在台灣健保已經不是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四大皆空,而是連最基本的急診處人手也不夠,其實是五大皆空。

●醫美老闆:金金龍醫療中心開幕,供不應求,我下個月也要到金門設點。以前,中國衛健委一直希望台灣醫生到中國發展,提升中國的醫療水平。雖然那裏的薪水高,醫生賺錢容易,但是,不自由、人身安全疑慮、醫院感染風險較高,讓很多台灣醫生望之卻步。現在,離島國際醫療特區設立,不用到中國,也可以賺人民幣,真是聰明的設計。這就好像以前台灣工程師也不太想去中國,但是,竹科外面的台元科技園區,地下中資IC設計公司滿坑滿谷,工程師可以「人在竹北,賺中國錢」,我下個月,就要去「人到金門,賺人民幣」,這真聰明,真聰明。

●陳玉珍:聰明的是我啦。我的家族事業就是在金門做健康檢查,我當過金門金健康健檢中心執行長,我最知道如何善用金門的特殊政治地理位置,讓離島國際醫療特區賺大錢。我的《離島建設條例》修正案,萬美玲、魯明哲、羅廷瑋、丁學忠、林思銘、徐巧芯、李彥秀、張智倫、林德福、廖先翔都有連署,他們都是聰明人,讓醫院賺大錢、讓醫生賺人民幣、讓金門賺觀光財,這叫三贏!叫我金健康!金聰明!金好賺!

●健保病人:現在很多醫師都跑去金門離島國際醫療特區,留下來的健保醫生越來越少,看病排隊,越排越久。這都要怪當年罷免我沒有去投票,如果歷史重來,我一定會去投罷免票。罷免陳玉珍,還有那些提案連署立委。

●眾人:罷免萬美玲、罷免魯明哲、罷免羅廷瑋、罷免丁學忠、罷免林思銘、罷免罷免徐巧芯、罷免李彥秀、罷免張智倫、罷免林德福、罷免廖先翔!

內外兒婦,四大皆空!
國際醫療,一枝獨秀!
看病排隊,天長地久!
金健康!金好賺!金缺德!
大罷免!救台灣!大罷免!救健保!

這篇文章 【新聞稿】離島國際醫療,掏空健保量能 服貿自經變相來,看病排隊等更久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無國界醫生呼籲 援助不是武器 停止封鎖加薩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9 - 21:29

文/無國界醫生

▌2023年以巴戰爭以來無國界醫生見證了什麼?

過去20個月,以色列對加薩展開全面攻擊,至今已造成超過5萬人死亡,超過12萬人受傷。醫療體系、人道援助也無法在攻擊中倖免。

截至6月11日,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的數據,加薩有至少1,580名醫護人員、463名人道工作者,其中包括11名無國界醫生的工作人員死於戰爭。

今年3月停火破局後,以色列重新展開攻勢,對加薩實施嚴格封鎖,至今已超過三個月。整個加薩人口嚴重缺乏食物、水和醫療資源。將近50萬加薩人口陷入急性營養不良,生存受到饑餓、疾病威脅。

▌援助不是武器

5月27日「加薩人道基金會」開始運作以來,試圖操控援助資源。在這些援助分發點等待領取生存基本必需品時,數百名巴勒斯坦人遭到槍擊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數十人被殺。

加薩南部的納瑟醫院(Nasser Hospital)原本為該地區數千名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並且為主要轉診醫院,如今,由於一再接到疏散命令和對工作人員和患者實施行動限制,該醫院幾乎無法繼續工作。

加薩人民所經歷的一切已超越承受極限,必須立即停止。

▌邀請您一同關注

6/20日早上,我們將在 無國界醫生台灣 的Instagram帳號,進行【無國界醫生集會呼籲「援助不是武器,停止封鎖加薩」】 直播,邀請您一同關注。

直播時間|2025/06/20 (五) 9:00~9:30
直播帳號| Instagram帳號 @msf. tw

這篇文章 【新聞稿】無國界醫生呼籲 援助不是武器 停止封鎖加薩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新店瑠公圳迫遷案提前凌晨強拆 踐踏比例原則、漠視人權保障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8 - 23:52

文/賴碧珍、葉恕宏律師、黃昱中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

新店瑠公圳迫遷案,當事人賴碧珍於昨(6月17日)日傍晚竟再度接獲通知,執行處將原訂6月26日之拆除時間提前3小時,至當日清晨(上午6時30分)執行。對此決定,當事人與聲援團體對此提出嚴正聲明,呼籲台北地方法院立即撤回此決定。

當事人賴碧珍女士、委任律師及多個民間團體,昨日(6月17日)上午方於台北地方法院前召開記者會,呼籲法院應依法以職權暫緩即將於6月26日進行的強制拆除行動。會中強調,若於本案相關憲法訴訟及行政訴訟程序尚未終結前,貿然執行強拆將對賴女士及其所有房屋造成不可回復之傷害,恐有違憲法比例原則及正當法律程序要求,嚴重侵害人民基本權利。不料記者會當天傍晚卻收到法院不附理由即將執行時間自上午9點30分提前至清晨6點30分的通知。

諷刺的是,法院無預警通知提前拆除,但當事人、律師及相關團體昨日正是提出相反的訴求:新店瑠公圳案,符合《強制執行法》第10條第3項所定「有特別情事繼續執行顯非適當」之要件,法院應依職權展延執行期日。就客觀事實而言,本案現仍有法規範憲法審查之聲請於憲法法庭審理中,尚未有定論。且新北市政府對瑠公圳頭文化景觀未予登錄之決定,存有程序瑕疵,相關爭議亦已提起行政訴訟,現已繫屬台北高等行政法院。

除此之外,賴碧珍住宅目前已納入碧潭文化景觀提報範圍,並正式進入文化景觀審議程序,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該建物在審議期間視同暫定文化景觀,並準用暫定古蹟之保護規定,禁止遷移或拆除。

近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945號裁定,就同樣是占用他人土地的建物,在債務人經申請指定為歷史建物後,該裁定認為此等文化資產審議,屬於客觀上執行障礙事由,若在未釐清相關事實前即貿然強制執行,將造成不可回復之損害,即屬《強制執行法》第10條第3項所定「有特別情事繼續執行顯非適當」的情形,依法應立刻暫緩執行。倘若調查未明即驟然強制執行,即與強制執行法之立法意旨有違。新店瑠公圳案情形與該案高度雷同,法院自應比照辦理,依法暫緩拆除。

台北地方法院在賴女士召開記者會、遞狀的同日下午,將原訂6月26日之拆除時間提前三小時,於當日上午6時30分執行。提前拆除的函文並未說明任何理由,卻逕自將拆除時間提前至清晨,除令人懷疑是否針對賴女士召開記者會一事而濫用權限的報復性執法外,更已明顯違反《強制執行法》第1條第2項「應依公平合理之原則,兼顧債權人、債務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權益,以適當方法為之,不得逾達成執行目的之必要限度」之規定。

當事人賴碧珍非刑事被告,更無逃匿、藏匿或妨害執行之情形,為何需於清早執行?提前執行時間的通知對此也未置一語。此舉不僅違反比例原則,更可能造成當事人身心上的重大衝擊與不當干擾,已明顯逾越執行目的所需之限度,有構成苛酷執行之嫌。在賴女士尋求程序正義、表達不同意見時,卻遭遇台北地方法院以更苛酷的執行程序為回應,殊難想像這是一個民主法治國家的司法作為。

我們呼籲,司法體系應嚴守程序正義與基本人權保障原則,審慎評估強制拆除對居民造成的影響,尤其在法律尚有爭議、文資程序仍在進行中之情況下,切勿逕予執行,更不應採取具懲罰性與威嚇性的方式提前強拆。

我們再次請求台北地方法院,充分審酌本案在法律上應暫緩拆除的理由,在憲法訴訟與文化資產審議程序未有結果前,暫緩6月26日的強拆執行,切勿為了結案而濫用執行權限導致雙輸局面;縱使未來本案最終決定仍不利賴女士,法院於執行時仍應遵循憲法及強制執行法之規範。唯有如此,才能體現法治國的精神與對人權的基本尊重。

賴碧珍、葉恕宏律師、黃昱中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聯合聲明

這篇文章 【聲明】新店瑠公圳迫遷案提前凌晨強拆 踐踏比例原則、漠視人權保障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2025 中鋼氣候績效評估報告》揭示中鋼轉型風險,呼籲訂定高爐退場時程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8 - 19:12

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TCAN)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TCAN)今日發布《2025 中鋼氣候績效評估報告》,針對中鋼公司於 2024 年度在氣候轉型與減碳作為上的整體表現進行系統性評估。報告指出,雖然中鋼在資訊揭露與碳管理制度方面有所進展,然而在核心減碳技術的佈局、資本支出規劃及氣候目標設定方面,仍未達到與《巴黎協定》1.5°C 氣候目標一致的水準,整體轉型進度顯示出重大隱憂。呼籲6月19日股東會上,主要投資人與小股東均應要求經營層具體說明改善方式。

高碳製程延續風險升高,關鍵技術投資進展落後

雖然中鋼已提出2030年要減量25%、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等承諾,但我們檢視中鋼年報及股東會說明書,卻發現這樣的目標對照中鋼的實際作為,有明顯落差。 在今年1月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上,中鋼的大股東經濟部,於製造部門減碳行動中提出中鋼的轉型計畫,表示中鋼高爐將在原料中添加還原鐵粒、球結礦以及熱壓鐵塊(HBI)等低碳原料,並預期這樣的做法能讓中期減碳目標從25%提高到28.4%,新增56萬噸的減碳成效。

然而在今年股東會手冊與年報當中,中鋼僅說明已完成「低碳鐵源球結礦的添加測試」、得出「每噸HBI可減1.5噸CO2e,燃料降減率最高達12.4%」的測試結果,去年沒有更多研發進展,未來一年也沒有其他直接還原煉鋼技術的計畫。而在近兩年的股東會手冊與年報上,中鋼雖然提出鋼化聯產佈局,並推動「高爐噴吹富氫氣體」與「煉焦爐更新」計畫等,並表示這些計畫可在2040 年後每年減碳 290 萬噸,但這樣的減碳量只佔中鋼目前年排放量的 15%,這意味著中鋼需要更多的減碳策略,才能達成2030、2050淨零目標。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龍正進行一號高爐大修,並完成「一二階煉焦爐更新」第一階段,這些手段雖然可以每年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及單位能耗焦炭,進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實際減碳效益相較高爐的整體碳排放,佔比只有0.6%。

更何況大修和更新計畫,都可能引發碳鎖定(carbon lock-in)的風險:一般高爐使用年限為15年左右,煉焦爐使用年限甚至達20年,中龍此刻更新、大修高爐和煉焦爐,意味著到2040年甚至2050年,中鋼仍將持續仰賴高爐生產體系,這將嚴重衝擊中鋼、甚至國家的減碳目標。

國際評比顯示:氣候目標與資本規劃皆未與淨零對齊

本報告援引兩大國際氣候倡議組織——轉型路徑倡議(TPI)與氣候行動 100+(Climate Action 100+)的最新評估結果。雖然中鋼在碳管理品質(Management Quality)方面達到最高等級 Level 5,顯示公司對氣候議題已有一定認知與治理機制,但在碳績效(Carbon Performance)方面,不僅 2022 年產品碳密集度在亞洲同業當中仍舊偏高,根據 TPI 的情境分析,其短期目標(2027 年)與中期 (2035 年)目標亦與「1.5°C」目標有一定的落差,甚至與「低於 2°C」 和「國家承諾情境」也都相距甚遠。

此外,氣候行動 100+ 的評估指出,中鋼低碳轉型計畫(包含公正轉型)的資料透明度不足,在碳密集型資產的淘汰規劃、未來的低碳投資計畫(包含創新低碳技術的研發及相關設備的支出)上未有具體承諾。而中鋼去年回覆本團隊的評比結果時,強調「中鋼完全認同公正轉型原則,…… 將透過適當的人力規劃、充足的教育訓練,使得所有同仁有充足的知能外,更可具備相關之技能,以應對低碳轉型之潮流。」 但本次氣候行動 100+指出中鋼在公正轉型的評比結果仍為完全不符合揭露標準,未就減碳措施對員工的影響提出評估與因應作為。而中鋼員工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此舉顯示經營層對員工與股東權益的重視程度不足。

股東與主管機關角色關鍵,報告提出三方行動建議

中鋼目前股東總數超過 129 萬人,為台灣股東數第二多的上市企業,其前十大股東包括經濟部、勞退基金、中華郵政與元大等法人股東,皆已表達明確的減碳與議合承諾。報告呼籲,經濟部應以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法定主管機關的角色,確保中鋼集團的資本配置與技術規劃符合台灣淨零政策方向。

本報告同時建議其他投資人積極行使股東權利,在股東會與議合場合中,督促中鋼:

  • 訂定與 1.5°C 路徑對齊的階段性減碳目標,並明確揭示高碳資產退場時程;
  • 提升具備深度減碳潛力的技術(如電弧爐、氫能煉鋼)的資本支出;
  • 建立「公正轉型」機制,針對員工在職訓練與社區溝通制訂具體配套措施。

報告全文可於 TCAN 官網下載

聯合聲明團體: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

這篇文章 【新聞稿】《2025 中鋼氣候績效評估報告》揭示中鋼轉型風險,呼籲訂定高爐退場時程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請桃園市政府公開清潔隊員體測成績異動紀錄,還原事實真相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8 - 18:56

文/桃園市清潔隊員權益促進會、桃園市產業總工會

針對桃園市清潔隊員體測成績「落點異動」一事,桃園市政府雖於6月17日宣稱異動係因「資料傳輸誤差」及「誤納未達標者」所致,卻未提供任何具體資料或紀錄佐證,僅憑片面說法試圖草率結案,完全無法平息考生與社會大眾的疑慮。

我們認為,此舉不僅顯示欠缺誠意,更嚴重違反公平、公正、公開的甄選原則,桃園市產業總工會及桃園市清潔隊員權益促進會嚴正要求桃園市政府立即落實以下3點:

1.公開異動紀錄:公布體測成績異動前後之完整對照名單,可適度遮蔽姓名,並明確標示哪些數據被「剔除」、「新增」,以及異動依據為何。
2.說明錯誤來源:清楚說明資料傳輸錯誤的起因、發生時間、發現與修正過程,避免未來體測重演錯誤。
3.引入第三方查核:委託獨立單位進行數據與系統稽核,提升甄選過程的信任度與透明性,確保錄取結果無後續爭議。

本次體能測驗成績占總成績70%,每0.01秒都可能左右錄取關鍵,此次落點異動狀況,桃市府卻以「技術性誤差」一語帶過,無異是否定所有考生的努力,也踐踏公部門應有的行政信賴原則。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及桃園市清潔隊員權益促進會在此嚴正強調,任何涉及成績異動之重大情節,不應也不得由主辦機關單方面解釋與定調,請桃園市政府立即正視社會質疑,公開資訊、回應民意,確保甄選作業的公平性與正當性,還給所有考生一個公開透明的就業機會。

這篇文章 【新聞稿】請桃園市政府公開清潔隊員體測成績異動紀錄,還原事實真相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桃園清潔隊員甄選體測成績疑遭黑箱異動 桃園市政府應立即公開說明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8 - 03:23

文/桃園市清潔隊員權益促進會、桃園市產業總工會

桃園市政府日前辦理114年度清潔隊員招募作業,共計招募435名清潔隊員,吸引3,607名符合資格者報名,錄取率僅約12%。由於清潔隊員具備穩定薪資與福利,歷年甄選競爭激烈,備受關注。

一般組員組及原住民族組於6/14(六)、6/15(日)在開南大學進行負重折返跑體測,計入體測成績落點共計2,052人,詳如圖一(截圖時間6/15 18:18);隔日6/16(一),系統公司將體測成績標註性別,詳如圖二(截圖時間6/16 12:00),以利於考生確認體測成績落點。

但今日(6/17)許多考生發現,在系統體測成績落點中,不僅部份體測落點成績遭刪除,原先6/15(日)就已完成並上傳的成績,到了6/17(二)人數竟然還有異動!令許多考生質疑是否發生黑箱作業?詳如圖三(截圖時間6/17 15:02)。

在清潔隊員入職考試中,體測佔總成績70%,所以每0.01秒都相當重要,依據過往考試經驗,最有機會考上清潔隊的體測級距裡,遭到異動的級距人數如下

男性組:

l   11.01~12.00秒:+1人

l   12.01~13.00秒:-1人

l   13.01~14.00秒:+6人

女性組:

l   14.01~15.00秒:+1人

l   15.01~16.00秒:+2人

甚至男性組在15.01~16.00級距人數少了39人;女性組在16.01~17.00級距少了36人,級距異動詳如圖四。

如此顯著的級距異動,引發考生嚴重不安,質疑體測成績是否遭人為干預或系統未妥善管理,桃園市產業總工會與桃園市清潔隊員權益促進會共同要求桃園市政府,立即對外說明成績異動原因,並公布成績異動前後紀錄及相關決策依據,還給考生公平、透明的甄選機會。

這篇文章 【新聞稿】桃園清潔隊員甄選體測成績疑遭黑箱異動 桃園市政府應立即公開說明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長榮空服員罷工六週年前夕,團協續約達共識新增過夜航班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7 - 20:32

文/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長榮空服員罷工六週年前夕,團協續約達共識新增過夜航班
|工會期勉長榮航空持續改善過勞、增加空服員外站休息時間

2019年6月20日長榮空服員為爭取改善過勞航班、提高薪津、改善威權管理,發動罷工,歷時20天,於簽訂團體協約後落幕,成功爭取三個高工時的當日來回航班於特定區間內改為過夜航班、新增飛安獎金、參與人評會和辦理勞資定期會議等。

團體協約之效期依法為三年一簽,在長榮空服員罷工六週年前夕,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和長榮航空經數次意見交流和兩次正式協商會議後,於今日(6月17日)對團體協約條文已全部達共識、完成協商,原約所定的勞動條件都將繼續適用、保障空服員核心權益,更新增BR391(臺北胡志明航班)將從明年起夏季班表(4-9月間)改為過夜航班,減少空服員服勤的疲勞度,將擇日正式簽定團體協約。

本會理解長榮航空對成本之考量,難以將各條高工時的當日來回航班,皆立即改為全年度過夜航班,惟新增BR391(臺北胡志明航班)於特定區間內改為過夜航班,仍是勞動條件和勞資關係的具體前進,本會深刻期勉長榮航空能循此漸進改善之方向,於疫情過後航班快速復甦、營收與獲利屢創新高的此刻,持續改善過勞、增加空服員外站休息時間,不限於用團體協約的方式,均可考量將其他高工時的當日來回航班漸進改為過夜航班,更不要再走縮減人力或休息時間的回頭路。

這篇文章 【新聞稿】長榮空服員罷工六週年前夕,團協續約達共識新增過夜航班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住宅法》即將排審!聚焦共識法條 儘速推動落實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7 - 20:20

文/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本週四(6/19)內政委員會即將排審《住宅法》修法草案。該法自2011年立法至今,已成為住宅政策的重要的法制基礎。然而,隨著近年住宅政策不斷擴展,目前《住宅法》若干條文已跟不上執行需求,特別是社會住宅、租金補貼、包租代管等制度推動,已看到明顯的問題或困境。

為此,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等民團於今日(6/17)特召開記者會,提出五大優先修法主張,呼籲跨黨派委員予以支持,讓法案順利審議並盡速三讀上路,以深化住宅政策的推展落實。

聚焦行政、立法共識項目,以利修法推進

回顧過往《住宅法》自立法到歷次修正經驗,均為行政機關、立法部門與民間團體的意見匯聚。因此,本次修法亦應以行政、立法、民間三方具共識為優先,以利修法通過並能落實執行。

截至目前為止,立法院共提出38部《住宅法》修正草案,其中部分條文內容與方向較為集中,具備跨黨派形成共識的潛力。而行政部門方面,則以《百萬戶租屋家庭支持計畫(114–121年)(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內容為基礎,並結合內政部已承認且主張應改進的具體議題。民間方面,民團於去年提出之民間草案已整合NGO團體的主張重點。

我們綜整了上述立法、行政與民間三方主張,指認出已初步形成重疊共識的五大議題面向,強烈建議:此次修法應優先聚焦於這些具備共識的關鍵條文,以提升本次修法之可行性與實質效益

議題一:設置社會住宅登記平台

自社宅推動至今,政府始終未能真正掌握社宅需求資訊,過往因社宅數量過少,該問題尚不明顯。但因應賴總統2032年興辦25萬戶目標,若未能掌握需求資訊,恐在興辦戶數、區位、房型配比難以有效適配,不利政策推展。

內政部於草案中表示將建立社宅登記平台,透過介接各項政府資料審查資格並反饋政策施行。但當前《住宅法》並未授權設置該平台,並授權可跨部門(如財稅、社福、戶政)資料介接勾稽,後續落實將有困難。

本次審議共有六部草案要求設置「社會住宅登記平台」,且與內政部擬推動改進方向契合,同時也是民間倡議方向,應可列為具共識之重點條文。

議題二:整體開發取得社會住宅

賴總統雖承諾新增13萬戶社宅,但卻陷入「土地不足」的窘境。截至今年1月,內政部僅盤點近9.4萬戶可興辦社宅的公有土地,難為無米之炊。

為取得用地,內政部依據行政院核定「提升社宅用地供給精進措施」,未來八年需編列801.3億元「價購整開地區社宅用地」,佔直接興辦社宅總支出39%。但目前行政院卻又以「節約興辦社宅購地支出」為由不予核定,將嚴重影響下階段推動。

針對取得社宅用地課題,目前共有五部草案提及。鑑於整開區為社宅用地重要來源,並解決中央價購土地負擔,應列為優先重點修法條文。

議題三:精進包租代管機制,增加弱勢協助

「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政策推行迄今,因制度設計未具差異化,造成「包租」與「代管」比例已嚴重失衡,包租僅佔23.6%且逐年下降,嚴重偏離照顧弱政策初衷。內政部於草案中也坦承此問題,並表示為加強弱勢戶租屋協助,將差異化業者服務費用額度或房東相關補助額度

目前共有五部草案提及「精進包租代管機制」或「提升弱勢協助」,與內政部提出的改進方向目標基本契合,也是民間及倡議方向,同樣可列為優先修法條文。

議題四:強化租屋資訊透明

去年內政部建置「租金統計資訊」專區,但該專區資料分析整理公布仍過於粗糙,未呈現每坪單價等數據,難具參考價值。針對此一困境,內政部於對立法案提出的於專案報告中,承諾將「精進租屋市場透明化」列為政策目標,將透過「地籍及租賃資訊整合介接」提供更完整的租屋市場統計資訊。

目前共有四個修法草案提及強化租屋資訊透明,且內政部已承諾朝此政策方向推進,更是民間一再要求的訴求,建議納入優先重點修法條文。

議題五:居住導入社會福利

弱勢居住協助為住宅政策的重要項目,但不是只有硬體(房子),還要有配套的「居住社會福利」。內政部於草案中亦表示將「建置社會福利輸送機制」以協助弱勢者能夠即時獲得最適切之福利服務,並因地制宜配置社會福利設施;並要求包租代管需「強化業者連結社會福利資源之媒介角色」。另112年《社會福利基本法》立法後,已將社宅明文列為「社會福利」事項

但此議題由於分屬內政部與衛福部,造成相關資源難以整合。如社宅與包租代管弱勢承租戶的配套福利服務、社會福利機構進駐社會住宅的相關程序等,都有不盡完善之處。關鍵在於目前住宅法中,就如何與《社會福利基本法》銜接、社政部門與住宅部門如何分工協作、以及福利如何導入住宅政策等,欠缺相關法源、權責機制與相關項目規範。

就此,林月琴委員提出修法版本,已納入諸多社福團體之共識,也呼應上述內政部改進方向與《社會福利基本法》意旨,亦建議納入優先修法條文。

行政、立法合作,為居住政策開拓新章

    本次《住宅法》修法是為回應現行機制的不足與困難,讓住宅政策推動更順暢與有效。多項條文改進方向在行政、立法與民間也有一定共識,實無再拖延的理由。在此,我們呼籲:

  1. 立法院各黨派應本於求同存異的精神,優先通過已有共識的修法條文,讓改革得以逐步落實;
  2. 內政部則應信守提出的政策承諾,勿一方面主張改進、另一方面卻於法條審查時表達反對,造成推動受阻。

    唯有行政與立法齊力協作,為台灣居住政策翻開新的一頁,回應人民對安穩居住的期待。

附表1 行政、立法、民間共識重疊法條議題彙整

說明:以「行政部門提出改進方向(A)」、「委員提案集中度高(B)」、「民團倡議主張(C)」為指標

議題分類 條次 A B C 說明 議題一:

設置社宅平台 第18條 ● ● ● 內政部於計畫草案中表示將建立平台,但目前欠缺明確法律授權,且眾多委員提案支持,建議修法明訂推動。 議題二

整開取得社宅 第19條

第20條 ● ● ● 土地不足影響社宅推行甚鉅。行政院因購地費用龐大不予核定社宅計畫,建議修法以協助內政部得以盡速推動社宅政策 議題三

精進包租代管 第19-1條

第23條

第52條 ● ● ● 內政部也承認「包租」與「代管」過度傾斜,並於計畫草案中表示補貼應差異化。跨黨派立委亦均有支持,建議修法。 議題四

強化租屋資訊 第47條 ● ● ● 內政部曾承諾將改進租賃住宅市場價格資訊,跨黨派立委均有支持,建議修法明文規定。 議題五

居住導入社福 第 33 條

第 34 條

第 35 條 ● ● 內政部草案頁60提及「建置社會福利輸送機制」,若爭議不大,建議依法明訂之。以協助社福體系進入社宅服務。

附表2 共識法條提案委員(依筆畫序)

議題分類 條次 提案委員/黨團 議題一 第18條 民眾黨、林思銘、林倩綺、范雲、徐欣瑩、高金素梅 議題二 第19條 王育敏、民眾黨、林思銘、林倩綺 第20條 王育敏、民眾黨、林思銘、林倩綺、許宇甄 議題三 第19-1條 民眾黨、林月琴、范雲 第23條 民眾黨、吳沛憶、林月琴、范雲、徐欣瑩 第52條 民眾黨、范雲 議題四 第47條 民眾黨、范雲、徐欣瑩、高金素梅 議題五 第 33 條 林月琴 第 34 條 林月琴 第 35 條 林月琴

 

這篇文章 【新聞稿】《住宅法》即將排審!聚焦共識法條 儘速推動落實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關稅海嘯 50 萬勞工受衝擊 跨產業工會聯合出擊!反對黑箱協商!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June 17 - 20:16

文/台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

關稅海50 萬勞工受衝擊 跨產業工會聯合出擊!反對黑箱協商!工會要求參與,未獲回應必上街頭!

自 4 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全球關稅計劃,宣告將向各國進口到美國商品加徵進口關稅,名單中預計將對台灣徵收高達 32%關稅。而依據過往經驗,關稅貿易戰必然會嚴重衝擊勞工工作權及勞動權益,如歐洲工會聯合會所屬研究機構,在 4 月底就已經指出:此波關稅海嘯可能影響超過 500 萬名歐洲各國的勞工。

在台灣,情況同樣很難樂觀,根據桃園、高雄、台南等恐受關稅衝產業所在地方政府的評估,最保守估計,這一波「關稅海嘯」,全台灣至少可能有超過 50 萬名勞工的工作權與勞動權益將受衝擊!(詳見下表一)。

但過去兩個多月來,讓台灣勞工極度憂心更不滿的是,台灣如今已展開與美國的協商,而眾所週知協商過程必然涉及讓步或利益交換,然而,至今台灣勞工非但完全無法如同其他各國政府在協商前與過程中建立起與工會保持高度聯繫與合作的關係。可能受影響的勞工甚至連最基本的衝擊評估、是否可能淪為談判籌碼遭犧牲的資訊都一無所知!

表一、中央/地方政府對受關稅衝擊影響勞工之評估整理

各政府機關 評估受影響產業 估計受影響廠商家數

/受衝擊之營業額 估計受影響勞工人數  

 

行政院 電子資訊、機械、運輸工具、重電及電線電纜、建材雜項、鋼鐵金屬、一般化學及家電 未公布影響廠商家數 工業產品出口美國衰退 26% 12.5 萬就業人數

(推測為可能失業人數)  

台南市政府 資通訊產品、基本金屬、電子零組件、金屬製品、汽機車及其零組件與機械設備 5,576 家

營業額約 6,173 億元  

18 萬人  

桃園市政府 電腦及光學製品、電子零組件、機械構建、電力設備、汽車及零組件 4,693 家

營業額約 1.9 兆  

30 萬人  

 

高雄市政府  

未公告,不明。

僅提及「金屬加工製品業」 僅螺絲、螺帽等扣件廠即高達 700 家。

金屬製造業產值 2,330 億,

輸美金額約 564 億(螺絲、螺帽占比逾 9 成) 未公布。合理推估受衝擊勞工數應不少於台南市、桃園市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事實上,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與日本首相石破茂,早在 4 月中旬就已經和日本國內工會,在首相辦公室內展開實質會談,後續更進一步達成與日本工會合作確保日本勞工權益的共識。

而讓台灣勞工感到更加無言的是,從 4 月初關稅衝擊危機浮現,總統賴清德與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到 5 月初短短一個月內,就已密集出席、主持和各相關產業界的老闆們的 20 多場座談。然而,至今轉眼已 6 月中旬,過去兩個半月期間,對比於產業界老闆,全台灣

有近 900 萬受僱勞工,其中可能直接受關稅衝擊影響的勞工人數高達 50 萬人以上,如果將受影響勞工的家庭成員也計算進來,超過百萬名勞工與其家人將可能直接遭遇關稅海嘯嚴重衝擊,結果,總統賴清德與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至今沒有出席過『任何一場』與勞工代表的座談,一場也沒有!

最諷刺的是,政府僅由勞動部出面,到各地工會展開所謂「訪視」關懷。而過程中談最多的, 竟然都是諸如:強化勞工職能培訓,協助失業勞工重返就業市場等空話。這看在工作權可能受衝擊而坐立難安的勞工眼中,彷彿危機當前、人都還沒死,政府就已要勞工有失去工作權的心理準備,然後直接告訴勞工政府只能試圖處理勞工「失去工作」後的善後工作,這對勞工而言實在是情何以堪。事實上,對於關稅的衝擊與台灣產業勞工的集體訴求,根本就已經不是、也不應該是勞動部層級與職權可以處理與回應的。

對此,跨產業五大工會聯合組織:台灣機械業工會聯合會、桃園市總工會、高雄獨立總工會、中華民國國際金屬總工會與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僅在短短一週內,就串了包括全台灣各地超過 60 個以上基層工會(完整名單見附件,持續增加中),台灣的勞工決定不再「坐以待斃」而主動出擊,組成「台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勞關盟),於 6 月 17日上午,正式在立法院誓師成軍,並對政府高分貝喊話:

『反黑箱協商!工會要參與!』

「勞關盟」清楚表達:台灣勞工拒絕接受「黑箱協商」以及至今勞工完全處於資訊盲區的狀態,要求必須透過在協商過程中與政府建立得以充分知曉訊息並反應各產業勞工核心意見的合作機制。「勞關盟」嚴肅要求台灣政府必須積極、正面回應聯盟此一最基本的訴求。

最後,勞關盟嚴正強調:倘若政府拒絕正面回應訴求,勞關盟絕對將進一步團結、號召所有可能受到衝擊的勞工與其家人,為了工作權與家庭,一起走上街頭,向賴總統與卓院長發聲!

《附件》
台灣勞⼯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勞關盟)

【發起工會】
台灣機械業⼯會聯合會、桃園市總工會、中華⺠民國國際⾦金屬總工會、⾼高雄市 獨⽴立總工會、全國⾃自主勞⼯聯盟

【參與/聲援工會】 (依筆劃排序,持續增加中)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航空業總工會
中華電信工會個家分公司南區分會
中華電信台灣南區電信分公司企業工會
中鋼運通企業工會
世界先進企業⼯會
台鈴企業⼯工會
台灣本⽥田汽⾞車(股)有限公司企業⼯會
台灣京三(股)有限公司企業⼯會
台灣林內公司企業⼯會
台灣通信網路產業⼯會
台灣電綜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會
永進機械⼯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工會
永豐餘消費品楊梅廠企業工會
全國海陸空運輸產業工會
林商⾏行強化安全玻璃公司企業⼯會
南台灣外送產業⼯會
南亞塑膠公司企業⼯會
桃園市環保局企業工會
桃園市政府環境管理處企業⼯會
桃園市機師職業⼯會
桃園機場公司企業工會
⾼高雄市美容美髮⽤用品器材製造裝修職業⼯會
⾼高雄銀⾏行企業⼯會
⾼高雄市輪船公司企業⼯會
國軍左營總醫院企業⼯工會
華潔洗滌企業工會
華膳關係企業工會
華膳企業工會
新⽵竹縣豐裕⼯會
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工會
漢翔公司企業工會
臺灣⾞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工會
臺灣航勤企業工會

這篇文章 【新聞稿】關稅海嘯 50 萬勞工受衝擊 跨產業工會聯合出擊!反對黑箱協商!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