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aggregator

【聲明】侮辱國旗罪才侮辱台灣人民,呼籲最高法院審酌憲法第七條「黨派平等」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31 - 20:37

文/聲明人:劉珮瑄、陳妙婷

十年前,我們在雙十節前夕割下中華民國國旗紅色部分,使其變成「國民黨黨旗」,象徵揭露「黨國不分」的歷史現實。當時高院為此停審聲請釋憲。十年後,因憲法法庭癱瘓被迫續審,高院便以「侮辱中華民國及其人民」為由,改判我們拘役十五日。

我們必須反問:高院直接將國旗視為全民意志的化身,任何異議都成為對全體人民的褻瀆,那本案真正受傷的恐怕不是「國家尊嚴」,而是「民主韌性」。民主國家最寶貴之處,在於允許內部批判,而非團結一致。國旗只是一塊布,絕非信仰;它應承受人民檢驗。

何況現行刑法第160條「侮辱國旗罪」源於1928年「舊刑法」第167條,不存在於更早的「暫行新刑律」,與「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相同,起初都是國民黨完成北伐後,用以打擊北洋餘黨的工具。1935年現行刑法沿用該條文,也只是國民黨為了打壓江西蘇維埃等政敵,與「維護國民尊嚴」無關。

更諷刺的是,中華民國國旗本身就是國民黨黨旗的延伸。我們切掉紅色部分,只留下青天白日,並非侮辱人民,而是揭穿「黨國不分」歷史現實。若高院認為這樣就是侮辱,便承認現行國旗與國民黨黨旗高度相仿,這本身就是在侮辱全體台灣人民。

此外,高院還說「言論自由不是沒有邊界」,卻忽略憲法第十一條「言論自由」與第七條「平等權」難以二分:言論自由確保每個人有發聲資格,平等權保障聲音能被聽見而不被扭曲。鄭南榕當年主張「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時,同時也主張台灣獨立,即此原則的實踐。

美國 Texas v. Johnson 焚燒國旗案中,聯邦最高法院指出,國家不能藉著禁止和國旗有關的意見表達之作法,宣揚政府自己對國旗的特定主張;若揮舞國旗是言論自由,毀損國旗亦是言論自由。該案同時考量被告詹森是社會主義者及麥卡錫主義歷史,突顯出國家不得只保護主流聲音,邊緣異議更應受保護。

若藍營人士揮舞國旗表達「忠黨愛國」意識形態能受保護,台獨人士毀損國旗表達異議卻被法律懲罰,那並不是「有邊界的言論自由」,而是「不平等的自由」。

因此,我們呼籲最高法院再次停審釋憲,但不僅限於高院過去聲請依據的憲法第十一條「言論自由」、第二十三條「比例原則」,更要將侮辱國旗罪的歷史及社會不正義,是否侵害憲法第七條「黨派平等」納入考量。

我們不侮辱中華民國,我們揭露黨國不分的歷史。我們割下的,是黨國威權遺緒,而非人民尊嚴。

聲明人:劉珮瑄、陳妙婷

這篇文章 【聲明】侮辱國旗罪才侮辱台灣人民,呼籲最高法院審酌憲法第七條「黨派平等」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優秀立委頒獎典禮 國眾兩黨委員拒絕公布助理聘用與兼職等資訊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31 - 20:36

文/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優秀立委頒獎典禮
28位優秀立委獲得公督盟頒獎肯定
國眾兩黨委員拒絕公布助理聘用與兼職等資訊全軍覆沒!

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今日(31)舉辦「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優秀立委頒獎典禮」,自2007年成立以來,從第七屆立委減半起,就持續藉由立委評鑑監督國會議員表現,至今已經持續18年,總共累積35次立委評鑑的經驗,是我國立委評鑑的第一品牌,公督盟的立委評鑑作業流程相當嚴謹,前後歷時半年,並有1581人次參與公民評鑑;最終,複審大會中,依初審小組的審查報告議決出29位優秀立委、8位待觀察立委,而優秀黨團幹部則從缺,林宜瑾委員因擔任立委期間涉入詐領助理費,基於公督盟核心倡議價值對於貪污零容忍,故待司法判決出爐前,獎項暫以扣留。

公督盟理事長謝東儒表示:「第十一屆第三會期,立法院延會將近三個月,創下史上最長延會紀錄,但是許多重要民生法案,以及國營事業預算仍持續卡關,很遺憾,有許多當初主張延會的立法委員,反而沒有積極參與議案審查,安排大量和議案無關的考察行程,最終使延會淪為『假開會、真怠惰』,相當可惜!」

謝東儒理事長補充:「在朝野助理陸續涉入共諜案的當下,國、眾兩黨立委卻持續隱匿公費助理聘用,以及立委利益衝突等資訊,並未自行公開資訊,明顯不符合民眾對於優秀立委在『陽光性』和『公益性』的期待,因此在本會期國民黨、民眾黨兩黨無人獲獎!同時,公督盟也呼籲韓國瑜院長應落實三項改革,防堵國會關於國安、主權、民主的『三大破口』,強化國會自律,讓民主持續深化!」

立法委員陳冠廷表示:「很感謝公督盟的肯定,公民監督的機制對於立委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鞭策,每一次質詢、每一次審查所付出的努力,都知道有公民團體很認真在看,讓我們對於這份工作的使命更加重視,為人民來做事!前一陣子訪問日本時,也發現日本國會也有公民團體頒發三星國會議員,關注代議士能夠扮演捍衛國家利益的角色,也呼籲在野黨能夠共同揭露立委利益衝突資訊,主動加入公督盟的立委評鑑評比,讓立法院形成跨黨派的良性競爭!」

日本監督國會組織-萬年野黨祝賀影片 台灣民主經驗向世界發聲!
公督盟長期監督立法委員與深化公民參與,讓過去「兼職立委」陋習逐漸被改變。未來應要朝向「專業立委」的目標邁進,強化委員會審查品質;同時近年來,公督盟也積極和國際上長年關注國會透明化與民主深化的公民組織展開合作,與日本「萬年野黨」、泰國「WeVis」、菲律賓「LENTE」和斯里蘭卡「Verité Research」簽署合作備忘錄,期望借鏡國外的立法經驗,深化改革討論!

日本萬年野黨理事原英史(Eiji Hara)強調:「日本首度選出女性的首相-高市早苗,顯示未來台、日之間的關係會更加緊密,希望未來透過民間交流,帶動更多國會議員針對公共政策進行討論,最後,也非常恭賀獲獎的立法委員獲得這榮譽的獎項!」

有別於其他立委評鑑機構,只著墨於法律提案上,公督盟的立委評鑑則是依照憲法賦予立委職權所設計的評鑑指標,共有24大項,並可細分為51項指標,主要使用立法院公開資料,針對委員出缺席、質詢、審查參與、提案之表現,進行量化統計分析。另外針對議事外特殊事蹟和法律/預算提案是否符合陽光公益(義)、立委脫序表現等加減分指標,進行質量兼具的立委評鑑。同時納入公民評鑑立委質詢機制,導入參與式民主的概念;最後,立委辦公室必須要向全民揭露利益衝突資訊,才有機會獲得公督盟優秀立委,很遺憾國民黨、民眾黨本會期並未揭露公費助理聘用、立委兼職…等資訊,明顯有違公督盟「優秀立委」應具備的陽光透明原則,因此本會期國、眾兩黨無人獲獎,特予說明!

立法院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優秀立委、待觀察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列)

委員會

內政

外交國防

經濟

財政

教育文化

交通

司法法制

社福衛環

黨團幹部

優秀

立委

王美惠

(民進黨)

張宏陸

(民進黨)

黃捷

(民進黨)

蘇巧慧

(民進黨)

王定宇

(民進黨)

沈伯洋

(民進黨)

陳冠廷

(民進黨)

羅美玲

(民進黨)

邱志偉

(民進黨)

陳亭妃

(民進黨)

賴瑞隆

(民進黨)

賴惠員

(民進黨)

郭國文

(民進黨)

鍾佳濱

(民進黨)

*林宜瑾

(民進黨)

 

伍麗華

(民進黨)

范雲

(民進黨)

郭昱晴

(民進黨)

張雅琳

(民進黨)

李昆澤

(民進黨)

許智傑

(民進黨)

陳素月

(民進黨)

蔡其昌

(民進黨)

吳思瑤

(民進黨)

莊瑞雄

(民進黨)

陳培瑜

(民進黨)

王正旭

(民進黨)

林月琴

(民進黨)

劉建國

(民進黨)

從缺

待觀察

名單

丁學忠

(國民黨)

黃建賓

(國民黨)

陳永康

(國民黨)

林德福

(國民黨)

林沛祥

(國民黨)

謝龍介

(國民黨)

陳雪生

(國民黨)

盧縣一

(國民黨)

民進黨林宜瑾委員因涉入司法案件,因此按複審大會決議,扣留其獎項,待司法判決結果出爐,再行處理。

【亂象一】國、眾兩黨助理聘用資訊「零」透明,立院淪為國安最大破口!

本會期總計僅有47委員自主揭露辦公室公費助理聘用資訊(各政黨繳交情況見下方表一),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立院黨團從第十屆第四會期開始(2021年),用黨團決議限制黨籍立委將國會助理聘用、立法委員兼職等資訊公開給民眾檢視,而民眾黨立院黨團過去高喊「公開透明」,本屆(2024年)卻選擇背棄進步價值,沒有任何的立委自主上網向社會揭露!

在這段期間,立法委員有關利益衝突案件不斷登上新聞版面,包含:公費助理涉貪、立委兼職當門神,以及立委涉嫌詐領助理費…等等,同時,本會期,立法院朝野各黨的前助理都被爆出涉嫌共諜案當中,雖然立委第一時間都撇清責任,但是此舉則更加凸顯出,當前立法院在國安管理上的巨大漏洞,作為機敏資料流通的核心機構,卻對於上千名國會助理缺乏管理,公督盟認為要杜絕弊端,必須先從透明著手改革,因此將「立委利益衝突資訊揭露」納入立委評鑑的基本門檻,期望落實國會自律改革!

公督盟更要再次呼籲國民黨團、民眾黨團,身為人民的公僕,就應有責任自主公開公費助理聘用資訊,向選民做負責!而不是禁止黨籍立委將這些重要的資訊進行自主揭露,破壞台灣的民主發展!

表一、立委利益衝突資訊揭露表各政黨透明比例

第十一屆第三會期(人數)

第十屆平均

變化幅度

民進黨黨團

92.1%(47人)

79.4%

▲12.7%

國民黨黨團

0%  (0人)

18.0%

▼  18%

民眾黨黨團

0%  (0人)

100%

▼ 100%

整體

41.6%

58.6%

 ▼   17%

*備註:第十一屆第三會期,民進黨團共有47位立委揭露,國民黨團和民眾黨團則沒有任何立委自主公開。

公督盟再三強調,各黨拒絕向社會大眾自主揭露公費助理聘用狀況的立法委員,明顯不符合國人對於優秀立委的期待,同時這些重要的資訊被黑箱隱匿起來,更不利於台灣民主的深化!雖然,根據立委評鑑的結果顯示,部分國、眾兩黨的立委,在委員會中問政積極度較高,但因為拒絕向社會大眾揭露利益衝突資訊,以致於喪失身為中央民意代表應兼具的「陽光性」,讓選民大失所望,甚為可惜。公督盟也將持續推動立法院修法,並且持續督促立法院盡速上架「公費助理聘用資訊揭露平台」! 

表二、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優秀立委外,各委員會表現較好之國、眾兩黨委員

委員會

內政

外交

經濟

財政

教文

交通

司法

衛環

黨籍

國民黨

國民黨

民眾黨

民眾黨

國民黨

國民黨

國民黨

國民黨

委員名稱

牛煦庭

馬文君

張啓楷

黃珊珊

葛如鈞

洪孟楷

吳宗憲

陳菁徽

【亂象二】:最長延會卻怠忽職守,國民黨口頭質詢率、法案審查率敬陪末座!

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延會將近三個月,創下史上最長紀錄!然而回顧這段期間,立法院不僅沒有展現應有的立法效率,反而淪為「假開會、真怠惰」!更諷刺的是,許多當初主張延會的國民黨立委,在延會期間卻疏於問政,導致眾多福國利民的法案審議陷入停滯!

公督盟長期藉由官方資料記錄立委的基本問政表現,進行統計分析,並成功改變立委只簽到不質詢的陋習;然而,本會期卻有許多立委疏於問政,不質詢、不審查、不提案,將選民的託付棄之一旁!

本會期,立法院基本問政表現持續下滑,若再繼續檢視委員會的出席率、口頭質詢率,以及法案及預算審查率,可以發現國民黨的基本表現皆是敬陪末座,並且與其他政黨有不小落差,這顯然是自我閹割立法權,放棄立委監督的工作,公督盟強調立法委員一個月領超過二十萬的公帑,準時開會、質詢本來就是其本分,怠忽職守的立法委員否終將被人民汰換!

表三、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各政黨基本表現比較表

口頭質詢率(%)

與上會期相比

法案及預算審查率(%)

與上會期相比

民進黨黨團

95.1% (1)

▼ 0.4%

90.3% (1)

▲ 0.7%

民眾黨黨團

92.6% (2)

▼ 1.9%

86.9% (2)

▼ 2.8%

國民黨黨團

80.9% (3)

▼ 4.1%

70.6% (3)

▼ 8.9%

*備註:考慮立法院長、副院長之特殊性,予以排除。
*資料來源:立法院公報系統,公督盟整理,並寄發到各立委辦公室進行覆核。

若進一步檢視本會期各委員會,在口頭質詢率的部分,考慮立法院長、副院長,以及各黨團黨鞭工作之特殊性,予以排除後,可以發現,延會長達三個月,謝龍介委員口頭質詢率卻僅21%,丁學忠委員亦僅22.7%,陳永康、黃建賓、林倩綺、盧縣一委員則皆低於50%,等同於自動放棄一半以上的會議質詢,凸顯出「要去開會的是你,不去開會的也是你」的荒謬現象,部分立委並未能善用委員會平台親自監督行政官員,而仰賴書面質詢等替代方式,難以發揮即時追問與釐清責任的監督效益。

表四、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各委員會基本表現倒數前十之立委名單

常設委員會口頭質詢率排名(由左至右分別是倒數第一到倒數第十)

黨籍

國民黨

國民黨

國民黨

國民黨

國民黨

國民黨

無黨籍

國民黨

國民黨

國民黨

委員

謝龍介

丁學忠

陳永康

黃建賓

林倩綺

盧縣一

高金

素梅

林沛祥

陳雪生

涂權吉

口頭

質詢率

21.0%

22.7%

43.4%

45.4%

46.6%

46.6%

50.0%

52.6%

54.5%

這篇文章 【新聞稿】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優秀立委頒獎典禮 國眾兩黨委員拒絕公布助理聘用與兼職等資訊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25年9月捐款徵信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31 - 17:57

圖片來源:Jason Mavrommatis on Unsplash

【九月工作報告】

2025.09.30 山隆通運過勞死二審勝訴 家屬要求勞動部主動補職災死亡給付

2025.09.20 抗議台灣廠商涉以色列種族滅絕 航太國防展前要求政府禁運

2025.09.18 淡海公七公園砍樹、居民靜坐遭強制罪抓捕 抗議侯市府製造寒蟬效應

2025.09.16 學團舉辦巴勒斯坦悼念晚會 提供聲援者齊聚、交流平台

2025.09.08 社子島開發案辦理協議價購 自救會要求停止迫遷、原地改建

2025.09.07 「2025礦工回家音樂會」 呼籲國家擔負礦工補償、照護責任

2025.09.04 工會與東華大學簽團協保障專案教師 教育部兩度未核可、遭批打壓勞權

《燦爛時光會客室》

第540集|沒有討論不是民主 南迴風機計畫對台東造成什麼傷害?

第539集|三峽高齡駕駛啟示(二) 超高齡社會如何保障長者的移動安全?

第538集|《追一條溪》看見台灣母親的美麗與哀愁

第537集|三峽高齡駕駛啟示(一) 年齡是檢測高風險駕駛的唯一標準?

更多報導請上公庫網站

我們的經費來自公眾捐款,透過您的定時定額捐助,可以讓我們穩定前進,作好更多報導,期待您能捐款挺公庫捐款請按這裡)。公庫也出版《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獨立媒體觀察》、《公民不冷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經典增修版) 》,並且製作公庫毛巾,若您願意,也可用贊助公庫出品的方式支持另類/獨立媒體。 【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2025年9月份財務收支】 分類 項目 說明 支出 收入 收入 單筆捐款 46,900 定時定額 55,638 人事費 薪資 54,349 稿費 燦爛時光節目撰稿費 4,400 剪輯費 燦爛時光節目及Podcast剪輯費 21,000 勞保費 4,680 健保費 2,995 雇主提撥勞退 3,141 會計顧問費 2,000 租賦費 5,500 行政手續費 跨行轉帳手續費 15 郵政劃撥手續費 15 信用卡中心手續費 286 藍新科技手續費 1,884 伺服器維護費 1,667 網路使用費 447 郵電費 28 授權金繳稅 238 小計 102,645 102,538 結餘 -107

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2025年9月份帳戶餘額

台灣銀行:118,167元(含提撥基金150,000元)

中華郵政:76,568元(郵撥帳戶 43,325元、郵局33,243 元)

藍新:40,182元

零用現金:436元

2025年9月份捐款徵信

單筆捐款:黃O宜 100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600、蘇O志 200、管O祥20000、公庫之友 20000、蔡O均 6000

定期定額捐款:Yuhui Tai 250、小渝 100、公庫之友 200、公庫之友 500、公庫之友 500、孔O廉 200、方O萱 1000、王O思 500、王O荃 500、江O凡 300、何O幸 500、吳O牧 300、吳O珈 500、吳O澄 500、吳O輝 100、呂O瑩 150、李O忠 1000、李O柱 1200、李O庭 100、李O勲 113、杜O瑜 1000、阮O慧 500、林O伊 500、林O如 500、林O豪 500、林O儀 200、林O儀 600、邱O仕 400、邱O瑤 3000、施O君 300、唐O哲 1000、翁O德 300、高O想 200、高O誠 1000、張O 555、張O芬 300、張O玲 200、張O智 1000、張O綸 300、許O芳 200、許O愷 300、郭O竹 200、郭O齊 500、郭O燁 500、陳O合 500、陳O行 1000、陳O亮 300、陳O庭 500、陳O綸 300、陳O蓉 300、陳O儀 300、陳O龍 500、曾O婷 300、曾O琳 500、湯O鈞 200、黃O君 500、黃O展 300、黃O斌 300、黃O菁 350、黃O新 500、黃O達 200、楊O宇 50、楊O芳 500、楊O崑 500、楊O範 200、葉O君 500、葉O華 1000、管O祥 2000、趙O宇 300、趙O雯 500、劉O怡 10000、劉O倫 500、劉O書 300、劉O蕙 500、劉O龍 1000、鄧O聖 1000、鄭O柔 500、鄭O從 300、鄭O憶 700、謝O龍 1000、簡O志 300、藍O寧 300、顏O家 500、魏O 1000、羅O翔 300、邱O翎1000、呂O廷 200、Shu O Wang 500、曾O瑋 770

捐款說明:公庫的捐款平台設定每月20日扣款,定期定額首次授權捐款者,平台會先執行10元驗證金,確認信用卡有效後即退款。也提醒各位經由台銀、郵局及劃撥的捐款者們,捐款後請記得來信至:「civilmediatw@gmail.com」告訴我們帳號、金額、地址、電話等資料,以便寄送捐款收據。

若您的捐款需要上傳財政部國稅局(捐款收據電子化),需請您提供捐款者的身分證字號及本名,填寫《捐款申報資料方式表單 https://reurl.cc/7Vrd5  》,同意用作 「捐贈扣除額單據電子化作業」 申報資料。

我們會在隔年2月底前上傳您的單筆或多筆捐款金額申報資料,多筆捐款將合併為一筆款項申報。捐款人於每年申報綜合所得稅時,下載扣除額資料浮貼於申報書上,或網路申報使用列舉扣除自動匯入,免附紙本收據,快速完成報稅。

以上捐款名單如有疏漏,還請來信告知,確認後立即補上,萬分感謝。

這篇文章 2025年9月捐款徵信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勞動部承諾修法保障員工請假權 修法研商會議將邀請桃空職工參與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30 - 20:15

文/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勞動部承諾修法保障員工請假權
📍修法研商會議將邀請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參與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10月30日聯合長榮航空企業工會、中華航空企業工會,近百位長榮、華航空服員集結勞動部,醫療業、軌道業等工會也都到場聲援,共同支持「生命無價、請假無罪」,請勞動部修法保障空服員、保障全體臺灣工人的請假權益,應明文禁止雇主影響請假員工的考績或為其他不利處份。

勞動部現場答覆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確定會啟動法制化研擬,保障工人的請假權和健康權,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進而主張,雇主能用來限制台灣工人請假的手段很多,為讓修法細節落實空服員、對各行各業工人的保障,勞工請假規則的修法研商會議,應邀請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參與,勞動部也現場允諾,會邀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參與。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也公布後續規劃,法律是工人權益的基本保障,我們將全力準備和監督勞動部的修法內容,同時,我們知道沒有修法保障,長榮航空完全置之不理,就算修法保障,長榮航空違法紀錄也是劣跡斑斑,我們再來也會前往最有權力約束長榮航空的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以及放任長榮航空惡整空服員的桃園市政府,集結陳情。

最後,感謝全體會員、友會團體、長榮航空馬拉松上萬跑者、社會大眾一起支持空服員「生命無價、請假無罪」。

這篇文章 【新聞稿】勞動部承諾修法保障員工請假權 修法研商會議將邀請桃空職工參與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加薩停火脆弱多處遭襲,惡劣生活條件仍威脅百萬人健康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30 - 20:07

(圖/無國界醫生護理師在擁擠的汗尤尼斯(Khan Yunis)阿塔爾(Al Attar)基層醫療照護中心,為懷孕七個月的孕婦Nour進行檢查,Nour因營養不良而身體虛弱。照片攝於2025年10月9日。© Motasem Abu Aser/MSF)

文/無國界醫生

加薩停火局勢脆弱,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再次攻擊加薩多處,造成了驚人的平民傷亡。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es, MSF)工作的納瑟醫院(Nasser)、什法醫院(Al Shifa)、阿克薩醫院(Al Aqsa)都接收到大量傷者。在納瑟醫院,衛生部和無國界醫生團隊接收了22名死者和60名傷者,當中包括兒童。在什法醫院,衛生部團隊接收了27名死者和56名傷者。

阿克薩醫院則收治了77名傷者,其中部分被轉送到無國界醫生的前線醫院。目前正在阿克薩醫院工作的無國界醫生急診科醫師莫滕.羅斯楚普(Morten Rostrup)表示:「我在急診室見到的情況令人絕望,毫無疑問這是針對平民的攻擊,有這麼多兒童受傷和死亡。我們真的能稱現況為停火嗎?」

與此同時,無國界醫生於10月15日重啟加薩市創傷治療診所,於一週內診療逾640名病患,並遠距支持赫盧婦產醫院(Al-Helou maternity hospital)與什法醫院(Al-Shifa hospital),供應物資、燃料、醫護人員津貼。醫療活動以外,無國界醫生重啟加薩市的運水作業,以10月14日至10月22日為例,無國界醫生每天於9至14個分發點提供9萬至18萬公升的飲用水。

儘管停火協議生效,加薩人民依舊承受極大苦難。以色列當局長達兩年的種族滅絕行動已使加薩人民飽受身心創傷,倘若供水、衛生、庇護、營養狀況未能立即改善,隨著冬季來臨,將有更多人死於原本可預防的原因。無國界醫生加薩緊急統籌艾托爾.扎巴爾戈格亞斯誇(Aitor Zabalgogeazkoa)表示:「在加薩南部,被迫反覆流離失所的家庭擠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蜷縮在僅存的數所學校,或露宿在瓦礫堆、垃圾堆、動物排泄物和溢出的污水之間。這種狀況令人無法接受。」

無國界醫生2025年的數據顯示,在加薩南部的醫療中心,惡劣生活條件所引發的疾病(例如腸胃道、呼吸道、皮膚、眼睛感染,以及全身性痠痛),占所有診療量的70%。水資源與衛生系統崩潰,導致水媒疾病激增,尤其腹瀉類疾病——自2025年4月,無國界醫生已治療逾24,000例腹瀉病例,占過去兩年的三成之多。此外,自2025年5月,無國界醫生觀察到呼吸道感染病例大幅上升,尤其8月中旬以來增幅更為顯著,衛生部數據顯示,目前急性呼吸道感染占總發病率的67%。而8月中旬起,皮膚疾病病例數亦增加,包含疥瘡、蝨子、其他傳染性與非傳染性皮膚病症等。

惡劣的生活條件也對創傷的復原形成阻礙,缺乏拐杖和輪椅等助行器具,令數千名截肢或殘障人士難以在帳篷間行動、前往及使用診所。無國界醫生醫療統籌阿迪.納丁帕利(Adi Nadimpalli)表示:「我們看到許多擁有大面積開放性傷口、佩戴外固定器、燒傷的病患,在缺乏適當衛生管理、廢棄物處理、溫度調控的帳篷中生活。原本可預防的感染如今反覆出現,導致病患健康狀況惡化,並需屢次住院治療。」

Bassel holds his children, nine-month-old Mohammed and 2.5-year-old Ibrahim, as his wife massages his amputated leg to relieve phantom limb pain. The family lives in a displacement tent in Mawasi, Khan Younis, after fleeing their home in Rafah. Bassel lost his leg after being shot months earlier while trying to access aid at a distribution point. 無國界醫生目睹加薩當地生活條件侵害人民基本尊嚴。Bassel一家因戰火逃離拉法(Rafah),目前住在臨時帳篷。Bassel抱著兩個孩子,妻子正在為他按摩截肢的腿,以緩解幻肢痛——數月以前,Bassel在嘗試領取物資時中彈,失去了一條腿。照片攝於2025年10月9日。© Motasem Abu Aser/MSF

無國界醫生示警,這場造成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人道危機,以及以色列軍隊對民用基礎設施與醫療體系的毀滅性破壞,正成為疾病蔓延的溫床。以色列當局必須立即允許大規模且暢通的人道援助進入加薩,以緩解加薩人民的苦難,保障其免受惡劣天氣的威脅。 無國界醫生在巴勒斯坦 無國界醫生自1989年起在巴勒斯坦開展人道醫療行動,為加薩與西岸受衝突影響的民眾提供醫療和心理健康支援。在加薩,我們隨著2023年戰爭爆發迅速調整行動,支援受傷和流離失所的民眾。行動範圍涵蓋燒傷及創傷患者的綜合照護,包括外科手術、物理治療、門診、心理健康諮詢、職業治療及衛生教育。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攻擊後,我們曾向以色列當局表達願意提供支援,但以色列衛生當局對此表示感謝,不需要我們的協助。隨後我們也曾多次表示可以提供支援,然以色列當局皆婉拒。在西岸,我們在持續在希布倫、奈卜勒斯和傑寧提供緊急醫療及心理健康照護,並透過行動診所提供初級醫療服務。

這篇文章 【新聞稿】加薩停火脆弱多處遭襲,惡劣生活條件仍威脅百萬人健康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全教總:教育現場已陷囚徒困境 校事會議淪為濫訴與小案大辦的溫床?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30 - 20:03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在當今台灣的教育現場,教師與家長彷彿陷入一場無形的「囚徒困境」。家長對教學與輔導充滿不信任,動輒以投訴作為武器;教師則因動則得咎而採取防衛主義,教學熱情逐漸消磨。這種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根源之一正是校事會議制度的扭曲運作。

《解聘辦法》已逾越法律授權,小案大辦

2019年修正《教師法》著眼處理「不適任教師」疑似情事。修法後授權訂定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簡稱《解聘辦法》)規定,學校接獲檢舉後,召開校事會議審議,決定是否組成調查小組。這聽起來頗為嚴謹,目的是避免校長恣意決定,並確保程序公正。2024年再修正《解聘辦法》,明定學校決定受理後,七個工作日內召開校事會議決定調查方式,除原有調查小組調查機制外,並納入僅涉及考核辦法未達停解聘之案件,定有「學校直接派員調查,簡易調查報告送考核會審議,尚須將報告與紀錄報主管機關備查」之新一軌調查機制。

然而,實務運作卻遠離初衷。2020年以來,校事會議受理案件數激增,根據教育部數據, 2024至2025年受理並完成調查案件數769件中,直接派員調查511件,組調查小組調查258件,最終停解聘26件,這意味著,大多數案件屬懲處事件或是不成立,但調查過程卻耗費學校天文數字的行政資源與人力。教師在漫長的調查中疲於奔命,士氣崩潰;家長則因零成本投訴而得寸進尺。這種現象,正是教育現場陷入囚徒困境的縮影。

校園信任消磨,教育現場陷入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經典比喻是:兩個囚徒若互相信任、不互相出賣,就能獲輕判;但出於自保,每人都選擇出賣對方,導致雙輸。在教育現場,這轉化為家長與教師的互不信任。家長不信任教學與輔導而投訴。即使是無實質證據的陳情,學校也須受理,否則面臨行政責任,從投訴案件81.9%受理比例可證。聘請外部調查小組須花數月時間訪談證人、調閱錄音,結果往往證明無不適任情事,但教師的名聲已受損,教學熱情蕩然無存。

教師端則被迫採取防衛主義。動則得咎的恐懼,讓他們在課堂上如履薄冰。這種防衛姿態,無異於自綁手腳。教育現場本該是師生互信的園地,如今卻充斥猜忌與恐慌,教育成為最大受害者。

導正《解聘辦法》調查機制,當務之急

校事會議制度的缺陷,更是放大這困境的催化劑。首先,它助長濫訴文化。這種零成本、高報酬的投訴機制,讓家長視校事會議為「萬靈丹」,無視其對教育現場的破壞力。小案大辦,不僅浪費公帑,更摧毀教師尊嚴,讓教育現場瀰漫寒蟬效應。教育部雖於2025年10月發函詳列《解聘辦法》受理條件,試圖防濫訴,但這僅是權宜之計,無法根治問題。教育現場的困境,非單一制度可解,而是系統性危機。校事會議雖有初衷,但其運作已偏離軌道,成為濫訴的溫床。

立委伍麗華表示,針對校事會議,她在今年5月及10月都有提出質詢,要求教育部處理匿名投訴、統計校事會議案件的數據。而如今,教育部雖已提出校事會議的修正方向,但立委伍麗華仍認為有三項可精進之處,一是調查結果不成立的老師,應回復名聲還給全薪;二是教育部調查人才庫,應有利益迴避、回流訓練及淘汰機制;最後則是針對重複投訴不應受理,但家長的救濟權也應一併考慮。伍麗華表示,接受過許多校事會議案件的陳情,明白老師的壓力與家長的焦慮都是真實存在,盼制度能給予親師一個更安穩的環境。

立委郭昱晴表示,教師因害怕被濫訴而不敢積極教學,教育現場陷入「信任危機」。她在教文委員會即多次要求改革,教育部已承諾年底修法,限縮送校事會議案件。立委郭昱晴再次呼籲教育部,修法應回歸比例原則與專業精神,明訂分級處理與前置溝通機制,讓教育重建信任,讓老師安心教、學生安心學。

全教總認為要走出囚徒困境,首要重建信任,鄭英耀部長所謂的精進方案,萬不可頭痛醫腳。首先,教育部應嚴格修法,提高投訴門檻:要求實名制、初步證據篩選,避免匿名濫訴。其次,應簡化程序,小案由行政溝通機制讓家長了解教學脈絡,減少誤解,或學校內部行政調查處理,無需為懲處案件在《解聘辦法》鉅細靡遺制定調查程序。大案才啟動校事會議調查,減輕行政負荷。全教總主張:

1.匿名不受理,提高投訴門檻,增加行政溝通先行機制,化解誤會、杜絕濫訴。

2.《解聘辦法》調查機制以情節程度已涉及教師法停解聘案件為主,移除僅涉懲處案件直接派員調查程序規定,回歸考核辦法處理,避免小案大辦。

3.強化學校處理校園事件能力,辦學應優先於辦案,重建校園信任。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全教總:教育現場已陷囚徒困境 校事會議淪為濫訴與小案大辦的溫床?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立即終止性別暴力:關於近期移工性侵案件增加的聲明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30 - 19:54

文/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移工國際台灣分會、全國家戶勞動產業工會共同聲明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移工國際台灣分會(Migrante Taiwan)與全國家戶勞動產業工會(National Domestic Workers Union)共同對最新政府數據表示強烈憤慨:去年台灣移工涉及的強暴通報案件高達169件。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位受害者的身體、尊嚴與安全在台灣的勞動與移民體制中持續受到忽視。

雖然官方宣稱案件數「只是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卻未正視這些暴力之所以持續存在的系統性問題。移工,尤其是住家照護者與家庭幫傭,在雇主家中常面臨極高的性騷擾與性暴力風險。根據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SPA)於2023年所做的調查,16%的移工曾遭遇性別暴力,幾乎是一般勞工的四倍;其中,有六成受害者遭遇過多次性侵害。此外,多數受害者因恐懼或限制而未通報,顯示實際暴力規模遠比官方統計更為嚴重。

台灣經常以民主與人權紀錄為傲,但那些照顧台灣長者、支撐經濟運轉的移工,卻仍未享有最基本的保障。看護工和家庭幫傭被排除在《勞動基準法》之外,而申訴機制不僅難以進入,對於選擇站出來的人也無法提供有效協助。此外,20%的受害者在事件發生當下與事後都無法採取任何行動。家庭移工沒有法定休息時間,形同全年無休,使她們難以在台灣建立互助網絡。再者,宿舍管理與工作場所的高度控制剝奪身體自主,而仲介則從移工的依賴與沉默中牟利。

因此,我們認為必須建立更透明、友善且具文化敏感度的協助機制,確保受害者在面對性別暴力時能獲得適切的支持與保護。我們呼籲:
● 將所有移工看護與家庭幫傭全面納入《勞動基準法》保障
● 強化對家庭及工廠中性暴力的查察與執法
● 讓移工不需雇主同意即可轉換雇主,使受害者能安全逃離暴力工作場所,避免遭遣返
● 追究包庇、縱容或實施性暴力的仲介與雇主責任
● 制定政策與改革機制時,積極與移工自主組織諮商合作

衛福部官員郭彩榕曾強調對性侵害「零容忍」。我們在此呼籲她與台灣政府,將這份「零容忍」真正落實為具體行動,而非停留在口號之上。移工必須在家中、職場、以及台灣社會的每一處都能獲得真正的安全保障。人的尊嚴不應有國界。

Stop Gender Based Violence Now: Statement On The Recent Report of Increased Sexual Assault Cases Against Migrant Workers
Serve The People Association – Taoyuan, Migrante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Domestic Workers Union jointly express our outrage amid new government data showing 169 reported rape cases involving migrant workers in Taiwan last year. Each statistic represents a victim whose body, dignity, and safety continued to be neglected within Taiwan’s labor and migration regime.
While officials have reassured that cases have merely returned to “pre-pandemic levels”, they fail to confront the systemic violence that enables this abuse to persist. Migrant workers, especially live-in caregivers and domestic employees, often face great risk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assault in their employer’s home. A study conducted by Serve The People Association (2023) noted that 16% of migrant workers reported experiencing gender violence—nearly four times higher than ordinary workers. Of these, 60% of victimized migrant workers experienced multiple incidents of sexual assault. Additionally, many endure repeated violations without ever reporting, meaning the real scale of this violence could be greater than what official statistics reveal.
Even as Taiwan boasts about its democratic freedoms and human rights record, migrants who care for Taiwan’s elderly and power the economy remain denied the most basic protections. Caregivers are excluded from the Labor Standards Act while complaint mechanism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access or remain unhelpful for those who choose to come forward. Additionally, 20% of victims find themselves unable to take any action at the moment or afterwards. Domestic workers also do not enjoy statutory rest periods, effectively being on the job 24/7, which makes it challenging for them to establish mutual support networks in the country. Furthermore, dorm arrangements and workplace controls undermine bodily autonomy while brokers profit from migrant workers’ dependency and silence.
There is a need to establish more transparent, friendly, and culturally sensitive assistance mechanisms to ensure that victims receive appropriat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when facing gender-based violence. Thus we call for:
1. Full labor protection under the Labor Standards Act for all migrant caregivers and domestic workers.
2. Stronger enforcement against sexual violence in both homes and factories.
3. Employment mobility without employer consent, so that survivors can flee abusive workplaces without risking deportation
4. Accountability for brokers and employers who enable, cover up, or perpetuate abuse.
5. Active consultation with migrant-led organizations in designing support systems and policy reforms.
Kuo-Tsai Jung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emphasized a “zero-tolerance” attitude towards sexual assault. We thus call unto her an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to ensurethat such “zero-tolerance” turns into concrete action rather than just remain a slogan. Migrant workers must be safe not only in statistics, but in their daily lives be it at home, work, or anywhere in Taiwan. Dignity for human life knows no borders.

這篇文章 【新聞稿】立即終止性別暴力:關於近期移工性侵案件增加的聲明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強化監督光電設置,勿讓修法成為政治攻防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30 - 10:00

圖/高雄旗山馬頭山光電案場(地球公民基金會 提供)

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今年丹娜絲颱風,由於部分水面型光電受損,再度引起社會對於光電案場是否有效被監督把關的討論。在野黨亦於立法院提出法律修正案,企圖透過立法手段要求行政部門對光電案場審查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我們認同現有光電的審查制度有討論及修正的必要,但現有的立法手段,恐使光電成為政治攻防工具,不利於社會進一步對光電合適的選址、利用方式等進行有效討論。

光電環評應廣納權益關係人意見,而非草率修法

若光電納入《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簡稱環評法)的標準未經討論而草率修法,造成定義模糊、難以操作,將導致業者規避或切割案場規模的漏洞,恐使真正高風險的開發無法被審查,而低風險案件卻佔用大量審查資源。

關於開發是否需環評的認定標準,係以《環評法》的子法—《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以下簡稱環評認定標準)規範,其設計並非僅以「面積」為唯一門檻,而是依據設施項目、區位與規模等客觀條件組合判定,來判斷案場的環境風險高低。譬如同樣是2公頃光電板,設於環境敏感區域或設於一般農地,對環境造成的風險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討論「環評認定標準」時,應明確劃分風險層級,例如:超微型光電案場不需要送審,超大型光電場一定要送審。同理,目前爭議中的水面型光電版需不需要「環評」,並非「是或否」的二元答案,而是應訂定面積門檻或水域類型等相關條件,讓環評的資源能集中於真正高風險的開發案,避免過度消耗審查能量、進而削弱社會對環評制度的信任。

然而,檢視現行制度與民眾黨修法版本,均有各自的問題。環境部的現行版本過於消極,除山坡地外,並未強制超大型案場送環評;民眾黨版本雖追求嚴格把關,卻缺乏一致性與可操作性,例如:載明「屋頂光電不需環評」,卻未定義「屋頂」範圍,恐導致「假屋頂、真規避」的情形;而兩個版本都僅有山坡地光電納入預防切割面積的條款,其餘項目則未有防弊措施,缺乏邏輯一致性,反而削弱「環評制度」的正當性。

由此可見,目前修法版本均仍有進一步完善、修正的必要。我們呼籲立法院與環境部共同就光電納入「環評」的認定標準及範圍,與權益關係人充分討論、凝聚共識,而非草率修法。

光電環評標準訂定於母法,恐使法律體系混亂

目前,民眾黨團提出《環評法》第五條修正案並逕付二讀,主張加嚴光電環評標準、擴大適用範圍,且將水面型光電納入環評審查。然而,《環評法》第五條應實施環評的開發類型,本就包含能源與再生能源,而認定的細節權責則放在子法「環評認定標準」第29條,由環評主管機關規範細節。

現行子法「環評認定標準」確有檢討與修正的必要,但民眾黨黨團的修正草案,將使光電環評標準從子法升級至母法層級,而其他開發類型的認定細節保留於子法,將造成法律體系邏輯混亂。

我們同意「光電環評認定標準」需要加嚴,但不應修訂於母法中。此修正案意旨在加強光電把關,因此更應重視條文內容合理性。若未經社會溝通與專業討論,便由立法院表決修法,恐使未來光電制度體系更加惡化,社會討論的空間也將在政治攻防下消失。

光電治理關鍵在制度整合,僅加嚴環評無法根治

各國對太陽光電皆有形式不一的制度設計,或從空間規劃作治理平台框架,或以容量門檻觸發不同審查強度。唯有先以整體調查來判斷開發適地性,再進入審查階段,社會、生態與環境等議題在前端才能被辨識與調整,並有助於緩解後端個案審查之社會壓力。

因此,光電治理的困境不僅在於個案環評角力,更在於制度之間的斷裂。納入環評後,確實能受到較嚴格的「污染排放管制」,但光電設施最主要環境風險,卻非環評制度能妥善處理。而生物棲地破碎化、景觀破壞、水土流失、對農漁業的土地空間排擠及對社區生活的影響等光電較被詬病的環境及社會衝擊,是分散於農業部、經濟部、內政部等機關的權責事項。因此,若部會之間對於不同種類的光電類型未有良好的前置評估加以銜接(例如能源用地白皮書或光電政策環評),恐無法有效解決建置光電的問題,更將削弱社會對環評制度的信任。

長期以來,能源開發的區位選擇、環評程序、農地與國土治理缺乏銜接,使環評被迫承擔超出其原本設計審查目的的社會期待。若要回應社會對光電發展的焦慮,不應止步於加嚴子法環評門檻,更應重新整體檢視目前光電相關的中央地方各類型審查機制,帶動跨部會推動制度整合。

我們認為,「環評認定標準」確有修正必要,例如統一實施切割面積的防弊條款,並強化大型案場的審查門檻。但立法院與各主管機關應儘速展開細緻的社會溝通、共同審視光電納入環評的標準,且應以修訂子法為度,切勿草率修法,使此議題淪為政治攻防工具。

我們也呼籲,發展再生能源應以制度整合為方向,要求能源、農業、環境與國土等部門協作,並確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審查及追蹤監管權責,以建構更為完整的光電治理架構。透過制度協作與專業審議,再生能源的發展才能在社會信任與專業監督下穩健前行。

發起單位:地球公民基金會

聯合聲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這篇文章 【聲明】強化監督光電設置,勿讓修法成為政治攻防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終結教師荒!政府應立即啟動待遇結構性改革 全教總要求調薪法制化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9 - 19:14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終結教師荒!政府應立即啟動待遇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專業價值

全教總要求調薪法制化、大幅調高學術研究加給、職務加給、鐘點費

近年來,全國各級學校面臨師資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已嚴重影響教育品質的穩定性,引起社會關注。全教總指出問題核心在於教師待遇結構長期未能反映其專業付出與職責負荷,以致失去職業吸引力。為此,全教總正式要求立法院應於本會期完成待遇調整法制化;行政院、教育部並應立即全面檢討並調升各項教師待遇,以落實對教師專業的肯定,並有效穩定教育人力。

一、調薪法制化:國會應於本會期完成

現行調薪機制中,所謂「軍公教員工待遇審議委員會」不僅沒有法源基礎,更排除基層代表,最終仍由行政院長一人拍板,毫無實質功能。目前民眾黨團已有提案,將調薪機制法制化,以抵禦通貨膨脹,並將員工代表納入待遇審議委員會,以杜絕黑箱,全教總呼籲朝野黨團啟動審議,並於本會期完成三讀。

二、核心薪資貶值:學術研究加給應大幅調高

教師薪資結構中的「學術研究加給」,是教師專業知識與學術貢獻的核心部分,其數額應與社會經濟發展及教師養成成本同步。然而,此加給長期處於凍漲或低幅調整狀態,已導致新進教師實質待遇偏低,直接削弱教師職務的吸引力,造成優秀人才不願進入或留任教育現場。全教總要求:學術研究加給應立即大幅調高,以確保教師的專業薪資基數能匹配其應有的社會地位與職責。

三、三大職務加給失衡:高負荷工作報酬需合理化

教師兼任行政、導師或專責輔導工作,均承擔遠高於基本教學時數的職責與高強度的情緒勞動。現行職務加給數額與其工作複雜度嚴重脫節,導致學校行政職務乏人問津,輔導人力專業價值未被承認。全教總要求,必須針對以下三大職務加給進行結構性調整:

  1. 導師職務加給:應大幅調高,以合理化導師在班級經營、學生輔導與親師溝通上的高強度付出。
  2. 行政職務加給:應大幅調高並簡併級距,提高教師兼任行政職的意願,以解決學校行政人力流失問題。
  3. 專責輔導職務加給: 應立即新增並合理支給。鑑於專任輔導教師處理高風險個案與心理介入的高度專業性,其職責負荷應比照特殊教育職務加給,設立專責加給以資肯定。
  4. 特教職務加給:特教融合教育,安置特教生於普通班,以目前安置人數來看逐年增加,普通班教師承擔特殊教育責任不亞於特教師,應檢討特教加給支領適用對象與數額。

四、授課鐘點費調整:合理反映專業成本,具體保障兼任、代課教師權益

針對教學工作所支領的「鐘點費」,其標準長期偏低,未能充分反映教師為授課所投入的備課時間及專業心力,形同將專業付出視為廉價勞動力。現行低廉的鐘點費標準,嚴重衝擊了兼任、代課教師的實質待遇。 這些教師是穩定教學現場的重要人力,然而其薪資水準與外部單位相比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已嚴重影響優秀人才投入或留在教育現場的意願,是導致師資不足的關鍵因素之一。全教總要求:政府必須立即對鐘點費進行結構性調整,確保其數額能真實反映教師的教學專業成本,同時具體提升兼任、代課教師的待遇水準,以利招募並留住高品質的教學人力,落實對兼任代課教師專業的尊重。

綜整應立即進行調整的教師待遇項目如下:

1.學術研究費

2.導師職務加給

3.行政職務加給

4.特教加給

5.各教育階段鐘點費

6.私立學校職鐘點費與學術研究費對照公立學校

7.幼兒園內不論身份別,教保費與導師職務加給,應按實際從事狀況支付,

立委伍麗華表示,行政職務加給雖已在114年1月1日有所調升,但整體來說行政大逃亡的狀況仍未改善,尤其偏鄉學校有許多無證代理老師兼行政,現行行政職務加給分為三級,而兼行政的無證代理老師則長期只能領最低級距的職務加給,因此在今日(10/29)的質詢中,立委伍麗華亦請人事行政總處積極研議老師兼行政的職務加給「從三級改為兩級」,取消領取金額最低的級距,盼拉高整體行政職務加給的數額。此外,導師費自101年度起即未調整,至今已將近15年,兼導師每天只能多領100元,對此,立委伍麗華也表示,積極協調教育部與人事行政總處,盼中央政府看見基層導師的心願。

立委郭昱晴指出,教師人力不足與待遇落差嚴重影響教育品質,這不是偶發現象,而是長期結構問題所致。她回顧過去多次質詢,去年10月即向卓院長表示應調整特教與導師加給,今年更促成行政院將特教加給由1800元調升至2800元,估計1萬6千名教師受惠。郭昱晴強調,這只是第一步,政府應推動「待遇調整法制化」,全面檢討學術研究、職務與鐘點費,建立長期檢討機制。她表示,教育不該靠熱情撐起,合理對待專業才能留住人才、守護學生受教權。

全教總強調,教師是教育品質的關鍵,教師待遇的健全是穩定教育人力的必要條件。我們呼籲行政院及教育部必須立即正視當前教育危機,儘速召開跨部會會議,採納工會訴求,全面啟動待遇結構性改革。唯有提升教師專業價值與合理化工作報酬,才能有效挽救教師荒,確保國家教育的永續發展。

【聲援影片中譯稿】

Angelo Gavrielatos
EI Global Campaign Manager

我謹代表國際教育組織Education International(EI)來自180會員國的3300萬教師會員,向各位問好並表達團結聲援。全教總持續致力要求改善薪資和工作條件,以因應師資短缺問題。這情形不只發生在台灣。全球都面臨師資短缺、教師荒的問題,促使聯合國制定了這份教學專業高層建議書,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及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支持,提供世界各國政府明確的政策指引,改善教師工作條件與教學專業,以招募、留住我們急需的師資人才。根據UNESCO統計,在2030前全球教師仍短缺4400萬,而亞太區教師短缺就高達330萬。這份建議書以實證呈現了教師短缺的成因,以及需要採取的解方。事實上,解方非常單純直接,就是必須提高教師薪資且要高於同等專業、改善教師工作條件以照顧其身心健康福祉,這些都是必要的。建議書也清楚指出,上述解方必須透過制度化的對話協商來達成,也就是全教總必須要納入在所有相關與政府的討論與協商中,不只是教育政策,更精確來說,是教師政策。聯合國建議書已明言,要提供教師有競爭力可比同等專業的薪資、良好的工作條件,全教總有權與政府協商薪資待遇。感謝。

Anand Singh
EIAP Regional Director

教師夥伴們,我是國際教育組織亞太區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sia and Pacific Region(EIAP)秘書長,謹代表EIAP向各位表達團結聲援。全球教師面臨工時長、工作過量、無法對應其專業付出的低薪資,在台灣,這些情形造成了教師短缺問題,影響了每位學童的教育品質。

國際教育組織亞太區EIAP代表760萬亞太地區各國的教師會員,全力聲援與支持全教總與台灣教師。我們支持全教總的訴求,要求政府調高教師薪資、全額給付教師應有的津貼、並保障全教總在政府薪資待遇審議委員會的席位。

尊重教師的工作權益與教師工會的協商權,對於優質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唯有當政府重視教師,社會才會跟著改變。我們呼籲台灣政府立即行動,改善教師工作條件,以吸引年輕人加入教職,以確保永續的優質公共教育。Go Public Fund Education!尊重教師,確保教育未來!

Martin Henry
國際教育組織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政策研究與倡議部門主管

各位好。我今日錄製影片,以聲援台灣全教總要求政府改善教師低薪與工作過量的問題。最新的OECD公布的2024年跨國研究TALIS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指出教師薪資低於同等專業,已危及教師專業地位,必須透過法制化機制、由政府與教師工會代表誠信協商來加以改善。從這份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國專業調查TALIS報告中可得知,教師即便承受龐大的工作壓力,卻仍有九成的教師樂在教學、以教職專業為榮,他們關心學生的學習成長、想為學生的生活帶來改變。台灣政府必須正視跨國研究的實證,確保優質的教師獲得應有的報酬以及專業發展。全教總設立專業發展中心,多年來推動教師支持系統,讓學生獲得充分優質的教育。我在此呼籲台灣政府,給予教師應有的尊重,將全教總代表納入薪資待遇審議委員會,給予教師應有的薪資水準,以及良好的工作條件,使教師能安心投身教育、為學生帶來改變,這是台灣政府給予教師應有尊重的最後一次機會。我是Martin Henry,擔任國際教育組織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政策研究與倡議部門主管,同時也是OECD PISA顧問主管委員會的工會代表,並投入參與TALIS研究計畫。感謝。

※Martin同時也是EI在UNESCO與ILO的教師工會代表,最早他擔任過紐西蘭中學副校長,並為紐西蘭教育部規劃教師專業研習架構、發展跨科課綱標準,之後他擔任紐西蘭中學教師工會PPTA教師專業發展主任,三年後加入EI主責跨國政策研究與倡議。他畢業自倫敦大學學院,在奧克蘭教育學院取得教師資格,並在奧克蘭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這篇文章 【新聞稿】終結教師荒!政府應立即啟動待遇結構性改革 全教總要求調薪法制化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生命無價,請假無罪」聯合行動計劃之二 擴大串聯爭修法,全台勞工站出來!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8 - 17:12

文/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長榮航空企業工會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長榮航空企業工會「生命無價,請假無罪」聯合行動計劃之二:
📍擴大串聯爭修法,全台勞工站出來!

一位年輕長榮空服員的死,讓全台灣社會都非常震驚,不僅暴露長榮航空不人性的請假制度和職場PUA文化,更顯示現有法制,對台灣工人請假權益的保障不足。許多台灣工人都被召喚出「因為請假被刁難、被迫害」或是「職場PUA」的共通情感和生命經驗,和本案相關的主管機關,也紛紛表態支持空服員的請假權益,但兩個禮拜過後,沒有一個公權力能約束長榮航空。

長榮航空的法務副總許惠森10月17日公然在記者會上,對超時工作被罰表示不服,完全目無法紀,徹底顯現財團的霸道。同一天發生的事情是,勞動部發新聞稿表示,已和包含長榮航空的六大國籍航空達共識:「病假不扣考績」,遂讓部分媒體和社會大眾以為「人命換來改革」,但實情是,長榮航空和工會協商或後續發布新聞稿時,從來沒有承諾「病假不扣考績」,只推託年底會有制度調整。

然而,空服員的考績結算是到每年10月底,11月起即會適用新的考績標準,長榮航空推託「年底會有制度調整」的話術,代表長榮航空的策略是「用時間換空間」,「拖過社會檢視的時間」,就能換到「繼續高壓控管的空間」,在接下來沒有明確標準的兩個月內,還能製造「無形的恐怖」,讓空服員因為不確定會不會被懲罰,一樣害怕請假。且空服員會被長榮航空懲罰的假別,還包含特別休假跟天災假,所收到的多重不利處分,也不限於扣考績。

在高度的社會支持下,勞動部都管不動長榮航空,更讓我們害怕,其他沒有社會關注或沒有工會協助的工人,是不是會面臨更悲慘的命運。例如一樣嚴重過勞、花花班的醫護人員,被要求「請假要自行找人代班」,讓需要請假喘息的醫護人員相互為難,等於是雇主將人力調度的成本轉嫁給勞工;也有某些事業單位,設計占比過高的全勤獎金,讓勞工只要請假就要減損不成比例的薪資,來管控勞工的出勤率。

勞動部只用沒有法規範效力的會議共識,約束不了長榮航空,勞動部更不應該以為,碰到問題的只有空服員或航空業。所以,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的「生命無價,請假無罪」聯合行動計劃,將進行第二步,擴大串聯醫療業、交通運輸業和更多產職業的工會團體,推進修法。我們首先將於10月30日上午10時集結勞動部,請勞動部落實真正的「制度性保障」,主管機關應提出《勞動基準法》的修法版本,並於《勞動基準法》修法前,先修改《勞工請假規則》,分階段提高台灣工人請假權益的保障。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主張:
一、 現有法定病假天數30天內,應有一定天數被保障,禁止雇主因為員工請病假而有不利待遇。
二、 申請特別休假和天災期間不出勤,也是員工基本權利,所有天數都應禁止雇主因為員工請特別休假、天災假而有不利待遇。
三、 不利待遇不應該僅限於全勤獎金,以考績、班表、升遷等方式箝制勞工請假,也包含國定假日被加重懲罰、相關權利被剝奪等,主管機關都應該明定為不利待遇的樣態,以免雇主無限擴張管理權限。
四、 公務員已享有《公務人員請假規則》保障三天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計算),不用檢附證明,更禁止影響考績或為其他不利待遇,台灣工人不作二等公民,勞動部應比照《公務人員請假規則》,即修改《勞工請假規則》。

這篇文章 【新聞稿】「生命無價,請假無罪」聯合行動計劃之二 擴大串聯爭修法,全台勞工站出來!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勞工不敢請病假,健康台灣是幹話!勞工團體於總統府前禁制區內舉布條抗議行動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8 - 17:04

文/桃園市產業總工會

活動訴求:賴清德總統推動「健康台灣」政策,請修法保障所有勞工的「請假權」,勿讓勞工申請法定病假或特休卻須遭受到不利益對待。

在10月初,長榮航空空服員因為公司管理制度,不敢申請病假抱病出勤返台後過世的事件爆發後,各工會包括臺鐵、醫療等領域的勞工,也紛紛召開記者會提出在交通運輸和醫療產業中發生的類似個案,顯見在台灣,勞動者因為申請法定病假或特休導致不利益對待已是結構性問題!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不斷提倡「健康台灣」,但如果在這句政策標語下的勞動環境中,基層勞工連申請病假或特休都要被迫面對不利益對待,那「健康台灣」四個字就連口號都稱不上,也就是一句「幹話」而已。

而當總統講幹話,底下的政府機關也會上行下效,勞動部長洪申翰在長榮案最受到關注之時,也僅只是提出「請病假不該全勤泡湯」的言論,或是召集六大航空公司商議空勤人員請病假不納入勤惰考評,但對於整體勞工請假制度應該如何改善,至今仍根本提不出改革方案。

這種只處理個案爭議而不作全面改革的作法,讓基層勞工感覺,政府就是在幫助惡質資方縮小損害範圍,進行成本控管,彷彿除了航空公司空勤人員以外,全台灣基層勞工申請病假或特休都不會遭到不利益對待,簡直荒謬可笑。

甚至,原本健康台灣政策中並沒有讓受僱者能安心請假休養的措施,是在勞動部爆發震驚全台的公務員霸凌自殺案後,才提出讓公務人員有3天「身心調適假」的配套,但是,這項政策不但只給公務人員,一般勞工沒有,在實施後甚至傳出教師要先請身心調適假得自己出錢的爭議,顯見無論是勞工還是公務員要請病假休養是多麼困難,整體請假制度都應該全面檢討改革。

最近,勞動部自己推動要修改「職業安全衛生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寫著「為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特制定本法…」結果勞動部至今還是對勞工請假權益保障的制度改革持續裝死,不願意在職安法中修改相關條文,或是承諾修改其他法令保障基層勞工請病假或特休的權利。

工會團體認為,這就是在幫長榮航空或台鐵公司這樣的惡質資方護航,因為即便這些惡質資方不願悔改、持續傷害台灣勞工健康,政府仍然無法可管,而且是刻意不修法讓自己無法可管。

交通部、衛福部和教育部也同樣如此,在自己的管轄內單位,勞工請病假被刁難的相關案件頻傳時,仍然沒有任何改善措施,放任亂象持續發生,政府機關這樣的心態跟長榮航空公司高層究竟有什麼差別?更諷刺的是,在後來的記者會上,長榮航空高層口稱道歉實則毫無悔意,最後提出的改革方案竟然是要加強企業內基層員工自主健康管理,原來「健康」的意義竟是將責任回歸到勞動者個人。

在基層勞工眼中,賴神領導的各政府部會,竟然是如此高高在上,遠離民間疾苦,漠視基層勞工與受僱者的困難與憤怒,所以我們今天要在禁制區內,要在最靠近賴清德總統辦公的地方告訴他,你的「健康台灣」對勞工而言只是幹話一句!

這篇文章 【新聞稿】勞工不敢請病假,健康台灣是幹話!勞工團體於總統府前禁制區內舉布條抗議行動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接住崩落的光電 環團籲立法訂禁建區及加嚴環評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7 - 21:37

文/環團聯合聲明(團體羅列於文末)

我們支持合理選址的光電發展,但近年大量的光電場蓋在山坡地、森林、國家公園鄰近海岸、水庫、溼地、農地、保育類動物棲地,且通常涉及地目變更成特定事業用 地,永久改變土地的使用模式,引起民意對環境破壞的反彈聲浪,顯見光電發展在法規上「缺乏禁限建區域」、「環評條件過於寬鬆」,使光電的社會印象從過去環保的綠電,逐漸變成破壞環境的鄰避設施,不利環境保育與光電發展。

故我們呼籲行政院與立法院應於年底前盡速完成光電禁建範圍與環評相關法規的修正補強,並呼籲應將綠能發展重點放在屋頂光電與儲能系統,啟動政策環評盤點光電與環境衝突問題。

針對「屋頂型」、「開發行為附屬設施」、「限小型自用」  以外之光電設置,訴求如下:

1. 一級環境敏感地區禁建,二級環境敏感地區應環評:

環敏區(包含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法定文化資產保護區域…),是環評中非常重要的檢視項目,光電設置理當無條件納入環評(排除二級環敏區其他類);尤其一級環敏區,環評通常不會容許開發,社會大眾也難接受,故應直接禁止,節省社會成本。

2. 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禁建,觀光地區、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納入環評:

光電板明顯會醜化觀光景觀、破壞生態,目前國家公園是環評通過可興建、風景特定區、國家自然公園免環評,故應調整成禁建(氣象站、屋頂型、小型自用除外)。 而發展觀光條例的觀光地區、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目前免環評,應無條件納入。

3. 山坡地應無條件納入環評(三級坡、山坡地保育區林業用地全面禁建):

高雄大樹、馬頭山、屏東石頭營山坡光電危及居民安全,屏東車城和墾丁南灣光電, 導致景觀與海域被破壞,苗栗淺山光電破壞石虎棲地,而山坡地光電本來 15 公頃以上開發才需要環評,對比衝擊較小的露營區、牧場等開發行為都是限 1 公頃以下才免環評,因此光電應無條件納入環評為佳;三級坡坡度較陡,較容易水土流失,山坡地保育區林業用地通常禁止伐木、開墾等,故應直接禁建。

4. 水庫禁建,水面光電應無條件納入環評:

台灣作為多颱風、風速強的國家,嘉義新塭水上光電在颱風下造成 4 成以上破損,日本水庫光電也因颱風引起光電火災,不論是燃燒汙染、曝曬導致塑膠粉化的汙染風 險,或是破損光電沉入水下將難以打撈清除的廢棄物清理問題,都彰顯水面型光電應無條件納入環評。而水庫集水區、水質水量保護區、水庫蓄水範圍,作為民生飲用與

灌溉用水,更應原則全面禁建。基於工業水庫可能轉作民生水庫(如澄清湖),故工業用水庫也不予開放。

5. 潮間帶禁建,海岸地區擴大環評納管:

潮間帶保護海岸線、作為生物的棲息地、能過濾污染物、調節水質,加上颱風、鹽水等因素,故應禁止光電安裝此處。另,屏東海上光電造成風損,因此海洋保護區、海岸保護區、沿海保護區、海岸地區之近岸海域,應無條件納入環評,以保護國土與沿岸景觀生態。

6. 光電毀森林、都計保護區應無條件納入環評:

這幾年不論是花蓮 1700 公頃的鳳林毀林種電,還是屏東萬巒 200 公頃的毀林種電, 都引起強烈的社會反彈,造林地在眾多環評資料也顯示,是多種保育類動物棲地。而位於政府核定補助或獎勵實施造林之土地,屬國有土地、公有土地、國營事業土地或公營事業土地者,過去立法是只要經能源主管機關同意者就可免環評,但能源主管機關只在意發電量,實際等同毀林種電免環評,故應刪除此例外條款。針對保安林,或位於都市計畫保護區,比照風力發電設置在保安林環評之規定,光電應無條件納入環評。

7. 一般農業區 2 公頃以上環評納管(地目不變更者有條件除外):

目前一般農業區無需環評(特農用地要),但一般農業區與特定農業區的分類差異不明, 常見一般農業區的農地產值高於特定農業區的現象,而一般農業區過去常用不適農耕為由,把適合耕種、高地利的土地畫給光電廠使用,導致農民抗議,希望透過環評能減少此類弊端。且台灣糧食自給率僅 3 成,農地農用攸關國家安全,故一般農業區 2 公頃以上應納入環評。

8.   應立法避免土地分割規避環評:

為避免透過土地分割去規避環評,故應將同地號、連續地號、相隔水圳馬路、距離500 公尺內,須累計面積計算。(原法規僅限山坡地、20 公尺內,容易規避環評把關)

9.   屬試驗性計畫之光電設施,二公頃以上納入環評:

現行法規免環評,導致屏東海上光電爭議,因此應有條件納入環評。

10.    十公頃以上光電應無條件環評:

現行無限制,故當開發規模大應納入環評。

聯合聲明團體:

台灣森林城市協會、苗栗縣環境保護協會、監督施政聯盟、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護樹團體聯盟、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旗山崙仔頂反光電自救會、雲林口湖反變電站自救會、雲林元長瓦窯反光電自救會、捍衛石頭營聯盟(反光電自救會)、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聯署、高雄市教師會、高雄愛樹人、桃園護樹聯盟、城南老樹巡守隊、筑樹小丘護樹工作室……(持續增列中)

2025 年 10 月 27 日

這篇文章 【聲明】接住崩落的光電 環團籲立法訂禁建區及加嚴環評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終結地面型光電亂象 應明訂禁建區、加嚴環評把關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7 - 21:33

文/監督施政聯盟

來自全台多地的環保團體上午集結於行政院前舉辦記者會,針對近年的光電亂象發布十大訴求的聯合聲明,會後遞交予行政院及立法院三大黨團,並將持續以連署擴大社會響應,呼籲行政院及立法院務必於年底前完成修法,設立相關法規及審查程序,以環境保護、落實公民參與的精神來扭轉光電當前的負面形象,並呼籲綠能發展重點應放在屋頂光電與儲能系統,更應以政策環評盤點光電與環境衝突問題,才能推動良善合理的光電穩健發展。

行政院由林國良參議接下陳情書,並承諾二週內回覆,民眾黨團代表則到現場收陳情書。出席團體並於記者會後前往立法院,將陳情書送交給民進黨和國民黨黨團,訴請協助要求行政部門回應民間訴求。

近年地面型光電在國家全力衝刺之下衝突遍布:屏東石頭營、高雄大樹光電案引起在地居民抗爭,苗栗淺山光電破壞石虎棲地,屏東佳冬試驗計畫被颱風吹翻,一直到近日水庫設置光電等爭議,在在凸顯原被視為綠電指標的光電,因區位不當、破壞環境、影響生態而引發民意反彈的負面形象,核心問題在於開發程序缺乏嚴謹把關,包括界定「禁建區」以及「納入環境影響評估」等。聯合聲明之十大訴求:

  1. 一級環境敏感地區禁建,二級環境敏感地區應環評
  2. 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禁建,觀光地區、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納入環評
  3. 山坡地應無條件納入環評(三級坡、山坡地保育區林業用地全面禁建)
  4. 水庫禁建,水面光電應無條件納入環評
  5. 潮間帶禁建,海岸地區擴大環評納管
  6. 光電毀森林、都計保護區應無條件納入環評
  7. 一般農業區2公頃以上環評納管(地目不變更者有條件除外)
  8. 應立法避免土地分割規避環評
  9. 屬試驗性計畫之光電設施,二公頃以上納入環評
  10. 十公頃以上光電應無條件環評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表示,國家公園、風景區、水庫區設置光電缺乏法規限制令人擔憂,光電板明顯會醜化觀光景觀、破壞生態,但目前國家公園是環評通過即可興建,而風景特定區、國家自然公園免環評,故應朝向「原則禁建,特例環評」,以屋頂和小型自用免環評為原則,以保護台灣生態與觀光價值。

莊傑任表示,水庫光電與水上光電在今年颱風造成嘉義新塭水上光電4成以上破損後,破損光電板沉入水下,出現將難以打撈清除的廢棄物清理問題,而日本千葉山倉水庫光電,在2019年因風引起火災,產生塑膠光電燃燒汙染及塑膠日曬粉化的問題,加上其所引起的景觀生態衝擊,在在彰顯水面型光電應無條件納入應環評項目。況且,水庫集水區作為民生飲用與灌溉用水,更不容一絲汙染可能,原則應全面禁建光電,基於工業水庫可能轉作民生水庫(如澄清湖),故工業用水庫也應比照禁建。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研究員林政翰表示,潮間帶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卻在開發壓力下高度脆弱的區域。太陽光電板的設置會遮蔽光線、影響藻類光合作用,成功大學與水試所的研究指出,遮蔽光線會使底棲生物多樣性下降,造成生態鏈失衡與生態功能受損。對候鳥而言,光電設施不僅壓縮覓食與棲息空間,更可能因反光誤判為水面,而發生碰撞風險。此外,潮間帶本身具有排洪、防洪與防災的重要功能,光電板會阻礙水流與排洪通道,增加內陸淹水風險。英國、荷蘭、美國與日本等國皆已將潮間帶列為高度生態敏感保護區,禁止或嚴格限制光電開發。禁設潮間帶光電並非反對綠能,而是為了確保綠能不以犧牲生態與公共安全為代價。

林政翰指出,超過兩公頃的大型光電開發往往會改變農地利用型態,影響土壤結構、水文排水與生態多樣性,另外會排擠農地資源,影響農作物生產及地景美觀。現行光電開發缺乏完整的資訊公開、公民參與機制,導致地方居民反彈與鄰避效應,因此我們要求補足一般農業區兩公頃以上應進行環評的漏洞,至於需要更貼近漁電農業實務的漁電共生及尚未上路的農電共生,則可有其他合適的審查機制。

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表示,以高雄大樹「和山光電」與馬頭山「信鼎光電」案場為例,設址在山坡保育地、活動斷層及高潛勢災害區,卻將山頭削平,導致地質脆弱且具水源涵養功能的山林坡地屢遭開發,嚴重威脅生態穩定與居民安全。

黃惠敏強調,政府應正視高風險區開發亂象,嚴格管制光電設置區位,全面禁止在山坡保育地區林業用地及三級坡以上地區設置光電設施,以防破壞植被、加劇土石流與坍塌風險,並避免棲地破碎化影響生物多樣性,而三級坡以下區域應納入環評,若放任以「較低風險」名義規避審查,恐忽視地質差異與集水特性,導致排水不良、泥流淤積與邊坡不穩,危及下游聚落安全。黃惠敏表示,以「國土安全優先」為原則,地質敏感區如活動斷層、山崩地滑敏感區及災害潛勢區應全面禁建,如馬頭山一帶的泥岩惡地結構鬆散、排水性差,臺灣處在地震與豪雨頻繁的地區,設置大面積固定設施,可能在極端氣候或地震時,導致邊坡崩塌、地層滑移、土體液化,甚至引發連鎖性的坡地崩解,衝擊下游聚落與公共安全。唯有透過嚴格區位管制與修法,明確劃定禁區,方能保障山林安全與國土永續。

 

苗栗縣環境保護協會陳祺忠表示,環境影響評估通過率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要求納入環評僅是保障民眾的知情權,以及光電開發造成的環境議題真的有被處理罷了,對於環境和人民來說是最卑微的要求。陳祺忠表示,試驗性光電計畫的目的是確認發電方式是否可行,並模擬各種情境下太陽能光電案場能否穩定發電20年,應該是小規模測試可行與否,但台灣屏東佳冬海上光電試驗計畫,卻是一個超大面積的試驗計畫,居然不用跑環評,政府還補助8600萬,簡直太離譜了!顯見環評給試驗計畫無上的授權完全不合理,因此二公頃以上光電場即應納入環評。陳祺忠表示,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是主要必須要保護的區位,不適合開發太陽光電,而第二級環境敏感區域則必須要納入環評,確立環境議題必須要到環評審查的原則。

 

監督施政聯盟研究員徐宛鈴表示,森林是萬物棲地,也保護水土、提供氧氣及降溫,是環境與土地的守護者,光電無法取代森林,但這幾年不論是花蓮鳳林1700公頃的毀林種電,還是屏東萬巒200公頃的毀林種電,都引起社會強烈反彈,而原條文竟將位於政府核定補助或獎勵實施造林之土地屬國有土地、公有土地、國營事業土地或公營事業土地,經能源主管機關同意者就可免環評,眾所皆知,能源主管機關目標只有發電量,此條文等同於毀林種電免環評,因此應刪除「經能源主管機關同意者」的霸王條款,一律納入環評,而針對保安林或位於都市計畫的保護區,也應比照風力發電設置在保安林的規定,光電設置於此應無條件納入環評。

徐宛鈴表示,無論光電場位在哪裡,一定規模以上勢必會對景觀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應新增規模十公頃以上案場應環評,又為避免業者透過分割土地規避環評,針對同地號、連續地號、相隔水圳馬路,只要距離500公尺以內面積應合併計算,達十公頃以上就得環評。

台灣護樹協會理事長張美惠表示,近年政府以「綠能轉型」為名,大量核准在山林、農地與水庫周邊設置光電板,導致森林遭砍、農地遭占、生態系統嚴重受損,以高雄大樹案為例,51 公頃陡峭山坡地遭業者砍伐樹木、削山填平後興建光電場,大雨後即發生大量土石流、距離村落僅百餘公尺,居民憂慮安全。張美惠強調,森林是水源的根、氣候的穩定器,也是野生動物的家,而農地則是糧食安全的基石,應禁止砍伐森林及農地轉作光電用地,若讓綠能建設凌駕於環境保育與糧食安全之上,台灣的永續發展將淪為空談。真正的綠能,應建立在節能、屋頂型光電與已開發地再利用的基礎上,而非對自然山林與耕地的再次剝奪,政府不應以「減碳」之名行「毀地」之實,制定明確法令,禁止在森林與農地設置光電設施,讓台灣的能源轉型回歸生態正義與土地倫理的原點。

這篇文章 【新聞稿】終結地面型光電亂象 應明訂禁建區、加嚴環評把關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北市醫師工會回應臺大醫院兒科徵才爭議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7 - 21:27

文/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陳亮甫

近期於社群媒體上關於台大醫院兒科招募值班醫師「時薪僅900元」的討論甚囂塵上,雖然官方迄今沒有正式說法,但綜合多方說法可歸結大致輪廓,此加護病房專責值班醫師值班費低於市場行情,雖然加上固定底薪與加給能夠達成月薪20多萬的水準,仍不為多數年輕醫師青睞。

過去主治醫師值班多是待命、處理臨時問題的樣態,而非現今所需的第一線照顧,工作內容如同住院醫師。加護病房裡的患者病情變化大,工作時間長;勞動密度高,且可能面臨來自家屬的壓力甚至醫療糾紛危機,其價值自然不同於過往待命性質的值班內容。

從本次的徵才風波我們大概可以歸結出幾項重點:

(一)過去加護病房值班工作仰賴資深專科、次專科醫師及住院醫師分擔,但近幾年來兒科住院醫師招收人數差,新血補給不足,現今兒童人數雖減少但大型醫學中心聚集全台灣急重罕症,有大量醫療需求要被承接,在現有值班人力緊繃下只得另外徵才。

(二)醫院核心照護工作吸引力不足已是眾所皆知的現況,主因多是工時長、醫療狀況複雜張力強,醫病關係嚴峻以及諸多行政庶務壓榨,同時基層開業甚至醫美市場積極向醫師招手,在此內外交迫之下台大醫院所能爭取到之月收入與待遇已不再有競爭力,縱使加上台大光環仍令年輕醫師卻步。

(三)兒童族群量體小、健保給付有限,倚靠治療患者所帶來健保收益達成收支平衡,在如今的照護體系下已為奢望,市場經濟恐讓兒童醫療成為夕陽產業。這意味著,要挽救兒科生態不僅是一科、一院的責任,而是國家與社會不計得失損益的投入。此次徵才風波反映後續有更多的功課需要關心醫療生態與國家下一代的我們思索。

這篇文章 【新聞稿】北市醫師工會回應臺大醫院兒科徵才爭議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伴盟攜手黃尚禾 期許人人都能自由做自己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6 - 03:01

文/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今(25)日為一年一度的臺灣同志遊行,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盟)走上街頭,捍衛跨性別者的性別自主權,並堅定要求內政部應立即「廢除強制手術」。聯盟也熱情邀請演員黃尚禾一同參與,聲援跨性別群體。

遊行前夕爆反跨爭議 伴盟:更要堅定捍衛跨性別

日前同志遊行主辦單位因工作人員在社群媒體發表反跨貼文,引發社群譁然。伴盟更堅定呼籲社會關注跨性別者的性別自主權,要求立即取消變更性別的強制手術規定,我們也正式用「廢除強制手術」取代過去通稱的「免術換證」。

黃尚禾分享紐約求學經驗 身體自主權不該剝奪

知名演員黃尚禾受邀加入伴盟隊伍,共同參與遊行。 黃尚禾分享道:「在紐約讀書與從事表演時,同志與跨性別權利自然存在,就像每個人都能自由做自己。但在台灣,這些權利仍必須特別爭取,尤其跨性別者更長期遭受噤聲和歧視。」他強調,身分證等證件只是協助理解一個人的工具,不應成為定義性別甚至剝奪身體自主權的藉口,「每個人都應擁有包含身分證與身體的自主權。」

面對國際排跨組織入侵台灣 伴盟高舉「反跨退散」

以排斥跨性別群體為主張的國際性LGB聯盟,去年已帶著旗幟出現在同志遊行,今年更高調宣布參加。該聯盟堅持以生理性別來定義性傾向,我們認為LGB聯盟的主張完全否定性別認同、無性戀的存在,更迫使雙性人必須削足適履,非常荒謬。因此,伴盟特別製作『反跨退散』標語和貼紙,提醒社會警覺此一全球反跨浪潮。唯有持續看見不同性別位置的多樣生命經驗,並認清壓迫根源在於「以生理性別為中心的性別二元體制」,社群才能團結互助。

伴盟號召志工數十人,隊伍沿路也邀請支持者加入「變更性別取消強制手術連署行動」,共同捍衛所有人的性別自主權。

這篇文章 【新聞稿】伴盟攜手黃尚禾 期許人人都能自由做自己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無懼風雨!近 15 萬人齊聚臺灣同志遊行 跨越標籤理解差異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6 - 02:55

文/社團法人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

連日濕冷的雨勢,無法阻擋彩虹的熱情!2025 年第 23 屆臺灣同志遊行「超.連結——跨越標籤,理解差異」今(25)日在臺北市政府前廣場盛大登場,儘管受天候不佳影響,現場仍有將近 15 萬參與者不畏風雨,以堅定的腳步為這場年度盛會增添絢爛色彩。

今年遊行於臺北市政府前廣場(市民廣場)集合出發,以南北 2 路線繞行東區後,回到起點。六色大隊共有將近 180 個團體報名,由眾多倡議不同議題的 NGO、多家性別友善企業、各國團體及辦事處、各政黨及所有參與的民眾共同組成,展現多元力量。

重申初心「遊行屬於每一個人」

主舞台由六位跨世代、跨領域的代表人物共同主持。集合出版社社長林寒玉(小玉)、同志諮詢熱線社工主任智偉、P!SCO 樂團跨性別吉他手 Rachel、網路創作者呱吉、嘻哈歌手芮鯊,以及變裝皇后女神下午茶,各自穿上代表性愛(紅)、力量(橙)、希望(黃)、自然(綠)、自由(藍)與藝術(紫)的服裝,向群眾傳達「LGBT+ 一個都不能少」的堅定信念。

遊行隊伍出發前,由近年首度登台的兒童表演團體「海洋家族」率先暖場,以明快節奏炒熱現場氣氛。海洋家族以「童年的笑聲,不該被標籤侷限;多元的愛,也值得被溫柔擁抱」為理念,演唱〈美人魚〉、〈我的家庭真可愛〉等原創「性平歌曲」,溫暖呼籲「多一份尊重,少一滴眼淚」。

理事長小白(戴佑勳)代表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感謝今天願意一起站上街頭加入遊行的朋友,讓這場遊行具有意義。同時,也為籌備過程中發生的爭議,讓部分朋友對遊行失望和受傷,表達誠摯的歉意,並再次強調——臺灣同志遊行應該是讓各種性多樣族群自在發聲的地方。從第一屆開始,臺灣同志遊行就和跨性別的朋友站在一起,「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未來更不會改變」。今年遊行主題是「超.連結——跨越標籤,理解差異」,希望真正的連結是在彼此的差異中,了解每一個人不同的生命經驗。

臺語樂團青虫 aoi 變裝獻唱 看見多元

第一場倡議短講率先由劇場編劇趙啟運上台,呼籲大眾警惕以單一「名詞」或「立場」取代一個人。隨後,跨性別交流社群「逆光小鎮」經營者梨珂分享跨性別社群的多元面貌與生活困境,並呼籲社會無需立即「理解」,但必須相信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性別的「自主權」。最後,非單性戀團體「Bi the Way・拜坊」代表 Woolf 直言同志社群內部對雙性戀、泛性戀的偏見,呼籲無論性傾向或性別,都應尊重每一個人的「自我認同」。

緊接著表演的樂團青虫 aoi 打扮成 BlackPink 造型登場,打破了性別刻板印象的穿搭,演唱三首歌〈春嬌佮春嬌〉、〈我毋是刁故意〉及〈媠花〉,期盼藉由歌曲支持到所有感到孤單的人。

彩虹光譜最深層籲:打破隱形偏見

第二階段倡議短講由芒草心慈善協會的怡安指出,社會對無家者的印象多停留在中高齡男性,但約佔 15% 的女性無家者更容易面臨性暴力與生理期資源缺乏等挑戰;接著「臺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副秘書長小齊表示當障礙與性別交織時,形成「弱勢中的弱勢」,呼籲社會認識到「障礙者也有 LGBTQ+ 的身分」,並強調「支持一位障礙者自立生活,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

最後,愛滋權促會代表葉小姐聚焦愛滋感染者在就醫時仍常遭拒診與歧視,這源於社會「對於愛滋的未知加深了恐懼」,呼籲真正的友善是讓每個診間都能自然地接住需要被照顧的人,要求社會落實「健康平權」。

彩虹大使鄭宜農 唱出理想關係

本屆遊行邀請歌手鄭宜農擔任彩虹大使。鄭宜農首先帶來台灣少見的女同志愛情題材劇集《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主題曲〈如果你也想起來〉,第二首歌帶來臺語歌〈牽我〉。雖然不是第一次參與臺灣同志遊行,但今年轉換為彩虹大使的身分,鄭宜農表示,在社群爆炸的時代,大家願意帶著對於世界的期盼,願意討論、聆聽來到這裡相聚,已經很棒了。最後,他祝福今天參加遊行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自在、安全與被包容。

【晚會新聞稿】

藝人與倡議團體攜手 創造平等超連結

隨著遊行隊伍回到主舞台, 2025 年臺灣同志遊行下半場正式展開。身兼主持人的歌手芮鯊開場,以兩首輕快的情歌〈如果明天就是末日〉、〈無名水果攤〉帶動現場氣氛;他感性表示「距離完全的平等可能有一段距離要走,但今天站在這裡就是最大的表態 。」

從軍隊改革到基層參政 穿梭多元話題宇宙

下半場首場倡議由《MIATALK》Podcast 的主持人,同時也是退伍軍官的 MIA,敲響國軍性別教育不足的警鐘,他沉痛指出:「連多元身分都無法接納的軍隊,要如何對抗外部瞬息萬變的攻擊?」緊接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彭渰雯喊話「推動女性參選里長」:台灣目前女性里長僅占19%,公開出櫃的里長更只有1人,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只要里長願意與長輩溝通性別平等,將能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示警,全球反人權勢力與論述正在擴張,如今年匈牙利的同志遊行被禁止,但現場仍成功號召 20 萬人上街,是成功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回到臺灣,邱伊翎呼籲保障女性終止妊娠的權利,並讓性別認同的法律程序不再以手術為門檻,「身體不應是政治角力的戰場,而應是政策保障的起點。」

創作歌手呂允接連演唱三首歌曲〈時區〉、〈到底為什麼我會暈成這樣〉及〈怎麼辦都是你啦〉,用溫柔歌聲鼓勵大家「隨著自己舒服的節奏同行,愛自己,別著急。不需要戴上面具,不需要趕著符合誰的期待。當你準備好,一定會有人支持你。」

臺日韓團隊攜手譜寫 與世界對話的公開信

「首爾酷兒文化節組織委員會」代表 Holic 分享,今年「韓國酷兒電影節」遭電影院以「接獲外部投訴」為由拒租場地,但實際上的原因則是「這是一場酷兒電影節」;儘管遭遇如此明顯的歧視,他們仍未放棄,讓電影節得以順利完成,「無論歧視與仇恨有多強大,我們都會繼續向彼此靠近。」接著「九州彩虹遊行」代表三浦暢久分享,日本至今尚未實現婚姻平權,對跨性別者的歧視也根深蒂固,因此能讓社會看見多元存在的同志遊行非常重要;今年九州彩虹遊行將於 11 月 1 日與 2 日在福岡舉行,誠摯邀請大家參與。

臺東縣同寮協會的麥麥感嘆,今年六月在臺東一對同志因擁抱而遭砸石頭攻擊,以及來自蘭嶼的小飛魚文化展演隊孩童身著傳統服飾,影片卻遭社群平臺以「兒少不宜」為由下架;麥麥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被公平對待,同寮絕對會跟大家站在一起。

楊舒雅以三首極具思考性的歌曲進行演出,首先演唱今年七月應臺南人權月策展而創作的新曲〈記憶說〉,呼籲聽眾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接著帶來初次公開重新編曲版本的〈華康少女體內份子〉,更驚喜加碼知名歌曲〈Rule 男 Freestyle〉。楊舒雅自曝,本來沒有要在遊行舞台上唱這首經典歌曲,但猶豫至最後一刻,仍決定在遊行現場帶來這首歌,把性別平等帶至這場極具意義的活動。

從恐同到認同 日常中的跨世代溝通

來自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老同小組的阿 sir,經歷過同性戀會被以違反社會善良風俗為由逮捕的戒嚴時期;如今同婚通過,阿 sir 已經開始面對年邁家人長照及自己漸漸老化等問題。面對超高齡社會,熱線持續宣導「你會老,我會老,關心要趁早」,希望彩虹長者在人生後半段不用再隱藏和假裝自己的性傾向。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翁麗淑強調,「全面性教育」以不遺漏任何一個人為核心精神;遊行前夕的風波,讓他深信這些「只鍛鍊我們流著淚,相互擁抱彼此撫慰」。性平協會挺跨性別權益,支持免術換證,每個人都不需要額外傷害身體作為代價去實踐自己的性別認同。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家庭小組的「櫃父母」陳媽媽分享「從恐同到認同」的過程:回憶起 10 年前孩子出櫃,他曾在臉書發文「我再也快樂不起來」;如今在孩子的勇氣與陪伴下,一起學習不活在社會的框架裡。育有兩位同志兒子的 Judy,則幽默地形容雖然「全軍覆沒」,但他用無條件的愛去接納,最後更帶領全場高喊「子女出櫃一下子,親子關係一輩子!」

壓軸由余佩真帶來臺語歌曲〈學〉、〈火大借過〉及〈甘吧爹ㄋㄟ〉,在活潑俏皮的曲調與歌詞中,余佩真鼓勵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可以為自己加油打氣。主持人最後呼籲,臺灣同志遊行不只是嘉年華,而是應該將驕傲與平等化為我們的日常。今天活動圓滿順利落幕,有賴於志工的協助、眾人的參與和各組織的支持。期待 2026 年與大家再相見。

這篇文章 【新聞稿】無懼風雨!近 15 萬人齊聚臺灣同志遊行 跨越標籤理解差異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2025第7屆台灣跨性別遊行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6 - 02:47

文/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今年的台灣跨性別遊行於10月24日晚上6點45分在二二八和平公園隆重舉行,主題為「跨越成見,照亮多元」,本次遊行吸引超過3500人上街同行,並有超過50個國內外性別及人權團體參加。

自2019年起,台灣跨性別遊行於今年已邁入第七屆,持續成為亞洲專注跨性別議題的重要活動。今年對全球跨性別族群尤其艱辛,美國取消多項LGBTQ+共融政策,英國最高法院判決結果對跨性別女性帶來挑戰等,讓跨性別族群在國際間再次成為攻擊目標。在台灣,針對跨性別社群的偏見與歧視依然潛藏於社會角落,從去年年底知名旅日作家被迫出櫃的事件,到今年初來自菲律賓的跨性別女性在台灣夜店遭受拒絕入場與歧視的案例,提醒我們跨性別者的處境仍需被看見與理解。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以下簡稱熱線)作為以LGBTQ+平權為使命的民間團體,希望繼續透過跨性別遊行,創造跨性別族群被看見的機會,藉此開啟社會對話。

儘管挑戰重重,熱線會跟著台灣的跨性別社群堅定前行,期待社會持續關注「證件性別變更門檻過高、取消強制性器官摘除手術」、「跨性別在教育、醫療、職場等場域的歧視與排除」等議題,共同推動制度與文化的改變,以改善台灣社會對於跨性別的歧視與不了解。

今年遊行主題「跨越成見,照亮多元」也呼應了社群內外的團結精神。熱線呼籲,LGBTQ+要並肩同行,唯有彼此理解與支持,方能抵抗保守勢力的分化,讓LGBTQ+平權運動在對話與行動中持續成長;並期望社會打破性別二分框架,照亮每一個不一樣的生命,攜手跨越成見、迎向多元共融的未來。

一、主持與表演嘉賓皆為跨性別及多元性別社群

今年遊行的特色包括全由跨性別及多元性別社群擔任主持與表演嘉賓,作為舞台主持人的哲志(Stella Ku)、橘子(Freya),以及遊行隊伍頭車的主持人孟孟(Joan Li)、飛帆(Fei fain),陣容豐富並活力。表演嘉賓特別邀請了那那大師(Nana Master)與女神下午茶(Diva Teatime),帶來精彩絕倫的演出,為現場注入熱力與驕傲。。

熱線邀請到2024年榮獲教育部師鐸獎的跨性別教師黃明真(Janet),三位跨性別居服員小太(Tai)、兔兔(mew)、芽芽(Aya)與熱線的芭樂(Bala)、湯姆(Tom),共同分享他們在教育現場、職場與醫療手術過程中的真實經驗與挑戰。

首先居服員小太表示,跨性別者與所有人一樣,努力工作、以專業與溫度照顧他人。「跨性別者不只是身份,更是實實在在站在第一線、照亮他人生命的人。」黃明真老師則以自身經驗,鼓勵跨性別者勇敢做自己,並提醒大家,跨性別者從來不孤單,總會有人在身旁陪伴,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與被尊重。志工芭樂分享了自身在手術過程中的辛苦與心情,反思手術對身體與心理造成的巨大影響,並提出若換證條件能更為多元,或許能減少跨性別者面臨的壓力與困境。最後,湯姆代表熱線強調,取消強制手術一直是熱線的堅定立場,同時也譴責網路上針對跨性別與順性別社群間的惡意、攻擊與分化言論。

二、國際與台灣性別人權團體齊聚

國際友團亦現身支持,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的LGBTQ+權益倡議者,帶來國際祝福,強調支持跨性別人權、自由與多元共融是全球共通的目標。台灣多個性別與人權團體齊聚現場,超過50個國內外性別及人權團體參與活動,表達對於跨性別社群及性別平等的支持(參與名單請見後面)。

其中,推動跨性別友善服務的兩個團體:勵馨基金會多重歧視性別暴力防治中心督導陳鶴勳(He Shiun Chen),以及跨性別醫學學會理事長陳敏嘉(Min Chia Chen),從實務經驗出發,分享如何在醫療與社會服務體系中推動跨性別友善政策。他們期望透過改善醫療照護與社會支持系統,讓跨性別者能獲得更完善的服務,同時促進社會對跨性別處境與資源使用狀況的理解,並進一步與政府對話,推動建立更友善的跨性別政策。

三、企業夥伴支持

今年的企業夥伴,除了台灣吉立亞醫藥(Gilead)、暴雪娛樂(Blizzard)、臺虎精釀啤酒(Taihu Brewing)、萬萬兩(ONE FOR WANT)等長期支持跨性別遊行的企業外,也迎來首次加入的LUSH,一同展現對多元共融的認同與承諾。在這樣的時刻,仍能看見這麼多企業選擇站出來支持,更顯得格外珍貴與有意義,如同企業夥伴之一的台灣吉立亞醫藥表示:「吉立亞醫藥長期倡議健康平權,今年第三度參與台灣跨性別遊行,以行動跨越偏見,擁抱每個人的無限可能。」我們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來自各界的夥伴共同響應,讓支持的力量匯聚,注入更多前行的能量。

四、二二八和平公園出發,象徵LGBTQ+並肩同行

今年遊行集合地點仍選在歷史意義深遠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此地自被稱為「新公園」時期起,便是台灣男同志的重要聚會場所,也是2003年第一屆台灣同志遊行的起點。今年,跨性別遊行再次從此啟程,象徵LGBTQ+社群自始至終不分彼此,並肩對抗保守勢力的分化與壓迫。

本次遊行從公園出發,沿衡陽街前進,途經成都路,再右轉至昆明街;接著再右轉,沿漢口街二段、一段行進,最終轉入懷寧街,返回二二八和平公園,完成象徵「回到社群原點、凝聚再出發」的路線。

期望LGBTQ+並肩同行,跨越性別、世代與身分的界線,共同推動跨越性別二分的框架,照亮多元的彼此。在全球性別平權遭遇挑戰的此刻,從新公園到跨性別遊行的現場,熱線持續以行動呼籲:LGBTQ+社群都曾走過黑暗,因此更要團結,照亮彼此,繼續向前。

出席團體名單(依報名順序):
Bi the Way‧拜坊
臺大城鄉所空間與性別末路狂花女性主義讀書會 X 空間規劃設計系所性騷擾零容忍工作小組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臺北市立大學性/別研究社
酷馬 MYQueer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社
台灣非二元酷兒浪子
社團法人台灣基地協會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新北市福中跨越性別框架的友善校園教師專業社群
東吳大學性別研究社
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
政大陸仁賈性別研究社
高雄同志大遊行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羅浮童軍人權興趣小組 Taiwan LGBTQ+ Scouts
中華民國童軍臺北市第410團 Scouts of China(Taiwan) Taipei City Troop 410
台灣性產業勞動者權益推動協會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跨青時刻
社團法人臺灣跨性別醫學學會
彩虹平權大平台
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紅樓部屋、桃園部屋、風城部屋、諸羅部屋)
真光福音教會
The T Project
Mamak檔—大馬旅台同志會
暴雪娛樂 Blizzard Entertainment
台大公衛
Trif Trans Bar / 翠芙的勸世酒吧
SEXYCLUB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手天使
臺師大性壇社
笨瓜秀
臺大醫院企業工會
G點電視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
暖暖蛇青少年共學圖
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PINKS(Korean Queer Feminist Media Group)
社團法人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情感教育協會
皮繩愉虐邦
GLance
東華花師多元文化教育碩博班
淑女俱樂部
山城性/別關注組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台大勞工社
台師大人文學社
政大種子社
捍衛全台學權行動

活動流程:

時間 流程 備註 18:00 媒體接待 接待地點為面對舞台舞台右手邊帳篷媒體區。 18:45 起點舞台表演及短講 議題短講:跨性別居服員小太(Tai)、兔兔(mew)、芽芽(Aya)

表演嘉賓:那那大師(Nana Master)

議題短講:黃明真(Janet)老師

議題短講:芭樂(Bala)、劉宇霆(Tom) 19:20 遊行隊伍出發   20:40 終點舞台表演及短講 團體發言:臺灣跨性別醫學學會理事長陳敏嘉(Min Chia Chen)

團體發言:勵馨基金會多重歧視性別暴力防治中心督導陳鶴勳(He Shiun Chen)

團體發言: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跨性別服務

表演嘉賓:女神下午茶(Diva Teatime) 21:30 舞台活動結束  

這篇文章 【新聞稿】2025第7屆台灣跨性別遊行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不畏反跨勢力 第7屆跨性別遊行千人相挺、呼籲開啟對話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5 - 02:24

圖: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標語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同志諮詢熱線10月24日晚間舉辦第7屆跨性別遊行,主題為「跨越成見,照亮多元」。上千人集結在二二八公園,遊行風雨無阻,繞行西門町商圈,多國團體及遊客也共襄盛舉。主辦邀請網紅「那那大師」及「女神下午茶」作為表演嘉賓,現場參與民眾一同歌舞。

今年「臺灣同志遊行」前夕發生主辦單位「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公關主任在Threads帳號公開發表「反對代孕、反對免術換證、反對心理性別認同」等言論,引發社群廣泛討論。遊行總召之一的彭治鏐提到,這樣的行為也讓很多同志運動者感到震驚且悲痛。

彭治鏐認為支持跨性別的人必須要更團結,誠如今年跨性別遊行主題「跨越成見,照亮多元」不僅是一句口號,是跨性別族群在面對現在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包括台灣,被社群分眾分化彼此的黑暗時刻,能讓跨性別者在黑暗中前行的一句話。他呼籲大家行有餘力的話,一起走25日的同志大遊行,讓大家看見LGBTQ+的社群。

獲得2024年師鐸獎的跨性別教師黃明真,過去曾因跨性別身分遭受職場霸凌。他溫馨向跨性別族群喊話:「大家聚集在一起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所有在掙扎、還在尋找勇氣的人。跨性別的身分從來就不是孤單的,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彼此的陪伴,每次的呼喊都有無數的回應。」

舞台主持人哲志(右)、橘子(左)及網紅那那大師(中)與參與民眾合照。

獲得2024年師鐸獎的跨性別教師黃明真


對抗父權體制的人 都應跟跨性別站在一起

「我沒有認同自己是跨性別,但不是跨性別,也應該要跟跨性別站在一起。」同志諮詢熱線北部辦公室跨性別工作小組工作人員奧莉薇表示,順性別者經常說要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跟性別框架,然而跨性別者在對抗的就是同一套限制所有人的性別規範,且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日常生活中只是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上符合自己性別認同的廁所,這些對多數人再自然不過、稀鬆平常的事情,對跨性別者來說卻充滿阻力,尤其是出示證件,必定遭受更多麻煩。

奧莉薇說,同志運動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自在的做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對抗的都是「父權體制」及「異性戀霸權」。「我們在對抗的是同一件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順性別、LGB都應該要跟跨性別站在一起。」非跨性者支持跨性別運動不是為了幫誰發聲,而是為了共同的解放,如果還有人被排除、被壓迫,就沒有人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許多不同領域的跨性別現身為彼此打氣,居服員小太表示,跨性別與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一樣,努力生活工作,在各領域發光發熱,許多擔任居服員的跨性別者,有人在家照顧失能者,有人在醫院機構陪伴長輩,也有人醫院住院病房工作,每天面對不同科別的病人,專業與熱情一點也不比別人少。

跨性別工作者用自己的經歷理解他人的痛,面對反對跨性別的勢力,他認為光是活著、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對那些討厭我們的人來說,就是最有力的反擊」,他強調當跨性別活得越自在、越自信,就越有力量改變這個世界。「我們不只一個身分,我們是站在第一線的工作者。」

同運先驅祁家威


跨性別族群除了述說艱困 更要陪伴彼此、團結走遊行

剛在今年7月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女芭樂,說明宛如「從地獄爬回來」術後經驗,反對強迫手術才能換證。芭樂表示,出社會後打扮成女性樣貌,但是在使用證件上經常遇到困難,每次有警察要求出示證件都會問「是本人嗎」。

芭樂去年下定決心動變性手術後,為了存手術費約65萬,早上上班、晚上跑外送,六日也工作,當時身體過勞出狀況;成功手術後,痛苦才剛開始,因為父母不支持,需要安排友人協助照護,手術完還有額外開銷及費用,手術期間留職停薪也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

芭樂說到術後最痛苦的是性器官擴張過程,撐開傷口再讓其癒合,必須每天每5小時擴張一次、一次1.5小時,又因為傷口腫脹,當時痛到難以入睡,陷入嚴重憂鬱。也曾遇過一次上廁所時,不小心勾到傷口縫線,當時流了很多血,讓人驚慌不已。他反思,術後好不容易可以換證,當下非常的高興,但仍不禁反思,跨性別族群得努力存錢、讓身體受到許多折磨,也要耗費一段時間,就是為了證件上的性別欄,「手術才能換證」絕對不合理。

同志諮詢熱線南部辦公室跨性別工作小組工作人員湯姆則提到,各國在討論免術換證的過程中,仍有很多方式可以證明,例如社工師的家庭會談、心理師的會談、司法院法官的判決以及台灣目前的規定:精神科醫生兩張證明、賀爾蒙證明等,可見放寬性別變更程序,有很多選擇跟對話的可能。但他也知道「免術換證」造成社會紛擾,連自己也有立場上的困惑跟猶豫,但這就是對話,更改制度需要長時間社會溝通,才有可能成功。

湯姆說,熱線教育小組前往學校演講時會講到跨性別議題,熱線辦青少年聚會時,來的也不只是同志,會有許多跨性別青少年參與,以及做家庭工作時,除了同性戀的父母會來到熱線求助以外,這一兩年也收到非常多跨性別的父母的求助,近年也持續在北、中、南跟第一線醫療人員和教育人員宣導、認識跨性別的重要性。

湯姆強調,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所做的同志運動,一直都是包含跨性別族群,針對國際保守勢力團體,嘗試分化LGB與跨性別的族群,大家應謹慎面對挑戰。

這篇文章 不畏反跨勢力 第7屆跨性別遊行千人相挺、呼籲開啟對話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回應長榮航空調查報告:請長榮航空不要再拖延制度檢討 面對空服員訴求,比公關處理更重要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4 - 21:05

文/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長榮航空的空服員只要請假就會面臨多重懲罰,包含病假、特別休假和天災假等假別,都會被扣考績和禁選班、調班等各項不利處分,如果請假剛好適逢國定假日,更會加重懲罰,這也是孫姓空服員生前面臨的痛苦之一。但長榮航空的調查報告中,對孫姓空服員抱病上班、不敢請假的結構性壓力,隻字未提,等於迴避檢討PUA空服員的職場環境和企業文化,和空服員的期望仍有相當距離。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主張,包含病假、特別休假和天災假等假別,都不應該被扣考績和其他權益,才能確保個別員工依法請假能有基本保障,但長榮航空調查報告仍僅模糊回應,年底會調整考評制度,增加病假的裕度,卻對其他假別是否也有保障、其他不利處分是否會相應取消,完全沒有回應。

長榮航空的考績年度是從11月1日起算,結算至隔年10月31日,亦即114年度考績已即將結算,115年度考績標準往例也都是在11月公佈,才能讓空服員有所依循。長榮航空推拖到年底才調整,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認為長榮航空只是拖延時間、做公關處理,等風頭過了,就會繼續對空服員維持高壓管理。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主張,請長榮航空立即和本會協商,正面回應空服員,是否請病假、特別休假和天災假,都不會影響考績,也不會影響選班、調班等其他權益。

最後,長榮航空在經過連日嚴重的公關危機後,終於發佈完整的新聞稿,但仍然沒有對空服員發過任何一封慰問信,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須強調,長榮航空如果要修補社會形象,應該從善待空服員、面對被你們傷害的空服員開始,而不是公關處理。

補充說明:

長榮航空在調查報告指出,會增加缺員津貼減輕請假空服員的歉意,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回應:應該道歉的是公司,而非請假的空服員,長榮航空這種說法,代表長榮航空沒有檢討,仍然認為請假不合理。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強調,應該從源頭解決,改善空服員不敢請假的制度,避免抱病上班,才不會發生空服員在機上生病不適導致缺員的情況。

這篇文章 【聲明】回應長榮航空調查報告:請長榮航空不要再拖延制度檢討 面對空服員訴求,比公關處理更重要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回應長榮航空調查報告:請長榮航空不要再拖延制度檢討 面對空服員訴求,比公關處理更重要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5, October 24 - 21:04

文/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長榮航空的空服員只要請假就會面臨多重懲罰,包含病假、特別休假和天災假等假別,都會被扣考績和禁選班、調班等各項不利處分,如果請假剛好適逢國定假日,更會加重懲罰,這也是孫姓空服員生前面臨的痛苦之一。但長榮航空的調查報告中,對孫姓空服員抱病上班、不敢請假的結構性壓力,隻字未提,等於迴避檢討PUA空服員的職場環境和企業文化,和空服員的期望仍有相當距離。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主張,包含病假、特別休假和天災假等假別,都不應該被扣考績和其他權益,才能確保個別員工依法請假能有基本保障,但長榮航空調查報告仍僅模糊回應,年底會調整考評制度,增加病假的裕度,卻對其他假別是否也有保障、其他不利處分是否會相應取消,完全沒有回應。

長榮航空的考績年度是從11月1日起算,結算至隔年10月31日,亦即114年度考績已即將結算,115年度考績標準往例也都是在11月公佈,才能讓空服員有所依循。長榮航空推拖到年底才調整,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認為長榮航空只是拖延時間、做公關處理,等風頭過了,就會繼續對空服員維持高壓管理。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主張,請長榮航空立即和本會協商,正面回應空服員,是否請病假、特別休假和天災假,都不會影響考績,也不會影響選班、調班等其他權益。

最後,長榮航空在經過連日嚴重的公關危機後,終於發佈完整的新聞稿,但仍然沒有對空服員發過任何一封慰問信,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須強調,長榮航空如果要修補社會形象,應該從善待空服員、面對被你們傷害的空服員開始,而不是公關處理。

補充說明:

長榮航空在調查報告指出,會增加缺員津貼減輕請假空服員的歉意,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回應:應該道歉的是公司,而非請假的空服員,長榮航空這種說法,代表長榮航空沒有檢討,仍然認為請假不合理。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強調,應該從源頭解決,改善空服員不敢請假的制度,避免抱病上班,才不會發生空服員在機上生病不適導致缺員的情況。

這篇文章 【聲明】回應長榮航空調查報告:請長榮航空不要再拖延制度檢討 面對空服員訴求,比公關處理更重要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