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RSS feed
紀錄、捍衛、行動
已更新: 2 小時 48 分鐘 前

【新聞稿】驅逐舊黨國親中政黨,恢復國會合議民主 經民連支持罷免三行動

2025, February 11 - 18:41

文/經濟民主連合

對親中傅崐萁集團充滿怒火的台灣各地自主公民,已經在昨 (2/10)日及上周一(2/3日)對三十一位中國國民黨籍區域立委向中選會提出罷免提議。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於今 (2/11)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說明全力支持罷免運動的三項理由,並說明經民連支持各地罷免行動的具體三行動,包括:

1.製作濫權立委推動民主倒退法案與亂台法案參考文宣,
2.在三十一位中國國民黨籍被罷免人各選區至少舉辦一場究責會,
3.成立妨害罷免申訴中心,籌組經民連義務律師團,必要時以經民連名義提出告發、檢舉。

賴中強:經民連全力支持罷免運動的三項理由

經濟民主連合日前舉行全體幹部會議,邀請全體理監事、學術委員、智庫顧問、台灣公民陣線執委及工作人員出席,通過<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全力支持罷免運動綱領>。智庫召集人賴中強指出,運動綱領列舉了三項支持罷免運動的理由。

第一:「罷免運動的最終目的,並非藍綠對決,而是驅逐舊黨國親中政黨,恢復國會合議民主。」第二:「罷免運動的成敗,不應只是計算透過罷免投票拉下幾席濫權立委,還應進一步連結 2026 與 2028 落選運動,讓濫權立委在縣市長選舉落選,讓濫權立委的樁腳議員、鄉鎮市長落選,讓更多濫權立委落選。」第三:要徹底擊垮中國國民黨此一舊黨國親中勢力,完成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

「上世紀九零年代以來,台灣民主化與舊黨國勢力共容、分期付款、過度妥協的柔性路徑,讓中國國民黨舊黨國勢力續存。而 2000 年李登輝被逐出中國國民黨,2005 年連胡公報後,作為舊黨國遺緒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結合,成為中共所謂『愛國統一力量』,更是當前台灣民主的最大威脅。經濟民主連合應與各地自主公民積極合作,共同推進..徹底擊垮中國國民黨此一舊黨國親中勢力,完成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

賴中強強調,台灣公民絕對不是因為選舉「不服輸」而推動罷免。台灣公民推動罷免,是因為親中傅崐萁集團曲解大選民意、濫用權力,超越民主國家國會監督制衡政府的目的,大肆推動癱瘓政府人事、掏空國家財政、搶奪民選政府行政權、癱瘓憲法法庭、剝奪人民罷免權、亂刪政府預算讓國家停擺的各項荒謬法案。

台灣公民推動罷免,是因為在傅黃體制(父皇體制)下的本屆國會,親中傅崐萁集團與黃國昌的扭曲復仇心態結合,操控所有議事程序,立法院已不再是合議制,不再存有正反意見討論的空間,國會已不再具有「少數黨提案可以被討論,多數黨提案可以在合理期間被檢驗」的議事功能。

這一年來,少數黨提案被程委會或一讀封殺,根本沒有被討論的機會;多數黨提案,委員會審查變成「全案保留送院會」;朝野協商進化為「過水式協商」,再進化到「不必協商」;院會辯論先進化為「三分鐘後停止討論進」,再進化到所有預算審查提案表決前完全不討論」;加上「表決前一刻送達的熱騰騰影印紙再修正動議」,國會合議制已被慛殘到蕩然無存。

柏諺:製作濫權立委推動民主倒退法案與亂台法案參考文宣

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智庫研究員陳柏諺表示:經民連智庫國會觀察中心從去年第一會期開始,就持續記錄本屆立委在推動民主倒退與亂台法案的言行,包括:1.刑法增訂藐視國會罪、2.立法院職權行使法、3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核電延役)、4. 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5.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6.衛星廣播電視法、7.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8.不當黨產條例、9.花東快條例、10.環島高條例、11.國道六貫穿中央山脈條例、12.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9條(禁限制水域協商)、12.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中配六改四)、13.國家安全戰略法、14.憲法訴訟法、15.離島建設條例、16.財政收支劃分法、17.老人福利法(免繳健保費)、18.警察人員人事條例、19.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20.中央政府總預算。

經民連正在製作參考文宣,要向國人說明這些民主倒退與亂台法案對台灣的危害,哪些立委是提案或連署人,哪些立委在委員會護航,哪些立委在院會支持這些法案。參考文宣的形式,包括圖、文、影音、懶人包,歡迎各地罷免團體取用。

羅宜:二階段究責會,追究濫權立委政治責任

台灣公民陣線執委羅宜表示:去年六月青鳥行動告一段落時,我們曾經提出「全國八區,督藍委」的行動承諾。去年十二月以來,我們兌現承諾,分別舉辦了「冬季青鳥在台北、新北、桃園、台中、竹苗、花東」六場濫權立委究責會。接下來,我們還會在二月二十二日舉行「春季青鳥在雲林,雲彰濫權立委究責會」,在二月二十三日舉行「春季青鳥在內地,南投濫權立委究責會」。前者的究責對象是雲林張家班的丁學忠、許宇甄、張嘉郡、韓國瑜以及要選縣長的彰化立委謝衣鳯;後者的究責對象,是兩位南投立委,台灣國防殺手馬文君與中國國民黨不當黨產貴人游顥。

羅宜表示:辦完這八場,縣市層級的究責會就告一段落。接下來,三月分開始,我們會到四十一個藍營立委的個別選區,舉辦個別立委究責會,要讓選區選民知道,選區立委在立法院做了什麼禍國殃民的事,推動了哪些民主倒退與亂台法案。四十一場的舉辦順序,會優先在第一階段已提議罷免的三十一位藍營立委選區舉行。這三十一場個別立委究責會,台灣公民陣線都將與各地罷免團體保持聯繫、尋求合作。

陳曉煒:地方政府查水表,申訴機制捍衛公民罷免權

南崁多加教會主任牧師陳曉煒表示: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在花蓮、淡水、桃園都發生地方政府「查水表」或妨礙罷免提議的情形。在桃園觀音,警察兩度前往連署站點關切。更離譜的是:桃園市長張善政身兼桃園市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本應維持行政中立,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辦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各級選舉委員會之委員、監察人員、職員、鄉(鎮、市、區)公所辦理選舉事務人員,於選舉公告發布或收到罷免案提議後,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公開演講或署名推薦為候選人宣傳或支持、反對罷免案。

二、為候選人或支持、反對罷免案站台或亮相造勢。

三、召開記者會或接受媒體採訪時為候選人或支持、反對罷免案宣傳。」

詎料,桃園六區立委罷免二月三日上午向中選會提議後,桃園市長張善政不僅在當天受訪表示「千萬不能罷免6名立委,罷免以後找不到更好的」,甚且於二月七日出席「歡樂春酒桃園隊報告」晚會,為被罷免人站台造勢。顯已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辦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依同法第一百一十條第一項規定應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此外,《公職人員選舉罷免辦法》第九十八條規定「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為下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二、妨害他人為罷免案之提議、連署或使他人為罷免案之提議、連署。前項之未遂犯罰之。」就前開法律規定,應設法建立更具實效性的權利救濟管道。

最後,賴中強表示,經民連將於罷免運動期間設置「妨害罷免申訴中心」,並籌組「經民連義務律師團」,必要時以經民連名義提出告發、檢舉。並且,就方才陳曉煒牧師所指出張善政違反選罷法的行為,經民連「妨害罷免申訴中心」也已正式收受其申訴,我們將向中選會檢舉該違法行為,並要求開罰,日後,我們會再向監察院舉發,要求監察院彈劾張善政。

這篇文章 【新聞稿】驅逐舊黨國親中政黨,恢復國會合議民主 經民連支持罷免三行動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台鐵高雄機廠都市計畫恐違法又毀林,呼籲內政部依法停止計畫、讓環評先行

2025, February 11 - 18:37

文/森林城市協會

50年歷史的台鐵高雄機廠,位處鳳山、苓雅、前鎮區交界,占地32公頃,內有9公頃以上的森林,上千棵大樹,有豐富的廠區文史,但高市府卻要透過都市計畫變更,破壞這片樹林與文史,我們主張,這裡至少能保留一半約17公頃的面積,做為森林公園或文史園區,另一半的土地依然可以規劃開發,如同小港森林公園、衛武營都會公園、五甲公園,都是綠地與開發共好的範例。

本案超過4000人、50團體的連署請願,10位里長民調支持,希望催生森林公園,高市府卻不接受,依然推動毀森林與文史的都市計畫,近千棵30年大樹被工程犧牲,2025/2/11上午9:30於台北內政部國土署都市計畫委員會大會做最終審查,眾多連署人和團體在國土署門口,以「高市府斧頭幫」和「台鐵綠殺手」共同砍樹的行動劇,諷刺本開發案不重視都市森林與綠地保存。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表示:「依照環評法【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 27 條,拆除重建之舊市區更新,申請更新面積二十公頃以上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若以市地重劃或區段徵收取得土地者,應於都市計畫之細部計畫核定前通過環境影響評估。

而台鐵高雄機廠都市計畫變更面積超過20公頃,同時也是拆除重建之舊市區更新、採取市地重劃開發,故依上述法條應該要先通過環評,才能進行與核定都市計畫的細部計畫。

本案未做環評,就欲闖關核定,恐有違法疑慮,故在此呼籲內政部長劉世芳與國土署都市計畫委員會,在依法完備環評程序前,不應違法通過核定都市計畫,應待環評通過才能重新啟動都市計畫變更與核定。若環評要求與都市計畫相違,都市計畫也等同作廢,不能違法核定實施。

若公務員在明知違背法令的情況之下,強硬通過核定本案,將替本案規劃顧問公司-中興工程,免去大量計畫因環評結果而反覆修正執行的成本,甚至可能因此免去違約、罰金等相關契約責任,令中興工程獲得不法利益,恐已屬刑法圖利罪之範疇。」

高雄愛樹人的顧問 粘麗玉表示:「本開發案近千棵大樹被消滅,這些難得的都市森林,是花了30-50年才長大,你大手一揮就破壞,非常不應該,既有的森林應劃做公園用地,原地保留下來。高雄市是工業汙染嚴重的城市,但鳳山區綠地連都市計畫法45條要求的10%都不到,僅有5.31%,還要增加116公頃綠地,才能補足法定的10%,可見本區域綠地嚴重不足,我認為32公頃的土地若能都保留劃設公園綠地,為因應極端氣候並須有防災規劃,對市民才是最好的。」

居住在台鐵高雄機廠旁的瑞誠里里長林雪娥,也殷切希望本案能保留整片的大公園,將森林保留下來,就像衛武營一樣。其對上千棵樹將面臨開發破壞,感到非常不捨,希望高市府能留綠地、森林給下一代,給市民良好的運動休閒空間。

◎發言者:莊傑任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高雄愛樹人顧問 粘麗玉、瑞誠里里長林雪娥。

這篇文章 【新聞稿】台鐵高雄機廠都市計畫恐違法又毀林,呼籲內政部依法停止計畫、讓環評先行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呼籲政府建立保母「調薪機制+違規記點退場機制」

2025, February 11 - 18:23

文/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

居家托育登記制上路十周年
保母調薪慢又少,新人進不來;管理缺乏退場機制,地雷保母出不去
呼籲政府建立「調薪機制+違規記點退場機制」
招募專業人才,穩定托育品質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拿出2024年IMD世界競爭力排行,前十名國家中,以保母作為主要托育服務措施的國家有:丹麥、愛爾蘭、瑞典、台灣、挪威,愛爾蘭這幾年在排行中竄起,起因於國家提供好的法規、土地等,吸引高科技設廠與就業者。

為了支持家庭雙薪育兒,愛爾蘭更向丹麥取經,發布「國家保母托育行動計畫2021-2028年」建置完善的托育服務。他提醒,台灣同為高科技供應鏈的關鍵,但居家托育卻面臨家長不信任、工作者低薪的問題。他呼籲,政府應提升居家托育制度,替保母調薪、讓違規累犯保母退場,期待國家利用資源,回應社會對於居家托育服務的需求,而不是只發錢了事。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直指,保母不只低薪,更有調薪慢、加薪少的問題,中央未規範托育費用調整的「頻率」及「公式」,盤點縣市狀況,近6年來,3成縣市調薪2次、6成縣市調1次;調薪幅最高2000元、8成縣市只調1,000元或千元以下。調薪亂象如:新竹市直接參採其他縣市最小的調幅比例;嘉義縣僅考量家庭可支配所得,4年來調漲100元;屏東縣考量物價、家庭可支配所得皆提高,可調費,但又決議不調。

對此,他呼籲衛福部,應明確規範托育費用調整頻率與公式的行政規則,公式更應納入保母薪資合理性、自營作業者需承擔部分成本等因素。且應即刻要求各縣市在不超過家庭可支配所得4%的前提下,調整托育費用,還給保母合理的薪資待遇。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組長李庭欣說明,居家托育管理制度上路十年,卻無法有效管理「大錯不犯,但違規累犯」的保母,例如:保母於托育期間外出購物、讓嬰兒趴睡、提供不安全的睡眠空間等,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僅能要求保母限期改善,改善後不會留下違規紀錄,但恐危及幼兒安全。再者「少數違規累犯保母」跟「多數認真負責的保母」同樣可托育,缺乏鑑別度,對敬業的保母相當不公平。

對此,他呼籲政府參考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設立「違規計點退場機制」違規行為依風險程度記1至3點,累積達一定點數,地方政府有權禁止新收托,並公告給家長,若保母於一段時間內,兩度禁止新收托,則廢止登記證,予以退場。

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提及,國際勞工組織《有家庭責任之勞工公約》強調勞工的家庭責任不該成為工作阻礙,國家應發展兒童照顧服務支持勞工就業,居家保母的收托時間與服務彈性靈活,正是政府支持多代女性就業的重要基礎建設。據托盟調查,全台各縣市全職保母月收入介於26,000元至38,000元,近九成縣市保母的收入不足以養家,低薪之外,更缺乏統一的托育費用調整機制,導致保母加薪少、頻率慢,縣市落差明顯。

他說明,近期世界尊嚴勞動日,分別強調薪資正義、促進加薪,2024年上路的《最低工資法》重要精神之一也為「調整機制明確化」,對此,他呼籲,政府應建立合理的托育費用調整機制,明定調整頻率與計算方式,確保保母勞動尊嚴,讓托育成為具價值與尊嚴的職業選擇,吸引人才投入。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監事謝國清分享,當家長看到兒虐新聞後,往往憂心能不能找到合適的保母,他相信家長都會贊成「違規記點退場機制」,提升托育安全,安心送托。再來,家長同樣也會支持建立合理的保母薪資標準及調薪機制,免去擔心給太多給太少,甚至會影響保母與家長的關係。他相信,托育制度建置完善,保母薪資合理,保母會更願意工作。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楊秀彥分享,他很佩服非常多優質的托育人員撐起廣大的育兒家庭,他曾是第一線的幼托工作者,但不敢從事居家托育工作,非典型的自營作業模式,有較大的自由度,卻要承擔更多責任與風險,更要具備無縫接軌收托的本事,否則空窗期將對家庭經濟造成重大衝擊,甚至有做越久賺越少的窘境,造成專業人才流失嚴重。身為第一線工作人員組織,他期待政府建置完善的管理機制,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的訪視輔導以陪伴、支持為首,進行合理的管理督導規劃,大家共同將權利與義務共存,創造多贏、永續發展的居家托育服務。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分析,以前的孩子四、五歲才送托,以至於幼教制度較早建立;近年來,幼兒送托的年齡快速下降,年幼孩子越需要密集照顧,托育人員跟家長也需密集溝通,維持互信合作,收入足夠是穩定專業托育人力的關鍵。但很可惜,對照公共化幼兒園老師有全國一致的給薪與調薪規範,但照顧年齡更小的保母,收入不但沒有一致性規範,連調整機制都一國多制。

對此,他呼籲衛福部應積極做保母的後盾,建立全國保母費用調整一致的做法。再者,他強調,居家保母照顧的孩子絕大多數未滿3歲,有必要設立「違規計點退場機制」將屢犯不改、恐釀大錯者退場,目前列出的違規樣態最基礎且不能妥協,他希望保母的專業被看見、被家長信任,支持家長安心送托,才能達到總統設定3歲以下送托率達36%的目標。

這篇文章 【新聞稿】呼籲政府建立保母「調薪機制+違規記點退場機制」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08集|有沒有一個不淘汰人的社會? 當「高材生」遇見《街頭流離者》

2025, February 9 - 21:16

文 / 黃苡甄

台大社工系畢業的楊小豌是位助人工作者,經常穿梭於社會與少數族群之間。每當她與少數族群接觸,總能深刻感受他們的情緒與困境,與個案產生共鳴的同時,也在這段旅程中不斷成長。

在《街頭流離者》書中,她分享了與無家者互動的點滴,希望藉由具體行動與真實故事,種下一顆改變的種子,促進社會對話,讓理解逐漸萌芽、堆疊,讓社會更深入認識助人工作者的角色與少數群體的處境。

打破老窮無家者印象 無家者露宿街頭的實際原因

大眾對無家者的印象多停留在年長且貧困的族群。實際上,許多年輕人也面臨無家可歸的處境。許多人或許會疑惑,為何這些年輕人不去工作,而是流浪街頭?他們自身又如何看待這種生活?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楊小豌分享,無家者的組成與背景各有差異,年輕人的流離歷往往與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有些人可能在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早早便須獨立謀生。他們的生活充滿波折,當遭遇經濟困難或無法找到棲身之處時,可能只能選擇露宿街頭。這些人的處境並非單純因為「不努力」,而是與社會結構、資源分配密切相關。另一些長期露宿的年輕無家者,可能是性別少數群體或具有身心障礙,家庭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從小習慣依賴社會補助,缺乏足夠的教育資源與就業規劃,使他們更難脫離流浪的生活。此外,某些年輕人甚至因為家庭的管控與壓抑,選擇露宿作為逃離原生家庭的方式,反而希望藉此爭取自主生活的可能性。

楊小豌提到,接觸年輕無家者的過程中,引發許多自我反思。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某種社會特權,例如良好的教育環境、較佳的表達能力。這些資源並非全然來自個人的努力,而是受到家庭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與其單純將無家者的困境歸咎於個人選擇,不如進一步思考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個體的發展機會。

更值得關注的是,無家者的議題並不僅限於年輕男性,還包括女性無家者群體,她們的經歷往往更加隱形,卻同樣值得探討。

女性無家者的生存法則

女性無家者的街頭生活,往往面臨更高的風險,因此發展出不同的生存策略來保護自己。楊小豌說,部分女性無家者透過改變外貌,例如:剃平頭、穿著較中性的衣物,甚至使用多條皮帶來增加衣物的安全性,使自己看起來較為陽剛、難以親近,減少露宿在街頭時潛在的騷擾或攻擊,這種刻意營造出的距離感,讓她們不會輕易被「找麻煩」。另一部分女性則選擇依附於特定的男性,換取物資或提升自身的安全感。有些女性會在伴侶入獄後,迅速與其他男性建立關係,確保自己在街頭的基本生存條件。雖然這種方式可能受到外界的「誤解」,但在艱難的生活環境中,這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生存策略。

此外,長期處於不安與高度警戒的狀態,也會對女性無家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由於夜間街頭的不安全性,許多女性選擇待在便利商店內,導致長期失眠、身體疲勞,甚至出現焦慮與神經質的傾向。有些女性在街頭生活久了,變得更加敏感,甚至會對他人無意間的碰觸產生強烈的防備心理,進一步影響她們的社交能力與心理狀態。

在這樣的困境下,部分社會組織如慈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提供服務給需要庇護的女性,幫助她們找到更穩定的生活空間。此外,除了實際露宿街頭的女性無家者外,還有許多「類遊民」的存在,楊小豌說,疫情之後,「類遊民」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例如即將面臨驅逐的高齡者、暫時借宿朋友家但無法長久安身的女性等。

女性無家者的困境往往比男性更為隱形,因為在真正流落街頭前,她們往往會選擇其他替代方案,如投靠男性友人、住進原生家庭的親屬家中。然而,這樣的選擇並不一定能帶來真正的安全,部分女性甚至在這些環境中遭受性暴力或肢體侵害,陷入「有屋簷但面對暴力」與「露宿街頭但風險未知」的兩難處境。

為何無家者通常有不穩定的身心狀況 社會如何協助他們?

無家者群體中有相當比例的人面臨精神健康問題,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部分無家者可能因精神疾病導致生活更加困難,甚至可能讓社會大眾產生誤解或恐懼,擔心他們具有攻擊性。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一些無家者的精神健康問題可能與過去的生活經歷相關。楊小豌說,部分年輕的無家者曾因毒品問題進出監獄,在離開原有的社會支持系統後,回到街頭時又容易與過去的毒品相關人脈「重逢」。長期使用毒品可能對大腦造成永久性損傷,使得這些人難以維持穩定的治療與用藥習慣。此外,經濟困境也使得部分無家者優先選擇購買菸酒緩解短期不適,而非醫療照護上。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台北市社會局與「街頭家醫計畫」提供的就診補助單,幫助無家者獲得精神科診療。然而,診療過程中也存在許多挑戰,例如長時間候診可能加劇無家者的焦慮,或是藥物管理困難等問題,部分無家者甚至可能轉賣藥物以換取現金。楊小豌說:「陪伴真的就是能不能穩定他的身心狀況的第一步,就是我要怎麼讓他跟我有信任關係。」這些問題使得助人工作者在提供協助時,必須與無家者建立信任關係,並持續關注他們的狀況,確保醫療資源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除了無家者,一些曾服刑多年、刑滿出獄的人也面臨社會適應困難。這些人可能因過去的犯罪紀錄在求職時遇到困難,而再次陷入「非法活動」的循環。社會貼在前科者身上的標籤,使得他們即使有悔改與回饋社會的意願,仍難以獲得信任與機會,顯示出社會安全網的不足與結構性的挑戰。

楊小豌說明,「社會復歸」的過程中,他們往往面臨多重困境,包括經濟壓力、精神健康問題、社會歧視等。不過還是有人希望改變自身處境,努力向上發展。她說:「其實人是會改變的。其實人是會有渴望,也是能夠學習,渴望有對於自己感到愧疚的人能夠有所補償,然後對社會他能夠有所回饋。」

命運的枷鎖 尋覓希望之光

經濟的限制不僅影響個人,也決定了他們的社交圈與資訊來源。例如,當一個人的朋友圈普遍面臨經濟壓力時,彼此之間的討論焦點多半圍繞在生存問題上而非長遠規劃。因此,當社會對這些群體產生質疑,認為他們為何不做出更好的選擇時,往往忽略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背景、家庭文化與朋友圈,決定了他所接觸到的價值觀與行動模式。如果成長過程中缺乏正向的引導,那麼他們為了生存所作的選擇,便顯得不可避免。

楊小豌以書中提到的阿源為例,他過去的黑道背景,因為家庭與社會對待母親的態度,使他走上了以暴力解決問題的道路,最終犯下殺人罪,並在多年後成為無家者。現今的他時常藉由酒精麻痺自己,身邊的朋友也習慣將他視為類似大哥的存在。即使他的外在表現彷彿一蹋糊塗,但仍然可以看到他作為人的尊嚴與內心的美好。

楊小豌說,其實,人與生俱來都有其美好與尊嚴,我仍然相信這份價值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它需要一些時間,去撥開來看見。

社會服務的種子如何在行動中發芽

社會服務與倡議的投入是否真的能帶來改變?楊小豌分享,自己所從事的不僅僅是第一線的直接服務,也包括倡議與社會對話的工作。透過這些行動,不僅能影響受助者,還能讓更多人參與其中。原本只專注於個人生活與工作的志工,可能會願意每週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與無家者交流、陪伴他們,進而改變自身的視角與態度。這樣的影響如同種子一般,逐漸在社會中萌芽。

她回憶起自己尚未成為社工時,曾邀請一位有藝術背景的朋友參與街頭關懷行動。起初,這位朋友對陌生的街頭環境感到不安,但因為有團隊的陪伴,她克服了恐懼,勇敢地踏入這個場域。後來,她在麥當勞看到一位疑似無家者的大姐,便鼓起勇氣主動攀談,甚至畫了一幅畫送給對方,讓那位大姐度過了一天美好的時光。這樣的小小行動,讓人看見善意與連結的可能性,也證明了社會關懷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一次次的互動來實現。

許多身處困境的人並非一開始就與社會脫節,而是在經歷關係破裂、人生意外後,逐漸被孤立,若能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次簡單的陪伴與對話,都可能成為改變的契機。楊小豌認為,透過這樣的關懷行動,不僅能讓受助者感受到溫暖,也能促使參與者思考自身與社會的關係,甚至學會更謙卑地面對生活。

改變往往是緩慢且難以察覺的,但如果不開始行動,就永遠不會有任何改變,即便過程緩慢,只要持續努力,累積的影響力終將展現。社會工作、社會服務、甚至社會運動,都不是單一事件的刺激反應,而是透過不斷參與、體會與行動,逐漸內化為個人與集體的價值觀,最終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慢下來 聆聽他人故事 感受自己情緒

楊小豌說,在擔任社工或關心無家者的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挑戰與挫折。這些挑戰不僅來自於制度與社會現實,也包含她與服務對象的互動,甚至是本身情緒的起伏。她坦言,自己天性情緒起伏不大,往往在一天結束後才會回顧並整理當天的疲憊與影響,然而,助人工作的其中一個挑戰在於,社工不僅是觀察者,更需要成為維持秩序、設立界線的人。例如,在據點管理中,有些無家者因飲酒過量或違反規定而被請離,但這樣的過程往往並不順利,甚至會遭到反抗與辱罵。這樣的場景讓她不得不在某些時刻「武裝」自己,展現出一種嚴厲的態度,以避免被看輕或挑戰權威。

這並不是她的本性,因此每一次的強硬態度都讓她感到耗費心力。她意識到,在助人工作中,學習如何設立界線、表達自身立場,是一種必要的練習。她將這段經歷視為個人成長的一部分,就像人類學研究中的自我觀察。楊小豌認為,助人工作的價值不僅在於陪伴他人,也包含學習如何更好地陪伴自己,讓自己保持穩定,才有餘力幫助他人。

她也說,「流離」這個概念並不總是負面的。有些無家者的離開並非單純被社會淘汰,而是一種自主選擇,或許是逃離暴力的家庭,或許是尋找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在流動的過程中,重新適應環境,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這個社會到底是誰在淘汰人?又憑什麼淘汰人?」如果社會的運作方式使許多人在未經選擇的情況下被迫退出,這不僅是一種個人危機,更是一種集體危機。談到「不淘汰人的社會」,楊小豌說:「對我來說是我們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淘汰。」

真正的社會安全網並不是將某些人隔離以確保整體的安全,而是要讓社會能夠接住每一個人。這個社會應該有足夠的包容性與支持系統,讓所有人都能有生存與發展的機會。雖然她不認為自己在有生之年能見證一個「完全不淘汰人的社會」。但是楊小豌相信,只要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願意為之努力,我們仍然可以共同編織一張更安全、更具包容性的社會安全網。即使這條路漫長且充滿挑戰,願意開始思考並行動,便已是改變的開始。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08集|有沒有一個不淘汰人的社會? 當「高材生」遇見《街頭流離者》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中央總預算至今未抵行政院 立法院涉行政違失 民團籲監察院介入調查

2025, February 8 - 19:19

文/台灣永社

原標題:中央政府總預算至今未送抵行政院
立法院恣意操弄行政程序涉行政違失 民團籲監察院介入調查

立法院總預算送交延宕顯有違失  監察院應介入調查

近期,立法院在總預算案及多項法律案送交行政院的程序上,出現恣意操弄等重大違失。針對立法院總預算案及法律案送出期日之恣意操作及濫權等違失,台灣永社、辜寬敏基金會、台灣北社、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等民間團體於2/8週六上午十點在監察院前共同召開記者會,說明立法院恣意行政行為嚴重違失,向監察院陳情,請求依法調查糾彈立法院長韓國瑜及立法院秘書長周萬來行政違失,以維護民主憲政。

預算案三讀後無法確定數額  遲未送交行政院

立法院至今(2025年2月8日)仍未將中央政府總預算送交行政院。據悉,總預算三讀過程混亂,時有重複表決、撤案情況,且三讀後立院未依往例邀行政院主計總處參與勾稽與核對,僅找各部會核對相關數據,導致目前總預算之合計總刪減數及計算方式均有爭議。

例如,立法院通過的通案刪減決議內容為九三九億七五○○萬元,但按照通刪決議所列科目及比率,計算通案刪減數為三○一億元,加計委員會審查階段刪減六十七億元,以及院會表決提案刪減一○六八億元,合共刪減一四三六億元,遠超過通刪決議。

此情況顯示立法院對於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審議及行政過程均非常混亂,顯見行政處理失當。

各法案送交時間不一   立法院長韓國瑜恣意操弄行政程序

除預算案外,立法院對於法律案的送交時間亦存在顯著差異,顯示立法院行政不公且不平。例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於2024年12月20日表決,直到2025年1月24日才送到政院,拖了35天;「財政收支劃分法」從2024年12月20日表決,直到2025年2月6日的今天,已經拖了48天都還沒有送到行政院;相較之下,「憲法訴訟法」從2024年12月20日表決,2024年12月24日就送到行政院,只間隔了4天。何以同一天表決的法案,有的能快速送抵行政院,有的卻被拖延數十天?立法院並未對此作出合理解釋,顯示立法院在送案時存有選擇性操作,且足認立法院恣意操弄,立法行政行為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立法院行政行為違失 監察院應調查糾彈

永社副理事長黃帝穎律師指出,立院法案送案程序純屬行政行為,並非立法權之核心領域。立法院在預算案與法案送交程序上恣意操弄即屬違失,已涉及立法院長韓國瑜、秘書長周萬來等行政首長之重大違失。根據憲法規定,監察院有權針對立法院行政行為進行調查並糾彈違失,以維護民主憲政。立法院長之行政行為,應受憲法及一般法律原則拘束,屬監察院依據憲法得調查糾彈之範疇。簡單來說,彈劾韓國瑜「院長」行政行為之違失,其「立法委員」身分及職權行使則非彈劾範圍,完全符合大法官解釋意旨。黃帝穎再批評,立法院不是法外之境,立法院的行政行為,仍應符合憲法與一般法律原則之「禁止恣意原則」,意即禁止行政行為有任何恣意差別待遇,本質相同的事物應為相同的處理。但立法院長韓國瑜竟就同一日通過的三部法律案,未為相同處理,顯恣意就不同送案時程為濫權操作,又總預算案之送案流程對照行政往例亦顯荒誕恣意,韓國瑜院長違背憲法平等原則下「禁止恣意原則」明確,監察院應予彈劾,以維護民主憲政。

立法獨裁 人民社團將全力協助罷免團體以期政治換血

辜寬敏基金會副董事長林宜正批評,當前台灣的立法院是歷來最糟糕的一屆,藍白陣營不按程序、不顧民生,導致立法獨裁。林宜正認為,面對民主與憲政的挑戰,人民已經自主發起大規模罷免,以使台灣的政治能夠換血,且全國各地的社團已形成共識,將全力協助自主罷免團體推動行動。此外,林宜正強調,執政的民進黨更不能置身事外,應全面向人民說明立法院的現況及施政上碰到的問題,及其對人民生存有什麼樣的關係?相信人民理解後,將做出最適當決定。

台灣北社副社長及台灣醫事法律學會執行長羅浚晅最後表示,國會不是兒戲的地方,代議制度是基於主權在民的現實考量,所以由立法委員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立法委員雖有形成自由,但這並非無邊際的自由,仍應受國家憲政體制拘束,而先前立法院通過憲法訴訟法之修法恣意將憲法法庭癱瘓,就是逾越了立法委員的形成自由;同樣的,立法院的行政行為也必須符合公法上的上位原則,基於平等原則的要求,若無正當理由,就應受行政先例的拘束,不得為相異的處理。羅浚暄進一步呼籲,藍白立委從去年2月開始,在亂的事,人民都很認真在看, 懇請監察委員進一步依法調查糾彈,落實權力分立,相互制衡,以維護台灣民主憲政秩序。

鑒於上述問題,民團陳請監察院應立即展開調查,究責立法院院長在預算案與法律案送案程序中的濫權、違失,確保法治國正常運作,維護國家治理的公平與穩定。

這篇文章 【新聞稿】中央總預算至今未抵行政院 立法院涉行政違失 民團籲監察院介入調查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無國界醫生最新報告,揭露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攻擊並阻礙醫療服務

2025, February 8 - 19:12

(自2024年8月28日至9月6日西岸傑寧發生為期9天的以色列軍隊入侵事件,無國界醫生在難民營進行了心理急救活動。)

文/無國界醫生

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es ,MSF)發布的一份新報告指出,自 2023 年 10 月加薩戰爭開始以來,以色列軍隊和屯墾者在約旦河西岸對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為愈發嚴重,並更頻繁地使用極端武力。在 2023 年 10 月至 2025 年1月期間,總共至少有 870 名巴勒斯坦人喪生,超過7,100 人受傷。這份名為「造成傷害並阻礙照護」(Inflicting harm and denying care)的研究報告指出,約旦河西岸的暴力升級不僅嚴重阻礙了人們獲得醫療照護的機會,更是以色列系統性壓迫模式的一部分,國際法院(ICJ)將其描述為相當於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 and apartheid)之行徑。

該報告調查時間為 2023 年 10 月至 2024 年10月,共一年時間,對38 名無國界醫生病患和工作人員、醫院工作人員、護理人員和志工進行了深入訪談,他們指出了以色列軍隊的長期暴力入侵和更加嚴格的行動限制,嚴重阻礙了人們獲得基本服務,尤其是醫療服務的機會。自加薩停火以來,局勢進一步惡化,致使許多巴勒斯坦人生活條件更加惡劣,身心都付出巨大的代價。

以色列軍隊攔截救護車、包圍突擊醫療設施

無國界醫生緊急統籌布里斯.德勒.萬涅(Brice de le Vingne)說:「巴勒斯坦病患因為根本無法到達醫院而生命垂危。我們目睹以色列軍隊在檢查站攔截了載有病危患者的救護車,運作中的醫療設施遭到包圍和突襲,醫護人員在試圖拯救生命時卻遭受肢體暴力。」

無國界醫生接獲的報告稱,針對醫務人員和設施的攻擊事件增加了,包括攻擊醫院、摧毀難民營中的臨時醫療場所,以及以色列軍隊騷擾、拘留、傷害和殺害急救人員和醫務工作者。2023年10月至2024年12月期間,世界衛生組織(WHO)記錄了約旦河西岸發生的694起針對醫療的攻擊事件,醫院和醫療機構經常被軍隊包圍。醫護人員表達了不安全感,因為他們經常受到騷擾、拘留、受傷甚至被殺害。

巴勒斯坦紅新月會中,一名由無國界醫生支援的醫務人員表示:「以色列軍隊包圍了位於圖巴斯(Tubas)的創傷穩定站,關閉了兩個入口,儘管這裡很明顯是一座醫療大樓。他們仍命令所有醫護人員離開穩定站。我們那裡大約有22名醫護人員。以色列士兵在建築物內外開槍,破壞了我們的物資和穩定站。」

慢性病患者因害怕被攻擊而延誤就醫

在醫療緊急情況下,行動限制可能會產生致命的後果。在這種情況下,鎖定並阻礙救護車移動,以及軍事暴力攻擊的升級嚴重妨礙人們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導致人員傷亡和包括道路、醫療保健、供水管道和電力系統等重要的民用基礎設施被毀,特別是在圖勒凱爾姆(Tulkarem)和傑寧(Jenin)難民營。在傑寧或奈卜勒斯(Nablus)等偏遠地區和城市郊區,情況尤其嚴峻,因為慢性病患者,例如需要定期洗腎治療的患者,由於無法獲得醫療而被迫待在家裡。

除了以色列頻繁的軍事入侵之外,屯墾者(settler)暴力和屯墾區(settlements)的不斷擴大使許多巴勒斯坦人更容易受到暴力的影響,不敢穿越約旦河西岸。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間,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總共統計到了1,500起以色列屯墾者對巴勒斯坦人的攻擊。

作為佔領國,以色列根據國際法負有確保獲得醫療保健和保護醫務人員的法律義務。約旦河西岸的醫療保健系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並被迫進入永久緊急狀態。

無國界醫生呼籲以色列停止針對醫護人員、病人和醫療機構的暴力行為,並停止阻礙醫務人員執行拯救生命的任務。

無國界醫生在約旦河西岸

無國界醫生自 1988 年起就一直在巴勒斯坦工作。無國界醫生在西岸的團隊由 30 名國際工作人員和 140 名當地工作人員組成,在傑寧、圖勒凱爾姆、奈卜勒斯、卡爾基里雅(Qalqiliya)和土巴斯(Tubas) 和希伯倫(Hebron)開展工作,透過行動診所提供初級衛生保健、心理健康服務以及為醫務人員和急救人員提供緊急照護培力,2024 年 1 月至 10 月,無國界醫生在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傑寧、圖勒凱爾姆、奈卜勒斯、卡爾基里雅和土巴斯培訓了 1,700 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急救人員和護理人員。並進行了近3,500次心理諮詢,並舉辦505次各類心理健康活動。行動醫療團隊在6個定點提供初級醫療照護。

這篇文章 【新聞稿】無國界醫生最新報告,揭露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攻擊並阻礙醫療服務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針對「交通部春節後推道安三支箭」籲請更細膩處理 以真正提升行人安全

2025, February 8 - 19:10

(國外實際應用國際編號E12行人穿越道內照式標誌與行穿線照明之道路設計-Google Maps/Felix Sommer/2021/01)

文/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對於交通部 2 月 7 日新聞稿「交通部提升行人安全 春節後推道安三支箭」籲請交通部更細膩處理,以真正提升行人安全。

一、行穿道照明非僅靠顏色變更即可確保安全

據交通部新聞稿,「『路段為黃光,路口改為白光』為換裝原則」,本會查閱了德國標準及國際做法後發現,行人穿越道(行穿道)照明安全性並非僅通過顏色轉換即可達成。

籲請國家留意更多細節,包括行穿道與道路照明色溫差異,如德國便有規定,行穿道照明色溫需異於道路照明,並有黃、白兩種顏色可選。

此外也須確保色溫範圍、光線指向性,或是避免光線均勻性不佳導致駕駛人視野受影響,以及光汙染、是否需延伸至人行道更深處增加駕駛人反應時間、夜間不得閃爍避免眩光‧‧‧‧‧‧等等許多細節。

本會已透過多種管道向交通部提供國外工程規範及成效,呼籲交通部參照已受國際驗證之作法,盡速推出具法律強制力的照明標準,以利各級政府依循。

除此之外,德國及部分先進國家更對「無行車號誌之行穿道」有更完善規範,例如:設置行人庇護島、規範駕駛人目視行穿道兩側的視野距離、採用內照式照明的聯合國行穿道遵行標誌(編號 E12 標誌)等等。

唯有構成完整、高能見度的行穿道設施,配合具強制力的法規,才能真正保障行人安全。然而 E12 標誌已被交通部正式表示不納入我國法規,本會對此舉深切表示遺憾。

不具法律強制力的政策使全國各地設計元素不一,以及拒絕納入國際法通用的行穿道標誌等因素,都將使駕駛人無所適從,進而讓我們的交通環境陷入惡性循環,下一代仍深陷行人地獄。

二、路口行穿線與停止線的淨距規範需根據科學

據新聞稿「路口行穿線與停止線之淨距」部分,本會也曾於 2024 年 12 月 17 日向交通部提供美國在 2 車道以上之淨距與視野距離及範圍關係概念圖,以供參照。

本會認為,單純「朝修正以 2-3 公尺」視為完整修法並不充分,籲請交通部根據科學計算,以最高速限換算足夠視野距離及範圍之淨距的表格,供各級政府依循施作。

此外,當行穿道前有相鄰車道的車輛停等時,駕駛人必須具備防衛駕駛觀念,即「能以確認有無行人及隨時停止的速度來超越鄰車」。本會呼籲政府應同時在駕訓及考驗標準納入,交通 3E 互相配合,方能構成完整的行人安全環境。

三、透光不等於看光,安全返家才有隱私可言

我國目前關於車窗透光規範,雖有以下法律規範,但僅有計程車車窗黏貼隔熱紙設有罰則,並不具備強制效果。

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第 7 條:「車輛駕駛人應依法進行安全檢查相關工作,並確保安全駕駛車輛,防止自己、行人及其他用路人遭受傷害。」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16 條第 4 款:「計程車,未依規定裝置自動計費器、車頂燈、執業登記證插座或在前、後兩邊玻璃門上,黏貼不透明反光紙,處新台幣 900 至 1800 元罰鍰。」

道路交通安全規範第 39-1 條第 8 款:「車窗、擋風玻璃未黏貼不透明反光紙,計程車車窗玻璃除依規定標識車號外,並不得黏貼不透明之色紙或隔熱紙。」

目前國人於購車多基於避免曝曬以及隱私需求,大量黏貼透光度低的隔熱紙,導致視野遮蔽,已成為道路事故主因之一。當低透光度隔熱紙已大幅影響公共利益,則國家便有義務對此制定相應規範,盡量撇除對駕駛視野之干擾,保護人民。

儘管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協助,但回歸車輛駕駛本質,乃是立基於駕駛人之判斷,且迫使已出廠車輛回廠加裝系統顯然更不切實際、所費甚鉅,故管制隔熱紙透光度為最切實可行的做法。

依據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第 10 條:「中央政府為提升車輛安全性,應調和國際車輛安全法規,訂定車輛安全檢測基準,並完善車輛安全審驗及檢驗制度。」,本會就交通部決心管制隔熱紙一事予以肯定,但也呼籲交通部應廣納各界意見,邀請道路交通安全相關民間團體參與,參照國際法規定擋風玻璃及前側車窗之透光率至少為 70%,並就整體交通環境之安全為出發衡量其餘車窗透光率下限。莫使此事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不了了之。

這篇文章 【新聞稿】針對「交通部春節後推道安三支箭」籲請更細膩處理 以真正提升行人安全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減排要有真行動 協和除役轉再生

2025, February 7 - 22:30

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環境部於2025.02.07下午2點,召開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多個關心溫室氣體排放議題的團體,在環境部門口召開記者會,呼籲:依法公布2026年到2030年的國家階段管制目標、提高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揭露:協和電廠若改建大型燃氣火力電廠,反而會增加碳排,政府應提出真正的減排方案,而非犧牲生態,改建碳排更高且有「碳鎖定」效應,漂綠的燃氣火力電廠。

完工即淘汰,不如轉再生,以防碳鎖定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 蔡雅瀅表示:協和電廠現況僅剩共100萬瓩的兩部機組;且因空污管制、發電成本及設備老舊等因素,長期低度運轉,2023年使用率分別僅28.69%及26.52%。109至112年溫室氣體平均年排放量211萬噸,改建260萬瓩大型然氣火力電廠後,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增為623萬噸,將近現況3倍,碳排不減反大增。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5條第3項第2款明定「應擬定逐步降低化石燃料依賴之中長期策略」,四接預計2032年底完工,不僅晚於2030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年,距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年更只剩很短的期間,可謂:完工即將淘汰。若因捨不得1,218億元的投資浪費,續用高碳排的化石燃料設施,不僅牴觸逐步降低化石燃料依賴之法定義務,並將因「碳鎖定效應」,拖累國家減碳腳步。

政府若真有減排決心,除應盡早除役原定去(2024)年12月除役的協和3、4號燃油機組;並應將開發協和四接的龐大經費,轉投入深度節能、能源管理及再生能源等更永續的方案。

公布五年目標 檢討減量進程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專職律師黃馨雯表示:階段管制目標,依氣候法第10條第1項規定,是「五年為一期」。過去第一期及第二期也都是公布五年的階段管制目標。因此,這次第三期應公布的內容為「2026年到2030年」的五年階段管制目標。但是,環境部這次草案只有公布單年度,也就是2030年一年的管制目標,顯然不符合氣候法第10條第1項的規定,也與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公告內容不一致。

因此,我們要求環境部應修正草案,納入「2026年到2030年」的管制目標,並再次踐行氣候法第10條所定之程序要求。另外,國家減量目標也不是訂來博取名譽的,而是訂來努力落實以對抗氣候變遷。我國2020年減量目標為2%,2025年為10%,以線性減量方式檢視,每年應減量1.6%,但2021年及2022年的資料皆顯示我國減量進度嚴重落後。因此,環境部應說明第二期階段管制目標落後之加速改善方案,以達成2025年減量10%之目標。

汰除化石氣 保育生態系

基隆市野鳥學會 常務理事鄭暐表示:天然氣看似減碳排,但其鎖熱能力很強,20年內的暖化效力約是二氧化碳的86倍,停止包含天然氣化石燃料的使用,才能根本性的緩解全球暖化問題。基隆協和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的爭議案是我國能源轉型的照妖鏡,我們從桃園三接,基隆四接、台中五接、高雄七接都是犧牲生態的偽環境永續,僅個別審查開發案,刻意忽略重大開發案之間對環境、社會的連動影響,迴避了天然氣用量暴增、碳排總量不減、甲烷逸散更多的總體性評估等。環境部應該主動要求經濟部提出能源開發政策之政策環評!確保減碳目標落實。

此外,氣候變遷因應法第6條第1款:「國家減量目標及期程之訂定,應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共同但有差異之國際責任,同時兼顧我國環境、經濟及社會之永續發展。」四接填海造地將破壞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牴觸《巴黎協定》要求的「必須確保包括海洋在內的所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格拉斯哥氣候協議》要求的「確保包括森林、海洋與冰凍圈所有生態系統之完整性,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該採行犧牲生態的減碳方案。

燃氣大排碳 地熱真減碳

基隆市議員陳冠羽指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環境部提出「2030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為0.319 公斤CO2e/度」,而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後單位發電量之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 0.365 kgCO2e/度,協和電廠未來改建方案根本不符合環境部訂定目標,此刻環境部就應該針對新設的發電機組有所要求!

陳冠羽強調協和電廠轉為燃氣發電,但發電機組裝置容量暴增2.6倍到260萬瓩,導致每年1,221萬噸空污排放,基隆人從北部火力發電廠開始已經吸了一百年的空污,請環境部給基隆人一個不用吸空污的機會,能源轉型應善用新瀨海底火山,協和轉再生,發展地熱發電,邁向零空污。

國際目前都持續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且國發會於2022年要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在2030年達到46.12GW,台電身為國營企業,更應致力發展再生能源,同時北北基三縣市都在為爭取AI智能產業努力,依RE100規定天然氣發電不是綠電。協和電廠轉型為超大型天然氣發電廠不僅違背環境部降地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目標,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碳排比例,更將影響北北基生活圈產業發展,完全是零和遊戲!

削減褐產業 降低用電量

荒野保護協會專員黃嘉瑩表示:政府提出的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能源部門與製造部門並無利用經濟模型納入社會經濟、能源、水資源、農業、土地利用與氣候系統的綜合評估,欠缺科學依據。此外,由下而上的六大部門(能源、製造、住商、運輸、環境、農業)減碳行動計畫,仍停留在傳統開發思維,僅聚焦於容易量化、易於達成的減碳手段,卻缺乏對部門管理事項的全面盤點。因此,草案中設定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僅為28±2%,遠低於《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所要求的2030年減碳45%目標,顯示政府在減碳力度上仍然缺乏決心與行動力。

台灣的電力需求估算未充分考量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的現實,若能正視此問題,政府應積極輔導製造業進行產業轉型,以大幅降低電力需求。協和電廠的更新改建計畫斥資超過1,218 億元,若能轉為加強支持製造業低碳轉型,並削減褐色產業規模,不僅能有效減少碳排放,亦可保護台灣日漸消失的自然海岸。

因此,我們主張:

一、協和燃油機組盡速除役,轉型再生能源。

二、停止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避免進一步破壞海洋生態。

三、削減褐色產業規模,以實質減少能源需求。

真正的減碳行動應從能源結構與產業政策同步著手,而非僅限於短期與局部性的減碳措施。政府若要展現對2050淨零排放的承諾,就應將政策方向導向與自然資源共榮之再生能源與產業升級,確保減碳與棲地保護的雙贏局面。

這篇文章 【新聞稿】減排要有真行動 協和除役轉再生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北市11所高中性別友善廁所實地考察 多數是無障礙廁所改掛牌

2025, February 7 - 21:50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目標「1校1間性別友善廁所」,然而廁所設置與使用狀況是否真的達到性別友善?對此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等性別團體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卓暐凱、馮于倢、李嘉瑩在去年(2024)下半年進行「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實地考察,由學生訪員調查11校共30間性別友善廁所使用狀況,今天(2/7)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狀況,發現其中3所學校性別友善廁所形同虛設,多數性別友善廁所是無障礙廁所改掛牌「便宜行事」,恐排擠障礙者族群使用。

性別團體呼籲台北市教育局及相關單位,「無障礙廁所加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不應成為政策的 KPI 目標,新建與改建性別友善廁所應以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為主,建請北市教育局設定政策目標時,應避免單純追求性別友善廁所的增設速度,否則經費不足的學校可能被迫採用無障礙廁所加掛牌性別友善廁所,違背政策本意。

為「衝量」大量將無障礙廁所改掛牌做性別友善廁所?

性別團體查詢到去年6月止,台北市73所高中職中只有45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還有4成尚未設置。兒少代表及性別團體去年(2024)下半年進行實地考察公告設置性別友善廁所45校中的其中11校,發現有3校的性別友善廁所虛設,學生實地調查後發現該空間無法進入或看起來根本不是性別友善廁所。

而學生訪員在8校中、共30間性別友善廁所調查,高達26間是無障礙廁所改掛牌作為性別友善廁所 只有4間是真正改建或新建為「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

根據考察結果來看,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韓宜臻表示,性別團體認為不同便器、多間隔間的「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可同時讓多位不同族群使用,也較符合校園場域使用,能夠讓學生在下課十分鐘期間因應大量人潮使用;無障礙廁所本無性別之分,多規劃為單一隔間、同時有一個以上的便器,若在校園場域中改做為性別友善廁所,難達性別友善的目標,更會排擠到障礙者使用權益。

關於無障礙廁所改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恐產生互相排擠效應,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副主任汪育儒表示,無障礙廁所本身就有「數量少」的問題,由於早期建物規定每一幢只要有一處無障礙廁所即可,後來新建建築法規新增到每三層樓要設置一處無障礙廁所,但是數量上仍比一般廁所少,再加上身心障礙學生身體不便、如廁需求時間較長,所有學生得在下課十分鐘上廁所,若把多元性別需求跟身心障礙如廁需求放在數量有限的無障礙廁所上,恐會互相排擠用廁時間。

汪育儒認為,推動公共場所設置親子廁所時,其法規《公共場所親子廁所盥洗室設置辦法》明定親子廁所不能跟無障礙廁所一起設置,表示不同族群的如廁需求都應兼顧,不可以把所有需求都放在同間廁所上設置,因此性別友善廁所應該要獨立規劃,而不是用掛牌方式便宜行事,導致各族群間的使用權益互相排擠。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韓宜臻

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 教育宣導不足被訕笑?

韓宜臻提到,本次調查及受訪發現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方面,有設置品質不一、安全隱私等問題,例如地點偏僻、門板間隙過大、沒有設置防偷拍裝置、小便斗外露、未完全隔間等狀況。

就讀數位實驗高中一年級、發起本計畫之一的前台北市兒少代表馮于倢表示,廁所作為學生長時間在校每天都會使用到的空間,經常被忽視安全、隱私或者不同使用者之間的需求。他以自校為例,有些廁所位在老舊建築裡,隔板很矮,高的人或墊高腳尖就能伸手到隔壁間,本調查發現各校沒有完善的防偷拍設備,也少有例行的定期檢測,讓很多學生擔心發生偷拍事件,對上廁所容易感到不安,這也是很多學校結構性的問題。

馮于倢說,即便學校有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但根據學生訪談,許多學生不知道性別友善廁所的存在,甚至學生們容易對性別友善廁所產生誤解,因種種的不理解而經常開起與「性」相關的玩笑,可能會使想要使用性別友善廁所的學生感到卻步,或不確定能否安全使用;另外,也有學生在本次訪談中疑惑單一性別的學校為何要設置性別友善廁所,顯見跨性別者等不同族群或不同需求的學生沒有被看見,反映出學校設置及推動相關環境時,缺乏相應教育與配套宣導,使得政策制定實行後卻無法達成預期的成效。

他希望本調查結果可以讓教育局及相關單位更重視,致力於讓所有學生在更安全、多元及尊重隱私的地方學習成長。

性別團體共同向台北市教育局建議,首先性別友善廁所硬體設備上,對於填報有性別友善廁所但實際上虛設的學校,北市教育局應善盡督導責任。關於無障礙廁所改掛牌性別友善廁所比例太高,除了讓性別友善廁所數量「衝量」以外,對於性別友善政策目標沒有太大的幫助,建議性別友善廁所建置未來應該以集中型設置為主,且設計細節應投注足夠資源與經費提升品質。

而在性別友善廁所的教育宣導方面,台北市教育局雖從2016年實施「台北市立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試辦實施計畫」,然而至今仍有許多學生不了解設置友善廁所意義,性別團體建議教育局重新檢討改進推廣計畫,協助學校投入資源宣導,幫助學生理解友善廁所的意義。

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外部標示。圖片來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未有性別友善廁所統一原則 到處都標示不一

根據《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規定,公立學校自2020年起新建校舍,其中須設立1間性別友善廁所,又台北市教育局為加速性別友善廁所普遍程度,2022年起要求未設置性別友善廁所的公立學校,若通過整修廁所工程經費申請,就應配合建立1間性別友善廁所。

然而《設置原則》第七條規定:「本府機關新建及改建廁所應參考『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鼓勵設置示範性不分性別廁所。」性別團體發現該條文要求學校應參考三份來自不同單位、內容頗為複雜的手冊、原則與研究,未能有統一的設置原則。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表示,性別友善廁所的配置設施及基本原則應建立,才能使得台北市府各局處轄下單位,例如各級學校、社福機構等,才有準則可遵循,因此他在台北市議會前會期提案,針對性別友善廁所要有統一標示與標章,使得廣泛的單位得以配合,例如教育局、建管處、環保局、社會局等,在 設置廁所相關建築法規等都能有統一的規定。

至今除了校園以外的公廁也會遇到,仍有不少男、女二元性別圖示的刻板印象用以標示友善廁所為男女共用,顯示中央跟地方對於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標示及設備都沒有一定標準跟原則。林亮君說借鏡新北市政府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標章 All Gender」,輔已多種使用便器圖示例如蹲式馬桶、坐式馬桶、 小便斗、尿布檯及無障礙廁所等圖示,讓大家清楚了解不分身體狀況都可以使用的性別友善廁所。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副理事長劉家豪則提到,這次由學生發動參與的性別友善廁所實地考察報告非常讓人驚艷,學生的參與展現了推動多年的素養導向學習成果。期待教育單位以同樣認真的態度展現自己的性別素養來面對及回應本次學生的提問。作為師長的大人們也應深思如何能展現出值得孩子學習的性別素養。

就讀數位實驗高中一年級、發起本計畫之一的前台北市兒少代表馮于倢

無障礙廁所掛牌加標誌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圖片來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這篇文章 北市11所高中性別友善廁所實地考察 多數是無障礙廁所改掛牌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廁所大揭密──台北市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實地考察

2025, February 7 - 17:00

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卓暐凱、馮于倢、李嘉瑩,共同發起「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我們在2024年下半年,邀請北市高中職學生擔任志工,實地考察11校共30間性別友善廁所,分析學生所回饋的資料,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一、北市教育局應重新檢視設有性別友善廁所的學校名單,是否有虛報或誤報之情形。

二、學校新建與改建性別友善廁所應以集中型[1]為主,建請北市教育局設定政策目標時,應避免單純追求性別友善廁所的增設速度,否則經費不足的學校可能被迫採用無障礙廁所加掛牌性別友善廁所,違背政策本意。

三、北市教育局應直接發展一份清楚易懂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指引,供學校參考。

四、北市教育局應協助學校相關人員取得相關資源與知能,並提供各校足夠的新建或改建廁所經費,以提升性別友善廁所品質。

五、北市教育局應重新檢討改善「台北市立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試辦實施計畫」。

前言

據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2],全市73所高中職裡,共45校設有性別友善廁所(佔61.6%);教育局局長受訪時更表示,政策目標是希望三年內北市學校「一校一間」性別友善廁所。然而,性別友善廁所真的發揮了「友善性別」的功能,讓學生不再因性別感到焦慮、而不敢在學校上廁所嗎?

長期關注校園性別平等友善環境的民間組織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卓暐凱、馮于倢、李嘉瑩共同發起「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於2024年下半年,邀請正在就讀北市高中職的學生擔任志工,實地考察了11所學校裡、共30間的性別友善廁所。我們將學生回饋的資料進行分析,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希望台北市教育局的「一校一間」性別友善廁所目標,可以真正落實「性別友善」目標,而不僅淪於形式上數量的增加。

台北市高中職性別友善廁所現況問題分析

首先,我們發現在這11所學校、共30間性別友善廁所裡:

一、高達86.7%(26間)的性別友善廁所,是將原有的無障礙廁所加上掛牌,同時標示為性別友善廁所。

二、僅有13.3%(4間)的性別友善廁所,是有符合性別友善標準的「集中型」,即在一間性別友善廁所裡,有不同類型便器如蹲式馬桶、坐式馬桶、小便斗的廁間。

三、11所學校中,有3所學校出現性別友善廁所虛報情況,也就是在教育局官方資料中標示該校已有設置,但實地調查卻發現性別友善廁所並未存在於該校校園裡。

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現:

一、將無障礙廁所加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難達性別友善目標

以無障礙廁所掛牌作為性別友善廁所的替代方案,雖在執行上提供了快速可行的方式,但也衍生出一些問題。首先,無障礙廁所的設計原本是針對行動不便者、輪椅使用者及其他需要協助的群體,若作為性別友善廁所,使用頻率可能大幅增加,導致身心障礙學生難以及時獲得所需設施。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副主任汪育儒就表示,許多學校的無障礙廁所本來就偏少,尤其是在較老舊的建築物裡,無障礙設施的數量本來就不足,而身心障礙者如廁時間較長,若使用時間集中在短短下課時間,可能會造成障礙者在需要時找不到可用的廁所,進一步加劇障礙學生的困境。汪育儒認為,身心障礙者與性別多元族群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因此也呼應本次記者會的訴求,學校在設置時採集中型廁所更為適合。

其次,在學生志工訪談校內同學的資料中,可發現在既有的無障礙廁所加上性別友善廁所標誌這種作法下,學生多不知道校內有性別友善廁所,當被提醒後,學生反應也多是驚訝,並認為該廁所是無障礙廁所。

回頭檢視北市各校所遵循的《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其中第七條規定:「本府機關新建及改建廁所應參考『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鼓勵設置示範性不分性別廁所。」該條文要求學校應參考三份來自不同單位、內容頗為複雜的手冊、原則與研究,對有心想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的學校來說,進行了解與規劃的門檻相當高,會讓學校無所適從。建議台北市直接參考這三份資料,重新整理成一份清楚易懂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指引,供學校參考。

將無障礙廁所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可能被視為推動政策的權宜之計,但僅僅是在數字層面達成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目標,並非真正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的長期解決方案。回到高中職校園的真實日常,學生大多都是在有限的下課時間內上廁所,也因此,學校廁所大多屬於「集中型」的設計,新建或改建「集中型」的性別友善廁所,勢必會比無障礙廁所掛牌式的性別友善廁所,來得更有使用效益。建議教育局在政策推動與目標設定上,不應單純追求性別友善廁所的增設速度,這反而可能讓缺乏改建或新建廁所經費的學校,被迫採用無障礙廁所掛牌的方式來處理。

二、「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置品質參差不齊

本次調查中的4間「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位在4所不同的學校內。根據學生志工收集到的資料,可發現這4間在安全性、隱私性與便利性等面向上,有所不同:

  1. 廁所所在位置:有3間設置在學生活動範圍,因此學生能知曉廁所存在,也會使用;唯有1間設置在學生較少活動的區域,因此學生多表示不清楚該性別友善廁所的存在。
  2. 防偷拍措施:首先是廁間門板縫隙部分,根據《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第十條第二項:「廁間採防偷拍、偷窺設施設計,廁間門與隔間板上、下方間隙不得大於三公分,以保障使用時的隱私。」然而,僅有2間符合「隔間板下方間隙小於三公分」的規範,保障使用者的隱私。防偷拍設計(如視線遮蔽裝置或隱私膠條)部分,也僅有1間在裡面的部分廁間裡設置了防偷拍設計,其餘3間皆未安裝任何防偷拍設計。反針孔巡檢部分,教育局規定各校每月至少一次的反針孔巡檢,也只有2間達到此要求。
  3. 設備與設計配置:4間廁所之間的差異相當明顯。有1間廁所裡有部分便器(小便斗)沒有規劃隔間,在規劃上不盡理想。另外,《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第十一條規定每個廁間都應設扶手、掛勾或置物架、直接照明,4間廁所的符合狀況也有明顯落差。

廁所的設置除了性別友善之外,隱私、安全、便利等考量與規劃也相當重要,特別是校園是學生每天生活的重要場域,也因此北市在廁間門板縫隙、反針孔巡檢、照明、扶手、掛勾或置物架都有針對新建或改建之廁所的相關規定。而防偷拍設計與每個便器都有完整隔間也會讓性別友善廁所在使用上,能更符合使用者對安全與隱私的重視。

前台北市兒少代表馮于倢就表示,自己的學校廁所過於老舊,隔板很低,長得高的同學甚至踮腳就可以把手伸到隔壁,讓使用廁所時感到不安。由於如廁安全對每一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因此台北市林亮君議員特別承諾會在議會中要求各級學校與社政單位加強稽查。

透過這次的實地考察,我們建議教育局應思考除了要求學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之外,在廁所的規劃與設置品質上,應給予學校相關人員資源上的協助,並提供給各校足夠的新建或改建性別友善廁所之經費,讓其能有足夠的資源與知能具體落實台北市對校園廁所的期待。不然,設置了性別友善廁所,但未謹慎考量如廁時的隱私、安全與便利性,不僅未能達到政策上的效果,也可能讓校園師生產生不愉快的使用經驗。此外,教育局應重新檢視有設有性別友善廁所的學校名單,是否有誤報或品質標準有問題的狀況。

三、相關教育宣導及給予跨性別學生的支持不足

從填答資料中,我們看見多位跨性別高中生的現身出櫃,他們對於學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表示歡迎,但同時也表達憂心,除了使用無障礙廁所掛牌的性別友善廁所,會擔心搶佔身心障礙同學的資源之外,也發現性別友善廁所的標示還是只有「男」、「女」,沒有看見跨性別,感覺自己被排除。

同時,也有學生表示性別友善廁所是無障礙廁所掛牌,廁所獨立、面積大、隱蔽性夠,此特點反而成為同儕間開性玩笑的素材,學生對於性別友善廁所被如此惡意曲解感到錯愕;我們也在單一性別學校的填答資料中發現,部分學生對於在該校設置不分性別廁所的困惑,這些問題都反映在設置性別友善廁所的同時,如何在校內持續針對此措施進行師生的教育宣導計畫,仍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硬體的設置仍需要搭配相關的教育宣導,才能讓校園師生理解這項性別友善措施的意義。對此,教育局應重新檢視2006年至今的「台北市立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試辦實施計畫」,該計畫內容是否能提供學校足夠資源,讓其持續在校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的宣導與推廣。

校園性別友善廁所政策建議

基於以上的發現,我們建議:

一、本計畫發現有不只一所學校出現性別友善廁所虛報情況,北市教育局應善盡督導之責,確保學校所稱之性別友善廁所確實存在且品質符合標準。

二、本計畫發現「無障礙廁所加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類型比例過高,然此類型不應成為政策的 KPI 目標。學校新建與改建性別友善廁所應以集中型(也就是『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所指的多間式與複合式)為主,建請北市教育局設定政策目標時,應避免單純追求性別友善廁所的增設速度,否則經費不足的學校可能被迫採用無障礙廁所加掛牌性別友善廁所,違背政策本意。

三、作為重要施政方針的《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其第七條會讓學校無所適從。北市教育局應直接發展一份清楚易懂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指引,供學校參考。

四、「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的規劃、標準與品質參差不齊,北市教育局應思考除了要求學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之外,在廁所的規劃與設置品質上,應協助學校相關人員具備足夠的資源與知能,並提供給各校足夠的新建或改建性別友善廁所之經費,以落實台北市對校園廁所的期待。

五、北市教育局應重新檢視2016年至今的「台北市立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試辦實施計畫」,該計畫內容是否能提供學校足夠資源,讓其持續在校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的宣導與推廣。

今日林亮君議員出席記者會表示,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置除了校園還包括公家單位,因此應該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原則,而且應該要有統一的標誌與標章,台北市轄下各單位才能有所依循。林議員舉新北市為例,新北市就有「All gender」的統一標章,從外觀就應該能夠看出裡面的設施,照顧到不只是性別,還有其他需求的使用者。北市廁所過於老舊、隔板太低、隱私不足等困境,林議員建議北市府要排出優先順序給出資源來逐步改善,讓所有人都能安心如廁。

後記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副理事長劉家豪特別讚揚本計畫中學生展現的主體意識與健全人格,肯定多年來推動的素養導向教學有了成果,此份報告展現出未來世代對友善環境、也就是一個更美好世界的理解與期盼,期許教育單位可以認真回應,展現屬於大人的素養,與新世代共同建立更開放、更能夠尊重彼此的價值觀。這樣的軟實力,在現今多變多元的社會中,將會是未來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附件:「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參考示意圖

本文中所稱的「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是指在一間不限性別使用的廁所裡設有多個廁間,廁間內分設小便斗、坐式馬桶 、蹲式馬桶等不同類型便器。若以台北市政府性別平等辦公室於2018年12月編製的「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來說,是指該份設置參考原則第5頁的多間式與複合式。

以下三張圖中,前兩張為我們所畫的參考示意圖,第三張則是「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的第5頁,本文的集中型是指其中的多間式或複合式。

註解
*[1] 本文中所稱的「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是指在一間不限性別使用的廁所裡設有多個廁間,廁間內分設小便斗、坐式馬桶、蹲式馬桶等不同類型便器。若以台北市政府性別平等辦公室於2018年12月編製的「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來說,是指該份設置參考原則第5頁的多間式與複合式。在本文最後也有附上示意圖,可供參考。

*[2] 此為截至2024年6月的官方數據。

這篇文章 【新聞稿】廁所大揭密──台北市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實地考察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票價調漲不如預期,恐成待遇改善阻礙,引發安全改革危機

2025, February 6 - 19:53

文/臺灣鐵路產業工會

台鐵公司董事會昨日(5)正式通過票價調漲方案,讓凍漲30年票價終於有所調漲,然而產工認為,票價調漲仍待交通部及行政院審議,但從調幅不如去年所提的最低3%報酬率預期,原因竟是已包含交通部部分補貼,以及交通部及行政院對於台鐵配合政策虧損補貼遲未有結果,因此本次票價調漲,對於台鐵當前財務困境及安全改革恐收效甚微,更恐讓公司對台鐵落後其他軌道同業、國營事業單位的勞動待遇,以此為由規避改善責任。

產工對此提出以下三點呼籲:

一、票價凍漲30年「微調」結果,對台鐵財務改善緩慢,安全改革應由政策支持不受公司財政影響安全品質

票價凍漲30年「微調」,無法真正改善台鐵長期以來的財政困境,對於推動安全改革有限。公司化後,台鐵號稱在經營上更加自主,但從票價調整案來看,仍處處受政府限制,使得本次結果仍不足以支撐財務體質的改善,產工認為既然政府對於票價調漲仍有所壓抑,就更應在政策虧損補貼上展現具體作為,而不只是陳世凱部長口中「監督」台鐵經營。

交通部必須明確提出如何透過財政支持安全改革,將安全改革與台鐵自身財務切割,不應因為公司財務導致安全改革進度或品質受到影響,回歸民進黨政府所謂「公司化才有安全改革」的目標,確保台鐵有足夠資源進行必要的安全投資與基礎設施升級。

二、40多億票價收入用途應透明,員工待遇趕上其他國營事業刻不容緩,否則將成為安全改革危機

此次票價調漲後,台鐵說可望額外增加40多億的收入。然而,這筆收入究竟將如何使用,台鐵公司未來應向社會與員工說明。產工呼籲台鐵公開財務規劃,確保這筆收入能夠真正用於提升第一線員工待遇,解決台鐵公司化後面臨的人才流失與競爭力不足問題。沒有合理的薪資與職涯發展空間,持續落後其他國營事業待遇將近萬元,台鐵將無法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就算接受交通部補助,恐空有硬體設施、計畫卻無人執行的結果,最終影響的是旅客的乘車安全與服務品質。

三、臺鐵企業工會勞工董事應公開董事會會議紀錄,確保員工知情權與決策透明度

目前臺鐵企業工會(下稱企工)在董事會中擁有3席勞工董事,是台鐵公司化後相當重要的員工參與機制。然而,在此次票價調漲決策過程中,員工並未清楚了解各董事的立場與發言內容。為確保決策透明度與員工知情權,產工要求工會公開董事會會議紀錄,讓所有員工進一步了解票價調整過程中交通部、公司、企工立場,更重要的是工會代表是否發揮應有的影響力,為員工權益發聲,有無支持合理的票價調整方案。

最後產工仍要強調,台鐵公司化過後,唯一有改善待遇的只有董事長及總經理調薪40%、月入高達20萬,其餘一萬多名員工待遇仍低於國營事業待遇以及軌道運輸同業,早已失去招募人才誘因,台鐵公司更是在票價調漲前夕發布新聞稿,將從事夜間工作、危險性工作員工之津貼視為虧損,是打擊員工士氣,非一間企業或單位高層應有態度,待遇改善是重視鐵道專業的具體作法,應被視為安全改革的一環。

這篇文章 【聲明】票價調漲不如預期,恐成待遇改善阻礙,引發安全改革危機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第三期階段管制目標需提升,淨零路徑才能行

2025, February 6 - 19:43

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聯合聲明

環境部協同經濟部、內政部、交通部、農業部於2月7日召開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就2030年減量目標加嚴至28±2% (以2005年為基礎),說明各個部門別的規劃。此次草案雖有加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協同多個公民團體提出下列六點訴求,強調目標需進一步提升方能符合淨零路徑,且各部門仍有2030年前便可實踐的減量潛力,應再積極提升各部門目標。

一、肯定目標加嚴,但欠缺科學依據

相較2022年年底提出的24± 1 %,本次目標加嚴至28±2%。對照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曾於2023年時提出達到2030年39%的具體路徑與科學依據,本次提出2030年減量28±2%仍未見其「科學依據」,是否已考量2024年1月底時,氣候憲法訴訟強調的《巴黎協定》升溫限制及剩餘碳預算。且若仔細盤點各部會個別目標,減量幅度僅能達到27%,而非30%,因此應具體說明各部門別目標如何提升至減量30%,莫以境外碳權作為減量手段。

二、應依法公布115至119年之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總當量

氣候法第10條第1項明定環境部應訂定五年為一期之階段管制目標,第一期及第二期之階段管制目標所公布之內容,分別為105年至109年及110年至114年之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總當量,但這次草案環境部只有公布單年度,即119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總當量,顯不符合氣候法第10條第1項之規定,亦與第一期及第二期的階段管制目標公告之項目不一致。故環境部應修正草案,納入「115年起至119年止」之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總當量,並再次踐行氣候法第10條所定之程序要求。

三、克服再生能源瓶頸,抑制燃氣擴張

經濟部提出在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到30%、燃氣占比達到49%時,可將電力排放係數由2023年0.490公斤/度,削減至0.319公斤/度。若藉由屋頂光電義務門檻下修、財務誘因再設計實踐潛力達到光電40 GW、基於自然資源治理及利益共享模式突破地熱瓶頸達到2GW時,再生能源占比可提升至36%,因此可使燃氣發電量控制在1500億度左右,並將燃氣佔比控制在50%以內,燃煤發電則提前降至15%,如此,將可讓電力排碳係數提前削減至0.3公斤/度以下。

四、產能規模調整與低碳製程導入,才是製造部門減碳旗艦計畫

占台灣製造部門排放量一半的鋼鐵、石化與水泥業,因應國際產業變化情勢,搭配政府產業轉型與循環經濟政策,促使三大耗能產業產能於2030年前減少20%左右。並藉由碳費、效能標準、低碳公共採購、轉型金融等政策工具的搭配,促使諸如氫能煉鋼、電氣化裂解等低碳製程商業化,使其符合2030年減40%的國際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則可將製造部門階段目標由原設定的1.17億噸加嚴至1.1億噸。

五、減少私人運具,加速運具電動化,加速運輸淨零

運輸部門所提出之減幅,為主要排放部門中相較於2022年排放量最不具企圖心者。然在2030年有新增捷運路網之下,搭配近期提出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可帶來運具移轉效果。且若可搭配訂定氣候變遷因應法所授權的運具效能標準制定,規範各廠牌新售車輛的每公里平均排碳量上限,促使其提升電動車市售比。則依據台灣近期電動小客車擴散率成長趨勢,其2030電動車輛市售比可高於官方設定的30%。若2030年時私有運具減少5%、電動車輛市售比達到45%,則可進一步將該部門減量幅度可多減7%,較當前目標多減250萬噸。

六、強化中央地方協力,落實深度節能

此次住商部門藉由淨零建築以及深度節能兩旗艦計畫大幅提升減量目標,然兩項旗艦計畫均須地方協力方能達到預期目標。目前臺灣將近一半縣市都已訂定淨零自治條例,對於住商建築能效規範以及翻修輔導均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工具加以規範。因此呼籲中央各部會於後續研提部門行動方案時,均應充分與地方政府協力,方能落實深度節能的規劃。

發起聲明團體: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行動柴棺龜淨零棄成長推動協會

  官方草案 TCAN建議   排放量 (百萬噸) 減幅(與2005相比) 整體淨排放量 (百萬噸) 減幅(與2005相比) 總體   198.980~ 188.225  28±2% 163.6 39% 製造 117.4 18% 110 23% 住商 37.3 35% 33.9 41% 運輸 30.4 20% 27.9 27% 電力排放係數 (公斤/度) 0.319 35%(與2023相比) <0.3 40%(與2023相比)

 

這篇文章 【聲明】第三期階段管制目標需提升,淨零路徑才能行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07集|有歌一起唱 林班歌—勞動、愛情與時代變遷

2025, February 6 - 08:16

文 / 黃馨慧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最近發表了《有歌一起唱——林班歌》專書,委託靜宜大學副教授黃國超,耗時三年跑遍半個台灣進行田野調查與歌曲採集,系統性地集結台灣原住民在林班工地勞作時傳唱的歌謠。

本集節目邀請黃國超來分享團隊在田野調查的發現,林班歌都在唱些什麼?工人們休息時即興哼出的歌曲,如何反映出原住民族當時的生活背景,甚至是他們的被壓迫史?

林班歌:林班工人休閒時的即興創作

林班歌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在林場工作時所唱的歌曲。1960至1980年代中期,當時因為造林政策,林務局會到各地林場附近的部落或村莊,尋找原住民勞力從事造林工作,例如砍樹、植栽、疏伐。族人會結伴上山,一起待在林場工作兩到三個月。每到夜晚,族人們就會圍在火堆旁,一邊烤火、一邊唱歌,消磨時間也釋放感情,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休閒娛樂。一人起頭,其他人跟著一句接一句地附和疊唱,玩起歌曲接龍,這種因娛樂而起的跟唱,就是林班歌的詞曲創作過程。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在林班裡被創作出來的歌曲,隨著工作結束的族人下山,帶回自己的部落,被族裡的小輩和鄰居傳唱,有些族人遠赴他鄉工作時,這些林班歌又會傳給其他部落。黃國超補充,在1960年代,雖然已經有音樂的綜藝節目和廣播電台,台灣唱片工業也開始發展,但原住民仍較難觸及這些管道,所以林班歌主要藉由實體聚會,或是族人面對面來傳唱,自成一種特別的傳播形式。更有趣的是,這種大眾媒介之外的非正規管道,反倒讓林班歌能逃過當時黨政單位的禁歌審查,使得各種富有生命力與情感的歌詞都能被保留下來。

從林班到平地 林班歌詞轉變反映青壯年出走部落的哀愁

1960年代的林班歌旋律和日本歌謠、傳統原住民歌謠較類似,因為當時工人只需要上山工作三個月,所以歌詞裡比較少深沈的悲情色彩,唱的多是對家鄉、愛人的思念之情。有趣的是,黃國超透過田野調查發現,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整個台灣社會經濟轉型、加工出口區和大型工業區的興起,原住民青壯年有更多的就業選擇,加上林業政策改變,政府禁止伐木,使得許多族人嘗試離開部落,到平地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一年半載才回鄉一趟。使得這個時期的林班歌謠,內容更多擔憂自嘲,在山上林班工作的族人,擔心自己比不上那些去都市就業的原住民。從林班歌謠的內容轉變,就能看見在當時的時代變革之下,原住民產生的各種焦慮和不安。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分漢人或原住民,都需要離鄉背景討生活,但原住民又背負更多的無奈。黃國超說,1950年代後,政府雷厲風行推動山地平地化的現代化運動,設下各種檢查項目來規範原住民家裡面的居家設施,或是添購足夠的現代化電器,沒有達標的家戶就會被貼上不及格戶的標籤。為了符合政策規範,原住民背負了更龐大的經濟壓力,使得他們愈來愈多人選擇能賺更多錢的工作,例如跑遠洋漁船,間接導致部落青壯年人口外移、部落勞力空洞化。

流行音樂工業衝擊與族語被污名化 林班歌創作出現斷裂

為期三年的田野調查,除了把數十年以來的林班歌謠更系統化的整理,黃國超也有新的發現。他表示,在調查之前,本來預設能從很會唱歌的阿美族人那裡,採集到很多林班歌謠,然而實地訪問後的結果卻是相反。原來1960、1970年代,阿美族青壯年大多選擇跑遠洋漁業,而不是去林場工作,所以阿美族的林班歌謠其實並不多,但也同樣從勞動生活中,創造出自己的遠洋歌謠。

黃國超也分享,在原住民的林班歌謠裡,能聽到和閩南語歌謠類似的日本演歌風格,加上許多林班歌謠都是用日語或是族語來創作,所以不知情的人,可能會將林班歌誤以為是日本歌謠。

但在1960年代中期以後,國家推動國語政策,加上原住民族面臨母語被污名化,導致1970年代以後的林班歌謠,迎來一個明顯的語言轉變,有越來越多的林班歌詞使用國語來創作。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感受到族語的污名感,開始排斥用族語創作。

雖說目前在小吃店、投幣式卡拉OK店、教會和社區活動裡,林班歌仍然非常普遍。但黃國超也坦言,林班歌受到華語音樂工業和外來流行歌曲工業的強烈衝擊,80年代以後的年輕人喜歡有節奏的曲式旋律,林班歌謠已經不太符合他們的胃口,導致林班歌曲的創作產生了巨大斷層,根據黃國超調查,1960到90年代累積的林班歌數量,保守估計有四千首,但這四十年間醞釀下來的龐大音樂資產卻難被繼續傳承。

歌曲作為紀錄形式 林班歌唱出原住民族的改變軌跡

「如果要說林班歌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意義, 我認為它是戰後原住民族非常重要的時代變遷載體」黃國超說,林班歌謠不僅是紀錄當時林班工人的情感記憶,也蘊含了不同世代族人之間族群創作的記憶。黃國超透過訪談發現,有很多唱搖滾樂的年輕族人對母語並不熟悉,所以會回家請家中長輩幫忙將國語歌詞翻譯成族語。而有些林班歌裡有淺顯的國語,其實也反映了原住民族跌跌撞撞學習華語的過程。

耗時三年,輾轉南投、屏東、高雄、花蓮和台東,黃國超的團隊透過田野調查得到了更多具體的資料,實際訪談後才發現,林班歌的實際狀況和網路與媒體記載的資料都不太一樣。比如大眾較熟悉的『AM到天亮』,大家或許以為原住民都光用一個Am,一直唱到天亮,但透過受訪者的說法,林班裡的作息其實都是早睡早期,並沒有Am到天亮這回事。

黃國超也指出,坊間任何一本有關台灣音樂史的專書當中,都無法看見任何除了傳統音樂之外,和原住民有關的音樂產業紀錄,因為林班歌是族人用母語互相傳唱,聽不懂族語的紀錄者,自然無法深入了解。

若將歌曲作為一種紀錄的形式,林班歌謠也紀錄了原住民族在四十年的變遷裡,所經歷的各種哀愁、無奈的心聲。聆聽林班歌,能在或婉轉、或激昂的旋律裡,看見原住民族配合著社會的改變軌跡。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07集|有歌一起唱 林班歌—勞動、愛情與時代變遷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漁工慶祝工會邁入第三週年,致力於海鮮產業的工作條件

2025, January 29 - 21:32

文/

【台灣東港】1 月 29日,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正式名稱為「屏東縣漁工職業工會」 (FOSPI-PMFU)邀請數千名外籍漁工,包含工會盟友以及政府官員蒞臨東港鎮海公園共享盛舉,慶祝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成立第十八周年以及屏東縣漁工職業工會邁入第三週年。近年來,FOSPI-PMFU漁工職業工會致力於組織來自印尼各地、受雇於台灣海鮮產業 的外籍漁工。海鮮產業是世界最危險之產業,而FOSPI-PMFU 致力於為海鮮產業的漁工奮鬥。在工會週年慶當天,FOSPI-PMFU呼籲雇主、消費者,以及政府機關保護漁工勞權,將工會爭取漁工權利的行動更上一層樓。FOSPI-PMFU 迎面挑戰龐大的海鮮產業,要求其採取行動,改善漁工的工作條件,並確保漁工在遠洋漁船上能夠使用 Wi-Fi,讓漁工能夠行使基本勞動權利,並在發生意外或疾病時及時獲得醫療協助。

FOSPI-PMFU 理事長Mudzakir 表示:「漁業仍然是全球最危險的職業之一,會員經常向我們回報關於災難性事故、危險的工作環境與狀況、缺乏醫療照護、食物和飲水資源不足、欠薪以及工時過長等問題。儘管如此,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加強工會力量、擴大我們的影響力且為自己發聲,就能共同改善海上的福祉與安全。」

由於多起報導揭露外籍漁工所面臨的惡劣工作環境,令台灣外籍漁工困境逐漸浮出水面。漁工在海上不僅遭受嚴重的工傷,例如手指或肢體截肢,或缺乏安全的飲用水與食物,受到強迫勞動、欠薪,甚至在近期颱風來襲時被迫留在漁船上。此外,許多漁工與外界隔絕、缺乏聯繫,他們的權益在海上更容易受到侵害。

在過去兩年中,FOSPI-PMFU與「漁工勞動人權立即實現」倡議行動的合作夥伴,包含台灣人權促進會 (TAHR)、海星海員中心 (Stella Maris)、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 (SPA)、美國全球勞工正義 (GLJ),以及最近加入倡議活動聯盟的日本太平洋亞細亞資源中心 (PARC) 展開了一場強而有力的本地與國際群眾運動。在慶祝 FOSPI-PMFU 三週年之際,「漁工勞動人權立即實現」倡議行動中的公民組織將持續倡議漁工的健康、安全及海上 Wi-Fi 通訊等權益。

18 年前,為了在東港漁港建立一座清真寺,同時為印尼籍漁工提供相互支持,FOSPI應運而生。自清真寺於2018年正式啟用以來,FOSPI 的重心隨之逐步轉向,並開始積極倡導移工漁工的勞動權益。2021 年,FOSPI 正式註冊成立了一個名為 PMFU 的工會,全面代表外籍漁工,為他們爭取海上基本勞權。

FOSPI-PMFU 理事長Mudzakir表示:「剛開始時,我們主要將所有努力聚焦於個別漁工,為他們發聲,一案一案地處理。處理案子的過程當中,我們也獲得海星海員中心(Stella Maris)及工會其他盟友的支持。我們組織募捐活動,與仲介公司與船主協調,並與政府機關建立溝通管道以提出申訴。我們提供避難所,協助漁工返鄉,並堅持遭欠薪的漁工應該留在台灣直到拿到工資。透過這些努力,我們認識到僅僅解決個案問題並不足夠,而是需要為系統性改革而努力。」

活動全程直播連結(有中文、英文、印尼文逐步翻譯)

Migrant Fishers Union Celebrates Three Years and a New Commitment to Improve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Seafood Industry

Berkomitmen Memperbaiki Lingkungan Pekerjaan di Industri Seafood, Pekerja ABK Rayakan Ulang Tahun Ketiga Serikat

Donggang, Taiwan- On January 29, FOSPI-PMFU (Indonesian Seafarers’ Gathering Forum – Pingtun Migrant Fishers Union) gathered a thousand migrant fishers, allies, and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at Zhenhai Park in Donggang to celebrate its 18 year anniversary as a community and third anniversary as a labor union organizing migrant fishers from across Indonesia working in Taiwan’s seafood sector.  At the event, FOSPI-PMFU escalated its fight for fishers’ rights in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industry by calling on employers, buyers, and government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workers. FOSPI-PMFU is directly challenging the powerful seafood industry to improve working conditions for the fishers who generate its profits by guaranteeing fishers’ access to Wi-Fi on distant water fishing vessels to ensure fishers can access their fundamental labor rights and timely medical assistance in case of accidents and illness .

Donggang, Taiwan – Pada tanggal 29 Januari, FOSPI-PMFU (Forum Silaturahmi Pelaut Indonesia – Serikat Pelaut Migran Pingtung) mengumpulkan ribuan pekerja ABK migran, sekutu serikat, serta perwakilan dari pemerintah di Taman Zhenhai, Donggang, untuk merayakan ulang tahunnya yang kedelapan belas sebagai komunitas serta ulang tahunnya yang ketiga sebagai serikat pekerja yang mengorganisir ABK migran dari seluruh penjuru Indonesia yang bekerja di industri perikanan Taiwan. Pada acara tersebut, FOSPI-PMFU memperkuat aksinya dalam memperjuangkan hak-hak ABK yang bekerja di industri paling berbahaya di seluruh dunia dengan menghimbau pihak-pihak majikan, pembeli, serta pemerintah untuk melindungi hak-hak ketenagakerjaan ABK. FOSPI-PMFU secara langsung menantang industri perikanan agar memperbaiki kondisi pekerjaan bagi para ABK yang secara langsung berkontribusi bagi industri tersebut. Salah satu cara untuk memperbaik kondisi dan lingkungan pekerjaan adalah dengan memberikan akses Wi-Fi bagi ABK yang bekerja di atas kapal perairan laut lepas demi menjamin hak-hak ketenagakerjaan dasar mereka dan memastikan bahwa mereka dapat menerima bantuan medis secepatnya ketika mengalami kecelakaan atau jatuh sakit di laut lepas.

“Fishing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jobs in the world. Our members regularly report about catastrophic accidents, dangerous working conditions, lack of access to medical care, insufficient food and water, unpaid wages, and excessive working hours with climate change, these risks will only increase. But together, we can improve our welfare and safety and prevent accidents at sea by organizing, strengthening our union, and amplifying our voices,” said Mudzakir, Chair of the FOSPI-PMFU, Indonesian Seafarers’ Gathering Forum – Pingtun Migrant Fishers Union.

“Menjadi pelaut adalah salah satu pekerjaan yang paling berbahaya di seluruh dunia. Anggota-anggota kami sering sekali memberikan laporan tentang kecelakaan-kecelakaan mengerikan, kondisi pekerjaan yang berbahaya, tidak adanya akses untuk menerima perawatan medis, kekurangan makanan dan air minum, gaji yang tidak dibayar, serta jam kerja yang berlebihan di atas kapal. Tetapi apabila kita bersatu dan bekerja sama dalam berorganisasi, memperkuat serikat kita, dan memperbesar pengaruh serta suara kita, kita bisa meningkatkan keselamatan dan keamanan di lingkungan kerja para ABK, serta mencegah terjadinya kecelakaan di laut,” kata Mudzakir, Ketua FOSPI-PMFU.

 The plight of migrant fishers in Taiwan has garnered attention due to numerous reports highlighting the horrific working conditions faced by migrant fishers. These conditions include severe injuries, such as lost fingers and limbs, a lack of access to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food, forced labor, wage theft, and being compelled to remain on vessels during recent typhoons. Additionally, many fishers experience isolation and a lack of communication, which allows for violations of their rights.

Kesulitan yang dialami pekerja ABK migran di Taiwan yang sudah berulang kali diliput dan dilaporkan, terutamanya perihal kondisi kerja yang mengerikan dan tidak pantas, telah mendapatkan perhatian dari berbagai pihak di seluruh penjuru dunia. Kondisi kerja tersebut antara lain termasuk kejadian-kejadian di mana ABK mengalami luka parah, seperti kehilangan jari ataupun anggota tubuh lainnya. Selain itu, banyak yang tidak dapat meminum air bersih ataupun mendapat makanan, serta menjadi korban kerja paksa dan pencurian gaji. Para ABK bahkan diperintahkan untuk tetap berjaga di atas kapal selama beberapa taifun yang terjadi tahun lalu. Tidak hanya itu, banyak pula ABK yang terisolasi dari dunia luar dan tidak memiliki akses komunikasi, yang mengakibatkan mereka menjadi lebih rentan akan terjadinya pelanggaran atas hak-haknya.

FOSPI and allies in the Wi-Fi for Fishers Rights Campaign, Taiwan Association of Human Rights (TAHR), Stella Maris, Serve the People Association  (SPA), U.S. based Global Labor Justice (GLJ), and recently Pacific-Asia Resource Center (PARC) from Japan have mounted a robust public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ampaign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from the Wi-Fi for Fishers Rights Campaign will celebrate FOSPI-PMFU’s three-year anniversary while advocating for fishers’ rights to health, safety, and Wi-Fi communication at sea.

FOSPI dan rekan-rekan dalam koalisi yang ikut memperjuangkan kampanye Wi-Fi untuk ABK, termasuk Taiwan Association of Human Rights (TAHR), Stella Maris, Serve the People Association (SPA), Global Labor Justice (GLJ) dari Amerika Serikat, dan Pacific-Asia Resource Center (PARC) dari Jepang dan yang baru saja bergabung dalam koalisi tersebut, telah melakukan aksi-aksi kampanye baik secara lokal maupun internasional selama dua tahun terakhir. Organisasi masyarakat sipil (OMS) yang telah menjadi bagian dari kampanye tersebut akan terus mengerahkan usaha advokasi dan memperjuangkan hak-hak kesehatan, keselamatan, dan komunikasi melalui Wi-Fi di atas laut bagi ABK sembari merayakan ulang tahun FOSPI-PMFU yang ketiga.

FOSPI began 18 years ago when migrant fishers sought to establish a mosque at Donggang Port, and offer mutual support for Indonesian workers in Taiwan’s fishing industry.  Since the mosque opened in 2018, FOSPI has expanded its focus to advocate for the labor rights of migrant fishers.

In 2021, FOSPI officially registered a labor union named PMFU to officially represent the migrant fishers in securing fundamental labor rights at sea.

FOSPI terlahir dari keinginan para ABK migran untuk membangun masjid di Pelabuhan Donggang serta membangun wadah di mana para pekerja migran asal Indonesia yang sedang berjuang di sektor perikanan Taiwan dapat mendukung satu sama lain 18 tahun yang lalu. Sejak masjid tersebut resmi dibuka pada tahun 2018, FOSPI telah memperluas fokusnya untuk melakukan advokasi bagi hak-hak ketenagakerjaan ABK migran. Pada tahun 2021, FOSPI secara resmi terdaftar sebagai serikat pekerja bernama PMFU agar dapat mewakili ABK migran dalam menjamin hak-hak ketenagakerjaan dasarnya ketika berlayar di laut lepas.

“In the beginning, we focused on advocating for individual fishers, one case at a time, with support from Stella Maris and other allies. We organized donations, mediated with brokers and vessel owners, and establish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the government to report grievances. We provided shelter, facilitated repatriation, and advocated for unpaid fishers stay in Taiwan until they were paid. Through these efforts, we learned that addressing one problem at a time was not enough. We needed to fight for systemic changes. ”  said Mudzakir, Chair of the FOSPI-PMFU, Indonesian Seafarers’ Gathering Forum – Pingtun Migrant Fishers Union.

“Pada awalnya, kami menaruh perhatian pada aksi-aksi advokasi bagi para ABK secara perorangan, dan berusaha menangani kasus-kasus tersebut satu demi satu dengan dukungan dari Stella Maris dan rekan-rekan lainnya. Kami mengorganisasikan donasi, bermediasi dengan agensi dan pemilik kapal, serta membangun saluran-saluran pengaduan kepada lembaga pemerintahan. Kami menyediakan tempat pengungsian, membantu para ABK yang ingin kembali ke tanah air, serta melakukan kegiatan advokasi bagi ABK yang belum dibayar agar bisa tetap tinggal di Taiwan sampai mereka dibayarkan gajinya. Tetapi, seiring dengan berjalannya upaya kami, kami kemudian menyadari bahwa ini tidak cukup. Kami sadar bahwa kami harus memperjuangkan perubahan sistematis,” kata Mudzakir, Ketua FOSPI-PMFU.

這篇文章 【新聞稿】漁工慶祝工會邁入第三週年,致力於海鮮產業的工作條件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24年12月捐款徵信-我們為什麼一直討論「精神障礙」

2025, January 29 - 11:56

文/管中祥

「精神障礙」一直是 燦爛時光會客室 關心的主題之一,幾個月前,我們邀請了中正大學社福系的陳芳珮老師談他的新書「回家」,討論從康復之家離開的精障朋友,他們回到家中、回到社區遭遇的種種困難。(節目連結

2022年下半年,我們製作了幾集節目討論《精神衛生法》,當時正在修法,引發各方不同的討論以及擔憂,更早之前,我們也訪問過精障者、家屬、社工、學者,從不同面向討論這個議題。

會製作這麼多集有關精神障礙的議題,部分原因和我的研究關懷有關。

過去曾經有十年的時間研究媒體如何呈現精神障礙圖象?為何會出現污名化報導?如何透過文化與對話行動去除污名?不過,更重要的是,精神障礙的議題的確造成社會不少衝擊,不只是因為坑坑疤疤的社會安全網,社會越來越競爭、生活越來越緊張,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這不僅是當代社會無法忽視的現象,也不能再以傳統的刻板觀點面對這樣的議題,因為不論是「傷痛」或是「危險」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

2022年的修法是因為當時發生多起精神疾病者重大觸法事件,突顯了社會安全因應與處理機制不足,現行法規對於病人及家屬的社區支持上仍有許多漏洞。因此,修法的目標是為了保障病人權益、支持和協助病人在社區生活,並提供精神疾病者及他們的家庭更全面的支持。

新修正《精神衛生法》在2024 年 12 月 14 日正式上路但新法的內容真能達到上述的的目標?有新的機制,但預算是否足夠?如何讓精障朋友有合宜的生活?社會安全網路夠因此補好嗎?這也就是我們會再次討論的原因。(公庫相關報導

不只是台灣精神健康改革聯盟召集人廖福源在《燦爛時光會客室》504集提到,許多來賓也有同樣的看法,所謂的「社會安全網」並不單是事情發生後的補救,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事發之前防止事情發生?如何讓大家有好的社會生活?不論你是所謂的正常人或者是別人眼中生病的人,都能夠有安心穩定的生活,能有合適的發展,降低人們的內在挫折感,許多的疾病與問題才有機會得到預防。

這當然很難,除了涉及到所謂的心理健康,也和整體的社會制度有關,如同我們和黃涵榆老師在《燦爛》380集談《精神疾病製造商》時指出的背後的政治、經濟與醫療系統交錯的複雜關係。這些制度性的因素短時間應該很難改變,不過,如何讓身心受傷的人有好的照顧,有好的社區生活,我想,包括《精障衛生法》在內的相關法律的調整,是有機會為這些朋友帶來更好的照顧。

新版的《精神衛生法》已經實施,我們一再的討論,無非是希望更多人重視這個問題。法律已經定了,短時間也不會再修改,我們除了檢討目前的法制還有那些不足之處,也希望透過討論,透過大家的關心,希望至少能在既有的框架下,為社會帶來更好的生活。

未來,我們仍會持續關注,也需要各位的支持與陪伴,讓我們能力繼續前進,一起聽見微小的聲音。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04集|新版《精神衛生法》上路 社會安全網補好了嗎?|專訪 廖福源

Podcast:https://linkingourlives.pse.is/6yjt3k
全網收聽:https://linkingourlives.pse.is/6yjt22

【十二月工作報告】

2024.12.30 民團揭露台商志麟緬甸廠剝削、300人罷工 呼籲勿與軍政府合作鎮壓工人

2024.12.25 社子島案核定開發範圍及抵價地比例 「挖土機要來了」自救會將拉高抗爭

2024.12.09 工人絕食100小時、洪申翰未接見 勞團批勞動部淪「總機部」

2024.12.04 拒Uber Eats併購案 200名外送員公平會外鳴笛抗議

《燦爛時光會客室》

第502集|《觀光人類學》反思文化、環境與觀光真實性

第501集|是盡忠職守還是強迫勞動? 公務員霸凌有解?

第500集|被長照政策遺忘的人 移民姐妹們如何喘息?

第499集|長照 3.0 婚姻移民為何成了政策遺民?

第498集| 今年不只死了一位公務員,然後呢?

第497集| 當「愛家庭」成為枷鎖 《菁英媽媽想上班》女性的職場、家庭與矛盾

更多報導請上公庫網站 我們的經費來自公眾捐款,透過您的定時定額捐助,可以讓我們穩定前進,作好更多報導,期待您能捐款挺公庫捐款請按這裡)。公庫也出版《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獨立媒體觀察》、《公民不冷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經典增修版) 》,並且製作公庫毛巾,若您願意,也可用贊助公庫出品的方式支持另類/獨立媒體。 【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2024年12月份財務收支】 分類 項目 說明 支出 收入 收入 單筆捐款 68,650 定時定額 51,546 利息 1,501 人事費 薪資 34,316 稿費 燦爛時光節目撰稿費 3,250 剪輯費 燦爛時光節目及Podcast剪輯費 19,000 勞保費 4,551 健保費 1,611 雇主提撥勞退 2,930 會計顧問費 會計12月+結算&文具 6,000 水電費 水費 62 租賦費 5,500 行政手續費 跨行轉帳手續費 30 郵政劃撥手續費 20 信用卡中心手續費 102 藍新科技手續費 1,725 伺服器維護費 1,667 網路使用費 447 其他辦公費 日光燈管 420 郵電費 110 小計 81,741 121,697 結餘 39,956

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2024年12月份帳戶餘額

台灣銀行:365,767元(含提撥基金150,000元)

中華郵政:45,591元(郵撥帳戶 39,719元、郵局 5,872 元)

藍新:50,008元

零用現金:73元

2024年12月份捐款徵信

單筆捐款:黃O宜 100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600、中鋼運通企業工會 1000、公庫之友500、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50000、公庫之友5250、陳O宏5000、洪O玲5000、賴O靜1000、發票獎金200

定期定額捐款:Lin Yizhu 60、小渝 100、公庫之友 200、公庫之友 500、公庫之友 500、方O萱 1000、王O芸 1000、王O思 500、王O荃 500、江O凡 1000、何O 300、何O幸 500、吳O牧 300、吳O珈 500、吳O澄 500、吳O輝 100、呂O廷 300、呂O瑩 150、李O忠 1000、李O柱 1200、李O庭 100、李O婷 300、杜O瑜 1000、阮O慧 500、林O伊 300、林O伊 500、林O豪 500、林O儀 200、林O儀 600、邱O仕 400、邱O瑤 3000、阿猴 300、施O君 300、柯O庸 500、唐O哲 1000、徐O榮 500、翁O思 300、翁O德 300、高O誠 1000、張O 555、張O芬 300、張O玲 200、張O健 500、張O智 1000、張O綸 300、許O芳 200、許O綾 100、郭O竹 200、郭O佳 300、郭O齊 500、郭O燁 500、陳O合 500、陳O行 1000、陳O亮 300、陳O庭 500、陳O萍 500、陳O綸 300、陳O儀 300、陳O龍 500、曾O傑 300、曾O婷 300、曾O琳 500、曾O瑋 600、湯O鈞 200、黃O君 500、黃O傑 300、黃O斌 300、黃O新 500、黃O達 200、黃O儒 500、楊O羽 881、楊O君 500、楊O崑 500、楊O範 200、葉O君 500、葉O華 1000、管O祥 2000、趙O雯 500、劉O中 200、劉O倫 500、劉O書 300、劉O德 1000、劉O蕙 500、劉O龍 1000、蔡O荀 300、鄭O柔 500、鄭O雯 600、鄭O憶 500、盧O文 100、謝O龍 1000、簡O志 300、藍O雅 1000、藍O寧 300、顏O家 500、魏O 1000、魏O陽 1000、羅O翔 300

捐款說明:公庫的捐款平台設定每月20日扣款,定期定額首次授權捐款者,平台會先執行10元驗證金,確認信用卡有效後即退款。也提醒各位經由台銀、郵局及劃撥的捐款者們,捐款後請記得來信至:「civilmediatw@gmail.com」告訴我們帳號、金額、地址、電話等資料,以便寄送捐款收據。

若您的捐款需要上傳財政部國稅局(捐款收據電子化),需請您提供捐款者的身分證字號及本名,填寫《捐款申報資料方式表單 https://reurl.cc/7Vrd5  》,同意用作 「捐贈扣除額單據電子化作業」 申報資料。

我們會在隔年2月底前上傳您的單筆或多筆捐款金額申報資料,多筆捐款將合併為一筆款項申報。捐款人於每年申報綜合所得稅時,下載扣除額資料浮貼於申報書上,或網路申報使用列舉扣除自動匯入,免附紙本收據,快速完成報稅。

以上捐款名單如有疏漏,還請來信告知,確認後立即補上,萬分感謝。

這篇文章 2024年12月捐款徵信-我們為什麼一直討論「精神障礙」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06集|「混蛋」是如何煉成的? 該如何《別教出混蛋》!

2025, January 28 - 08:18

文/童建儒

「如何別讓孩子成為霸凌、自私或厭女者?」近年來,歧視事件層出不窮,臺中一中學生將「烯環鈉」作為擺攤主題、建國中學學生在麥當勞爆出性侵案後揪團吃麥當勞,寫下「沒有女權的世界真好」,這些事件讓不少人關心台灣的多元文化與品格教育。然而,如何培養孩子成為善良、有同理心的人,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大問題。在第503集《燦爛時光會客室》中「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長陳儀分享校園環境中的性平教育如何改善,而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則由校園走回家庭,探討親職教養下孩子該如何建立健全品格。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03集|沒有女權的世界不好嗎? 你打算怎麼教小孩?

2024年台灣引進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梅琳達.莫爾(Melinda Moyer)所著的教養書《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孩子犯錯怎麼教?科學大數據當你的教養神隊友》(下稱《別教出混蛋!》),以實際經驗與科學數據提供教育策略。本集節目邀請引進本書的作家吳曉樂,她的著作包括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等作品,她將以《別教出混蛋!》的美國視野切入,結合自身在台灣的教學經驗,探討如何透過家庭教育改變孩子的品格。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換個角度看親職教育 如何養出不渾蛋的孩子

「過去台灣暢銷教養書多半具有特定的正向價值,例如自律、合群,而此書卻是在教我們如何不要養出渾蛋。」吳曉樂分享,最初發現這本書是因其醒目的英文書名《How to Raise Kids Who Aren’t Assholes》,她認為書中許多思考事情的方式都和自身在台灣生長的過程有些類似,但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切入角度卻有所不同。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書中對問題的討論和解決方法讓她深感啟發,才與游擊文化編輯群合作將這本書引入台灣。

吳曉樂提到,在決定中文書名時,曾考慮使用更為正向的名稱,但最終團隊一致決定以《別教出混蛋!》作為書名。她特意在標題中加入「科學大數據怎麼說」,以強調教養方法的科學性與實證基礎。她指出,這樣的選擇一方面滿足讀者對於科學方法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回應過去外界對她的質疑:「一個沒有孩子的人,如何教育孩子」?

未曾生育小孩的吳曉樂坦言,過去自己確實也曾困惑迷惘過,直到發現《兒童權利公約》發起人雅努什.科扎克(Janusz Korczak)同樣在未有小孩情況下為兒童權利設下基石。她意識到自己雖未養育過孩子,但擔任多年家庭教師的教學經驗以及與近百名青少年相處的歷程,卻讓她對孩子的行為與心理有深入的瞭解。她認為,家長通常只養育一到兩位孩子,但這樣的個人經驗未必能構成全面的教育觀點。相比之下,透過大量數據與經驗累積,才能相對掌握教育的整體性。她強調引入「科學大數據」的概念,就是希望家長能跳脫個人經驗的限制,從更廣泛的視角看待教養問題。

從麥當勞事件看性別教育現狀 當家長未能跟上性別平等的步伐

「性別平等從推動到紮根,必然伴隨著激烈的反撲。」吳曉樂指出,近期的「建中揪團吃麥當勞事件」反映出當代性別平等教育的挑戰,尤其當男性在性別平等下逐漸失去過去父權體制的紅利,但社會對男性在經濟與成就上的期待卻未見減少,這種反差便引發了反抗行為。她強調,儘管男性的部分權利似乎被剝奪,義務卻依然如故,這樣的心理落差使部分男性對性別平等產生反感,並表現出反抗的言行。

吳曉樂回顧自己過去的演講經驗,提到一名男學生曾不斷打斷她的演講,並說「妳沒有當過兵」,更會向女同學說出「閉嘴啦去洗碗」等歧視性言論。這些行為源自是模仿該生家中父親對母親的態度,而母親卻覺得這樣的言行很好笑。此事讓她聯想到「建中校友宴歧視菜單」事件,部分民眾以「我太太也覺得菜單很好笑」來為此辯護,這讓她意識到家庭內的性別知識缺乏,往往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打破無形偏見的起點 覺察性別刻板印象的存在

吳曉樂進一步解釋,雖孩子在校園接受性平教育,不過在家庭日常中,家長的言行似乎又與學校的性別平等觀相悖。即便校園教育對於性平意識的培養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家庭中,家長的性平知識往往未能與時俱進,甚至經常掛著性別刻板印象的歧視言行,使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之間陷入價值觀的矛盾。

談到如何改變既有的社會性別框架,吳曉樂認為家長首先應察覺自己其實也身處於充滿性別刻板的社會框架中。回歸孩子本身,她發現孩子的性別觀念約在6到7歲形成,教師對男孩的稱讚大多集中在其先天能力上,而對女孩則強調後天的努力,這樣的差異使女孩出現自身先天低人一等的意識。吳曉樂呼籲若改變既有的性別框架,首先要意識到這些刻板印象的存在。她強調,唯有師長自身先改變,孩子才有可能真正擺脫性別刻板與歧視的束縛。

當成績成為霸凌的催化劑 孩子如何在外界期望中迷失

近年來,教育風氣逐漸改變,家長對孩子特質的期許也悄然轉變。吳曉樂指出美國研究發現,在2015年後家長對孩子「善良」的重視程度逐漸超越「聰明」,這一趨勢在台灣亦逐漸顯現。在2023年台大經濟系學生因提出歧視性政見引發社會反彈,以及臺中一中「烯環鈉」事件爆發後,家長們開始反思,即使孩子考上第一志願,若缺乏良好的品格教育,仍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根源。

針對校園中的霸凌現象,吳曉樂認為,不同階層皆有可能發生霸凌現象。她反思自身求學經歷,察覺過去對「地位」懷有極大的不安全感,尤其當地位取決於成績,而成績起伏不定、難以控制時,將對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挫折感。她回憶過去學校教育中,師長經常強調「同儕都是未來考場上敵人」的教育模式,不僅使學生產生不安全感,還讓彼此充滿競爭敵意。吳曉樂分析,霸凌行為往往來自於個體對自身權力或地位的不安全感,透過傷害他人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她補充,即使表面上第一志願的學生看似地位穩固,但那種穩固僅是外界的看法,實際上孩子的內心同樣充滿變動與不安。

吳曉樂進一步分享,有些學生抱持著「只要考上好大學,一切都會變好」的想法,甚至期待這樣的成功能自動帶來認同或關係。「大人說的是真的嗎?我只要這樣讀書,就能有女朋友嗎?」她指出師長經常以輕鬆的想法看待學生的焦慮,彷彿只要進入大學,伴侶或成功便會被自動「分配」到手。然而,這些表面上的成功其實掩蓋了更深層的不安,學生的自我認同與地位焦慮並未因此得到解決,反而可能在外界期待與現實落差中更加擴大。

當餐桌不再是檢討會 與孩子建立真正的親子溝通

談及親子溝通,吳曉樂以過往經驗為例,分享在擔任家教時曾遇到一名學生,選擇與班上被霸凌者成為朋友。這名學生的家長並不以成績為唯一標準,而是注重孩子的品格與人際關係,這種親職教養方式,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

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家長常抱怨孩子沉迷手機,忽略與家人的交流。吳曉樂指出,家長應改變溝通方式,不要將話題提圍繞在「考得如何?」、「為什麼這次又這樣?」與成就相關的問題。她提到家長經常把對孩子的付出、愛與成就綁在一起,只注意到孩子的成就,將餐桌變成檢討大會。而若家長以更關懷的態度與孩子對話,更多關注孩子的感受與生活細節,便有可能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健康的心態,讓成功不僅僅是外在的成就,更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與關懷他人的能力。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06集|「混蛋」是如何煉成的? 該如何《別教出混蛋》!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隱藏十年的心聲破繭而出 -311罹癌兒童的意見陳述(下)

2025, January 26 - 03:20

*圖說:支持福島核災災民的義賣月曆,由12位畫家繪製,提告的311罹癌兒童也是捐助對象之一。(來源: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

文/宋瑞文(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特約撰述)

續前文)小藍作為原告,把好不容易才完成的文字,努力跟同一位的法官陳述,我覺得是很了不起的。我真的覺得非常辛苦。之後花了兩個月才完成的意見陳述,內容令人動容。

「一起從中學跟高中畢業的朋友,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工作,過著平穩的生活。我難免會對他們投以羨慕的眼光。儘管自己並不想嫉妒他們,但那樣的感情油然而生,讓人感到心酸。」

「即便是去個醫院,和我差不多年紀的醫學生擦肩而過,也會感到辛酸。會想說,大家都是同一個年代出生的,我也應該要是一個大學生了吧。」(出自原告2的意見陳述)

小藍對於自己嫉妒同輩的心情,想必是懷抱著罪惡感的,要把這種心情公諸於世,真的要很有勇氣才能做到。小藍下定決心,率直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對於我的意見陳述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在寫自己的意見陳述書時,有好幾個地方,吐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覺得很羞恥。可是,看到小藍的表現之後,我也決定率直地寫出心聲。

*圖說:支援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的慈善義賣衣服。(來源:311supportnetwork

過來關心原告的法官

第一次開庭,是在東京地方法院103號法庭。包括我在內的三名女性原告,到隔板後面旁聽。大家都是一邊流淚一邊聽。結束開庭後,大家彼此分享面紙擦拭鼻水,成為我們的好回憶。

然而,後來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在旁聽群眾裡沒有一般人的時候,馬渡法官來到隔板後面對我們說:「讓你們待在這麼狹小的地方真抱歉。」

馬渡法官在第二次開庭之後,既不同意使用大的法庭,也不同意原告全員做意見陳述,因此我對他沒有好印象。可是,他過來說這句話時,他那總是淡然的表情的臉,露出了溫柔的瞬間,讓我們感到暖心。

*圖說: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在富士搖滾節的攤位。(來源: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

彼此分擔一樣的煩惱

在意見陳述的兩個禮拜後。我第一次和小藍通電話,講了兩個小時。

我們這些原告,大家除了年級輕輕地就罹患甲狀腺癌之外,關於年齡、性別、興趣等各種個人資訊,早先彼此都不怎麼提到。只是講些「您哪裡來的?」「幸會」之類的客套話,有著隔閡。因此,最初這通電話讓我還蠻緊張的。

可是,小藍經過意見陳述後打開了心房,變得跟我無話不談。雖然剛開始只是為了聯絡而通電話,但後來我們兩個人聊個不停,聊到掛電話時都過了一天的分隔點,已經是凌晨一點了。

這時,小藍說的一句話,到現在我都還印象深刻;「即便遭遇相同,也不能分擔彼此的痛苦。」覺得誰也不能了解自己,不知不覺之間給自己築起了一道牆。可是,試著和他交談之後,我才明瞭,彼此有共鳴的事情很多,這點很讓我感到高興。

我很驚訝,小藍一直以來懷抱著,和我同樣的心情。同時也理解到,到現在為止,在心底感覺到那道牆的原因,為此鬆了口氣。

從小藍開始,到意見陳述之後,身為原告的這群女孩子,大家身上的氛圍漸漸改變了,我對此感到驚訝。儘管當事人自己沒有察覺,但辯護律師們眾口同聲地說,大家改變了很多。隨著每一次的開庭,大家越發明朗、健談,流露出生氣勃勃的樣子。

擔任小藍的辯護律師柳原敏夫,在作成意見陳述的過程裡提到,小藍像是從蛹而出的蝴蝶一般。我也覺得真的是這樣。

我想,會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小藍把自己到現在為止的所有事情都挖掘出來,把心中曾經有過的、之前未能化為言語的思緒,在回想整理之後都說出來的關係。

經過這樣的變化之後,現在我們這幾位原告,變成從遊戲、電影、動畫,到推薦的化妝品之間都可以聊的,不分彼此的朋友。這場官司,可能還要打好幾年也不一定,但我希望,大家的情誼變得更加緊密,團結一致,戰鬥到最後一刻為止。

以上便是由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原告千尋撰寫的回顧文章全文。支援該訴訟的志工岡田俊子女士,在獲悉訴訟被本專欄報導之後,為台灣讀者寫下了短文 。另外,對其中的科學辯證有興趣的讀者,下方還有另一篇附錄文章可以參考。

*延伸閱讀:

超標千倍核食未公開 核災初期污染事關甲狀腺癌(上、中、下)

*註:本文及附錄文章的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譯者劉名揚審閱。

*附錄:

※附錄一: 很高興支持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的人們越來越多

文/岡田俊子(訴訟支援網路成員)

福島核災後過了13年,在福島縣38萬名未成年人裡,罹患甲狀腺癌的已經有380位。原本應該是一年百萬人裡只有1-2名罹患的疾病,災後每1000人就有1位。

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不承認是輻射被曝所致。那又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因為癌症移轉,反覆地手術,苦於復發的恐懼的這幾位年輕人,為此控告政府。

我們這些未能防止核災,覺得自己有責任的大人,還有跟他們同世代的年輕人,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支持或聲援這樁訴訟。我覺得很高興。

可是現狀是,由於核災尚未收拾結束,從東北到關東,輻射汙染還在持續。

福島還處於原子力緊急事態宣言之中,很多地方因為輻射線量過高而無法居住。

儲存在水塔的放射性污染水,以處理水的名義,在今後的數十年持續排放到大海,這不只是日本的問題,還會持續威脅鄰國人民的飲食生活。(參見文章:“微量”也可能超標的道理

核電並不安全。如果發生核災,就會發生像福島這樣的嚴重災禍。讓我們為了未來的孩子們,一起努力吧。

※附錄二: 黑川真一教授的三份意見書 徹底推翻了UNSCEAR報告

文/只野靖(律師) 

來源/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通訊(2023.7)

被告東京電力許多主張的根據,是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在2020年的報告。這份報告書有許多錯誤的敘述,其中問題最大的是,過度低估了甲狀腺的輻射被曝線量。

在第四回到第六回的開庭日裡,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KEK)名譽教授黑川真一連續提出三份意見書,以實測數據為基礎,強烈地批評了這一點。讓我們試著複習這三份意見書的內容。

福島市紅葉山公園的監測數據是一大關鍵

福島核災和車諾比核災不同,在災難初期幾乎沒有什麼數據。可是,全天候監測空氣中伽瑪射線的監測器,在福島縣內有好幾個。

在距離福島核電60公里處的福島市街區的紅葉山公園這裡,留下了連續的監測數據。依據這些數據,名譽教授黑川真一的三份意見書,對UNSCEAR報告的模擬結果提出了批判。

在第四回的開庭日,黑川教授的第一份意見書,把著眼點放在紅葉山的連續監測數據,解說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KEK)研究團隊的論文(平山論文),計算出輻射被曝線量。

平山論文以紅葉山的連續監測數據為基礎,算出當時放射性碘131在大氣中的濃度。黑川教授再利用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ICRP的係數,與平山論文的數據,計算出在3月15日抵達福島市的放射性污染雲,帶給一歲嬰兒的被曝線量:單單從空氣中吸入的輻射塵,就有60毫西弗。

徹底追究UNSCEAR報告的缺失

福島核災後,誰都知道3月15日福島縣內的輻射線量非常高的事實。在第五回開庭日,黑川教授提出的第二份意見書指出,UNSCEAR報告幾乎沒有考慮到,這一天放射性污染雲所帶來的汙染。

黑川教授指出,比較UNSCEAR報告(模擬結果)和紅葉山公園的監測數據,3月15日到16日裡,放射性碘131在大氣中的濃度,前者的數值僅有後者的百分之一,比(位於福島縣以南距離兩倍以上的)茨城縣東海村與大洗町還要低,大幅度地低估輻射被曝線量。

在第六回的開庭日,黑川教授指出,UNSCEAR報告過度低估輻射被曝線量的背景在於,輻射物質從離地300公尺的放射性污染雲降落到地面的「沉著速度」。

由於UNSCEAR報告的模擬結果,沒有整合實測數據的關係,「沉著速度」高到在現實中不可能的程度。

黑川教授的意見書,每一份都有精密的數據作為基礎,提供了對當時輻射被曝狀況的驗證。

※本文由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獨家授權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轉載。

這篇文章 隱藏十年的心聲破繭而出 -311罹癌兒童的意見陳述(下)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痛苦到發不出聲音的回憶 -311罹癌兒童的意見陳述(上)

2025, January 26 - 03:12

(*圖說:2024年9月11日,「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開庭,旁聽座無虛席。(來源: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

文/宋瑞文(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特約撰述)

2024年9月11日,是「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開庭的日子。由於法庭內僅有85個旁聽席,卻來了207人想要旁聽(下圖),因此旁聽還得抽籤,顯示日本民眾對於這樁訴訟的持續關注。

「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源於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福島核災。由於車諾比核災後出現大量罹患甲狀腺癌的兒童,日本政府依循這樣的經驗,為福島縣30萬名左右的未成年人做甲狀腺檢查到現在(縣民健康檢查)。

檢查至今,已有327人確定罹患甲狀腺癌,若再加上疑似罹患惡性腫瘤的人,則有380人(2024年8月時累計數據、下圖)。

*圖說:隨著一次次的檢查,發現越來越多罹癌的福島病童,327人確定罹癌,加上疑似罹患惡性腫瘤的人共有380人。(來源:OurPlanet-TV

相對地,依日本過去統計,未成年人罹患甲狀腺癌,平均一年只有3人。早在2015年,縣民健康檢查的中間彙整報告就已經寫明,「災後福島罹病孩童比過去多出數十倍指數」(有病数に比べて数十倍のオーダーで多い)。

日本政府並不認為罹病人數增加和福島核災有關。因此這些患者不但沒有賠償,也不能比照廣島原爆等核污染災害,獲得健康追蹤檢查及其醫療補助。

為了確定和核災輻射污染的因果關係,六名罹癌病患委託律師團在2022年提告,是為「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

這樁訴訟,除了有六名原告挺身而出,也獲得歐洲物理學會威德羅獎得主、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名譽教授黑川真一等科學家們在論述上的支持(註)。

*圖說:黑川真一榮獲歐洲物理學會威德羅獎時的報導截圖。(來源:Asian Accelerator Plaza

在法庭攻防之外,許多人都關心經歷了核災、罹癌與訴訟程序的幾名原告的心情。為此原告團團長千尋,在2023年7月發行的訴訟通訊裡,寫下「對原告意見陳述的回顧」,讓社會知道,在幼年遭遇輻射被曝的這群原告,如何從沉默走上法庭慷慨陳詞。以下是千尋所寫的全文:

對原告意見陳述的回顧 by 千尋

意見陳述是大家一起完成的。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好不容易決定要提告了,發起「311兒童甲狀腺癌訴訟」。最早時我以為,除了我以外的原告,不會上法庭,訴訟就這樣進行。所以在做意見陳述書的時候,我也以為大概只有我做吧。

要把藏在心中十年以上的事情說出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擔任原告的這些孩子們,希望今後能夠努力地活下去。在訴訟的過程中,面對自己的痛苦是很心酸的,因為我也是當事人,瞭解這種痛楚。

“請不要勉強”

我曾經以為,由我來代表其他原告陳述就可以了。然而,大家在線上會議說明「意見陳述」時,有人覺得,如果能直接向法官表達心聲的話,在訴訟策略上是應該要做的事情。

於是,出乎意料地,小藍馬上身先士卒地舉手說他要當第一個。接著,其他原告也一個接著一個地舉手。我之前沒想過,大家都願意做意見陳述,因此覺得很驚訝。

要說出心聲意味著,要回想起這十年來不能訴諸言語的心事,在精神上是很辛苦的。

因此,為了做成意見陳述書,我們讓每一位原告搭配兩個負責的律師,與一位看護者,組成小組,慢慢地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

最早小藍說他很不會寫作文,要他寫意見陳述書大概很困難。然而,隨著他慢慢地說出越來越多的話語,最後完成超過一萬字的文章,反而還得花力氣刪文。但他一次也沒喊苦,還為自己能擔任在這場裁判中奮戰的原告感到自豪。

更準確地說,要這樣拼命地勉強自己,是很辛苦的。小藍在回憶的過程中,曾經辛苦到連微弱的聲音都出不來(待續)。

*註: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譯者劉名揚審閱。

※本文由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獨家授權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轉載。

這篇文章 痛苦到發不出聲音的回憶 -311罹癌兒童的意見陳述(上)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針對行政院傳播處因經費遭立院刪除無法支付手語翻譯費用一事聲明

2025, January 24 - 18:51

文/臺灣障礙研究學會

行政院在1月23日舉行記者會回應總預算案,直播畫面原本應出現手語翻譯員部分,被替換成「本院新傳處費用遭在野黨全數刪除,無法聘用手語老師」字樣。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說明,因行政院新聞傳播預算全數被立院刪除,所以請不起手語翻譯員。查行政院已於去年底將手語翻譯服務委託給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但因立院刪除新傳處費用後,終止與該協會契約,所以無法在記者會提供手語翻譯。本會針對此一事件有三點聲明如下:

一、行政院與台灣聽障人協會的委託契約中出現「本採購案決標後所需經費,需俟114年度預算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後始確定,預算如經立法院刪減或未通過,或遭立法院決議凍結而未經解凍者,本院得終止本契約之全部或一部分。」如此委託契約對得標的社福服務團體是一個雙方地位極不對等的服務契約。該契約條款完全不符合《社會福利基本法》第14條第3項之規定,要求各級政府委託辦理福利服務時,應促進對等權利義務關係,以維護服務使用者之權益;而該條款本質上不符服務委託之目的。

二、不提供手語服務,形同損害手語使用者的權益。台灣手語屬於《國家語言發展法》保障之國家語言,政府機關應於必要時提供通譯服務。行政院新傳處預算遭刪減,即日起就不提供手語翻譯服務的同時,不過其他新聞傳播項目(如行政院自己的YouTube影音公開資訊平台)依然持續進行。這顯示行政院盤整資源後,優先選擇犧牲聾人資訊權,本會針對此點給予嚴厲譴責。又,目前立院刪減預算金額超過法定能刪減額度,在各黨解讀不同情況下,預算案尚未出立院之時,行政院「立即」透過不提供手語翻譯服務來反應預算刪減結果,似乎有拿聾人資訊權祭旗之嫌。

三、在野聯盟在刪減或凍結預算時應考慮對既有人權保障之影響。以本事件為例,無差別胡亂刪減行政院新傳處預算時,不僅完全未考慮聾人/聽障民眾的資訊權,此外還有與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相關的其他預算受到影響。若未經人權影響評估之預算刪減成為事實,將嚴重損害全國身心障礙民眾的權利,本會因此給予最嚴厲的譴責,並冀望各黨莫以障礙人權當成政治籌碼。

我們了解行政院想透過手語翻譯服務中斷,顯示立法院無差別亂刪或凍結預算將帶來的困境,但也必須要指出整個事件並非要先犧牲障礙者的資訊權才能凸顯被立院刪除預算的問題。

這篇文章 【聲明】針對行政院傳播處因經費遭立院刪除無法支付手語翻譯費用一事聲明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全教總呼籲教育部參考嘉義縣市與苗栗縣的成功經驗,啟動調降2歲班師生比政策

2025, January 24 - 18:12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與所屬地方工會,自2017年開始倡議幼兒園降低幼幼班師生比。112學年度,嘉義市宣布將2歲專班的師生比降低至1比6,嘉義縣也在113學年度把幼幼班的師生比降至1:5。嘉義縣市政府以積極態度處理幼教現場的重要議題,是親師生一大福音。

近日苗栗縣政府在苗栗縣各級學校產業工會的建議下,不僅決定114學年度亦開始調降2歲班師生比,更加碼降低至1:4,為全國第三個調降的地方縣市,比例也是最優質。

苗栗縣鍾東錦縣長去年底榮獲年度教育風雲人物,全教總感謝鍾縣長本於教育初衷,堅持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給幼兒與教保人員。這項政策的推動,更顯示鍾縣長對專業意見的重視,也實現了對提升幼兒教育品質的堅定承諾。

調降2歲班的師生比在教育發展上有諸多好處。事實上,這不僅對幼兒有益,對於高壓環境的教保服務工作來說,也無疑是一項降低工作壓力的直接做法。這種做法一方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與保育品質,另一方面也能讓幼童在更好的學習環境中,以更適合自己的發展速率探索與學習。

全教總長期關注幼兒園師生比的議題,並呼籲合宜的師生比例能提高幼兒教育的品質。在少子化的同時,精緻又有質量的教育已成為各國的必然趨勢。雖然我國近期已啟動調整3至5歲班級的師生比,但對於2歲專班相對彈性降低的呼聲在社會上仍然非常多。

因此,全教總呼籲教育部參考比照嘉義縣市及苗栗縣等地方政府的做法,引導其他地方政府彈性降低2歲班級的師生比,以公立幼兒園先行,私立與準公立幼兒園隨後跟進。這樣同步調降,才能夠最大化幼兒教育的精緻效果。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全教總呼籲教育部參考嘉義縣市與苗栗縣的成功經驗,啟動調降2歲班師生比政策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