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aggregator
【新聞稿】學校淪為政策提款機 行政減量變爆量 全教總設專區 歡迎投訴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104年教師節前夕,教育部宣布要推動學校行政業務減量,希望讓學校教育回歸教育本質,促使教師能投入更多心力在學生身上。九年過去了,走進基層學校詢問第一線教育工作夥伴,幾乎可以得到一致的答案:「沒有感覺」。多數教師認為日常要辦理的行政業務並沒有明顯減少,來自各級政府機關不必要的公文報表並未真正減少,與教育無關的政令宣導要求一如既往,各校教師依舊疲於奔命,嚴重干擾正常教學。面對行政減量教師普遍無感,甚至已經演變成為業務爆量的局面,全教總提出以下幾點觀察與分析:
教育行政單位便宜行事、號令天下的心態未變
當今教育活動講求重視學生個別差異,教育政策推動也應充分考量不同學習階段、地方情境之個殊差異,不宜老想一紙公文就號令天下,One size fits all絕對過時。類似的案例遍佈全臺各地教育行政機關,有些公文明明是要處理高中職學校事務,卻一股腦發給轄下所有國中小;甚至,某縣還曾發文給全縣國小,要求學校鼓勵小學生踴躍投稿《國會季刊》,聞者莫不搖頭。
再以今年8月國教署推動教學正常化實地督導計畫為例,完全套用國中經驗來思考國小端行政作業,導致部分縣市要求所屬國小填寫教室日誌,讓許多根本不知道教室日誌是何物的國小教育夥伴,開學時被臨時要求增列填寫教室日誌這項工作。經全教總與國教署聯繫確認後,國教署方才提出代替方案。然而,在各校開學兵荒馬亂之際,教育行政單位,推出這項不正常的教學正常化視導資料,根本就是烽火戲諸侯,對教學正常化反而造成更大干擾。
地方政府跨局處室持續加碼 國中小成為各類施政調查簡易平台
其次,政府非教育部門為推動自身政策,各類被冠上「○○教育」之名的政策措施頻繁地加載於學校,導致與教育本質無直接關聯的外加業務大量進入學校體系,加重了學校的行政負擔,嚴重分散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和精力。
例如,A市教育局發文到各國小要求計算學童每月減碳量,以便回報給該市環境保護局;B縣政府發函到縣內各級學校,要求限期將反詐騙宣導成果彙整至該縣政風處;C市教育局轉發衛生局公文,要求全市中小學施測網路使用習慣量表;D縣要求中小學導師調查學生家中是否安置「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從這些例子不難看出,國中小已經變身成為地方政府跨局處室的施政調查平台或轉達訊息工具,每天在全臺各級學校幾乎都會出現這類干擾教學、徒增行政業務的相關調查工作。
私人企業和民間團體也來湊一腳 學校成為低成本的人力提款機
尤有甚者,全教總獲悉某縣市政府曾發文宣傳某民間企業慈善基金會反毒宣導企劃案,更進一步要求各校務必派員參加。由此可知,各級學校現在不單是地方政府跨局處業務提款機而已,民間公司和基金會只要喜歡,都能透過地方政府行政系統的協助,堂而皇之要求基層教師協助創造業績。全教總認為該地教育局處顯有圖利特定私人企業或民間團體之虞,更對教育行政單位未能善盡把關之責,任憑私人企業或民間團體將各級學校視為是低成本的人力提款機,感到荒腔走板、不可思議。
全教總成立反應專區 歡迎會員教師反應不合理的行政業務
綜上,不難得知為何基層教師完全無感主管機關不斷宣傳的行政減量措施。在教師節前夕,全教總再次期盼政府重視教師的工作環境及勞動條件,請讓教師從眾多繁雜而又無益的額外事務中抽身,多些時間關注學生學習、提昇教學專業的活動之中,還原教育工作的本來面貌。我們誠摯呼籲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勇敢拒絕干擾教學的行政業務,一起與教師夥伴來捍衛學校教育主體性。
全教總特於教師節前宣布設立「非屬學校應收應辦公文投訴專區」,只要認定公文根本就不是學校應辦理的,歡迎會員教師自即日起填具會員卡號後,把有問題的公文檔案email至:nftu@nftu.org.tw。全教總將於認定完成後,將公文公告在網站上的「非屬學校應收應辦公文投訴專區」,並且標示出辦理的單位以及發文的單位,讓這些辦理以及發文的單位,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的評論。專區將於9月30日星期一正式公開上架,每週定期更新,不定期對外發佈結果。歡迎會員教師多加利用,共同解決行政爆量的問題。
這篇文章 【新聞稿】學校淪為政策提款機 行政減量變爆量 全教總設專區 歡迎投訴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碳費方案背離環保初衷,減碳目標難逃空話命運
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共同聲明團體列於文末)
環境部預計於10月7日召開碳費審議委員會,多個環保團體正在密切專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等環團代表強調,碳費費率的制定應該符合減碳初衷,而非成為企業逃避責任的漏洞;碳費制度的設計應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責任,對於碳排放的外部成本進行內部化,才能促進企業真正落實減碳行動。然而,目前的制度設計以及經濟部提出的費率方案卻令人感到憂心,優惠費率低至0元與50元的「免費碳價」,不僅難以達成彭部長期待2030年40%減碳目標,甚至可能對環境與產業競爭力產生反效果。
對此,我們提出5點呼籲:
- 碳費審議委員及環境部應謹守立場,避免讓企業透過遊說「優惠碳價」,和經濟部裡應外合,逃避氣候責任。
- 引入如英國氣候變遷協議、歐盟CBAM等國際經驗,制定優惠費率、高碳洩漏風險係數、起徵門檻的「落日條款」,於2030-2035年間前全數終止,為長期的永續發展與產業轉型創造良好的基礎。
- 按環境部委託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以及世界銀行已設定台灣碳費為10美元的標準,2025年碳費一般費率應自500元起徵,優惠費率按一般費率的比例收取,而廠商能夠輕鬆達陣的優惠費率B應至少300元(一般費率的60%),且需逐年調升。
- 碳費制度應透過建立產、官、學、民間團體等公私協力的參與平台,進行社會、環境衝擊研究,以利盡速擬定具體的中長程規劃。
- 碳費應投入公正轉型、氣候調適和日常減碳作為。
低廉碳價無法反映外部成本,優惠費率方案勿嚴重背離環境目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沈宜臻專員表示,美國環保署計算的碳排外部成本,每噸約為190元美金。而臺灣環團長期倡議,碳費一般費率應至少從500元起徵。即便是在有優惠費率的情況下,優惠費率B亦不應低於300元(即一般費率的60%),較為嚴格的優惠費率A則不應低於150元(即一般費率的30%),且需要逐年調升。然而,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於上次碳費審議委員會,卻荒腔走板地提出優惠費率B「50元」,及優惠費率A「0元」的「免費碳價」方案。針對經濟部所提出的提案,公民團體深表無奈,無法認同這種忽視環境面影響的碳定價。
作為母法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其徵收碳費的核心緣由,是為了將碳排放的外部成本納入市場機制,讓企業承擔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換句話說,即是透過「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原則,引導企業和產業逐步減少碳排放。然而,這樣的「免費碳價」提案卻與此目標背道而馳,完全脫離立法的初衷。不僅無法有效抑制碳排放,還會助長企業對碳排放問題的漠視。讓人不免懷疑,經濟部是否與財團企業「裡應外合」,拒絕緩解氣候變遷的責任,甚至隨之起舞以「氣候通膨」、「產業負擔」為名,試圖造成民眾恐慌?
綠色轉型延宕,最終不僅會造成無法達到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甚至可能反向拖垮產業競爭力。我們強烈呼籲環境部以及參與碳費審議委員會的委員,能夠堅守立場,切勿受制於經濟部及產業界的壓力,真正落實對於環境保護的承諾,並透過合理的碳費設計來促進產業界的減碳行動,為未來環境的永續發展作出真正的貢獻。
避免財團遊說!優惠費率、高碳洩漏係數值及起徵門檻應設計「落日條款」,於2030-35年間全數終止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痛斥,過去環團再三呼籲,不應提供高碳洩漏風險係數值,讓高碳排的石化業、鋼鐵業及水泥業等,享有「2折」的下殺折扣,依經濟部規劃,算算排碳大戶的碳費可能連一瓶礦泉水都不如,令人遺憾憤怒。
我們主張,碳費優惠費率設計,應參考英國氣候變遷協議(Climate Change Agreement, CCA),建議比照其制度,將優惠費率設定為一般費率的「固定比例」,且最低不能低於300元,隨執行情況逐年調升,設計「落日條款」於2030年廢止優惠費率。
而依環境部宣稱,高碳洩漏風險係數值,乃參照歐盟ETS免費配額的規劃,更應配合歐盟,設定2035年前的「落日條款」,並與優惠費率、2.5萬噸起徵門檻等,共同設計落日制度,避免產業施壓、尋租。尤其,環境部委託倫敦政經學院的報告更指出,應設定明確的落日條款、進行清楚透明的民主審議、簡化碳費計算公式等,避免弱化減碳的誘因,並防止企業針對優惠利率進行遊說。
碳費制度欠缺具體規劃和社會、環境衝擊研究, 亟待建立產、官、學、NGO公私協力的參與平台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碳費制度正式運行,總算是跨出碳有價化的第一步,然而行政部門仍須將後續的具體規劃和大家說明,如(1)下修起徵門檻,包含何時全面起徵所有排放源;(2)收來的碳費預計怎麼用,預算書和績效報告的提出,與如何有效的監督,並讓大眾有感願意支持碳費等氣候政策運行;(3)台灣未來的產業規劃與佈局為何,哪些產業的公正轉型和氣候轉型計畫得馬上準備好?(4)2030年後是要走向碳稅還是排放總量管制交易等台灣碳定價制度的下一步,並規劃一系列的實證研究觀察台灣碳費制度運行的狀況,否則現在的討論僅是紙上談兵。
此外,仍有許多碳費制度的基礎研究,如(1)對於所謂的高排碳產業(石化、鋼鐵、水泥等)、中小企業和大眾的社會與環境成本的衝擊為何?(2)帶來哪些具體的轉型成效?(3)是否有綠色通膨的情形發生;(4)碳盤查、自主減量計畫等目前的碳費制度到底對於行政能量衝擊為何?(5)碳費費率制定的科學依據為何?都有賴行政部門透過公私協力,讓關心碳費制度的產官學研及民間團體參與研究,並公開透明地和社會溝通,才能真正建立社會共識、弭平紛擾。
讓碳費運用在真正落實氣候行動的人民,投入公正轉型、氣候調適和日常減碳作為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進一步指出,由於目前的碳費規模很可能和原先理想規模有很大的差距,勢必要透過政府預算撥補或是綠色金融引導,才有機會強化台灣整體的氣候政策,因此未來碳費用途更形重要。我們認為碳費用途最優先重要的是公開透明,應廣納民眾參與機制,並且碳費收入應避免全數用於減碳領域,而切勿漏掉同等重要的公正轉型與調適。以下舉例較重要的公正碳費支用項目:
- 部分移轉到低所得家戶,減緩轉嫁效果,也有助於展眾支持。例如加拿大卑詩省碳稅制度,用於所得稅抵免(成人與孩童,每人每季各抵免額174元(加幣)、51元(加幣):疫情下甚至加碼)
- 發展低碳科技,成為減排的催化劑:實際的例子包含歐盟碳交易體系的創新基金、美國加州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氣候基金,用於低碳運輸、住商建築補貼、創造永續社區等支用。此外也應成立專責氣候研究機構,以發展低碳科技。
- 貢獻全球綠色基金,支援發展中國家:臺灣碳費制度設計中,可以透過如聯合國的全球綠色基金機制,支援發展開發中國家。
- 返還給排碳大戶從業人員,降低轉型衝擊:重點是發還給排碳企業,還是發還給企業所屬勞工?直接回歸給受衝擊的從業人員,會比直接發還給這個企業,更能符合公平的原則。
- 用於支持日常的氣候行動,如中央、地方提出的TPASS,改名為氣候交通卡,將碳費用途用於支持綠色運輸、基礎人行道、自行車道的規劃與建設,讓大眾更願意支持政府徵收碳費,或是用於公民或是家戶發起的再生能源的建置等,將碳費紅利挹注於落實氣候行動的人民。
共同聲明發起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這篇文章 【聲明】碳費方案背離環保初衷,減碳目標難逃空話命運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農地破碎化不能再拖 環團疾呼《國土計畫法》應如期上路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不分藍綠擔憂《國土計畫法》社會溝通不足、影響人民權益,疾呼要延期上路,更有9藍營縣市未交出「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環團9月25日在立法院群賢樓前召開記者會批評地方首長跟立委勿造謠,要求賴政府為了整頓國土秩序及防止農地破碎化加劇,《國土計畫法》明年5月應如期上路 。
雲林屏東劃設功能分區標準不一 9藍營縣市不滿
《國土計畫法》2016年施行至今8年,期間已完成第一階段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及第二階段各地方政府國土計畫公告,目前正在進行第三階段審理各地方政府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表示:「這是台灣國土空間規畫轉軌的重要時刻。」
台灣的國土規劃與管理長期以來用《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和《國家公園法》等法規來執行,不但缺乏統整、各自為政,並產生過度開發、環境汙染、氣候變遷等問題。為了確立台灣整體國土新秩序,兼顧國土保育,並解決我國過去土地發展亂象,《國土計畫法》將取代現行的《區域計畫法》,原依法應在2022年全面上路,2020年修法後延期一次,國土計畫新制依法將在明年5月全面上路。
日前傳出雲林縣長張麗善批評國土功能分區各縣市劃設標準不一,發現雲林縣農1、農2被要求劃最多,可是屏東縣將國有地劃為農1,總面積從4萬公頃變4000公頃,私有農地劃為農2。雲林縣擔憂《國土計畫法》上路造成地方開發限制,影響農民權益等,要求中央須具體說明各國土功能分區權益與規範、配套措施,同時延緩2至3年,待民眾疑慮均獲實質解答始得上路。
共有9個藍營縣市首長尚未在今年6月準時交出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包括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及台東縣,被質疑是消極抵制中央。
環團更批評,上週居然還有22個民進黨委員召開記者會要求《國土計畫法》延期上路,理由是全國恐無法一致公告、憂民眾被假訊息誤解等,為了確保順利推行,希望行政院展延上路時間2年至4年,待充分溝通後再上路。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認為國土計畫的精髓就是有計畫、有秩序,而且是永續的進行管理,特別重要的是縣市國土計畫,因為中央的國土計畫只做了原則性匡列,但是地方縣市政府才是真的決定及規劃土地使用,例如產業用地、農業生產專區及住商發展區。他提到雲林縣長張麗善近日指出中央目前的農業發展地區劃設原則對農民非常不公平,嚴重影響雲林未來發展農工商科技城,然而事實上雲林縣劃設1萬2042公頃的面積做為開發用地,約28.5個高鐵雲林車站特定區的規模,質疑張麗善是在畫大餅欺騙人民。
黃靖庭認為,縣市首長或民意代表一直說希望照顧農民的權益,其實是照顧「土地價格」,卻忽略土地原本的農業生產及生態保育價值,總是把從事農業當成一種犧牲,無視真正農民經常面臨農地劃到城鄉發展地區的處境。
針對農民權益的保障,《國土計畫法》第32條第1項規定,現有的合法農業使用設施不會受到影響,區域計畫實施前或原合法之建築物、設施與第23條第2項或第4項所定土地使用管制內容不符者,除准修繕外,不得增建或改建。當地政府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得斟酌地方情形限期令其變更使用或遷移,其因遷移所受之損害,應予適當之補償;在地方政府主管機關令其變更使用、遷移前,得為區域計畫實施前之使用、原來之合法使用或改為妨礙目的較輕之使用。環團認為地方政府首長及立委不該用錯誤資訊延宕《國土計畫法》實施。
農地破碎化不能再拖 環團、農民疾呼《國土計畫法》應如期上路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表示,《區域計畫法》在2000年時修法,開啟了使用地變更的大門,導致許多農地可經申請許可開發,從空拍照來看,農地破碎的「像一塊破布」,經常發生農地違法不當使用。黃子芸強調:「國土計畫的上路,才是重新建構國土秩序的開始!」
黃子芸說,很多地方想要在《國土計畫法》正式上路前搶建一波,例如花蓮七星潭沿線就有7家觀光旅館及大型渡假村開發案要提出農地用地變更,台中大肚山富人聚落也有兩大跨國集團預計打造頂級溫泉豪墅與觀光酒店等開發案。黃靖庭則說,花蓮歷經地震、現在正在復甦的過程,其觀光產業還必須靠觀光署的補助才有辦法撐下去,怎麼還有會搶蓋高樓層觀光飯店的市場需求?
黃子芸表示,根據內政部資料,今年3月到8月之間,全台灣小規模土地開發案就已經多了250件,平均一個月新增50件,至8月總計共有771件。新增上百件開發案散落在台灣各處農地,零星分佈,將導致嚴重的農地破碎化。
黃呼籲,如地方政府真的在意農業發展,就應該立即送審國土功能分區圖到中央審核,確保明年國土計畫如期上路,同時避免第一線公務人員疲於應付壓線核准的土地變更案。
黃靖庭說到《國土計畫法》的重要變革在於《區域計畫法》沒有的彈性制度上,就是每5年一次的國土計畫通盤檢討,地方政府若發現劃入城鄉發展地區土地難以或無法進行開發,可劃回農業發展地區。若按照現行《區域計畫法》,一旦農地變更成可建築用地就變不回去。
「作農不辛苦,難過的是看到台灣農地被拿去做不當的開發。」獲百大青農的宜蘭員山「月見學習農場」負責人田菁表示,《國土計畫法》雖然目前仍不夠周全,但有兩項重要的制度,第一是公民參與,第二是每5年一次通盤檢討土地使用,農地不是無法變更回來的。他說到自己剛返鄉種田時,每樣都要靠自己學習,不過近年農業部開始推公費班培養農業人才,看得到農業推廣政策,不要讓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農業人才因《國土計畫法》延期上路,到時候沒有農地可耕種,他挺身鼓勵政府要堅持《國土計畫法》如期上路,不要一延再延。
「國土計畫一天不上路,地方政府就會不斷圖利個別廠商,持續炒作土地,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天特地帶小孩來抗議。」彰化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與孩子一起表達《國土計畫法》對下一代的重要性。他說到彰化鹿港「打鐵厝產業園區」開發案就是地方不甩中央國土計畫的錯誤示範。
吳慧君說明,開發面積9.9公頃的打鐵厝產業園區預定地在彰化縣國土計畫劃為「農業發展地區」。2020年9月內政部國土計畫審議會中,以缺乏適當性及合理性要求彰化縣府刪除打鐵厝產業園區其國土計畫的城鄉發展區位,改列農業發展地區,但是彰化縣政府卻以《國土計畫法》還沒有正式上路為由,藉此繼續進行開發案,不但通過環評審議,甚至進入正式招商的程序。目前當地居民已提出行政訴訟反對本案開發。吳認為可維持國土秩序的法律若一再延期上路,像彰化縣府逕行開發的個案恐怕將不斷出現。
吳慧君說大家已經可以感受到近年氣候變遷的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還有糧食問題,下一代未來所將面臨的挑戰是難以想像的,若國土計畫維持好的國土秩序,就是讓未來的孩子有更多的空間可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影響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陳憲政表示,《國土計畫法》的緣由是因為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所進行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反思,法條開宗明義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為了促進資源產業合理的配置及追求國家的永續發展。
陳憲政說今年4月花蓮受到地震、暴雨嚴重的影響,國家不應該放任讓脆弱國土受到人為的破壞,且內政部跟地方政府在2021年已經完成了各縣市國土計畫審議,為何各縣市國土功能分區圖在3年期間無法完成?顯然是地方政府的行政怠惰。
黃靖庭強調,如果有地方政府到明年5月都不願意繳交國土計劃功能分區圖,《地方制度法》第76條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如果依法應作為而不作為、危害公益或是為危害政務正常運作,中央可以逕予代行處理。環團齊呼籲地方首長盡快繳交國土計劃功能分區圖,中央堅定讓該法如期上路。
這篇文章 農地破碎化不能再拖 環團疾呼《國土計畫法》應如期上路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台鐵公司宣布中秋獎金改為禮券發放,是不想發不是不能發
文/台鐵產業工會
近期公司宣布中秋獎金改為禮券發放,引起全體員工不滿,董事長杜微對外表示是因欠缺法源無法以現金方式發放。
產工表示:這是公司不想發不是不能發!完全不是缺乏法源問題。
董事長所言法源問題,是因為中秋禮金是依照《交通部與所屬機關(構)員工激勵及表揚要點》發放,要點是依照《公務人員激勵辦法》,銓敘部確實有解釋,激勵辦法發放之獎勵,不得以現金方式發放。
然而杜董事長完全忘了台鐵員工有兼具勞工身分嗎?依照《勞基法》84條之規定,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者其勞動條件擇優適用,而作為福利事項的中秋禮金即屬於此,得以適用《勞基法》後,依照勞基法第2條、第22條規範,獎金應屬於工資,而工資之給付,應以法定通用貨幣為之。
因此從法源回顧,發放禮券是台鐵公司的選擇,而非杜董事長所言是缺乏法源,根本就是不想發不是不能發,再次顯現董事長對自己調薪積極大方、對員工待遇消極吝嗇!
產工憂心未來其他節日出勤獎金因此改為禮券發放,將會發函勞動部、勞動局詢問發放禮券之合法性,將會持續爭取未來所有獎金以現金方式發放。
這篇文章 【新聞稿】台鐵公司宣布中秋獎金改為禮券發放,是不想發不是不能發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公民開花:中台灣假訊息防禦學習圈開放報名
文/台中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你關心台中在地的市政、文化議題嗎?對各種假訊息、謠言感到困擾嗎?
瑞典哥德堡大學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是全球受境外假訊息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已經蟬聯10年的榜首。身為公民的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
好民邀請你加入中台灣假訊息防禦學習圈,培育對假訊息、謠言的抵抗力。透過課程與會議的對話交流,分享對在地的想法。
一起成為積極公民,讓思辨的種子遍地開花!
░ 公民招募:開放16歲以上,關心該次討論議題以及錯假訊息之公民報名
░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4(五) 23:59 止
░ 錄取通知:10/5(六)
░ 篩選方式:優先以學生與社會人士各50%為錄取目標,若超過人數則以報名順序錄取、動機為篩選方式。
░ 出席費用:經錄取且完整出席論壇之公民,於活動後將有500元公民出席費。
※詳細地點與時間※
░ 10/18
題目:那些那些市政新聞背後的詮釋空間
講者:林楷庭 /〈中市議會觀察〉編輯
地點:中城再生文化協會二樓(台中市中區中山路133號)
░ 10/25
題目:社群時代裡的文化資訊識讀——故事、歷史詮釋、文史假訊息
講者:格魯克 /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創辦人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 11/01
題目:種族?飯碗?治安?文化侵略?你到底在害怕什麼-移工新聞的媒體識讀討論
講者:官安妮 / 1095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理事長
地點:1095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台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31號11樓)
░ 11/15
題目:潛藏在多元意識中的性別歧視及刻板印象
講者:紀馨棋 / 勵馨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兒少培力中心督導
地點:小青馨發酵室二樓(台中市中區中山路247號)
補助單位:文化部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公民開花:中台灣假訊息防禦學習圈開放報名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勞陣支持全球品牌呼籲 政府應強化移工權益保障機制
文/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今年9月11日,50個全球知名服飾品牌商,對台灣的經濟部長郭智輝提出公開聲明,呼籲台灣在聘用移工上確保責任聘僱(Responsible Recruitment)。勞陣對此聲明表達高度關切與支持,並認同其中所提出的具體建議。這份聲明指出,部分在台灣工作的移工為了取得工作機會,在母國就必須支付高額的仲介費用,並且在抵達台灣後還需要持續支付相關費用,這些沉重的債務壓力,進而導致他們無法在惡劣的勞動環境中發聲。此外,聲明中也指出部分移工面臨惡劣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包括行動自由受限、身份文件被扣押、超時加班,以及因提出申訴、抱怨工作條件差、參與工會活動或集體談判、懷孕或試圖轉換雇主而收到遣返的威脅。
勞陣強調,這些處境都有可能已經涉及國際勞工組織(ILO)所提出的強迫勞動相關指標,如未妥善解決,將使台灣面臨強迫勞動風險的指控,並受到國際間制裁。因此聲明中提出具體建議,呼籲台灣政府應立即採取行動,包括禁止仲介機構向移工收取費用、保護移工的結社自由,確保其加入工會的權利、簡化自由轉化雇主流程,以保障其基本權益、強化政府對違法仲介及聘僱單位的處罰機制等。
台灣作為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企業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同時,台灣面對勞動力不足的挑戰,產業界依然延續壓低勞動條件的老舊模式,對政府施壓,要求擴大移工引進,不僅阻礙產業升級,還加劇低薪問題,更使台灣在國際間頻繁曝露出勞動人權問題,損害台灣形象。
台灣在2020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首度公布「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主要依據是《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的建議和精神,政府就企業營運有關的人權保護事項,提出未來性重點政策方向與措施,在全球經貿持續強調永續發展,以及對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益發重視的趨勢下,國家級計畫將有助台灣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亦能兼顧民主人權及社會責任精神,有效提升台灣產業之國際競爭力。然而各界批評該計畫內容不僅過於簡陋、空泛,淪為政府對宣傳過去政績的文宣之外,更無法有效回應UNGPs所揭示「國家保護議務、「企業尊重人權」及「提供有效救濟制度」等三大支柱的需求。因此行政院承諾2024年底推出的第二版計畫,勞陣認為就應建立有效的社會溝通平台、指定經濟部為權責機關、明確化提升企業人權的後續立法期程、強化企業人權風險意識,確保企業自主提出人權政策、規劃有效救濟制度,設立國家聯絡據點等。
針對現行的法律制度不足以有效追究對於人權和環境造成侵害的企業責任,也無法充分提供受害者有效救濟。因此,2023年勞陣與六個人權、勞工及環保組織共同成立了「台灣跨國企業監察(TTNC Watch)」,共同確保台灣跨國企業在海外及其供應鏈中尊重人權與環境,也將接受台灣跨國企業在海外侵害或侵犯權利者的投訴,並致力於協助其尋求救濟。此外,勞陣也開啟「拒絕強迫勞動-台灣勞動人權新使命」行動,透過講座與PODCAST的方式促進社會對話,做為下一步立法的可能。
勞陣認為,相對於民間部門的積極行動,經濟部身為「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秘書作業幕僚機關,對於企業盡職調查、供應鏈人權法案都應有更積極態度與作為。此外,勞動部作為移工聘僱制度的主管機關,也必須主動承擔責任,建立移工公平僱用(Fair recruitment)精神的立法與制度。勞陣期盼政府應立即啟動三方對話,共同推動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乎人權的勞動環境,不僅將有助於台灣在國際市場上提升競爭力,並彰顯台灣作為人權國家的承諾,推動更具責任感的企業實踐,保障所有勞工的基本權益與勞動尊嚴。
這篇文章 【新聞稿】勞陣支持全球品牌呼籲 政府應強化移工權益保障機制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高雄分會】行政秘書
壹、需求及條件
1. 認同荒野保護協會之理念。
2. 熟悉Word、Excel、PPT及Google雲端工具、擅長資料整理。
3. 有時間管理、獨立工作能力,並對高度變動保持彈性。
4. 樂於與人互動、團隊合作,擁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佳。
5. 具備責任感、勇於接受挑戰與願意學習新知及新技能。
貳、工作內容
1. 處理分會行政業務(會員服務、總務、財務、庶務)。
2. 分會社群媒體經營管理。
3. 協助分會志工群組之發展,如環境教育推廣、培訓課程、專案洽談與專案管理、時程管控、經費核銷等事務。
4. 規劃、執行分會環境教育、倡議活動與自然保育等活動。
5. 溝通及執行總會交辦業務。
6. 臨時交辦任務。
參、工作代理期間
113年11月-114年10月
肆、待遇與福利
1. 上班時間:視業務需求須排早、晚班,上班地點:高雄市前金區文武一街88、90號(必要時依業務需要公出)
2. 採雙週變形工時,若有活動於週六日上班,需另擇週間工作日補休。
3. 薪資:32,000-34,000元。
4. 享勞健保,員工團體保險。
5. 經主管同意,得免費參與本會研習與培訓課程。
履歷說明
請備齊履歷與自傳,寄至以下信箱:HR@wilderness.tw
主旨請註明:xxx_【應徵】高雄分會|行政秘書
履歷建議
請說明「可開始上班時間」、「與人互動經驗」、「非營利組織經驗」、「執行專案成果或相關作品」、「希望待遇」等,我們將於書面文件篩選後,通知面試。
聯絡資訊
高雄分會
Email:staff-kh@wilderness.tw
電話:(07)322-7526 賴小姐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文武一街88號
【新聞稿】臺鐵大家庭,杜微董爸去哪裡?
文/臺鐵產業工會
產工呼籲臺鐵公司,問題非溝通管道失靈,是缺乏解決問題執行力,請正面回應工會訴求,盡速改善待遇與職安問題。
今日臺鐵公司發布通報,要求各單位強化員工溝通管道建立「臺鐵大家庭」聯繫網,將1萬5千餘名員工加入群組,即時反應。
產工表示此舉是疊床架屋,原本各站、處就有相關工作群組,臺鐵內部也有臺鐵產業工會、臺鐵企業工會等工會組織透過各項管道反映,此舉只是徒增管理成本,造成單位主管負擔,新增群組本身就是問題。
產工認為,與其檢討溝通管道失靈,真正的問題在於臺鐵缺乏解決問題的執行力道,杜董事長既然要做臺鐵大家庭當然大家長,請不要坐領高薪不做事,請正面回應工會訴求,盡速改善低薪待遇與職安問題,不要一拖再拖還檢討錯方向。
這篇文章 【新聞稿】臺鐵大家庭,杜微董爸去哪裡?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國土計畫不上路,農地破碎止不住–9藍首長勿造謠,賴政府應依法如期上路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回顧《國土計畫法》的立法歷程,從1997年首次提出構想到2015年底完成立法,歷經將近20年的醞釀與討論。之後又經過8年的準備期,各界已有許多時間進行溝通、協調與準備,未來上路後溝通也應持續。而依《國土計畫法》第45條規定,「國土功能分區圖」應於明(2025)年4月30日以前公告;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之日起,50年前制定的《區域計畫法》將不再適用。
內政部要求各地方政府遞交「國土功能分區圖」期限為今年6月,然至今仍有9個藍營縣市(新北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台東縣)遲未繳交;同時還不斷造謠,指責國土計畫沒有彈性、阻礙發展、侵害權益,意圖不斷延宕國土計畫的上路,讓國土失序,無法遏止不當的開發與錯誤的土地利用。更令人遺憾的是,上週22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不僅未能明辨是非,反而召開「國土計畫法展延重調整,再起步更穩固」記者會,對於錯誤資訊隨之起舞。
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協同農業工作者、30多個民間團體,破除謠言,並嚴正聲明:國土計畫應如期上路,才能遏止不當的開發與錯誤的土地利用,讓台灣的國土有機會邁向永續,捍衛世代子孫國土永續發展。
延宕國土計畫,農地破碎加劇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指出,「國土計畫」上路是重新建構國土秩序的開始,相較於《區域計畫法》下的非都市土地,在2000年增訂非都市土地開發及分區變更等相關審議作業規範後,開啟「任意變更」的大門,讓農地逐漸變成破布;「國土計畫」最大的指標是,國土功能分區的劃設以「適地適用」為理念,在「計畫引導使用」下,於「農業發展地區」以「農地農用」為原則,企圖改善農地零星變更及破碎化之現況。
一再推遲「國土計畫」上路,就是讓農地持續流失及破碎化的風險急增。各地都已傳出多起趕在「國土計畫」明年全面上路前,提出土地變更案,期待壓線核准;曾見報的就有花蓮七星潭沿線的7家大型度假村、臺中大肚山區的溫泉豪墅、觀光酒店等。依據內政部資料,今(2024)年8月,全台審議中的開發許可案就有105件(相較同年3月時的90件,增加了15件);而地方政府尚未核准的使用地變更編定案則是多達771件(相較同年3月時的537件,更是暴增234件)。在短短5個月,新增近250件的非都市土地開發案申請,開發區位散落各地,加劇農地的破碎。
地方政府若真在意農業發展,就應立即送審國土功能分區。確保「國土計畫」如期上路,才能遏止農地流失、破碎情況更加嚴重,也才能避免讓第一線公務員繼續疲於應付這些想要壓線核准的土地變更案!
部分藍首長亂造謠,糊弄農民、大玩兩面手法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抨擊,多位藍營地方首長高喊產業用地不足根本就是謊言。《國土計畫法》已將實質規劃權下放地方政府(中央僅做原則性規範)。2021年已公告實施,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擬定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內容涵括:佈局未來發展、提出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如今也僅是依此計畫內容,研擬國土功能分區圖。3年過去了,這些連任的藍營地方首長,若認為計畫內容有所缺陷或不足,豈不是在打臉過往的自己規劃有誤、對地方施政不夠用心。
事實上,各地方政府預留的未來發展用地不僅足夠,更是已超越地方政府開發負載量能。以雲林縣為例,未來發展地區的劃設面積高達12,042公頃;等同在未來20年間,要完成28.5個高鐵雲林車站特定區(422公頃)規模的土地開發。比例同樣懸殊的還有桃園市,目前所劃設的未來發展地區將近13,450公頃;等於在未來20年內,每3年就要完成一處與淡海新市鎮規模(1,750公頃)相當的土地開發。所幸,這些明顯與地方需求存在巨大落差的規劃,若無具體開發可行性,仍有途徑在「國土計畫」中被調整回「農業發展地區」。
雲林縣長張麗善一邊要求劃設更多根本沒有能量開發的未來發展地區,導致大量的農地流失,又一邊高喊捍衛農業權,更是在糊弄農民、大玩兩面手法。如此,更是坐實了,「把從事農業當作一種犧牲」,骨子裡輕賤農業與農民,只貪圖農地變更開發、地價翻轉利益,完全不顧農地炒作、農地價格飆升,恐讓農業經營陷入困境,也讓真心想務農的農民難以生存!
「農地農用」沒改變, 農業權沒受限
宜蘭百大青農田菁說明,投入農業生產,不論是找一塊地還是養一塊地,都是費時耗力的;投入心力,當然期待能有所保障、可以長長久久的永續生產。正因為農地是珍貴且難以維護、恢復的,愈是有心要務農的人,愈希望自己地是完整的劃入「農業發展地區」,確保「農地農用」、讓農地及農地使用權獲得保障,也獲取機會爭取更多的農政資源投入,甚至是回饋農地的多功能價值,例如:維護生物多樣性、農田地景、具備氣候調適功能等多個面向。
面對宜蘭豪華農舍的激增,田菁憂心忡忡的表示,完全可以想像中南部有心務農者也同樣憂心珍貴的農地面臨被開發、徵收轉用的壓力。不過,田菁也認為「國土計畫」仍有其缺陷,包含了過於寬鬆的容許使用規定、即便是最優良的「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仍可興建農舍。但《國土計畫法》至少限縮了「農業發展地區」任意變更為「城鄉發展地區」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有更完善的民眾參與、部會協調整合機制,因此,「國土計畫」如期上路後,搭配持續的、滾動的計畫檢討,帶動相關法規、政策,如《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正,會是相較於《區域計畫法》時,更有機會讓台灣的農地生產環境從結構上改變,從根本好起來。
國土永續、世代正義 不該敗給「炒地皮」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律師表示,《國土計畫法》是在經歷了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反思國土規劃、土地管理後的重要變革。第一條開宗明義即強調「為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追求國家永續發展」,是首度以國土安全、永續發展為目標的法規,讓台灣可以重新檢討糧食安全議題,杜絕產業嚴重剝削資源,還有因應氣候變遷而提早規劃土地利用及永續發展,特別是現在地震、暴雨、土石流頻傳,更不應繼續放任脆弱國土遭受人為破壞。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表示,2020年內政部國土計畫委員會審議彰化縣國土計畫時,曾對鹿港「打鐵厝產業園區」案提到:「該案缺乏區位適宜性,且其區位非屬原依《區域計畫法》劃定之工業區擴大,是以,目前該案無法劃設為城鄉2-3,請彰化縣政府再予檢討。」即便如此,彰化縣政府仍無視審查決議、當地居民反對,以《國土計畫法》尚未正式上路,強行通過地方環評及非都開發許可;現在甚至已經進入正式開發及招商程序。可見只要「國土計畫」一天不上路,地方政府就多一天掠奪農地、炒作土地的機會。
慧君是一位環境倡議工作者,也是一位母親,今天站出來也是要為下一個世代發聲。台灣長期放任土地開發,造成嚴重的農地掠奪、土地炒作,等同放任自然環境被壟斷(這與北歐國家長期重視、推廣的「自然共享權」精神相違),這樣的放任不僅只是圖利少數人,更重要的是許多像慧君小孩一樣年紀幼童,在自然環境被掠奪而逐漸減少中,失去體驗自然的權利,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嚴重國土失序導致災害危機加劇,全民恐成氣候難民。
這些為了土地利益而炒作出來的開發案,沒有留給下一代更多的「空間」來面對或因應未知的國土永續難題;不斷的預支未來,將利益於此時賺入手中。這樣的國土開發、利用一點都不符合永續與世代正義!更不論,這些土地炒作的行為,導致了土地價格不斷飆漲,居住正義的落實更是難上加難。
綠營立委不應隨藍營人士起舞 賴政府應確保國土計畫依法如期上路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強調,惟有「國土計畫」如期上路,《區域計畫法》及非都市土地管理下的諸多亂象,特別是失序、蛙躍式的開發導致的農地破碎與流失,才會逐步有解方。民意代表作為民眾與行政部門間重要的溝通橋樑,應充分理解「國土計畫」的核心內涵、澄清錯誤資訊,成為「國土計畫」的有力推手,而不是隨藍營地方首長起舞的造謠者。部分綠委以《國土計畫法》是馬政府時期通過為由進行杯葛,嚴重忽視民進黨執政這8年用心投入建置「國土計畫」體制的政務官、事務官的努力!
《國土計畫法》是一場由法制體系改變帶動國土規劃邁向民主化的革命,難以避免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對此,一個負責任的中央執政團隊,更應堅持做出對的事、依法行政!面對應作為而不作為的地方政府,其實可依循《地方制度法》第76條第一項規定,「直轄市、縣(市)、鄉(鎮、市)依法應作為而不作為,致嚴重危害公益或妨礙地方政務正常運作,其適於代行處理者,得分別由行政院、中央各該主管機關、縣政府命其於一定期限內為之;逾期仍不作為者,得代行處理。但情況急迫時,得逕予代行處理。」
我們強烈呼籲,若地方政府仍持續杯葛、拖延,賴政府應該「硬起來」,依據已公告實施之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內的國土功能分區圖發布實施!
共同聲明團體(36個民間團體):大地心環境關懷協會、中科污染搜查線、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反對中友-森形埔里農莊三開發案自救會、月見學習農園、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環境行動小組、台南新芽、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台灣生態學會、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台灣河溪網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蝙蝠學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守護台灣白魚永續棲地自救會、守護宜蘭工作坊、守護神岡聯盟、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宜蘭國土計畫讀書會、宜蘭惜溪聯盟、爭好氣聯盟協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南投水環境關懷聯盟、美濃農村田野學會、草山好土氣、荒野保護協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依照筆畫排序,陸續增加中)
這篇文章 【新聞稿】國土計畫不上路,農地破碎止不住–9藍首長勿造謠,賴政府應依法如期上路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舉辦「東亞能源轉型:打造韌性與夥伴關係」國際論壇
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舉辦「東亞能源轉型:打造韌性與夥伴關係」國際論壇,盼促進深化東亞能源轉型與強化能源韌性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於紐約氣候週期間,聯手美國兩大氣候智庫-史丹利和平與安全中心(Stanley Center for Peace and Security)與氣候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 Security),於9月24日共同舉辦「東亞能源轉型:打造韌性與夥伴關係」論壇,展開台美日韓針對能源韌性、氣候調適及國際合作如何重新定義傳統「能源安全」概念的討論。
上半場先由氣候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 Security)執行長Erin Sikorsky、史丹利和平與安全中心(Stanley Center for Peace and Security)氣候變化專案主任Rei Tang及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進行分享。
Sikorsky指出,氣候與安全中心推動的「軍事應對氣候災害追蹤器」(MiRCH)發現,隨著全球氣溫上升,軍方難以兼顧傳統職責與氣候援助需求。氣候變遷與其他安全威脅的交錯,增加評估風險的複雜性,例如,美國曾模擬台灣颱風期間的地緣政治風險,並指出基礎設施可能遭到破壞進而阻礙美國保衛台灣的能力。Sikorsky最後強調三個氣候災難影響的重點,包括將造成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削弱國家風險管理的能力,以及對於盟友關係的影響。這些問題需要國際社會採取更具韌性的應對策略。
Tang提到,化石燃料由於需要依賴全球供應鏈,易受到價格波動和地緣政治風險影響,事實上產生很多政治經濟問題。再生能源則有所不同,一旦基礎設施到位,再生能源幾乎可以無限供應,因此,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的運作典範並不相同。
趙家緯則分享其觀察,能源安全這個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但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他以台灣為例說明,台灣98%以上的能源依賴進口,研究顯示2050年可將能源依賴率降到47%,然而能源安全的優勢卻很少被政府提及。此外,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也面臨氣候風險與能源消耗問題。最後,趙總監也提到,台灣雖希望以UNFCCC作為入聯的切入點,然而,台灣尚未在氣候安全議題上做好充分準備,亟需在整體氣候政策上取得實質進展。加強對氣候安全與國際合作的重視,並在能源安全的討論中,獲得公眾對能源轉型的支持。
下半場則由再生能源研究所(Renewable Energy Institute)執行長Mika Ohbayashi、氣候解方(Solutions for Our Climate)氣候外交主任Saehee Jeong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接續討論。
Ohbayashi分享日本的能源安全政策及氣候機構的最新動態,她指出日本目前高度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然而,近年來日圓貶值以及國際油價上漲,導致成本大幅增加。為此,日本正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特別是風電和太陽能。Ohbayashi也提及,區域合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基礎建設上的合作。
Jeong 指出上月韓國憲法法院作出歷史性判決,宣告其《碳中和基本法》因未設定2030年後的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而違憲。這向亞洲國家發出非常有力的訊號,尤其在各國準備提交2035年NDC目標的此刻。
吳心萍則分享主婦聯盟在台灣成功推動再生能源的案例,包括在香蕉農場推動太陽能板,幫助作物免收風災影響,也幫農民獲得更多收益,以及在校園建設太陽能板裝置,提高校園因應極端氣候韌性的同時,也強化能源教育。
此次論壇匯聚了來自東亞及美國的專家,同時也吸引到美國國務院官員前來參與。透過此次論壇,盼能在推動東亞能源轉型的同時,深化能源韌性以及國際合作,一同應對氣候緊急的挑戰,探索新的區域合作途徑,建立不依賴過往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國際夥伴關係。
場次、講者簡介請參考:https://reurl.cc/4dqj9D
這篇文章 【新聞稿】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舉辦「東亞能源轉型:打造韌性與夥伴關係」國際論壇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程序委員會違法擋下國家總預算!國、眾兩黨惡意杯葛拒審,嚴重傷害全民利益
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立法院新會期即將要處理3 兆 1,325 億的中央政府預算及5兆 6,985 億元的國營事業預算及基金,再加上113年追加預算、113年國營事業和前瞻基礎建設第五期經費,四大預算規模遠超過14兆新台幣!創下歷史新高;然而,今(24)日中午立法院舉行程序委員會,國民黨立院黨團提案,要求將總預算案暫緩列案,藍白立委人數優勢下,創下首次在程序委員會違法擋下國家總預算的先例!
公督盟強調國家預算審查權是憲法賦予立法委員的義務,但拒絕審查預算則是立法委員的失能,如今在野黨立委在面對龐大的中央政府總預算,不是選擇認真監督行政部門的預算編列情形,而是無正當理由的惡意拒審,選擇偷懶不審,形同國會預算審查權被「自我閹割」,這反而是護航行政部門,讓人民的納稅錢無法被認真把關!
程序委員會違法封殺提案,譴責藍、白惡意剝奪民主討論空間!
《立法院程序委員會組織規程》第四條明確規定程序委員會僅能作形式審查,不得實質審查,或違法封殺提案,以確保議事能夠順利運作;但是2016年以前,程序委員會卻成為政治攻防的戰場,導致許多議案甚至無法在一讀會宣讀,形同沒收立委的提案權,為了避免上開情形發生,公督盟積極推動程序委員會直播,納入公民監督機制,因此,第九屆、第十屆立法院,程序委員會當中沒有提案被惡意擋下,如今,第十一屆立法院再度讓「程序委員會」卻成為「太上委員會」進行「實質審查」,讓在野黨不順眼的提案無法進入一讀會宣讀,從規範立委赴中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條、第91條修正案,到如今的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無正當理由的利用暫緩列案的方式拒絕審查,顯然是嚴重破壞民主討論的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上個會期國民黨新科立委羅廷瑋面對程序委員會違法擋案一事,才表示時空環境不同,要建立新制;然而今日在程序委員會面對國民黨團提案將總預算案列為「暫緩議案」,羅廷瑋委員卻選擇棄票,公督盟肯定其開導正第一槍,不與其同流合汙,並呼籲政府預算應嚴審不可拒審!
說一套,做一套!無差別擋案,全民無差別都受害!
依照《預算法》第51條規定,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應該在今年11月底前,立法院應該完成三讀審議,但到目前為止,總預算案仍未進入常設委員會審查,雖然依《預算法》規定,政府可沿用去年度預算動支,讓政府運作不致於停擺,但租金補貼、育兒津貼卻會受到立法院預算審查的不確定性,導致公務機關不敢執行相關業務,另外新增的軌道建設、長照建設更面臨停擺的危機,這顯然是立委的失職,導致全民利益受損!公督盟強調立委的職責是在常設委員會中嚴格審查,把政府編列的不當預算做合理刪減、凍結,現在選擇焦土不審,反而是護航預算,對比監督政府的口號,顯得格外諷刺。
【聲明稿2024/9/24發】
這篇文章 【聲明】程序委員會違法擋下國家總預算!國、眾兩黨惡意杯葛拒審,嚴重傷害全民利益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雙向考評」納入座艙長考績 歷經八年終於完成華航空服員罷工協議最後一片拼圖
文/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華航空服員爭取多年的「雙向考評」,將納入座艙長考績計算,真正落實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時,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下稱本會)和華航公司簽訂的協議,華航空服員是國內航空業唯一享有「雙向考評」的職種,著實為產業民主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
華航空服員的考評制度原只有空服主管和座艙長對空服員、上對下的單向考評,基層只能被動地接受,亦導致考評制度可能淪為不透明的懲戒工具。是以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時,本會將雙向考評納入七大訴求中,爭取空服員也能對座艙長評分,讓基層意見得以上達。
罷工協議雖然成功簽訂,華航公司同意評比項目及比重可與工會協商,本會並一再主張,雙向考評分數應納入座艙長考績,但勞資雙方始終未能對實施方式達成共識。多年來,華航公司表面依據罷工協議,讓空服員於服勤後進行雙向考評,但由於空服處並未將其納入座艙長考績,導致雙向考評形同虛設,完全無法達到當初罷工時,本會提出雙向考評訴求所期盼的效果。
經過本會不斷的爭取和協商,終於達成突破性進展,華航公司自2025考績年度起,雙向考評分數將納入座艙長考績計算,佔比10%。華航公司亦接受本會建議,將採取簡化雙向考評項目、主動提醒空服員完成雙向考評等積極措施,務求雙向考評分數能夠更公正、真實的呈現,促進座艙長和空服員在機上的理性溝通,更能讓優秀負責的座艙長感受到基層空服員的溫暖與認同。
華航空服員雙向考評制度的落實,將對空服員的工作環境和績效評估帶來深遠的影響,標誌著華航空服員權益的里程碑。這是歷經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爭取而來的成果,在本會創會理事長趙剛任內簽訂、繼任理事長張書元任內落實執行,不僅在國內航空業樹立新的標準,更為各行各業樹立產業民主的新典範。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113年9月24日聲明
這篇文章 【聲明】「雙向考評」納入座艙長考績 歷經八年終於完成華航空服員罷工協議最後一片拼圖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藍皮紅骨:離島條例修正,包藏中共融合發展示範區
文/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立法院第二會期於9月20日開議,台灣經濟民主連合為深化台灣的民主韌性及監督立法院的動態,成立智庫國會觀察中心,盤點各黨提出對台灣民主體制有害法案,持續捍衛台灣的民主價值。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介紹智庫國會觀察中心的成立,並說明該中心的首要任務是緊盯各黨立委的提案。如果有傷害台灣民主、人權、主權地位與國家安全的國會法案,中心將盡早提出分析報告預警,提請台灣公民陣線執委會討論是否列入「民主倒退法案清單」,加以防堵。一旦納入清單,台灣公民陣線就會號召全民對提案、連署與推進該等法案的立委加以譴責,以各種溝通方式向社會大眾說明該等法案對台灣民主的危害,必要時,也將再度號召青鳥公民運動走上街頭,防堵民主倒退。
賴中強表示:經民連智庫國會觀察中心成立後的第一個預警發現,就是上會期,中國國民黨籍立委陳玉珍、陳雪生等人分散提出的多項《離島建設條例》修正草案,有害國家安全且呼應中共所設定的「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目標。這些提案包括:(1)開放中國廠商參與我國離島之重大建設投資計畫,並開放廠商得自中國輸入其所需之機具、技術及操作人力等;(2) 取消中國學生就讀離島地區大學之比例限制;(3)將戰地政務或軍事用地撥用予地方政府;(4)限縮行政院關於離島重大建設投資計畫之核定權,部分由縣(市)主管機關核定,部分計畫由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擬訂後,報請行政院核定;(5)擴大離島企業免稅範圍,設籍於金門、馬祖、澎湖之公司在台灣銷售貨物,可以取得十年、減免25%營所稅之不公平租稅競爭優惠。
此系列草案涵蓋範圍從引進中國廠商、資金、人員至離島建設,到增加中國籍學生名額,影響層面非常廣泛,並包藏中共所設定的融合發展示範區目標。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呼籲藍白二黨切勿挾國會多數推進以上草案,否則,必將再次引燃人民的怒火。
黃承瀚:離島條例修正,包藏中共融合發展示範區
經民連智庫民主防衛中心研究員黃承瀚質疑,2023 年 9 月,中國才剛提出簡稱為22條意見的「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相關措施要推動金門、馬祖成為中共的樣板「示範特區」,展示中國一國兩制的成果,融合廈門和金門、福州與馬祖成為「同城生活圈」,意圖即是把金門、馬祖當作統一台灣的前置步驟,為何中國國民黨馬上裡應外合,推出相對應的政策意圖把離島「特區化」?舉例而言,離島條例增訂第七條之一條文開放中國參與我國離島重大建設投資計畫,高度呼應「意見」第十一和第十二點的「廈金」、「福馬」共建基礎設施模式,可見國民黨所提之離島條例修法並不單只是促進離島建設這麼簡單,其背後目的就在於配合中國加速建設「一國兩制示範特區」。
黃承瀚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9月21日,中共才在福州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工程師論壇」,論壇核心宗旨就寫明「助力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可見「特區化」金馬已成中國政府近期的重要任務。我們不難產生這種懷疑,是不是推動「離島條例」修正案只是第一步,透過條例在「金廈」之間與「福馬」之間,引進中國資金、機具、技術及操作人力,促進兩岸電力工程與海洋工程融合,賡續呼應中共對金門通電、通氣、通橋、共用機場的期待,從內部支持中共將建設「厦金、福馬同城生活圈」,達成中共期待的2025年「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重要KPI,才是中國國民黨心中包藏的更大禍心?
涂景亮:離島條例系列草案影響層面廣,恐有國安疑慮
經民連智庫國會觀察中心研究員涂景亮指出,陳雪生、陳玉珍提出之離島建設條例第7之1條增訂草案,將使中資長驅直入離島建設,恐影響國家安全。該草案旨在開放中國廠商參與我國離島之重大建設投資計畫,並開放廠商得自中國輸入其所需之機具、技術及操作人力等,甚至欲繞過《政府採購法》、《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營造業法》等規定,讓中國人民無需經主管機關許可,即得進入離島,更允許來自中國之貨物、人力得進入我國之禁限制水域。此草案所造成的影響,不僅讓中資在未來可能可以掌控離島的重要基礎建設,更可能使我國主權愈趨模糊。
涂景亮進一步指出,陳雪生、陳玉珍提出之離島建設條例第12之2條修正草案,以及離島建設條例第8條增訂草案,亦有諸多疑義。前者提案將取消離島大學招收中國學生的名額限制,雖表面上係為解決入學生來源數,然增加中生名額是否為經營大學的長久之計?抑或反而使離島之大專院校往後更須依賴中國?皆是需要深思的問題。離島裁軍後,許多戰略要地是設定「平封戰啟」,後者提案將戰地政務或軍事用地,撥用予離島地方政府另作他用,然在兩岸關係日益緊張的現況下,是否有害戰時軍備,顯有可議。
涂景亮並表示,除了上述提案外,陳玉珍還提出第3條、第7條及第7之1條修正草案,試圖限縮中央主管機關在重大建設的核定權限,讓離島地方政府擴權,這是否要為金廈大橋建設鋪路?陳玉珍提出第10條修正草案,讓設籍於金門、馬祖、澎湖之公司的營業事業在離島以外的「台灣」或「中國」銷售貨物竟可減免所得稅25%,這樣的租稅減免,是否將離島「特區化」?
涂景亮最後強調,離島賦權與在地化固然為離島發展的重要議題,然而透過引進中國廠商、讓離島地方政府擴權,或是鬆綁中生入學名額等,終究是治標不治本。依靠中國不僅無法解決離島化的問題,反而還會產生諸多國安疑慮。這五項離島建設條例系列草案,究竟是為了離島,還是在呼應中國?請中國國民黨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
這篇文章 【新聞稿】藍皮紅骨:離島條例修正,包藏中共融合發展示範區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能源轉型,公正先行 綠能發展首要促進社會對話,建立共識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近年光電爭議頻傳,許多毀農、侵害農漁民工作權益的爭議如雨後春筍般佔據媒體版面,加上弊案叢生,導致台灣人民對於綠能政策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據此,經濟部能源署於8/6公告「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彙整我國光電發展現況與課題,也說明光電發展應遵循之原則及框架、政策推動的階段性建議方向,並以網路意見徵詢方式蒐集意見至9/30止,在此邀請社會大眾多多上網表達意見,讓能源署更有動力投入2.0的撰寫工作。
地球公民基金會長期關心能源及公正轉型,認可經濟部能源署為回應全球氣候變遷、國家能源轉型,撰擬能源用地白皮書,但同時提醒經濟部,應積極進行跨部會溝通及在地居民利害關係人對話,確保能源轉型的過程能公正、不遺漏任何人,並以此為基礎推動白皮書2.0,也才可能有更臻完善的政策研擬與制度設計方向。
能源白皮書提及「公正轉型」,跨出正視再生能源外部性的第一步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表示,在淨零排放、能源轉型的趨勢下,賴清德總統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席間委員意見的最大公約數,即是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以台灣地狹人稠、位處地震帶的先天條件而言,現實環境中沒有十全十美的能源發展選項,而綜觀目前技術可行的能源選項,綠能已是相對能夠透過健全體制,妥善處理外部成本的選擇。因此,打開社會對話的空間、規劃透明的制度,審慎思考再生能源的健全治理路徑,是當務之急。
即使是再生能源,也必須考量外部成本,尤其在民主社會,我們必須真誠且務實的面對能源轉型的外部性,如廠商尋租、生態環境與景觀、魚塭、農地上承租業者的工作權益等。這次經濟部推出的「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是值得正面看待的第一步,其中正式提及「公正轉型」的重要性,回應了淨零轉型過程中,我們不該再複製傳統開發方式,為了達成能源目標而輕忽了社會溝通和治理品質。
尤其,地面型光電具分散式發電的特性,利害關係人眾多、生態與土地的網絡關係,經濟部應正面看待光電的社會意義:正因再生能源相較其他能源,技術、場域更加開放透明,民眾應早期知情參與、廠商應肩負環境與社會企業責任、透明的選址制度,將成為政策成敗的關鍵;政府應以「先求質,再求量」的策略,以帶動社會接受度為前題,推動光電政策。
建立社會信任才是光電治理的核心環節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強調,面對再生能源勢在必行的趨勢,台灣自2016年開始推動至今已累積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而近年來光電推動的挑戰與經驗中,最重要的啟示莫過於 —— 建立社會信任與共識才是光電治理的核心環節。政府有義務說明能源轉型的政策引導作為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充分的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平台,讓社會各界不同價值與觀點獲得交流與理解,以尋求社會最大共識。因為,惟有獲得社會、在地居民理解與支持,光電方能順利推進。
經濟部能源署雖已以白皮書草案作為跨部會溝通及社會對話之基礎文件,辦理近50場利害關係人訪談、5場次利害關係人對話,以及2場次跨部會溝通會議,也在公告的文件中指認出若干發展原則,供未來政策推動所依循。但缺乏全國用電需求、供給、電力基礎設施(如電網分佈、饋線容量)的說明、光電選址的原則,以及光電發展的必要性與利弊得失的評估說明,致使無法藉由白皮書展開有意義的對話,也導致光電發展仍陷僵局之中,更遑論彰顯「建立秩序」的原意。
我們期待經濟部意識到,惟有將研擬政策與制度設計過程中的價值思辨、各方利益衡平呈現於能源用地白皮書中,才可能讓能源用地白皮書真的作為社會對話及跨部會溝通的基礎文件。也唯有如此,才可藉由帶動公眾對光電發展的思辨,建立國家能源轉型的共識,回應民眾對於光電發展的誤解與擔憂,並在此基礎之上,推動白皮書2.0以續行更臻完善的政策研擬與制度設計方向。
屋頂優先、潛力盤點,提高新建物強制門檻;以農漁民為主體的地面型光電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指出,白皮書中作為正式政府文件,明確指出屋頂光電的優先性,值得給予鼓勵。然而,淨零轉型是國家總體的政策,並非僅是單一部門的責任。此也顯現,要以能源轉型策略達到淨零轉型,在與大眾溝通前,必須要有跨部會協調及整合,擬定白皮書中「屋頂光電優先、地面光電以農(漁)為本」策略。
首先,從去年新增建物屋頂光電義務法案入法後迄今,民間多次呼籲應從建築面積300平方公尺(90坪)的新建物作為強制門檻,然而,白皮書卻仍以1000平方公尺(300坪)為推動策略,無法落實屋頂光電優先的政策明確性,另一方面,經濟部更應於白皮書中,承諾邀集內政部等相關單位,共同提出屋頂光電潛力的研究報告,如:加拿大自然資源部智庫(2024.1),就盤點出該國有300GW的屋頂光電潛力。
其次,在地面型光電(含漁電共生、農電共生型等),若真的要落實以農為本,不論是「綠能發展區」或「不利耕作區」等示範計畫,都需要實質性的調查,如不利耕種區的具體現況、有無耕作事實等;在地農漁民如何回顧農業發展歷程、如何看待未來農地使用與經營等,都必須明確納入盤點。比起「怎麼做」,經濟部應先和社會大眾及其他部會一起討論建立「為何需要、需要多少」的光電發展共識,並尊重農漁民工作權,以農業發展為主體的原則,主動邀請農業部一起研商,如何在農地、農民數十年被忽視的地位和尊嚴脈絡下,透過光電真正替「農業」加值,並協力提升我國農業的永續發展。
公正轉型為前題,建立台灣社會光電發展共識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說明,經濟部公告的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讓政府的綠能發展政策內容,進入社會大眾的視野,若此白皮書能成為適當的台灣能源轉型的社會溝通文本,將有助於建立台灣再生能源推動的社會共識,這也是地球公民基金會從初期就投入人力研究調查,在此邀請大家多多上網表達意見,讓能源署更有動力投入2.0的撰寫工作。
身為長期關注環境與發展衝突的環保團體,我們看見台灣能源轉型的艱難之處,生態環境議題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整合治理機制不足、政府的能源與農業部門欠缺橫向溝通,再再考驗台灣社會的轉型能力。《國土計畫法》的上路及推動,恰好開啟了跨部會協調整合空間利用衝突的契機,期待經濟部從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出發,持續精進2.0的內容,提出政策發展原則,銜接國土計畫體系進行落實,使台灣的光電發展、能源轉型、產業淨零有機會在符合公正轉型的前提下,建立起社會信任與共識。
這篇文章 【新聞稿】能源轉型,公正先行 綠能發展首要促進社會對話,建立共識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全面職安調查卻是主管回復 基層需求又被敷衍,臺鐵安全改革決心再失信
文/臺灣鐵路產業工會
「全面職安調查卻是主管回復,問卷調查草率,基層需求又被敷衍,臺鐵安全改革決心再失信」
近期宜蘭羅東站站員因要求旅客購買腳踏車車票,遭到旅客毆打,產工隨即發表聲明譴責臺鐵公司在嘉義大林站站員遭毆事件後,對運務人員值勤安全毫無改善,臺鐵公司於當日(20日)晚間發布新聞稿,表示「…其中針對公發密錄器之員工意願、增設職場熱區監視設備、研議增設保全等事宜,已進行全面性調查…」,然而產工近期掌握消息,實際狀況並非如此!
臺鐵公司職安室因應嘉義大林站事件,於9月5日以鐵職安字第1130036141號函要求各單位進行調查,然而經產工調查,各地員工幾乎未收到調查表,或是有主管向其詢問,員工是看了臺鐵公司的新聞稿所寫,自行詢問主管才得知單位主管逕自代表全單位同仁回復。
產工要問,讓主管代言的調查就是公司所謂「全面性調查」嗎?單位主管多數情況下並不會在第一線與旅客接觸,若又未詢問基層,產工認為更難表達基層需要。
產工認為,除了調查程序不周全,無法表達基層需求外,調查設計並未詳盡周全,有關「發生緊急安全事件頻率」的頻率高低,各單位日常並未統計相關數據下,最終也只能以個人感受回復,況且秉持職安預防精神下,職安防護不應單純建立在事件多寡上,而是如何保障勞工執勤安全以善盡雇主責任。
臺鐵公司對待職業安全敷衍了事的態度,無非是讓公司在事發當天所做的一切,包含杜微董事長的探視,成為如小丑一般的行徑,職安改革一拖再拖,更坐實產工對杜微董事長「作秀」的批評,更讓全體員工對於臺鐵安全改革再次失去信心。
產工要求:
一、 臺鐵公司應如新聞稿所寫落實「全面性調查」重作調查,讓基層需求能夠充分表達。
二、 請職安室重新設計調查表單,避免模糊抽象的調查方式,提出明確提問。
這篇文章 【聲明】全面職安調查卻是主管回復 基層需求又被敷衍,臺鐵安全改革決心再失信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2023年監所參訪行動報告
文/監所關注小組
【2023年監所參訪行動報告】全文公開!報告下載處:https://reurl.cc/nvxM1d
在113憲判8出爐後,有更多人關心並將目光轉向到底受刑人在監所內的處遇生活為何、矯正教化是否可能?監所關注小組於去(2023)年夏天至10間監所進行參訪行動,並於今年3月15日正式對外公布觀察與建議,所有意見均提供包括矯正署、法務部、勞動部、衛福部、國家人權委員會等相關機關參考。我們相信,唯有多多理解刑事政策的效果(諸如累犯認定、撤銷假釋、假釋門檻、刑期計算、三振條款等)及經年累月人在監的現場實況,在自由限制之外,盡可能保障其公民身分及能力的維持與存在,我們才能期待,監禁除了將受刑人移除在我們的視線之外,還具有重建生活的可能,也才有矯正教化的效果。
今年小組再到另外11間監所參訪,也將舉行參訪後行動論壇,持續提出建議。
四年前在「看見 看不見:2019年監所參訪行動報告及建議」中,小組針對成人監獄 部分提出了
一、 監所空間議題
(一)監所超收狀況仍須持續改善
(二)飲用水應定期公開檢測報告
(三)空間應持續改進為通用設計
二、 監所高齡化與醫療困境
(一)落實個別處遇計畫
(二)監所醫療照顧上首應增加醫事人員比例
三、 回歸社會:與外部資源合作建立就業管道
四、 其他
(一)勞作金制度修法後仍有再議空間
1.施用毒品入監者不應收取犯罪被害人補償金
2.不應將收容人依級別可支用金額差異作為控制手段
3.收容人作業金收入差距懸殊,應重新檢討機制
(二)法律諮詢服務的落實
(三)增加監所正式編制專業輔導人員
針對 矯正學校 部分提出了:
1. 性別教育須再加強
2. 多元技能訓練管道、實驗教育法引入
3. 提早進行出校評估計畫
4. 專業輔導師資/流程的建置
5. 單獨監禁應有配套措施、公開透明的管理機制
與四年前相比,超收依然是關鍵議題(與刑事政策及刑之執行有關),空間通用部分受限於多為老舊建築物,改善不大,加上近年地球暖化氣候議題,夏日抗暑策略是日益嚴峻的考驗;Covid-19期間,從禁止會面造成的收容人與外界更加隔絕的在監情緒壓力高漲、初期無法和一般國民一樣施打疫苗、無法確實作到分艙分流的緊張、矯正學校學生無法如同一般學生可以線上教學而停止上課等,都充分暴露出現有的空間無法機動、及時地回應新的環境或公共事件的挑戰。
自來水部分則在矯正署提出四年「全面改用自來水計畫」的努力下,有大幅的進步,2023年9月底有43間矯正機關(全國共51間矯正機關)完成,目前僅剩包括屏東監獄(待竹田淨水廠完工後一併施作)、澎湖監獄(因海水淡化成本等)尚未完成。屏東監獄舍房則全面鋪設太陽能板成為綠能監獄,惟其發電所得仍須進入大水庫,無法由屏監自給自足運用。
醫療困境 在2013年將受刑人納入二代健保之後,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從用藥空間、門診量能、戒護外醫的醫療費用及交通費用等等,與收容人的在監處境,包括勞作金在內,環環相扣。受刑人入監後即失去所有社會福利身分,長照和社會福利資源無法進入監所,面對高齡化,矯正署心有餘力不足,需要衛福部積極加入,將受刑人真正視為我們的國民一份子,提早健康照護的目的也在於降低出監後的健康狀況不佳才成為國家照護的對象。
勞作金制度 問題,監察院調查報告、行政訴訟一審判決、憲法法庭受理勞作金案並將在今年7月9日進行言詞辯論(已延期),在在都顯示了面對監所作業的急迫性。在修法後即使提高了分配比例到60%,仍然是在既有很低微的基礎下的「成長幅度」,依然無法自我照顧,更不具有協助受刑人在監能自我照顧、習得一技之長,復歸社會的功能。
釋字第653、681、691、720、755幾號解釋都意在保障收容人(包括羈押被告)的 訴訟權。然而在落實到2020年《監獄行刑法》第12章「陳情、申訴及起訴」、第13章「假釋」,尤其在第111條的「行政訴訟程序」設計上,成了「訴訟不可能的結果」。
在 矯正學校 的部分,這四年來則因應少年輔育院改制為矯正學校,《少年事件處理法》部分日出條款已屆,則有實質的進展。如在給養費部分,少年長期均與成人一樣為每月伙食費2,000元、用費200元,自2023年中起,提升到伙食費3,900元、用費300元。《少年矯正學校處遇實施條例》在2022年推出時修法版本時為一個少年版的《監獄行刑法》(僅有未成年不得處死刑一條未援引),在民間團體的呼籲下,法務部矯正署收回版本重新擬訂,值得肯定。心輔、社工等資源陸續加入矯正學校,亦是樂見歡迎之處。
在整體圖像之外,小組具體提出以下建議:
一、受刑人處遇就是社會保障的一環,呼籲行政院以社會安全為考量,建立跨部會共同協作平台
二、儘速完成《少年矯正學校處遇實施條例》、《禁止酷刑公約施行法》草案、《行刑累進處遇實施條例》修法
三、保障受刑人訴訟權,增加受刑人法律近用
四、邁向健康導向的監禁
五、重新建構以生存權、健康權、人性尊嚴、復歸社會為本的監所作業制度
六、找回以司法少年需求為優先的個別處遇計畫
監所關注小組邀請大家一起關注,看見 – 看不見。報告下載處
#路途或許遙遠 #我們正在路上這篇文章 【新聞稿】2023年監所參訪行動報告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機師工會聲明 有關近日某協會指稱本會「冒用其名義進行活動」,本會嚴正聲明
(照片為本會理事長與代表等參與IFALPA 2024年於墨西哥城舉辦的第78屆年度大會)
文/機師工會
有關近日某協會指稱本會「冒用其名義進行活動」,本會嚴正聲明如下:
1、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自2014年成立至今,會員為來自國內各大主要航空公司(中華航空、長榮航空、星宇航空等)之機師,目前會員規模已逾1,500餘人,為台灣唯一具實質代表性之機師組織。再者,本會性質乃一純屬代表多數飛行員、遵守法令運作之非營利組織,與從事培訓亦或仲介等涉及營利、收費等商業活動之組織性質自始即全然不同。
2、 本會自2019年以來,即開始參與相關國際機師工會組織,並陸續成為「星空聯盟飛行員協會(Associations of Star Alliance Pilots, ASAP)」、「天合聯盟飛行員協會(Sky Team Pilot Association, SPA)」之正式成員。爾後,更進一步以觀察員(Observer)身分,參與「航空公司飛行員協會國際聯合會(#IFALPA,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ir Line Pilots’ Associations)」相關會議,包括IFALPA去年5月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辦的第77屆大會、今年3月於泰國曼谷舉行的亞太分區會議、今年5月於墨西哥舉辦的第78屆大會。同時亦積極參與IFALPA所舉行包括討論飛航安全、疲勞管理、國際飛航法規環境變遷等重大議題之會議。IFALPA乃是由近100個國家,代表全球超過10萬名飛行員所組織的國際組織。且據本會進一步詢問與瞭解,近年來本會一直為代表臺灣機師參與IFALPA會議及活動的唯一組織。
3、 由於近年本會代表台灣機師積極與國際機師工會等組織接軌,本會更於去年10月底,爭取到星空聯盟飛行員協會(Associations of Star Alliance Pilots, ASAP)執行理事會,首次於台北舉行,民航史上第一次主辦國際飛行員組織重大會議,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泰國、新加坡、紐西蘭等各國飛行員工會/協會數十位領導人及幹部與會,IFALPA現任會長亦全程出席會議。而為了展現台灣政府對於此次由本會主辦的國際飛行員會議之重視,開幕式包含時任副總統賴清德(現任總統)、外交部次長、交通部次長與勞動部次長亦親自蒞臨歡迎國際友人。而明年10月,本會也再度爭取在台灣主辦「天合聯盟飛行員協會(Sky Team Pilot Association, SPA)」年度大會。
4、 基於本會近年來積極代表臺灣機師參與國際飛行員組織活動考量,在參考1931年全球最早成立、目前代表美國與加拿大約78,000名飛行員的工會組織 #ALPA(The Air Line Pilot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命名,在未調整本會中文組織名稱情況下,於理事會中決議,將本會英文名稱與國際接軌,進而調整為ALPA-T,亦已陸續以ALPA-T於國際會議上持續與各國飛行員組織進行交流。事實上,依據ALPA官方網站https://www.alpa.org/en/about-alpa/what-we-do 正式介紹,其組織性質正是『#機師工會』(PILOT UNION)。
5、 經查,近日指稱本會「冒用其名義進行活動」之「中華民國民航飛行員協會」,在其網站所揭示於台灣政府登記之英文名稱為「AIRLINE PILOTS ASSOCIAITON R.O.C」,然而其網站上所呈現協會英文名稱則為「Airline Pilots Association Taiwan」。又同樣出自該協會網頁介紹,其與中國民航飛行員協會合辦會議時,所使用之名稱則為「台灣中華民航飛行員協會」。無論何種名稱,皆與本會中文名稱或英文名稱ALPA-T無相似性,「冒用」之指稱實屬無稽。
6、 對於該協會公開不實指控本會「冒用其名義進行活動」,本會予以嚴正譴責。亦將與法律顧問研議、進行完整蒐證並採取必要之法律途徑,以捍衛本會之權益與名譽。
這篇文章 【聲明】機師工會聲明 有關近日某協會指稱本會「冒用其名義進行活動」,本會嚴正聲明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台北分會】行政秘書
壹、需求及條件
1. 認同荒野保護協會之理念。
2. 熟悉Word、Excel、PPT及Google雲端工具、擅長資料整理。
3. 有時間管理、獨立工作能力,並對高度變動保持彈性。
4. 樂於與人互動、團隊合作,擁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佳。
5. 具備責任感、勇於接受挑戰與願意學習新知及新技能。
6. 具駕照及自備交通工具佳。
貳、工作內容
1. 處理分會行政業務,包括會員服務、總務、財務及庶務。
2. 協助志工群組發展,推廣環境教育與培訓課程。
3. 群組活動宣傳媒體經營管理。
4. 協助分會志工群組之發展,如環境教育推廣、培訓課程、專案洽談與專案管理、時程管控、經費核銷等事務。
5. 規劃、執行分會環境教育、倡議活動與自然保育等活動。
6. 溝通及執行全會性倡議活動與業務。
7. 臨時交辦任務。
參、待遇與福利
1. 上班時間:視業務需求須排早、晚班,上班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1F。(必要時依業務需要公出)
2. 採雙週變形工時,若有活動於週六日上班,需另擇週間工作日補休。
3. 薪資:32,000-34,000元。
4. 享勞健保,員工團體保險。
5. 經主管同意,得免費參與本會研習與培訓課程。
履歷說明
請備齊履歷與自傳,寄至以下信箱:HR@wilderness.tw
主旨請註明:xxx_【應徵】台北分會|行政秘書
履歷建議
請說明「可開始上班時間」、「與人互動經驗」、「非營利組織經驗」、「執行專案成果或相關作品」、「希望待遇」等,我們將於書面文件篩選後,通知面試。
聯絡資訊
台北分會
Email:sowtpe01@wilderness.tw
電話:(02)2307-1317 #21 鄭小姐
地址:10073台北市詔安街204號1F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88集|記憶與失憶 移民工文學獎《一段記憶》
文/童健儒
近日第九屆移民工文學獎得獎名單出爐,印尼移工陳業芳(Chin Nyap Fong)以《Rika的黑點》獲得首獎,同樣來自印尼的莉莉(Ririn Arums)則憑《一段記憶》再度獲得優選。《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兩位得獎者,分享他們的書寫心路歷程。
移民工文學獎為在臺移民工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故事的平台,讓小眾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燦爛時光會客室》曾邀請獎項主辦人湯昇榮分享創立及延續此獎項的初衷與心境。本集節目則邀請得獎者莉莉,講述《一段記憶》背後的故事及創作歷程,並以擔任多年看護工的經驗,分享對臺灣老年照護現況的觀察與感受。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異鄉逐夢 寫下臺灣的異鄉故事
作為移民工文學獎的二度獲獎者,莉莉經常在作品中將自己在臺灣的經歷作為書寫的力量,寫下在臺灣的移民工故事。「我本來想念大學,但家裡還有妹妹需要照顧,父母並沒有錢讓我繼續念書。」憶起當年離鄉來臺的原因,莉莉提到,隨著家庭的經濟壓力增加,高中畢業後並未能如願上大學,而是選擇出國擔任家庭看護工。
在眾多國家中,莉莉最終選擇臺灣作為工作地點。她說,是因為看過《流星花園》,劇中臺灣的美景讓她嚮往這裡的生活,因此來臺工作,不過現實卻讓她感受到強烈的落差。「我以為我會遇到好的雇主,結果卻是完全相反。」莉莉坦言,由於第一任雇主對她極其嚴苛,要求莉莉不得出門,前期的工作讓她十分沮喪,常常倍感挫折。生活在陌生的環境中,語言障礙和文化衝突使她無法和雇主有效溝通,甚至連最基本的日常交流都成了一種挑戰。
從印尼到臺灣 以文字串起的共同記憶
莉莉在2023年以《孤獨的故事》首次獲得優選,今年更再次獲獎。她提到自己參加移民工文學獎已有九年的時間,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她所寫下的故事。
今年莉莉再度以作品《一段記憶》獲得優選。她將愛情與美食作為作品主軸,講述一位從印尼來台灣工作的看護工,在台灣照顧失智症老人的過程中,想起了過去在印尼的親情故事。文章的時空交錯感,將臺灣的921大地震和2004年南亞大海嘯作為背景,串起看護工與被看護者的共同記憶。
莉莉表示,這篇文章的靈感源自她的真實經歷與觀察。她曾在移工教育文化協會One-Forty參加過失智症相關課程,並親身經歷過臺灣的地震,這些經歷成為她創作的基礎。莉莉希望透過《一段記憶》讓更多人理解失智症,並鼓勵病人家屬為失智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陪伴。
簡單的關懷 長者最深的渴望
隨著臺灣家庭高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長者的照護任務常常落在家庭看護工的肩上。莉莉在《孤獨的故事》中描寫了長者在家庭中的孤獨感,她指出,許多長者面臨的並不僅是生理上的照護需求,更渴望心靈上的陪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離家,長者常感到孤獨與失落,這一現象不僅限於臺灣,而是全球性的挑戰。
「他們並不需要24小時的陪伴,僅僅是一通簡單的電話,五到十分鐘的對話就能讓他們心情變好很多。」在莉莉的觀察中,即使有家庭看護工每天陪伴,長輩真正想要的仍舊是孩子的關心。她強調,長輩的需求其實非常簡單,但這樣簡單的要求卻常常被忽略。
從他鄉到歸屬 莉莉的未來考量
對於未來是否繼續留在臺灣?莉莉提到,未來也將考慮申請永久居留權。她表示在臺灣的生活讓她感到舒適與方便,尤其是她在這裡建立的深厚人際關係。去年回到印尼時,卻發現自己在故鄉變得格格不入,促使她更認真考慮留在臺灣的選擇。
莉莉表示,臺灣是一個對移民友善的國家。雖然目前因身份限制,申請永久居留權並不容易,但她充滿希望,期待在五年後能夠再次嘗試申請居留權。身為在臺灣的移民工,莉莉寫下的故事不僅是移民工的故事,也是臺灣的故事。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88集|記憶與失憶 移民工文學獎《一段記憶》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在紐約,和世界一起疾呼氣候正義
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9月20日周五下午的紐約街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橫跨布魯克林大橋,高呼「我們現在就要氣候正義」,為「紐約氣候周」揭開序幕。而由五個氣候倡議團體,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和地球公民基金會組成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也首次參與此次紐約氣候週,讓世界各地關心環境運動的夥伴,看見不應被遺落的台灣。
紐約氣候周是由非營利組織Climate Group籌畫,來自世界各國的環保團體在為期兩周的時間,於紐約各地討論氣候相關議題,紐約周通常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可說是每一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前夕,最大規模的民間自發性串連行動及動員。
這場在9月20日的遊行,是「週五為未來而戰」(Fridays For Future, FFF)」(Global Climate Strike),該活動是由2018年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所發起,爾後並引發全球跨界、跨世代的響應。本次遊行的主軸是氣候正義,而遊行中提出的相關訴求為:
一、改變資金錯置的不正義
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就位於紐約,而花旗銀行更是被點名是最大的化石產業投資銀行,據報導花旗銀行提供了約42億美元的債券。因此,遊行中也提出:「 No more oil, no more coal」及「Fossil fuel have got to go」 等口號。
二、改變跨世代的不正義
「週五為未來而戰」遊行的許多成員是青少年,他們在正該揮霍青春的年紀,卻為了守護自己岌岌可危的未來而走上街頭。遊行的主辦人之一,是位未滿18的年輕人,在演講中也指責金融業這種寧可投資化石燃料,也不投資在更長遠的永續發展的短視操作。就如遊行中,有人編了首曲子:若問我曾孫女甚麼時候該採取行動,她會說是現在!
三、改變權力的不正義
紐約州長霍楚也是此次由遊行中被點名的對象,因其於數周前,拒絕簽署《氣候變遷超級基金法案》,該法案要求污染者每年支付30 億美元來保護社區來自極端高溫和其他氣候彈性計畫。紐約居民承受高熱之時,握有權力的州長卻對民眾的訴求置若罔聞,也因此,遊行中群眾也喊出:「州長霍楚,地球不是拿來交換利益(Earth is not for profit)」的口號。遊行隊伍更喊出:「這就是民主、這就是群眾力量(This is how justice looks like, this is how community looks like)」
四、改變跨國間的不正義
遊行中,有來自烏干達的夥伴,指出烏干達排碳量微乎其微,卻要承受富裕國家造成的高熱等氣候衝擊,對他們來說參與環境運動,不是個人選擇,而是不得不,但卻也有許多烏干達的環保人士會因參與社會運動而被逮捕。
而常遭受其端氣候侵襲的台灣,也一樣因為政治因素,無法參與國際氣候談判。因此,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參與遊行時,也提出了「Leave no Taiwan behind」(別遺落台灣)、「Limiting Carbon without limiting Taiwan」(限制碳排而不是限制台灣參與)」的標語。
即使現實令人沮喪,我們仍要前進
橫跨這座曾是世界最長的布魯克林大橋時,就像在跨越一座氣候變遷的鴻溝,一端是擁有權力的排碳大戶、政治家,另一端則是受飽受各種極端氣候摧殘的人們。但就如遊行中所喊的::「we are unstoppable , a better world is possible」,人民勢不可擋的,改變可以成真。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除了參與此次遊行,也將主辦兩場論壇,和國際夥伴團體共同討論東亞能源轉型(Energy Transition in East Asia)與半導體減碳議題(Decarbonizing the Chip) 讓全球關心氣候的人們,看見台灣公民社會在氣候行動的經驗及願景,使人們正視邁入淨零轉型的台灣,不應在全球淨零行動中被遺漏。
這篇文章 【新聞稿】「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在紐約,和世界一起疾呼氣候正義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