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aggregator

【新聞稿】環境部社會溝通會議 會後聯合新聞稿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3 - 22:27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環境部於下午召開碳費收費辦法社會溝通會議,會中主席施文真次長、蔡玲儀署長與關心氣候的公民團體充分溝通、交流意見。對於環境部預計制定的碳費收費辦法,環保團體提出了許多建議面向,包含提升碳費水準、更積極的產業減量指定目標、不應任意開放免徵額度、未達自主減量計畫應追徵法定利息…等。

產業的減量指定目標不應對齊過度消極的國家減量目標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今日簡報中提出的指定目標設計,違悖COP28阿聯酋共識中加嚴減量目標的精神。指定目標乃由環境部會商經濟部訂定之,今日環境部簡報中提出的指定目標與國家2030年減量目標相連結。但由於現行2030年減量目標僅有23~25%,過於寬鬆,若依此制定指定目標,無法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也無法藉由自主減量計畫以加快加大事業減量。

先期專案的抵減應嚴格限制;碳權抵換應在費率達到一定水準後始得開放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林雨璇研究員指出,現行規劃中,開放先期專案作為113、114年的碳費抵減,然而先期專案與現在的抵換專案、自願減量專案取得程序完全不同,不僅核發標準寬鬆,且不具外加性,等同於垃圾碳權。且目前先期專案數量佔據大宗,仍有六千多萬噸尚未被使用,一旦允許先期專案額度用於碳費抵減,以現在環境部公布約有1.5億噸的排放量會被納入碳費課徵範圍,評估下來,一年將會有20%的排放量得以使用此額度進行抵減。然而,這將導致低品質額度消減碳費的減碳成效,也會衝擊抵換專案或自願減量專案減量額度的價值。

除此之外,若環境部欲參考新加坡做法開放國外碳權抵減碳費,除了對於碳權資格嚴格把關外,應該也將費率標準一並納入考量,換言之,應該在費率達到一定標準之後才開放國外碳權抵換,如此才可以確保碳權品質,避免低價值的碳權淹沒市場。

若開放2.5萬噸免徵額度,恐導致減碳誘因薄弱,且與環境部委外研究結果背道而馳

地球公民基金會鄭泰鈞指出,環境部曾於2020年委託倫敦政經學院(LSE)進行臺灣碳定價制度研究,其中一項建議:「過量的免徵額度,可能導致財政誘因薄弱,碳定價工具失敗。」目前環境部的碳費制度規劃,如國內碳權的減扣額度上限不明、開放2.5萬頓免徵額度、優惠費率等等多項措施,恐因碳費壓力不足,無法讓企業產生減碳動力。

該研究亦指出,建議台灣選擇碳費而非總量管制或碳稅,乃是由於碳定價制度初期,要避免過大的行政負擔,並簡化流程,方能在短期內收到實效,並以此作為長期規劃的基礎。因此,目前的複雜優惠設計在多數人民甚至企業、環保團體都難以輕易理解的狀況下,恐與環境部委外的研究背道而馳,無法發揮擬定碳定價的政策原意。

若開放2.5萬噸免徵額度,恐導致巨大碳費的費率損失,環境部應有更具體的減碳效益評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沈宜臻專員提到,開放2.5萬頓的免徵額度可能造成巨大的費率損失,若以一噸碳費500元來算,521家廠商總共會損失近60億的費率。此外,碳費收取是以廠區做區別,若企業有複數廠房,就會得到更多免費配額,部分企業也可能透過生產線的調度規避碳費收取。因此,不應該有免徵額的設定。

另外,在自主減量計畫中有提到,企業達到指定減碳目標即可適用優惠費率。但是環境部對於其減碳力度或效益,卻沒有相關科學數據的評估。

自願性碳權市場無法創造減碳效益,應確保碳費盡快調升至國際水準;未達成自助減量計畫不僅應追繳碳費,亦應追徵利息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呂冠輝律師認為,以目前的自願性碳權市場搭配碳費,只是單純讓排放源做比價工作,若碳費較便宜就繳碳費,若碳權比碳費便宜就買碳權。在目前預期碳費價格低廉的前提下,國內的碳權市場將完全無從運作起,而最後能夠放到交易平台的低成本碳權,恐怕也會是相對低品質的碳權。因此應盡快將費率調升到一定水準之後,始能避免市場上充斥低品質碳權。

此外,在現行優惠費率的規劃下,將會連本來就不願意減碳的排放源,都會寫一份假的自主減量計畫以便拿到優惠費率,因為若未達到減量計畫的要求,其法律效果只是追繳碳費。如此一來,不願意減碳的排放源仍可獲得一定期間的優惠費率現金流。因此環境部應考慮不僅追繳碳費,至少也應制定較高的法定利率,並參考如民法百分之五、票據法百分之六的法定利率,在排放源未達到自主減量目標後,仍應追繳相當額度的法定利率。

出席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這篇文章 【新聞稿】環境部社會溝通會議 會後聯合新聞稿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50集|民主自由不是憑空而降 謝三泰與台灣的「街頭劇場」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3 - 19:18

文/楊鵑如

攝影家謝三泰去年11月出版了《街頭劇場》一書,紀錄了台灣政治解嚴前後重要社會運動的歷史紀錄攝影集。這是今年65歲、來自澎湖的他,回頭檢視自己30歲來到台北投入媒體工作的過程,也檢驗過去台灣的社運樣態。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訪問謝三泰出版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自由民主不是憑空而降 謝三泰用相機寫歷史

主持人管中祥說到當時1980 年是台灣街頭運動狂飆年代,也經歷了台灣民主化過程當中最大的變革,在黨國控制的時代要知道真相比較困難,所以當時有非主流或從本土立場出發的媒體,為了當時的社會記錄了很多重要的影像,謝三泰就是其中一名重要的攝影記者。

謝三泰表示,街頭運動是他這輩子從事新聞攝影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感於現在的年輕世代未曾經歷過往爭取民主自由的過程,自由民主絕不是憑空而降,而是許多前人付出非常大的努力跟抗爭才換來的,因此必須要讓年輕人知道,才有辦法往前推動台灣的民主政治。

本書命名為《街頭劇場》,謝三泰認為人生就像一場戲,自己投入拍攝工作之前也曾迷惘,直到1987年解嚴時才正式踏入新聞圈,用相機當傳播媒體,把不管喜歡或不喜歡的訴求都拍下來。另外一點是,解嚴之後許多抗爭倡議不斷在台北博愛特區每天上演,本書中選照盡量避開當時的即時攝影,用歷史觀點來選擇影像,「這些就是街頭抗爭表演的舞台」,希望藉相機去拷貝當時的情境,探討政治跟社運的多元性。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多數人認為1987年解嚴,我認為1992年才是真正完全的解嚴。」謝三泰說1989年發生鄭南榕自焚案,鄭南榕因不滿台獨言論被控涉嫌叛亂,以自焚方式拒絕警方抓捕;「獨台會案」 陳正然等人因台獨言論被逮捕,也有海外異議分子倡議台獨而成為黑名單,不能自由返國,直到1992年《刑法》100條內亂罪修正,台灣社會才充分有表達言論自由。

謝三泰表示,街頭運動上各種人民的訴求增添他對人生的歷練,也對台灣的歷史有進一步的了解,「整個街頭是我的養分」,所以他必須出版這本書。在本書中沒有收錄政黨或政治人物相關內容,大多是台灣庶民走上街頭,還有「衝組」民眾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地去爭取,所有抗爭都是台灣人民共同付出與負責,這群人是最可愛的。

管中祥也提到看過本書感受最深、最感動的地方就是看到台灣小老百姓的抗爭,反應出也許即時新聞的當下政治人物是重要的,但是放在長遠的歷史來看,小人物才是更重要的,只有政治人物而沒有人民的話,民主變革恐怕也不會成功。遺憾的是這些小人物常被歷史跟政治人物所遺忘,因此可在本書中看到真正民間力量,腳踏實地上街頭的小人物被記錄下來。

《街頭劇場》的照片故事

雖然有著攝影的主觀意識,但拍攝時仍要冷靜客觀,在當時常遇到激烈的衝突現場,攝影家的紀實與美學該如何考慮?謝三泰說當時在晚報工作,有截稿壓力,要思考客觀性照片有難度,在當下發生事件時很難認定誰對誰錯,通常是直覺判斷。現在謝三泰回頭檢視、編輯這本書時,先跳脫過去新聞工作模式,改用檢視30年來民主動盪的過程的客觀角度,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挑選的。

說到照片故事, 關於本書的封面照,是1989年12月25日中山堂聚集國大代表召開國民大會議程,整個博愛特區被封鎖。當時謝三泰採訪完必須回報社去洗沖照片發稿,當時經過中華路及中華商場時發現,有一群小朋友直接在大馬路上打棒球,「那張照片對我來說既夢幻又奢侈」。

而攝影集第一頁照片是1987年10月底正在慶祝台灣光復節之時,倡議新國家運動團體遊行到介壽路(現凱達格蘭大道)到公園路口,鎮暴警察已經待命圍堵民眾、防止闖入,謝三泰就站在鎮暴警察跟民眾中間採訪,聽到有人高喊「臺灣光復節真的是臺灣光復節嗎?應該是台灣淪陷日才對!」 不禁讓他去思考人民與最高權力之間的衝突。

而對於謝三泰最歷歷在目的景象是1988年5月20日的台灣農民運動,接著發生的520事件。他當天拍攝19個小時,跟著遊行隊伍一路上前往立法院,產生第一波衝突,抗爭群眾憤怒的把立法院招牌拆除,起因是農民要借廁所(當時沒有流動廁所),警察拒絕。許多大學生在隊伍最前面,嘴上喊著「坐著、坐著、和平抗議」,豈料警方還是踩著大學生的身體衝往他們所認為的暴民,進行嚴厲的驅離,這一幕還是歷歷在目。520抗爭延續到隔天清晨,整個過程四處發生零星衝突、抗議及鎮暴,讓謝三泰不禁連結到「二二八事件」,擔憂是否會再次爆發?

「我沒有所謂的美學的概念。」謝三泰沒有唸過攝影、新聞,而是學輪機科的,他覺得攝影美學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他認為對自己而言就是嚴肅的對待照片,直覺的按快門、觀景窗要框起什麼角度、位置,下意識執行的動作。至於新聞報導跟紀實攝影要能拍到有生命的故事、議題,需要有好的生活歷練,要有很多對事件人物的了解,你才能了解你所攝取的影像是否跟台灣歷史有連結。

謝三泰說美學因人而異,很難定論,他認為他就是拍出一張可以表達自己想法及街頭上故事的照片,且每個人自有解讀照片的方式,因此他不會有太多圖說,讓大家各自解讀。

在新聞媒體工作獲得的養分與缺憾

謝三泰說在自立報系工作時得到很多快樂跟養分,卻也三進三出,過程中有遺憾也有為生活考量。1989年時應報社要求,謝是第一批去中國採訪的記者,採訪亞青盃體操賽、亞銀年會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中新聞,當時適逢中共領導人胡耀邦過世,天安門廣場已經聚集民眾陳情,後來也發生震驚全世界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但是謝在5/23就撤離,離開不久後就發生六四事件,「如果我當時留在中國採訪六四,就可以記錄這件非常重要的事件……」但因報社未給奧援,當時也沒有信用卡、智慧型手機,身上也沒錢,謝回台後氣憤的遞出辭呈。

後來報社再度邀他回來工作,待了3年他覺得自己變「工具人」,要跑所有新聞,像公祭、影視、體育、政治等,「這樣消磨會拍好照片嗎?」,他也曾擔任雜誌社主管,又感覺攝影只是新聞配圖的工具,「還是新聞現場比較好玩」,就這樣來來回回走了三趟自立報系。

謝認為六四是未完成的任務,是他的缺憾,但是另一位攝影家張照堂對他說:「攝影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大家都知道六四的照片哪張最強烈,就是坦克車照片,但是其他過程畫面有誰看過?」 這些話撼動了他。於是在2019年六四30周年之時,在張照堂的協助下出版了《吼叫一九八九》北京學運攝影集。

劇場無關乎真假 而是再現歷史、讓人反思

謝三泰攝影多拍攝勞動肖像、身心障礙者肖像、台灣走拍,政治受難者議題等等,多是啟蒙於早期的鄉土文學。他自述高中時很叛逆,聽聞父母日治時期的辛苦生活不甚瞭解,直到接觸台灣日治時代文學,多描述庶民生活與不滿,才將這些想法加入攝影意識中

他用不同的表現方式持續關注議題,甚至也拍電影劇照《流麻溝15號》,都是用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去翻拍現在的歷史人物,成為未來人民可以了解當下的歷史影像。

近年他想拍自己想拍的照片、出版攝影集,便選擇退出新聞媒體工作,改到學校當兼任講師或在社區大學當新聞攝影老師。

謝三泰認為自己不只是拍即時攝影而已,也在保留歷史,透過整理舊照片或透過拍攝劇照再現歷史,讓人了解到「劇場」這件事無關乎真假的問題,而是再次地呈現、再次地被看到,重新回顧台灣歷史,都是一再讓人反思的過程。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50集|民主自由不是憑空而降 謝三泰與台灣的「街頭劇場」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綠盟回應20240101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地震之聲明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2 - 18:02

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24年的第一天,下午四點十分,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了規模7.6的強震。

除了各地陸續傳來的災情訊息,日本各大新聞網頁首要確認的訊息就是海嘯警報以及核電廠有沒有出事。自從2011年東日本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並引發海嘯之後,日本政府就對於地震與海嘯警報謹慎看待,新聞主播在電視上呼籲沿海居民避難,絲毫不敢輕忽。

▌綠盟整理日本新聞與民間組織傳來的最新資訊:

① 這次能登半島地震範圍有石川、福井、新潟縣,位置都在西日本,也就是日本海沿岸。日本目前通過審查重啟運轉的12座核電機組大都在西日本,東日本則因為過去曾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災的經驗,至今沒有一座重啟。(因日本福島核災的關係,日本核能規制委員會針對核電廠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規格需求並進行審查,需要有防止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甚至是恐怖攻擊後造成的核汙染外洩防治措施。)

② 石川縣內僅有一座核電廠,距離震央最近,石川縣志賀核電廠(志賀町震度7),1號和2號機組兩座反應爐在地震發生前便已長期停機,這是十分幸運的,停機的安全性大於運轉中,但是地震後因外部接收電力的變壓器發生漏油,新聞報導稱附近「有類似爆炸的聲音和燒焦的氣味」,應是廠區內變壓器起火,幸而目前已被撲滅。由於從外部接收電力的系統有一部分無法使用,廠區內仍有燃料冷卻池及其他設備,必須維持場外電源不中斷,不然冷卻池仍會有危險。幸而還有部分設備電源仍可使用,燃料池的冷卻仍可持續。

③ 福井縣有四座核電廠。敦賀核電廠2號機組長期停機(敦賀市震度4)、關西電力美濱核電廠3號機組長期停機(美浜町震度3)、高濱核電廠有1~4號機組當時在運轉中(高浜町震度4)、關西電力大飯核電廠3號、4號機組運轉中(大飯町震度4),幸好據報導目前無異常。

④ 新潟縣有一座日本最大核電廠,位於柏崎市和刈羽町之間的東京電力柏崎刈羽核電廠(柏崎市震度5強),其1號至7號機組已因地震風險而停機多年,近來才有新聞報導說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擬解禁,為重啟這座大型核電廠掃清最大障礙。由於尚未獲所在地方政府同意,目前尚未重啟,但廠區內的燃料池冷卻水因為地震搖晃而溢出,足見震波之大,目前尚未發現放射性物質對周邊有影響。

從日本地震回顧台灣核電與地震風險,地震風險不可輕忽,災難經驗不該輕易遺忘。

▌ 綠盟指出:

西日本近年逐漸重啟核電,輕忽地震教訓,石川縣志賀核電廠過去早被日本專家指稱是建在活斷層之上。當年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曾表示,不能否定該核電站下的斷層未來仍可能活動,意味著有可能發生地震,如今應驗了專家的警示,未來志賀核電廠應該重新檢討是否廢爐(除役)。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廠過去也因地震風險而停機多年,幸好目前尚未重啟,如今遇到地震首當其衝,未來也應該重新檢討是否廢爐。

台灣核一、核二廠緊鄰活動斷層「山腳斷層」,大屯火山群距離核一、二廠更近,只有十多公里,而且已被證實是活火山。屏東縣恆春鎮核三廠距離不到1.5公里的「恆春斷層」,最近也由「存疑性活動斷層」歸類為「第二類活動斷層」。核四廠區下也發現「S斷層」的地質證據,核電廠內有如此寬的斷層帶通過,核四可能是唯一的例子,核四廠設計的耐震係數需要重新評估,目前遠遠不足。

綜上所述,目前台灣贊成核電延役的總統候選人都應該明確回答台灣核電是否可以承擔地震風險?安全是否應是優先考量?為何要讓台灣承受核災風險?不應再打模糊仗,不顧人民安危。

這篇文章 【聲明】綠盟回應20240101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地震之聲明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針對2024副總統電視辯論會氣候政策檢視評論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1 - 20:03

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綠盟呼籲:勿把氣候政策當空氣

今天下午舉辦2024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很遺憾的候選人們不只是吃稀飯、吃牛排還是吃Buffet沒有共識,也對氣候政策沒有共識。

要敬告三位副總統候選人,請不要把氣候政策當空氣,台灣已經面對國內外各種因氣候緊急必須改變的壓力,近年台灣面臨缺水乾旱、暴雨、土石流等極端氣候威脅,產業界面臨如歐盟CBAM、RE100等國際產業轉型壓力。

令人遺憾的是,作為備位元首的副總統候選人,在整場辯論會除了爭執核電問題外,沒有看到更詳細的能源、氣候政策論述。

敬告趙少康先生:辯論會不是政論節目

過往的政治金童仍活在上個時代,把電視辯論會當成自己的政論節目,充滿激情表演,但缺乏能源政策且內容錯誤百出,避重就輕。

雖然趙少康先生曾經擔任過環保署長,但在辯論時只是攻擊執政黨的外交政策。環境政策本應該是趙先生的主場,但政治攻擊優先於內政、環保。

我們也正告趙先生,不應消費核電廠周遭居民,到屏東一趟助選就稱居民收到補助金很高興,歡迎核電廠延役,用補助來收買是上個世代的威權心態。屏東縣的民意真的多數是贊成核三廠延役嗎?有明確告知居民在核三廠鄰近有恆春斷層的風險?有告知屏東人核廢料會長年移不出去嗎?

國民黨提出核電擴張的政見,也必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新的核電廠蓋在哪?核廢料要放在哪?趙先生指出現有核電廠還有空間擺放更多核能幾組,有空間不代表可以隨便蓋,一樣還是要經過預算編列,安全與環境影響評估,建廠時間也一樣長達十年以上,隨口說說是不負責任的,請問你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先生同意新北市再增加16座核電機組嗎?更重要的是新北市民有同意嗎?

趙先生說學習美國處理核廢料的方式,以「深地質掩埋」的方式處理處理核廢料,但你知道美國目前也找不到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猶卡山選址失敗中止,至今仍不知該何去何從嗎?台灣必須在科學上找到地質可能合適存放核廢料的地方,在民主法治上也需要縣市政府與當地居民同意,你提得出來國民黨執政下那些縣市長同意接受核廢料了嗎?

「深地質掩埋」絕對不是如同趙先生所說「挖深以後強固起來」就可以處理核廢料,這必須考量到地質與工程問題,以美國政府所提出標準必須找到近百萬年都穩定的地層,在台灣造山運動如此劇烈以及多許斷層,在地質條件上難以尋覓適合的場所。另外,為了要興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也必須有前期的地質勘探與興建「地下實驗室」的工程,這些都是需要付出龐大政府預算、社會溝通成本。面對棘手的核廢料處置問題,用不當、不科學的比喻,只會誤導社會大眾,散播錯假消息。

過往有「政治金童」美譽的趙少康先生,如今成為政治掛帥,不顧民生、環境議題,攻擊再生能源發展,回頭擁抱老舊的核電,讓金童生鏽。

敬告吳欣盈女士:能源政策不是吃Buffet

吳欣盈女士在近期副總統政見發表會及辯論會後,表達對國際事務與產業發展的高度關心,但在國際氣候政見與台灣能源轉型問題上,了解仍有不足。

我們肯定吳女士在這場辯論會提出最多的有關氣候政見的內容,如碳稅發展條例、歐盟CBAM、美國CCA與國際RE100倡議,這些都是重要的國際產業、能源轉型問題。未來的台灣要加速發展再生能源,減少化石燃料。但吳女士不懂的是面對產業轉型壓力,不該只要求政府為企業分憂,身為執政者而是該如何力促企業產業轉型以面對國際趨勢?

吳女士只有在核電問題上重複提出民眾黨的核電立場,把非核家園政策指涉成「意識形態操作」。能源問題本就是嚴肅的科學問題,民眾黨在能源問題上變來變去,把能源問題當成兒戲,作為攻擊政敵的工具,台灣不應該回頭擁抱核電,能源政策不是吃Buffet,甚麼都想吃,甚麼都想夾。

在柯文哲從政之初曾公開表示台灣不適合發展核電,也認為核廢料問題難解決,但如今為了為了競選總統,提出延役核二、核三,重啟核四的政策,卻仍沒有提出任何處理核廢料的具體政策。

吳女士對台灣能源政策了解不夠全面,核電議題並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安全議題。台灣目前除役核一、二廠是因為已運轉40年,屆齡除役,而核三廠也即將在2025年屆齡除役。吳女士要強行延役老舊核電廠,並重啟被全民否決核四廠,才是不顧現實的政治意識形態。

另外在歐洲淘汰核電問題,吳女士只提到盧森堡向周遭國家進口電力。但沒有看到2022年逐步淘汰核電、發展再生能源的德國成為歐洲電力出口國,同時核電大國法國,因為老舊核電廠頻繁出問題、極端氣候等問題,反而成為歐洲電力進口國,需要靠其他國家的再生能源才能穩定國內電網。

敬告蕭美琴女士:坦承面對產業轉型壓力

蕭美琴女士在首輪申論時提出「淨零永續成為世界先進產業發展的新標準趨勢」,也肯認「氣候變遷是新興挑戰,演變成安全與生存的威脅」及「台灣經濟成長中,難免有被遺落的人,生活比較辛苦的人」等內容。我們肯定蕭女士的開篇立論時,強調氣候政策的急迫性。

我們也肯定蕭女士在副總統辯論會上澄清「全世界大企業包括台灣台積電都簽署RE100倡議,其中國際綠電定義並不包含核電」。但是蕭女士也應該也應該提出如何積極面對逐漸增加的再生能源爭議,如何加強相關環境機制配套,杜絕不肖廠商的弊案,以及如何能積極提升再生能源進度?

民進黨政府將發展再生能源作為淨零排放的重要途徑之一,蕭美琴女士在辯論會上也強調,綠電對於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過面對對手質疑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落後,以及如何減少再生能源發展爭議,蕭美琴女士僅以「目前為止爭議跟弊案不到百分之一」帶過,以民進黨執政八年大力推動再生能源,這樣的回答著實令人失望。

我們必須嚴正提醒蕭女士應該重視當前綠能發展的環境與社會爭議問題,提出除弊之道。未來再生能源發展,除了不斷強調「趕進度」、「發展新技術」、「與國際接軌」之外,我們更關心臺灣如何突破再生能源發展困境,包括將建立什麼樣的機制,來衡平與處理目前綠電發展的環境與社會衝擊、如何提高當前已岌岌可危的社會支持度、該如何處理綠能發展過程的公正轉型議題,以及未來整體再生能源的發展途徑與空間規劃等機制以突破再生能源發展瓶頸。

我們認為這些才是未來發展再生能源的首要關鍵,而非不斷的趕進度、拼數字。

最後我們仍須提醒在面對2050年淨零轉型,民進黨應該更重視「公正轉型」面向特別是「不遺落任何」基本精神。當淨零轉型要進入下一個轉型的進程時,坦然的面對我們現在的困難與挑戰,才是團結所有資源突破的契機。

氣候緊急,副總統候選人卻不著急

核能不應該是氣候政見的主角,也不應該是副總統辯論會的主角。

在這場辯論中有許多的氣候政策在不同副總統候選人發言時被提及,如「淨零永續」、「氣候變遷」、「氣候韌性」、「碳定價」、「產業轉型」及「能源轉型」等等議題。但很可惜的是這些重要議題在整場辯論會中沒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今日趙少康先生再度提及只有美、日等二十多國提出的核能宣言,刻意誤導為COP28共識,卻故意無視COP28「三倍再生能源,能效雙倍」的國際共識與會議結論,反而是迴避此重要氣候議題,以佔比不高的核電混淆視聽,辯論會上仍充斥政治攻擊和虛無口號,而缺少具體的再生能源和產業轉型目標。

新的一年,我們很快就會迎來總統大選。為了達成升溫1.5°C以下的目標,我們需要一個對國際減排責任有正確認知的總統,一個真正在乎氣候議題的總統,一個能帶領我們減緩氣候變遷問題的總統。

如果你同樣認為氣候議題非常重要,歡迎你參考「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認識各候選人的完整氣候政見,並在2024年1月13日這天,把票投給最在乎氣候議題的候選人。

這篇文章 【新聞稿】針對2024副總統電視辯論會氣候政策檢視評論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48集|陰暗、潮溼、危機四伏 再見末代礦工歲月容顏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1 - 05:57

文/吳容璟

新北市猴硐礦工文史館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猴硐礦業與勞動影像行動計畫》與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合作,至2024年4月6日為止展出「末代礦工攝影展」,透過珍貴的歷史文物、由礦工親自攝影的坑內照片、學生攝影作品等,回顧礦業與末代礦工的勞動史,以及末代礦工為何自掏腰包保存礦工文物?如今又為何上街爭取權益的歷程。

為何有「第一煤鄉」之稱的猴硐逐漸被遺忘?礦業對台灣經濟起飛有何重要性?採礦工作有多危險?原來台灣也有女性礦工?老礦工的身體危機與上街訴求?本集節目邀請本次活動策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鄭怡雯,與我們分享台灣礦業歷史,以及封坑後這些「末代礦工」的生命故事與現在面臨老年後的職業災害、文史保存等新難題。

「末代礦工」攝影展的辦展機緣

四年前,鄭怡雯機緣巧遇認識了一群退休的猴硐老礦工,高齡七十多歲的他們不願看見煤業歷史被世人淡忘,自掏腰包成立「猴硐礦工文史館」,展出自己的收藏還親自導覽,用親身的經歷向遊客介紹礦工的故事。鄭怡雯備受感動,回校就申請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核心計畫名稱為:「猴硐礦業勞動影像行動計劃」,希望透過學生實際參與的影像紀錄,結合礦業勞動文史的教育、保存和推廣,與老礦工協力一起營運文史館。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此次的展覽源自「猴硐礦業勞動影像行動計劃」中的「末代礦工攝影計畫」,團隊2022年向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接洽,歷經一年的籌備,展覽由五個子題「末代的浮現」、「末代的吶喊」、「末代的見證」、「末代的再造與共創」及「末代的期盼」構成,述說從台灣封坑後這批末代礦工「出坑」與「重生」的故事,除了邀請當年《人間雜誌》資深攝影記者蔡明德展出80年代的攝影作品,還展出由退休礦工本人、猴硐礦工文史館創辦人周朝南當年在坑內拍攝的作品。

「末代的浮現」 台灣礦業的興盛到沒落

鄭怡雯說,「末代的浮現」展示礦災現場由攝影記者蔡明德拍攝的照片,那是台灣歷史上非常慘痛的一年。1984 年,臺灣接連發生震驚社會的三場重大礦災:新北土城的海山煤礦、新北瑞芳煤山煤礦、新北三峽海山一坑,近300名人死亡,這幾起礦災加速台灣封坑的腳步,再加上為了加入WTO停止對煤礦業補助等因素,2000年後最後一個商業運轉的煤礦停坑,礦業正式走入歷史。

鄭怡雯表示,從國防、交通、產業發展、火力發電等都需要能源,而煤礦從民國40年代到民國70年代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民國60年代台灣煤礦業甚至佔自主能源供應量八成以上,後來碰到能源危機也是仰賴煤礦供給,在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台灣經濟起飛發展的背後都扮演關鍵角色,卻在封坑後就被遺忘了。

煤層30公分只能躺著挖煤 礦工多患塵肺症

「一般我們想到礦工形象就是採礦,開始接觸後發現事情想像中複雜很多」,鄭怡雯說礦坑中的工種多元,首先分為坑內、坑外工作,坑內主要又分為「掘進」、「改修」、「採煤」,這三個工種佔了礦坑工作的八成,由掘進工負責敲開岩層把礦坑打出來,再由改修工使用相思木設立支架撐住坑道防止發生落盤現象,之後由採煤工負責採煤,普通人想像中的礦坑隧道只是一開始,到了礦坑底下煤層只有30公分,人都站不直甚至必須躺著挖煤,而因為長期直接接觸煤層,許多礦工都會患上塵肺症。

「礦場基本上是一個百工的圖像」,鄭怡雯說,為了將煤運出還需要軌道工、搬運工,為了處理坑道內通風排水問題還需要機電工等,至於勞動條件跟薪資水準各工種略有不同,掘進、改修、採煤主要是論件計酬,計算掘進或改修幾公尺、採煤挖了幾輛車來計算,而共通性就是「同坑一命」,煤礦工人死傷率和職災率都很高,屬於台灣戰後職災死亡率最高的一個行業,從1956年到1991年每年都有一百多人死在坑內。

鄭怡雯提到,田野過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礦工們常提到「入坑就抱著去死的決心,出坑看到坑外的光亮,會覺得一天又活過來了」,因此出坑時都會唱歌慶祝每天的「重生」,也形成了強調及時行樂的礦坑文化,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明天是否能再活著出坑。

罹患塵肺症一生得靠氧氣罩 退休礦工上街爭取老礦津貼

兩年前的五一勞動節,一群平均年齡70、80歲的老礦工,從基隆、瑞芳、平溪、苗栗等地到立法院群賢樓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看見老礦工的職災問題與保障老年權利(公庫報導)。這場行動是礦工第一次走上街頭,為了自己也為了已無法上街吶喊的夥伴,因此也被納入展覽中的「末代的吶喊」主題。

鄭怡雯表示,許多工人都患有塵肺症,塵肺症是一種極為麻煩的慢性病,會隨著年齡增大越趨嚴重,到最後根本無法呼吸。過去透過台灣勞動歷史文化學會的口述史計畫訪談40幾位老礦工,許多人必須佩戴氧氣罩才有辦法訪談,因此老年的醫療和照顧都很重要。

鄭怡雯提到,雖然職業病可以拿到職災給付,但當年給礦工的職災給付是一次性買斷,並未考量到疾病的特殊程度,無法支撐職災礦工的老年生活,因此礦工才走上街頭訴求類似老農津貼的「老礦津貼」,考量礦工早年對台灣經濟起飛的貢獻,讓現存的礦工能安度晚年。

不過上街抗爭後政府並未回應。鄭怡雯表示,口述史計畫其實是勞動部底下的案子,因此曾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作焦點訪談,許多國家例如日本都有相關的老礦津貼和老年生活的照顧,而老礦工也已經七、八十歲了,其實很難有下一次上街抗爭的機會,目前仍持續在努力提出訴求,也希望透過展覽呼籲政府早日重視。

與「末代的吶喊」對照的展區是「末代的見證」,鄭怡雯說,這個展區是唯一出現八零年代老礦工在坑內的照片,由猴硐礦工文史館創辦人周朝南當年工作時偷偷將相機帶進礦坑,拍攝下礦工的工作現場,留下珍貴的坑內勞動影像,觀展者可以清楚看見工人如何在30公分的煤層中躺著挖礦,希望讓大家親眼「見證」正是因為這種勞動環境,導致工人罹患職業病,卻又未受到妥善對待而後走上街頭「吶喊」。

什麼樣的人會去當礦工?礦工的生活樣貌與薪資待遇

鄭怡雯說明,因為台灣地質岩層分布礦場集中在苗栗以北,尤其是東北角以及新北市有許多礦坑,礦坑工作者多是當地居民,其中原住民族比例很高,也有一些外省人離開軍隊後到礦場工作。以「第一煤鄉」的猴硐為例,目前還存有許多昔日工寮的歷史痕跡,比如地名「宜蘭寮」就是當年建造給來自宜蘭的單身者居住的,附近也有一些民住民族的工寮,比較特別的是也有蓋給家庭的工寮,目前地上物都還存在,每個家庭大約使用1.3坪面積,多個家庭共用一個廚房。

鄭怡雯提到,很多外地人前來工作不用煩惱居所且高薪,具被一定程度的生活穩定性,在五零、六零年代屬於比較高薪的行業,但同時也是職災傷亡率最高的行業,高薪的代價是很高的,尤其礦工多是論件計酬,一旦受傷就沒有收入,而到了七零年代薪資停滯,到了八零年代其實礦工薪水已不如別的行業了。

女性礦工遭遇同工不同酬 薪資只男礦工六成

「其實台灣在1964年之前,坑內是有女性在裡頭工作的」,鄭怡雯表示,女性礦工一樣從事採煤、掘進、搬運等工作,直到1964年政府明令禁止女性下坑。鄭提到,雖然國際的勞動公約早在三零年代就已禁止女性下坑,但台灣遲遲沒有遵守,直到1963年位於新北平溪的三光煤礦發生嚴重爆炸案,導致兩對礦工夫妻死亡並留下11個孤兒,有鑑於若發生災變,將導致家中小孩無人照顧,政府才開始明令禁止女性下坑。

女性在坑內的歷史在文史館中留下豐富的史料,鄭怡雯指出,女性礦工約佔一成,在坑內與男性做一樣的工作卻同工不同酬,女性工資大約是男性的六成,而死亡撫恤金只有男性的七成,甚至連祭品都不一樣。

法令禁止女性下坑後,礦場就沒有女性了嗎?鄭怡雯提到,法規是以限制女性以「坑內工」身分保勞工保險的方式禁止女性下坑,因此女性只能轉而從事坑外的整煤、洗煤工作,而坑外工資又遠比坑內低。

「礦場女性真的好辛苦,我覺得這真是超人」,鄭怡雯提到訪談過的幾位女礦工如今都是戴著呼吸器進行訪談,而他們當年不但是坑內的勞動者還得負擔家務及照顧家庭,在家中也會擔心丈夫、兒子和父親能否平安歸來,因此也有學生透過鏡頭再現女礦工吳寶銀在家門口等待的畫面。管中祥認為照片透過背光,呈現出一個孤獨身影的等待與不安。

「末代礦工攝影展」展出之學生作品,女礦工吳寶銀之肖像作品。

USR計畫讓學生親身了解礦工的生命故事

鄭怡雯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進行大學社會責任「猴硐礦業勞動影像行動計劃」,雖然只是一堂通識攝影課,但要求學生必須親自到猴硐訪問老礦工,理解其過去的勞動記憶,最後選一個場景再現他的記憶。許多學生具備工科背景,雖然本來是為了學習攝影卻得反覆跑到猴硐實地訪查,一開始可能有「誤上賊船」的感覺,但學生必須嘗試進入礦工的世界,才有可能拍得出照片,這也是末代礦工攝影計劃的「礦業勞動文史傳承」的意涵。

鄭怡雯也笑說,一開始已經先聲明這堂通識課不是爽課,但可能還是跟學生想像中有落差。學生必須在一個學期中學到攝影、人物訪談和勞動文史,技術層面除了邀請黃子明、劉子正、鍾宜杰等資深攝影記者教學如何在坑道內打光等技巧,由於是環境肖像還得透過深度訪談,找尋場景和礦工合作再現他們的記憶。

「學生一開始對老礦工很陌生,因為他們出生之後根本就沒有礦業了」,鄭怡雯表示學生與礦工之間是好奇和陌生,也是一個不斷接近彼此的過程,而學生們通常都會越來越投入,課餘時間也會一直跑到現場,因為他們也被高齡七、八十歲的礦工,想在餘生讓台灣社會知道這一段礦業勞動史,認為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而成立文史館、拼命導覽的精神給感動了,「期末展演的時候,學生都會說我們一定要拍好,如果沒拍好會對不起礦工爺爺奶奶」。

礦工文史館的經營危機 盼政府成立礦工博物館

為何年邁的退休礦工投入文史工作?不只自掏腰包成立文史館,還身體力行親自向觀光客文史導覽?鄭怡雯表示,許多礦工在停坑後離開礦場到其他縣市從事營造業,包括雪山隧道、捷運開挖等都有牠們的身影,但當他們回到猴硐時發現這裡變成「貓村」,人們已忘了昔日「台灣第一煤鄉」之稱,也忘了猴硐這麼多貓是因為礦業沒落後中壯年人口外流,老年人開始養貓陪伴的歷史脈絡。

鄭怡雯提到,猴硐也有政府設立的煤礦園區,但缺乏勞動者本身故事和身影的展示,因此刺激老礦工拿出自己的老人年金,蒐集自己的各式收藏成立文史館,也是基於老礦工對於自己礦工身分的認同,希望這段礦業歷史、家族中好幾代從事礦工的歷史能被更多人知曉。

雖然由礦工親自成立的新北市猴硐礦工文史館意外的非常火紅,吸引不少國內外學者共創合作研究,但即將在2024年遇到最大的營運危機,其廠址的租期到2024年6月為止,後續將不再提供給文史館續租,另一個問題是,負責營運和導覽的礦工都已年屆八十歲,年事已高負責經營一個文史館就更加困難,因此希望能由政府成立一個礦工博物館,展區中「末代的期盼」就是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這段礦業歷史並成立博物館保存礦業史與礦工的勞動史。

鄭怡雯自己也很不希望文史館就這樣結束,他感嘆,許多導覽員已經八十多歲一個月還要做15場戶外導覽,每次導覽都二至三小時,對於體力是很大的考驗,是靠著礦工們對於想讓大家知曉歷史的心意強烈才支撐下來。

他補充,選擇在高雄勞工博物館展出是因為其是唯一由公部門成立的勞工博物館,希望北台灣也能夠成立一個類似的礦工博物館,未來讓南北館舍串連一起推動台灣的勞動文化史。「末代礦工攝影展」將一直展出至2024年4月6日止,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參與和關注。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48集|陰暗、潮溼、危機四伏 再見末代礦工歲月容顏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哀悼李善均離世,小歐盟檢視三大黨藥癮政見,籲強化創傷知情社政教育資源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3, December 31 - 17:10

文/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政策組珮珮

本月27日,奧斯卡獎得獎電影《寄生上流》(Parasite)主角李善均(Lee Sun-kyun)因疑似自殺陳屍於首爾車內,享年48歲。小編與眾多影迷一同感到不捨惋惜,也深深感嘆將藥癮污名化的社會,任何人來說是陷進越來越難逃離的深淵。

據相關報載,在今年10月時,李曾傳出涉嫌使用大麻和氯胺酮,遭受韓國警方訊問,而李的律師則表示其多次藥檢皆為陰性。雖說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李善均吸食毒品,但韓國嚴苛的反毒政策和社會氛圍,確實很可能是加劇李的身心健康議題之一。在紐約時報採訪中,國際毒品政策聯盟亞洲區主任格洛麗亞·黎表示,嚴刑峻罰的毒品政策成效不佳,同時會造成更大的生命代價。

小歐盟檢視了三位總統候選人的毒品/藥癮政見發現,侯友宜主張嚴刑峻罰、警方掃蕩校園毒品;而賴清德則流於表面的藥癮者統計數字控管;至於柯文哲則是使用簡化未升學和吸毒的因果關係,導致錯誤連結、污名化等問題。本黨以為,侯友宜的做法,僅對檯面上的數字有幫助,若無正視成癮原因之形成,恐將製造出更多一碰毒品便難以復返的案例。雖說賴柯相對較具有進步價值,卻仍淪於官僚口號,並無具有人權精神的毒品/藥癮政見。

根據聯合國毒品暨犯罪防治辦公室(UNODC)2018年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女性藥癮者都經歷過性侵、家暴或目睹家暴,並在染上藥癮後更容易受暴。根據加拿大婦女庇護所聯盟(Women’s Shelters Canada)同年的報告書顯示,加拿大境內75%受暴婦女庇護所皆提供物質成癮服務,可見海外已經準備好面對創傷與物質成癮之間的因果關係。

反觀台灣,防暴及創傷復原體系和藥癮戒治體系有橫向連結不足問題,受暴婦女庇護所和兒少安置機構也較少提供物質成癮相關的服務和支持系統。另衛福部的「性創傷復原計畫」尚未將性創傷藥癮者納入優先保障之「特殊個案族群」,各地女性藥癮者服務也以醫療為主,較少具備創傷知情知能之社政和心理資源。

而在教育端,校園主要是恐嚇說教式的毒品防治教育宣導,或僅停留在「認識毒品」階段,較少針對物質成癮兒少(菸、酒、毒品)去污名和求助管道進行宣傳,同時校園內也較無相關的諮商輔導資源及人力。教育部每年編列預算舉辦反毒海報或短片競賽,雖技術媒介和呈現形式創新值得肯定,但小歐盟認為,這些預算應該用於更實際能協助到物質成癮兒少的服務上。

另現行少年勒戒服務中,主要是由法務部主責相關事務,也較少具備兒童人權、創傷知情和種族及性別敏感度的專業人力和資源,社政介入較低,而教育資源更是幾近匱乏。小歐盟認為,不僅無法從根本面對物質成癮兒少的成因及困境,也難以改善當今社會健康不平等的現實。

關心兒童人權的小歐盟,並不輕言主張娛樂性用藥合法化,尤其是其可能伴隨商業化造成後續社會問題。但小歐盟主張採納「減害模式」,應將藥癮者除罪並以醫療和社政介入為主,理解藥癮者成因及處境,必要時可強制治療。更要強化藥癮戒治和防暴及創傷復原服務連結,深化整體人權和創傷知情知能,同時也為物質成癮兒少導入更多去污名、復歸校園或社會的教育資源。

這篇文章 【新聞稿】哀悼李善均離世,小歐盟檢視三大黨藥癮政見,籲強化創傷知情社政教育資源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 針對電視辯論會檢視評論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3, December 30 - 21:46

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 TCAN)、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遺憾氣候政見未成辯論焦點 面對2050淨零轉型應更積極

經歷三場電視政見發表會後,12月30日是總統大選由11家媒體合辦、在公視製播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也可以說是三位候選人最後一次正式交鋒。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已於「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https://tcan2050.org.tw )陸續提出對於三次政見發表會的評論,期望更多選民能一同瞭解未來總統的氣候政見,共同監督其政見內涵,今日針對電視辯論會提出檢視政見的環境專業評論,對於此次氣候政見未成為辯論焦點感到遺憾,建議未來總統當選人應更積極面對國際2050淨零轉型的趨勢。

缺「綠電」才是重中之重

此次辯論會中,侯、柯兩位候選人仍是重複六年前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形塑的五缺論述,批評臺灣能源轉型政策將導致缺電問題。事實上,核電占比自2015年14%降至2022年的8%,但2022年的備用容量率甚至高過2015年。顯見要維繫供電安全,不代表需要核電。而依據當前政策規劃,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下,在尖峰負載成長達到2%時,備轉容量仍可維持在電力系統學者認定可確保供電穩定的280萬瓩。若可強化節能政策並加速儲能設施佈建,則在確保供電穩定之虞,亦可提升台灣電力系統的彈性,有助於達成零碳排放電力系統。

侯批評燃煤導致空氣污染,但事實上,台灣空氣品質已有大幅改善,燃煤發電量也比2016年時為低。但要加速減煤與其他化石燃料、改善空氣品質,COP28的共識乃是藉由能源效率進步幅度加倍,以及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至3倍,才是削減化石燃料的利器。(註: PM2.5濃度已從2016年的20 μg/m3 改善至13.8 μg/m3 ,燃煤發電量則是從2016年的1212億度,微幅降至1210億度,占比由46%降至43%)

而柯主席則主張台積電用電需求大,因此仍需維持核電的使用。但忽略到台積電方將其達成RE100的承諾年提前至2040年,而2030年時,其綠電占比亦須達到60%。在考量蘋果2030年達成供應鏈碳中和,台積電綠電占比要達到60%,政府要求製造業綠電占比要達到15%以上的趨勢,台灣企業履行各類綠電承諾時,2030年的綠電需求量更須達到700億度以上。而侯友宜陣營的再生能源規劃,2030年時比其他兩位候選人低100億度以上,將不利企業履行RE100目標。柯主席提出的2030年時核電占比成長至10%,也絕非台積電所需的綠電條件。

核電不應成為能源爭議主角

雖然企業需要的是綠電,核電不但不符合資格且占比不高,但三位候選人仍然針對核電問題激烈爭辯,賴清德提問對手的核電立場,侯友宜說賴的非核跳票,卻不提自己於新北市任職期間,因為核安問題,反對老舊核電,如今改口要核電延役,也是政治信用跳票,侯回答自己過去主張用核電的前提條件是有核安、核廢料可處理,但未說明台灣目前的老舊核電是否能保障安全?也未提出核廢料如何處理的政見,仍是空談。

柯文哲說要審慎面對核能的問題,過去在台北市任職期間,曾說過核災滅國、核廢料無法處理等語,如今也是主張矛盾,柯回答問題時承認難以寫出核災應變計畫,但認為核災後安全有提升,核廢料短期四十年可以處理,長期無法處理。針對柯的發言,核安是否提升應提出具體事證,也同樣未說明老舊核電是否能保障安全?短期四十年可處理是錯誤訊息,核廢料乾式儲存場只是過渡期的儲存設施,四十年執照到期後,同樣須找到可存放萬年的最終處置場,短期儲存並不能稱為可以處理,只是暫放而已。

綜上所述,以未來2030電力結構而言,侯、柯主張增加核能比例,但皆沒有提及老舊核電因核廢料爆滿而難以延役的現實狀況,未向社會說明此主張的可行性,也未提出核廢料處理與選址的相關政策,僅流於政治攻擊。

三黨對「2050淨零轉型」和「發展再生能源」有共識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於12月12日召開記者會宣布「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上線,並以七大指標來檢視未來總統的氣候政見。綜整多場總統政見發表和今日的辯論會,我們認為各黨總統候選人雖對推動「2050淨零轉型」和「發展再生能源」有明確共識,但對於前述「2030電力結構」裡要不要包含核能激烈交鋒,其餘政見則多立基在蔡政府既有的淨零戰略措施。但細緻來看,其他幾項重大氣候指標政見都不完整,包括「2030減碳目標」、「碳定價」、「2030電力結構」、 「再生能源 」、「產業轉型」、「公民參與」、「公正轉型」。

對於如此重要的國際氣候議題,卻未成為此次總統大選的討論焦點,我們深感遺憾,尤其發展再生能源不應只是攻擊對手的手段。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的關注重點,是要求各國政府實施更積極的氣候政策。台灣近幾年的熱浪、強降雨、缺水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在在提醒我們需要更積極減碳、強化氣候調適。呼籲更多公民能一同瞭解上述這些總統候選人的氣候政見,作為此次總統大選投票選擇的重要參考依據。在其當選後,未來共同監督要求補強淨零政策並落實政見,以面對這項台灣未來存續的重大挑戰。

「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簡介: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 TCAN)蒐集整理三位總統候選人提出的氣候與能源政見,已公布在「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 (https://tcan2050.org.tw ),以七大政見指標來檢視未來總統的氣候政見,包括「2030減碳目標」、「碳定價」、「2030電力結構」、 「再生能源 」、「產業轉型」、「公民參與」、「公正轉型」 ,以供關心氣候的公民作為參考。

發稿單位: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 TCAN)

由關注全球氣候危機的台灣在地NGO共同組成,透過研究與倡議,加速台灣氣候行動,達成2050淨零目標。成員組成:(1)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3)地球公民基金會 (4)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5)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這篇文章 【聲明】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 針對電視辯論會檢視評論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選委會不給政見延時、改用讀稿機 腦麻立委參選人賴宗育轟歧視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3, December 30 - 08:24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二度參選的士林北投區立委候選人賴宗育是名腦性麻痺障礙者,有肌無力及說話困難等狀況,上屆立委選舉時爭取過公辦電視政見發表直播延長時間5分鐘,這次台北市選舉委員會認為基於「平權原則、不違反規定」請賴宗育改用讀稿機,與其他候選人都是15分鐘發表時間。

12月29日人民民主黨賴宗育競選團隊前往中央選舉委員會抗議,因賴宗育語言障礙,說話是一般人時間的3倍,訴求延長至45分鐘,要求北選會上級機關應出面表態。中選會綜合規劃處長張玳綺回應,中選會已責成北選會針對賴宗育競選團隊訴求做最好的決定及保障。競選團隊成員張宏婷批評為何4年前中選會能夠延長時間?延長時間是否如同北選會認定違反規定?張玳綺在眾人逼問下脫口而出「 沒有違反規定」,但隨即表示目前北選會已有所回應,中選會不再多做回應。

「台灣選舉是民主制度?這是民主退步!」賴宗育競選團隊聽聞此回應感到義憤填膺,賴宗育表示已經強烈反應使用讀稿機不是最好的保障,張宏婷痛批中選會派出的官員才是像「讀稿機」,全部推給北選會。張玳綺出面約6分鐘且未多做回應隨即離去,引發現場民眾不滿,紛紛高舉布條標語要前往中選會,遭警方阻擋在門外。張宏婷表示,官員不回應,將找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出面回應。

賴宗育競選團隊重申,中選會應即刻糾正北選會侵害身心障礙者完整參選的權利,勿讓台灣民主選舉作為民進黨用身障者妝點社福門面的裝飾品,剝奪腦麻障礙者的參選權利。

北選會不延長語言障礙者政見發表時間、改用讀稿機  賴宗育轟歧視

台北市立委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將在明年1月4、5日舉辦,北選會表示為保障賴宗育政治參與權益並兼顧選務公正性,委員會決議以AAC高科技軟體(輔助溝通系統)輔助協助賴宗育候選人完成政見發表。基於平權原則,賴宗育發表時間仍是15分鐘。

透過夥伴周志文翻譯,人民民主黨參選人賴宗育表示,台北市選舉委員會要求他用「讀稿機」代讀他的政見,看似進步的解決方式,事實上是歧視,且假公平、假民主,他認為中央選舉委員會應該糾正台北市選委會,維護身心障礙者的發言權,否則就是聯手歧視他。

透過夥伴周志文(左)翻譯,人民民主黨參選人賴宗育(右)表示,台北市選舉委員會要求他用「讀稿機」代讀他的政見,看似進步的解決方式,事實上是歧視,且假公平、假民主

賴宗育競選團隊成員張宏婷表示,賴宗育爭取合理調整時間,從15分鐘延長至45分鐘,正是因為賴宗育口語表達困難,語速是一般人說話時間的兩倍,腦麻也影響他的咬字發音,說話時要全身用力,再加上夥伴翻譯的時間,賴宗育必須要3倍時間才等同一般人的說話內容。

競選團隊成員高旭寬表示,先前在北選會抗議時,組長郭素蓉出面回應「我們很開明,賴宗育可以用科技輔具,也有口譯全程陪同」,看起來好像很多元,但是北選會只給賴宗育用讀稿機讀完15分鐘時間,如果要搭配賴宗育個人發言跟口譯就必須要延長時間才公平,但是北選會不准。

高旭寬說政見發表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候選人的臨場感,甚至在場候選人聽了其他候選人的內容,能夠即時對話、產生一些辯論,所以臨場感是對參選人是很重要的權利,但是北選會幾乎剝奪掉賴宗育這樣的權利。「政見發表要公平這件事,應該是以發言的量來做完整表達,不能說所有候選人通通給15分鐘,但是賴宗育語言障礙的狀況,只能講一般人的1/3,等於是5分鐘,這才是對他不公平。」

張宏婷解釋,選委會提出「讀稿機」看似高科技、進步的方案,實際上就是讓賴宗育全程坐在台上,由讀稿機或AI語音帶代讀,取代他的發言,「你有看過哪個政見發表會只是聽完候選人讀完稿,這就叫政見發表嗎。」

高旭寬說明,賴宗育競選團隊拒絕使用讀稿機完全取代賴的發言,但是不反對讀稿機可以當作部分輔助,但是北選會認為讀稿機可以解決賴宗育發表政見時長問題,是無視賴宗育有臨場感與即時反應的權利。

中選會綜合規劃處長張玳綺(右)賴宗育競選團隊成員張宏婷(左)

上屆可以延長5分鐘、這次改用讀稿機就解決時長問題?

台北市脊椎損傷者協會總幹事劉逸雲提到,與賴宗育認識是在交流障礙者自立生活的時候,賴宗育非常辛苦的表達他想要表達的事情,4年前選舉時經過賴宗育競選團隊爭取,當時中選會緊急召開會議,決議增加賴宗育政見發表時間5分鐘,為何在這次選舉選委會集體開倒車?希望大家可以重視身心障礙者參選的權利。

視障者帥宗琦也是一名輔導老師,他提到在台灣身心障礙者的教育現場以及考試政策,可讓不同障別的障礙者用自己的方式申請獨立考場、申請時間延長考試,以及申請自己熟悉的輔具,但是這次北選會對待賴宗育的政策如此惡劣, 讓賴在政見發表時使用自己不擅長的輔具,因為他平常就不用讀稿機,北選會卻拿著雞毛當令箭,說給了讀稿機就能一般人一樣的發言權利,讓他覺得非常痛心跟難受。帥宗琦則鄭重呼籲中選會應開放賴宗育最少30分鐘的時間做政見發表。

高旭寬表示,台灣已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內法化,按照國際公約規定,要因應障礙者的特殊狀況做合理調整,不能用形式平等來壓迫障礙者們。

成員蕭怡婷表示,中選會號稱是獨立機關,選務應該公平公正,但是今年基隆四接公投以及受刑人申請在獄中投票等公民權利都是在李進勇任內被抹殺掉的。而民進黨推出不分區立委名單,號稱「照顧這一代,守護下一代」,但根本都在剝奪弱勢的權利。蕭怡婷指出,賴宗育競選團隊會在政見發表會1月4日前拉高抗爭,持續找主委李進勇抗議,也會追究執政黨民進黨,不排除去賴清德競選總部抗議。

這篇文章 選委會不給政見延時、改用讀稿機 腦麻立委參選人賴宗育轟歧視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