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aggregator
【聲明】保障消防員要基層參與、要納職安法,中央地方別再漠視
文/新北市防護小組基層代表委員林進添、陳嘉恩、鄭弼恩、柯廷儒及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聯合聲明
自114年7月8日新店區廣興橋2位消防同仁殉職案件發生後,我們四位身為新北市消防局安全衛生防護小組基層代表委員於當日立即依照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第7條督導消防局後續處理情形,然而消防局表明已啟動事故調查程序,後續將召開災害事故調查委員會,藉此拒絕防護小組基層代表委員的參與。
消防人員職安要納職安法,缺乏監督就是機關片面決定
我們認為這樣的情況已經凸顯缺乏監督的職業安全制度,造成機關片面決定「我們這些基層」無法參與也無法取得資料,我們已經按照政府號稱更能保障消防員的制度來要求最基本的資料以及召開會議,然而機關卻能單方面決定誰可以取得資料,誰不能取得資料,誰可以開會,誰不能開會。災害事故調查會機制與防護小組機制分明可以同時啟動、同時調查,卻因為缺乏監督制度造成機關自行決定,基層無法參與!
新北市災調會機制不全,請新北市依法啟動防護小組會議機制
而隔了一週,災調會於7月18日召開,期間的作為及進度完全沒有告知任何防護小組基層代表委員,甚至連災調會組成名單都未盡到告知義務,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所有資料竟是在會議的當下才給予災調委員,讓第一次災調會無法真正有效率的進行,流於形式。
甚至防護小組基層代表才知道7月10日已有委員以「心理諮商」的名義前往訪談事故當事人,雖號稱是心理支持,其訪談內容卻做成文檔供災調會使用,且訪談內容及對象皆未與災調委員們討論,若訪談內容有欠缺的部分,後續補充詢問勢必會不斷刺激事故當事人,請問新北市消防局的心理輔導工作是這樣執行的嗎?
每個災害事故的發生,並非只是單一縣市的問題,而是代表整個消防體制尚存在改進的空間,但若新北市消防局是以這種躲藏的態度來面對災害事故調查,不讓基層參與,那就是新北市政府的責任了。
中央地方都有改革責任,別再漠視基層消防員訴求
我們要告訴中央政府,職業安全納入消防法就是缺乏監督、就是保障不全,請正視基層納入職安法訴求,並呼籲新北市政府消防局,防護小組機制和災調會機制依法本來就互不衝突,請不要拿災害事故調查會作為拒絕基層參與的藉口,請讓我們依法行使我們的督導職安權利!絕不能讓真相被掩埋!
這篇文章 【聲明】保障消防員要基層參與、要納職安法,中央地方別再漠視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吸引Z世代關鍵:先從打造友善職場開始!— 第二屆台灣同志職場指標開始報名
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
在企業邁向永續經營的路上,打造性別友善的工作環境,不僅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更是吸引並留任多元人才的重要基礎。根據美國蓋洛普民調公司在2024的調查結果,有將近四分之一的Z 世代(1997–2006 年出生)認同自己是多元性別族群,顯示吸引Z世代人才,同志友善職場將成為企業贏得新世代認同與青睞的關鍵。
由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以下簡稱熱線)與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以下簡稱大平台)共同推動,並由吉立亞醫藥、波士頓科技、法商法國巴黎人壽保險、杰德影音等企業支持的「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已邁入第二屆,今(7/21)起正式啟動徵件,邀請全台企業、組織踴躍參與。
首屆反響熱烈,企業參與見成效
2023年首屆「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共吸引超過60家企業響應,涵蓋科技、製造、金融、教育、非營利等多元產業,透過自評問卷了解職場現況、強化內部共識,並為外界樹立推動多元性別平權的實踐典範。大平台執行長林均諺分享:「有許多企業回饋我們,參與指標後就能拿到量身定制的改善建議指南,就像獲得做完健檢之後的報告,對於了解企業內部的友善程度、如何讓職場更友善,都有很具體的幫助。」
雙版本問卷設計,鼓勵組織內外對話
為回應不同規模組織在制度成熟度、資源配置與運作模式上的差異,第二屆「同志職場友善指標」特別設計「大型及跨國組織版本」與「中小型組織版本」雙版本問卷。問卷核心皆聚焦於「承諾」、「制度與福利」、「內部社群與支持系統」、「內部訓練與宣導」及「對外影響與宣導」五大面向,但依據組織規模與運作現況進行題項調整與分流,確保回饋具備實務參考性與可行性。
大型與跨國組織版本,著重檢視制度設計的完整性;中小型組織版本則聚焦在文化推動的靈活性與組織內部日常實踐的可行作法。透過雙版本設計,指標不僅協助不同規模的企業量身自評,也鼓勵更多中小型組織加入推動職場平權的行列,共同擴大友善文化的實踐基礎。
邀請中小企業參與,共同打造職場友善文化
除了大型與跨國企業,今年特別希望邀請更多中小型企業加入。熱線秘書長杜思誠表示:「本屆為了鼓勵中小企業加入,前十名的報名單位將免費獲得一場客製化內部教育訓練講座。」根據經濟部發表的《202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我國中小企業家數在2023年突破167.4萬家,創歷年新高,占全體企業達98%以上。中小企業是台灣就業市場的重要支柱,組織各有不同規模,且具備彈性與行動力,若能同步推進友善職場,將對整體社會文化產生關鍵影響力。
獲得認證,成為熱線與大平台推薦企業
完成問卷並經評選獲得認證的企業,將於年底獲頒「同志職場友善標章」,並由熱線與大平台於各式公開平台予以推薦與曝光。過往獲獎企業不僅提升品牌形象,更易吸引重視平權價值的求職者與合作對象。
從承諾到行動,吸引Z世代優秀人才
同志職場友善指標不僅是一份問卷,更是一種承諾與對話的開始。熱線與大平台呼籲企業持續參與,透過定期回顧與修正,讓政策制度更貼近實務,讓同仁感受企業對多元性別議題的重視與行動。特別是在Z世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的趨勢下,實質打造同志友善職場,將是贏得新世代優秀人才的重要關鍵。
了解更多與報名資訊,請前往官方網站
【關於同志諮詢熱線】
1998年成立,為台灣第一個立案的全國性同志組織,從電話諮詢開始,逐步發展多樣的社群服務,包括同志父母、老年同志、青少年同志、女同志、跨性別等聚會,並積極倡導性別相關政策,推動同志平權,消除社會對同志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如欲了解更多,請前往官網
【關於彩虹平權大平台】
前身為婚姻平權大平台,期待在這片民主自由的土地上,持續透過中央立法、地方串連、職場友善、國際合作等行動與工作項目,消除因性/別產生的各種不平等,讓下一個世代能夠更自在,讓台灣成為每個獨特都能多元共好的國家。如欲了解更多,請前往官網
這篇文章 【新聞稿】吸引Z世代關鍵:先從打造友善職場開始!— 第二屆台灣同志職場指標開始報名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納職安!要專責!組工會!民進黨請表態
文/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
114年7月8日新北市發生消防隊員救溺勤務殉職,至今已超過一周,然而目前對於基層團體所提的「納入職安法」、「消防任務專責化」,甚至本會長期推動的「開放組工會」訴求,僅有內政部卸責及拿出基層一再反對的消防職安專章當作回應,完全未見執政黨有所表態。
十年間,我國已超過40位消防人員殉職,突顯消防人員職安保障不足,公務體系內部缺乏民主監督,本會自102年成立之後即開始推動消防任務專責,自112年屏東明揚殉職後開始推動公務人員納入職安法、開放組工會等訴求,執政黨卻僅回復基層團體錯誤的政策方向。
職安納入消防法是球員兼裁判,基層團體要全面納入職安法
透過消防法保障消防人員職業安全,不僅缺乏完整外部監督機制、職業醫學專業,更有球員兼裁判的狀況,消防員是高風險職業,但不應於犧牲性命的前提下進行救災工作,尤其本件殉職案相關新聞畫面中,本會認為此次的救災行動,就是「以命換命」。
消防職安專章缺乏外部監督機制、沒有職安醫學專業的研究、更是球員兼裁判,面臨危險之時,退避權也因職安法跟消防法,有著決定性的不同,職安法可以依人員自身的判斷、風險管控。如此一來,消防人員就可以採取較安全的方式進行救災工作。但消防法卻只要有人員疑似待救,不管是多危險的情境,消防人員依舊得以命相搏,最後天人永隔。
本會一向主張,職業安全保障是雇主應提供基層的最低保障,更是普世價值,消防隊員不是英雄,應在有適當風險管控及完整職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工作,因而政府所推動的消防人員職安納入消防法,根本無法完整保障消防人員的職業安全,要求消防員在缺乏完整職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進行救災形同殺人,全面納入職安法刻不容緩。
消防任務要專責,混用人力是卸責
消防員所面臨的,是被要求甚麼都要會,甚麼都要做,甚至犧牲訓練時間也在所不惜的各類非緊急的勤務業務。我們基層要求政府尊重消防員的專業,而專業所需要的是長時間的投入,專精、完善且現代化的訓練計畫,救災要落實專業,救護要落實專業,消防安檢更要落實專業。
消防勤業務專責化,即是讓部份單位免除絕大部份的勤業務,專注於執行專業勤務上,不應該將現況許多的雜務都丟給消防員處理,剝奪消防員訓練時間與機會,消耗我們的心力與體力,尤以山域搜救、水域救生及各項專職類別的救援,更需大量仰賴平時的訓練與演練。消防員無法樣樣都會,樣樣都精通,就像一間企業不可能只有一個部門一樣。只有透過專責的分工,才有能力提升專業的領域。
開放組工會,基層要自救
而本會自2013年成立即持續推動開放消防員組織工會,2023年9月22日發生明揚大火後,銓敘部僅以打折的公務人員協會法修法草案回應,根本是敷衍基層消防員訴求,更是突顯我國的公務機關做為基層公務員的雇主,對於基層所提出的訴求仍抱持著威權的心態,本會要強調,基層消防員要的是開放組織完整勞動三權的工會,而非打折版的公務人員協會!
賴清德總統今年年初才表示希望今年消防員零傷亡、零重大傷害,卻在殉職案發生後未回應本會提出保障消防員安全相關訴求,呼籲執政黨重視基層消防員的訴求,我們不要由機關片面決定的錯誤政策方向!而是要全面納入職安法!消防三大任務專責化!開放完整勞動三權工會!
主辦單位: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
聲援團體: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桃園市產業總工會、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臺大醫院企業工會
這篇文章 【新聞稿】納職安!要專責!組工會!民進黨請表態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女足球員工會聲明|從師大女足抽血案正視女足大專學生球員(大專學生運動員)困境
文/臺灣女子足球員工會
在去年12月由陳培瑜委員、人本教育基金會與本次師大女足抽血案吹哨者們共同舉辦的記者會中,女足球員工會也受邀與會,因為,這批勇敢的吹哨者有著本會會員。記者會後,女足工會也與前述單位共同保持對事件進程的掌握並共享資訊,而在7月17日教育部張廖萬堅次長與學生會晤達成七點共識,以及昨日師大校方正式以記者會進行道歉後,在本案預計將正式進入下一階段之際,除了感謝一路以來社會大眾對於議題的關心,我們也衷心期盼,大家可以給無論是受害者或是其他在校或已畢業同學更多的空間,讓他們慢慢走出本不該是這些學生運動員應該承擔的壓力。
然而,除了對於事件真相的釐清與究責、對受害者的道歉,女足工會更希望能在這次事件的教訓上,政府能進一步理解女足學生運動員目前遭遇的困境,並做出制度性的改善,不要讓既有的結構繼續創造傷害複製的可能。
經過與本會會員的訪談蒐整,在本次事件較少被討論到的部分,女足球員工會在此提出以下建議:
1. 正視學生運動員木蘭聯賽自主參賽選擇可能:在目前國內女足發展中,因女足頂級賽事「木蘭足球聯賽」(體育署為主要補助單位)仍多有大專足球校隊學生參賽狀況,但如同本次事件中因教練手握「畢業生殺大權」,致使實務上即便並非以校隊名義組隊參賽,仍有被要求配合加入「校隊合作之企業聯賽球隊」狀況,讓學生運動員只能配合。這除了造成球員喪失選擇自由,如在非屬學校管轄的聯賽球隊發生任何權利義務爭議或不當對待狀況,更會造成學生運動員在申訴救濟上陷入制度保護空窗。
2. 以「匯款」確保金流可稽性:無論是在本次事件或是在學生運動員參與木蘭聯賽,對本會會員們而言,「回繳」以至於「作為報帳人頭」的生命經驗並非罕見。而本次事件在調查上得以有進一步突破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國科會對於經費匯款讓金流可稽的制度要求。然而在目前教育部與體育署在諸多校內工作與木蘭聯賽參賽津貼的款項處理上,卻未有相關「匯款存證」的制度性要求,進而產生校隊與聯賽球隊對於學生運動員的給付有了上下其手的空間。
3. 體育班制度檢討與權利意識培力:本次事件雖然是發生在師大,但劇情對於大多數體育升學的學生運動員實際上並不陌生,而核心的關鍵,正是台灣在體育班制度中,長期漠視權力關係帶來的無聲壓力,以及對於學生在體育系統中權利與申訴意識的壓抑。我們有注意到,未來運動部試圖用「國小廢除體育班」作為社會對於體育班制度改革的回應,但這始終沒有正視目前制度中對於學生人權的壓迫與監理機制的長期失能。我們期待,在本次事件中始終置身事外的體育署,能真正面對體育班制度除了爭金奪銀的功能外,更多沒有被言說的制度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紙公文或口號,而是真正提供給學生運動員在權利意識、勞動意識上的培力,讓孩子們在面對不當管教與指令時,真正能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以上雖然是女足大專運動員所遭遇的困境整理與制度改善建議,但同樣也可能是許多大專運動員所面對到的處境。從事件到制度,女足工會期盼行政部門能正視本次事件中隱藏的制度性問題,也呼籲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召委們把握延會的機會,真正以議程落實立法院監督行政部門要真正去面對問題的責任。
不誠實面對制度問題,更多的鬼故事只會換個項目與劇情以更隱蔽的壓迫繼續發生在大專體育升學制度中的其他角落。
台灣女子足球員工會
2025年7月20日
這篇文章 【聲明】女足球員工會聲明|從師大女足抽血案正視女足大專學生球員(大專學生運動員)困境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30集|消防員要的是職安 不是公祭!|專訪 郭明耀
文 / 張家語
新北市新店區8日發生溺水事故,兩名前往救援的消防員不幸殉職,其中,殉職消防員吳恩碩生前即為消促會幹部,長期參與改革行動。他的離去,讓長期為消防員發聲的團體更為悲痛。
日前,「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前往行政院召開記者會,拉開歷年殉職消防員名單布條,增添張敬謙、吳恩碩的名字,痛批政府遲遲未將消防員全面納入《職業安全衛生法》,並要求消防三大任務專責化。
「三大任務」是指什麼?消防員一天會做哪些事?專業訓練是否充足?面對不符訓練背景的高風險任務,可以拒絕嗎?還是會因「救人優先」的職責選擇上場?平時有受過「極端危險水域」的訓練嗎?《消防法》已進行修法為什麼還會發生憾事?問題出在哪裡?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郭明耀,一起來關注火神何時才能不再流淚。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消防員的訓練到底「夠不夠用」?
郭明耀表示,所有消防員都須接受「基礎激流救生訓練」(R1),在天然河道中學習裝備操作(如救生衣、頭盔、充氣氣墊船IRB)及攻擊式、防禦式游泳,分別用於救援與自保。但R1的功能及情境不足應對危險及多樣的複雜水域救援,例如,本次在人造壩頂週遭發生事故的危險程度,就遠遠超過R1模擬的一般河道情況。郭明耀也說,由於R1訓練資源不足,因此回訓頻率最多每年一次,每次訓練時長不長,設備也不夠用,只能犧牲消防員的訓練品質,常有氣墊船超載情形,訓練本身不僅不正常,也跟不上危險的救援環境。
以本次事故為例,事發在水流端急的人造壩頂附近,地勢落差形成「翻滾流」與「沸騰線」,易將人吸入水底,屬極危險水域,救援時若乘氣墊船前往,則船隻動力會被削弱。因此,應有兩艘氣墊船一同前往救援,一艘做為攻擊船,另一艘則作備用船,並且每艘船上最多只能乘坐3人,才能維持足夠的動力。但在消防員所受的基礎訓練中並沒有這些相關水域設施和水況的專有名詞及概念,本次救援時,也僅出動一艘氣墊船,上面超載共有5名消防員。郭明耀也坦言,自己是在本次意外發生後才習得正確知識,因此,他認為多數消防員若遇上本次狀況,可能也無法安全應對。
做超人般的工作 但大家只是普通的消防員
消防員工作內容龐雜,根據消防法第一條定義的消防三大任務:「預防火災、搶救災害、緊急救護」,只要民眾生命受威脅就屬災害,就是消防員要負責的工作。雖然隨著消防職安進步,以前常見消防員幫民眾捕蜂、捉蛇、抓貓等工作慢慢分配給更適合的單位執行,但消防員仍面臨嚴重人手不足的問題。郭明耀舉例,一個消防分隊約8至9人,除了緊急救護出勤,每週還要進行水源查察、檢查消防栓、防火宣導、水域安全宣導、CPR宣導、一氧化碳居家訪視、水域防溺駐點與巡邏、建物防火管理與送水會勘、消防救護車輛保養與維修、審核消防安檢場所書面資料、受理民眾電話等工作,業務量過多但人手不足,且每年還有大量資深消防員退休,新人手根本補不完。
業務量過多也造成更嚴重的問題。以本次事故殉職消防員吳恩碩為例,他持有多項證照,包括消防安全檢查證照、危險物品管理證照、初級至高級救護技術員等資格,明明吳恩碩不是特別專精水域的消防員,怎麼會派他下水救援?郭明耀指出,業務過重使消防員難以專注進修自身擅長或感興趣的領域,加上救援工作未專責化,導致消防員在專業技能與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同時要負責上山、下海、進火場等各種複雜場域,增加消防員受職災的風險,形成「消防員什麼都會,但也什麼都不專精」的難題。
郭明耀說,身為消防員,面對緊急救災情況,即使遇上做不來的事,更常想到的是自己「要去救人」,而非「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安全回來?」
消防工作應專責化 納入職安法
事故發生隔日(7月9日),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前往行政院召開記者會,抗議政府「一再錯誤」、「不接納基層意見」,並提出普設三大任務各自專責單位,及消防納入《職業安全衛生法》的訴求。
雖然政府在2023年造成4名消防員殉職的屏東明揚大火後,修正《消防法》保障消防員職安問題,但卻也不斷推拖,因消防員屬公務員,故不適用針對勞工的職安法,屬公務人員保障法中「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的保障範圍。
郭明耀批評,以法律位階及效力來看,「辦法」與「法律」就有很大差距,這也是他們不斷要求要以《職安法》保障原因。進一步來看說,《職安法》可以訂定有效的監督機制及罰則、設立外部勞檢、制定強制改善期限等,也加入專業人員及專業醫學的意見,讓職安防護回歸專業的職安機關,避免悲劇一再發生。現行《消防法》缺乏職安專業人員與機關的監督,難以對消防職安起到作用。而由消防署或消防局監督消防工作和職安,也有「球員兼裁判」之嫌。郭明耀無奈地說,火災檢討報告常以「火場瞬息萬變,請同仁注意安全」作結,對照一再發生的職災,格外諷刺。
期許跨機關合作 加強預防災害
郭明耀指出,消防員做的搶救災害及緊急救護皆屬後端工作,若在前端加強跨機關合作,會更能有效防止災害。以2023年新竹湖口違法移工宿舍大火致1名消防員殉職的案例來看,若勞動部確實追蹤移工動向,就可以加強消防員在火災現場掌握救援對象;若建築法嚴訂建物隔間,則能避免消防員進入火場後不了解建物動線。
郭明耀期待,未來「災害事故調查會」能納入更多消促會委員,擴大基層消防員的影響力,同時在災調會的「不同意見書」中,增加更多不同專業人員的意見,從多方角度出發,跨機關合作,減少憾事發生。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30集|消防員要的是職安 不是公祭!|專訪 郭明耀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台師大道歉只是開始。保障學生、徹底普查、改善體制及結構都必須持續
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回應台師大針對女足隊周師強迫抽血案於7/19召開之記者會
首先,希望先轉達簡同學昨天表達的意見:
那個關於明天我有話想說~
如果明天他們有道歉 。
就聲明我不會再接受任何新聞媒體採訪、以及政論節目錄影。
我的目的達到了,我想要的有了,接下來的對我來說就都交給大家了!
只會接受深度專訪、學校的演講,或是公益的活動等等。
我就身為受害者的角色下台一鞠躬了。
本案是體育界、教育界進行轉型正義的重要開始。
不論是濫用權勢,以必修學分威迫學生強迫抽血;或是IRB應送審未送審,送審審查疏漏、實地訪查機制失靈、後續追究機制也無效的情形;還是體育班、運動績優升學制度對學生運動員的壓迫與剝削。
任何一項,都不該發生在當今的民主國家,任何一部分,都是侵害人權的重大的國際醜聞!
國家面對結構性的人權侵害,最大的責任,就是要透過轉型正義,釐清真相、追究責任、提供保障修復被害者損害及傷痛,以及徹底進行制度性及結構性的改革。
如此,我們可能真正記取教訓,才可能讓發生在被害者身上的巨大痛苦能有所撫慰與獲得意義。
師大若要展現誠意,就要接受外部充分調查,並杜絕詆毀、謾罵、抹黑被害者
今天的記者會,台師大今天雖有鞠躬道歉,但我們對於這個抱歉「夠充分」以及是否展現「深刻的反省與檢視」抱持懷疑態度。事實上,我們感受到其中想要受到原諒的心意,遠遠高於對被傷害的人的致意。
尤其:
一、校方於記者會中仍然沒有說明,三級教評會為何將霸凌調查報告中建議的「解聘兩年」改為「五項行政上的停權一年處置」。
二、學倫會的代表,也沒有充分解釋,為何未及時追查本案更早之前的受害狀況。當學倫會意識到計畫受試者名單與受害名單不完全符合的這種狀況,竟然也沒有進一步調查。我們認為學倫會今天的態度是「只要事情有報告產出、有結束就好」缺乏深刻檢視與主動釐清的意願。
三、校方也沒有清楚說明,為何有超過半年的時間,還會將事件處理至失控、學生求救無門。學生甚至必須等到了教育部開會討論,才能遇到「有肩膀的大人」。
四、台師大校長說,要成立「受害者保護研究中心」或申訴專線。但問題是台師大放縱這種情形出現而沒有充分監督保護,事情發生後處理也是在包庇現在開「受害者保護研究中心」或申訴專線,也不會有人相信。因為學生會很合理從本事件中看到,校方是站在加害者那邊。我們認為,校方必須先恢復名譽,才有資格設立這些機構。
本案從陳培瑜委員去年11月28日的質詢,以及12月3日記者會公開之後,台師大至今有非常充裕的時間完善調查,但,在7月15日陳培瑜委員、范雲委員、吳沛憶委員、台師大學生會及本會共同召開記者會時,所獲得的結果,是由解聘兩年大幅減輕為停權一年的處分,以及未進行普查也不充分的IRB調查。
我們認為,除了霸凌、學倫還有許多待釐清的事項,應當釐清後公開對全民說明以外,台師大也必需對外界說明,三級教評會為什在這半年多的時間後,選擇包庇,選擇輕輕放下?
三級教評會選擇包庇,會議現場狀況是如何?其中的結構因素、人情壓力等,師大也應該充分、誠實向社會大眾說明,才可能在未來杜絕師師相護的情形。
此外,從事件延燒爆發至今,有台師大的劉錦璋副教授公開質問學生「整個師大都要跟你道歉嗎?」,也有台師大運動與休閒學院的不具名教授對媒體表示「這樣說真的太放大了」試圖淡化本案的嚴重程度。還有學姊以限時動態或透過訊息,攻擊出來爭取制度革新的人。之所以會攻擊站出來的被害者,可能是因為這些學姊對情況的不了解、無知,或是受教練與球員之間以往的權威關係影響,而產生依賴和對教練的「愛戴」。
台師大有責任明確表示,本事件錯在有不當行為的師長,不在學生。如果仍有教職員、學姊希望力挺周台英教練,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要再抨擊學生,這除了對這些熱愛運動界挺身而出的吹哨者造成壓力與痛苦,也在會為此事件添柴火。台師大應該表明,請大家不要再發送任何威脅訊息或言論,站出來的學生是「訴求體制改革者」,不要再將這些學生視為「體制的加害者」。
此外,我們嚴正要求:
一、教育部、國科會自組調查小組調查本案,且範圍要擴大,各屆學生所受到的對待,都應充分調查。我們也建議調查小組也要瞭解,校方是否曾有知情而不通報、不協助的狀況,這要列入調查重點。
二、台師大的三級教評會,應將霸凌及學術不倫綜合考量,勿將事件拆分分別輕放。且本案嚴重程度非常明顯應將周師終身解聘。
三、請教育部將七點共識徹底落實,長期提供相關諮商、司法協助等保障措施。
四、教育部所承諾的專案入校輔導,要確實執行,監督校方實質就制度、文化進行徹底改善。
五、行政院應督導教育部及未來運動部,徹底解決各級體育班長期存在的不當權力不對等、身心暴力對待、濫用升學出賽等決定權剝削學生,以及學生運動員無法獲得均衡發展機會等結構性問題。
我們也懇請國人持續關注體運暴力議題。本案所引起的革新機會,所有大人都有把握好的責任。我們要共同:
一、讓運動訓練不是權力及壓迫,而是知情、對話、合作與共進。讓選手不再只是被決定的對象,而是身心意志都受到充分尊重,被平等對待的人。
二、讓運動科學研究其他研究,前中後的監督完善,受試者能充分獲得知情權與真正的同意權,同時,是研究重要夥伴,而不只被視為數據來源。
三、以上兩點的達成,是對整體制度沉痾的徹底革新,過程一定有許多困難,請不要因為困難就放棄前進。師大若有道歉,只是一個起點,懇請大家一起前進。讓體育圈的大人不需要是壓迫者而是專業領導者;讓體育圈的孩子有全方位充分發展的機會與身心健全的環境。
這篇文章 【新聞稿】台師大道歉只是開始。保障學生、徹底普查、改善體制及結構都必須持續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台師大女足強迫抽血案 簡同學說明所受試驗內容
(「羅浮堡間歇折返跑」示意圖)
圖、文/簡奇陞(人本教育基金會代轉)
各位媒體朋友好:
感謝大家對師大女足周台英教練以學分強迫學生受抽血試驗一案的關注。以下內容,是我試著就目前媒體朋友關心過的試驗過程具體情形,以我的經驗,來做一些整理:
每個寒暑假做實驗,每次實驗14天,實驗前一天(Day0)只有靜脈抽血加上全休息,沒有任何運動。以下實驗開始(Day1-Day14)的流程:
早上七點前要先測量INBODY身體質量。
七點到八點接著抽血,一開始是抽一管,後來變成抽兩管(紫頭館或紅頭管),因為分離出來的血清量不夠。
接著測量肌肉張力、身體痠痛指數(肌肉壓痛)、30秒平衡柔軟度、CMJ垂直跳、SJ蹲跳。
以上做完就要開始實驗,會先做:
一、 其中有三天要跑羅浮堡間歇折返跑的課表:
「羅浮堡間歇折返跑」15分鐘5次(共75分鐘),並馬上接15分鐘的20公尺折返衝刺。
10公尺折返6次(總長60公尺),做2組
YOYO間歇折返跑
等速肌力儀30分鐘或40鐘一個人(應該要在公館校區,但是有時候等速機壞掉,或是沒有借到,就要去北市大做。)
二、 沒有跑羅浮堡間歇折返跑的課表:
T字(側併步)
S型敏捷
30公尺單腳跳
30公尺衝刺(每10公尺記錄秒數)
10公尺折返6次(總長60公尺),做2組
YOYO間歇折返跑
等速肌力儀30分鐘或40鐘一個人(應該要在公館校區,但是有時候機器壞掉,或是沒有借到,就要去北市大做。)
────────────以下是間歇跑解釋──────────────
「羅浮堡間歇折返跑」(指尖採血一共八次,開始前、後,以及每15分鐘完成時,以及做完羅浮堡所有跑步(通常為90分鐘)休息三分鐘後,測試血乳酸值。)
20公尺長的路線,15內鐘持續循環a到d直到15分鐘結束,採血,休息一下(三分鐘左右),再開始下一個15分鐘,反覆5次。
a. 三次走
b. 一次跑全力衝刺(100%努力)
c. 三次慢跑(55%努力)
d. 三次衝刺(95%努力)
「YOYO間歇折返跑」
20公尺折返跑,按照機器鳴聲,要在下一個鳴聲起前回到起跑線,如果鳴聲響起前還沒回到起跑線,就結束。每次鳴聲的聲音會逐漸縮短,到最後會是全力衝刺。
這些都是正常的運動科學實驗內容,YT、網路上皆有示範影片,敬請了解。但是為什麼需要先抽血?以及只有實驗前要,實驗做完卻後不用?這些實驗都不一定需要抽血來監控結果(有心率、最大攝氧量等方式可監控),抽血的目的是什麼?請陳忠慶教授解釋。
當時的實驗紀錄表
當時的實驗紀錄表
這篇文章 【新聞稿】台師大女足強迫抽血案 簡同學說明所受試驗內容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