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垃圾淹腳目?

作者:楊瑪利 2012-06-28 天下雜誌144期

台灣地狹人稠先天環境壓力大,但,愈來愈有錢的台灣人,正透過更多的消費、製造更多的污染……。
近幾年台灣人民環保意識高揚,大眾焦點幾乎都擺在要求製造業工廠改善污染上。但事實上,人民每天的生活、消費,本身就是重大污染來源。
 儘管幾年來人民環保概念日益加深,但表現出來的結果卻是讓台灣各都巿的大小街頭入夜後留下散置發臭的垃圾、空罐頭、保麗龍……陪伴夜空。再從一些民生消費指標看台灣環境污染壓力,也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台灣先天必須承受的環境壓力就比各國高,人口密度約為世界各國平均值一四.五倍,每平方公里人口數比同樣地小人稠的日本、荷蘭尚高出五○%以上。

用慣即丟的習慣
 先天不足,但台灣人並未隨環境意識提高而落實環境保護的工作,反而隨著所得提高,肆意消費、享用、浪費,造成環境更大的傷害。
 據環保單位統計,台灣每人每天製造的垃圾,五年內成長四○%,達到一.○九公斤,比二年前的日本(一.○八公斤)、德國(○.八七公斤)還高。
 人民對汽、機車需求也大增,近五年台灣汽、機車總數成長八○%,堪稱舉世無雙。平均每兩人一台摩托車、每六七人一台小客車,不僅把台灣馬路塞成大停車場,日後這些汽、機車作廢後的回收、處理、有用廢鐵資源再生,也是頭痛的環保問題。
 當世界環境潮流呼籲珍惜森林資源、節約用紙,以保持大地水土穩定的同時,台灣每人每年用紙量卻逐漸上揚,從八○年代中期至今成長幾近一倍,目前台灣每人用紙量已高居世界第十二、三大。
 富裕後,人民購買力大增,也表現出「用後即丟」的習慣。最明顯的例子是對罐頭飲料及塑膠包裝品的大量使用。
 日本人曾嘲諷日本國民是罐民族,喝完飲料隨手即丟,日本人每年每人丟掉二○五個飲料罐,消耗總數比所有西歐各國總合還高。而據經濟部工業統計及環保署資料統計顯示,台灣去年平均每人也丟掉一九八個飲料罐頭,已與日本相去不遠。
 台灣人民對塑膠包裝品也顯得特別偏好。民眾上超巿購買日用品,同時也帶回十數個塑膠袋「垃圾」回家的情況非常普遍,使得台灣塑膠類垃圾佔垃圾總量比例高達近二○%,比世界各先進國高出二、三倍。

夢想難圓
 環保意識在人民所得提高後要求更好生活品質的背景下,逐漸在台灣萌芽、成熟,但諷刺的是當人民更有消費能力時,也就用掉更多資源、製造更多垃圾。
 但台灣處理污染、垃圾的能力又如何呢?
 被當成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指標之一——污水下水道普及率,是逐漸邁向先進國家之林的台灣,一項困窘的成績單。正耗資約四百億整治的淡水河,未來能否河清,也賴污水下水道能否真正普及。但由於地下鋪管是「看不見」的政績,各縣巿政府大多不願投資,目前台灣地區下水道普及率平均只有三%,不僅比先進國家低,也比鄰近的馬來西亞、韓國都低。
 土地資源相當珍貴的台灣,垃圾處理已成為台灣偌大問題,不僅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的工作才剛剛起步,垃圾焚化比率也只有三.四%,遠低日本、法國。並有高達近四○%垃圾未經衛生掩埋或焚化,隨易丟棄。儘管六年國建全省有二十二座焚化爐興建計劃,但遭遇國內技術缺乏、建場土地取得不易的困境,未來逐漸增量的垃圾「去向何方」,已令不少人士憂心。
 日來鑑於人民消費、製造垃圾量增加,並大量使用塑膠袋等不易腐化的包裝品,不少環保團體呼籲大眾改善生活習慣,如拒用保麗龍免洗餐具、多撘乘大眾交通工具、多選用再生紙……。
 環保必須從每個人生活中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做起。否則持續現在的污染增加狀況,而處理污染的能力又未同步提升,人民追求更好生活品質的「夢想」,將難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