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aggregator

【聲明】針對中時新聞網報導誤導大眾製造對立 廢死聯盟呼籲媒體應謹守份際,勿擴大誤解與傷害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5 - 18:15

文/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昨天晚上我們看到中時新聞網在2024年1月4日20:26發布一則題名「割頸案受害家屬聲明『反廢死』 廢死聯盟回擊:死刑違反人性尊嚴」的報導,我們覺得很難過,因為該文內容嚴重誤導大眾、製造對立,且對受害者家屬造成再次傷害,所以希望在這個群組中說明廢死聯盟的立場,並且呼籲媒體應謹守份際,勿擴大誤解與傷害。

前日(1月3日)下午新北市校園命案受害者家屬發出聲明,其中一項述明反對廢死的立場,廢死聯盟表示理解與尊重。隔日晚間,廢死聯盟的社群平台依照原排訂時程,張貼去年九月間國際研討會其中之一場次「憲法訴訟與廢死」的重點摘要,該場次受邀與會的國內外專家針對憲法與死刑的關係進行討論,顯然該研討會內容與校園命案並無關聯,廢死聯盟的貼文亦非回應受害者家屬反對廢死的立場,更沒有所謂「回擊」的意思,中時新聞網這篇報導顯然為移花接木、刻意造成對立之作。

針對司法政策的意見,每位國民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也可以透過理性討論來達到更好的溝通,很遺憾地,廢死聯盟認為這樣的報導無助於社會議題的討論。特定媒體或記者可以對廢除死刑抱持不同立場,但不應該以聳動的標題或誤導的內容加深誤解與社會對立。

廢死聯盟對於犯罪被害人權利之促進、犯罪成因之研究、獄政制度之改善、世界各國廢除死刑之趨勢等都有長期研究與倡議,我們很樂意與媒體朋友交流與死刑存廢相關的各項議題,以求台灣可以成為更尊重生命與人性尊嚴的國家。

非常謝謝大家!

【相關延伸閱讀】
廢死聯盟網站研討會報導及文字整理

以暴不能止暴 (廢死聯盟聲明 2023/12/28)

沒被接住的眼淚:各國「被害人保護制度」的悲與憾

這篇文章 【聲明】針對中時新聞網報導誤導大眾製造對立 廢死聯盟呼籲媒體應謹守份際,勿擴大誤解與傷害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拉起兒權三防線,全國啟動中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5 - 17:56

文/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國家是否切實尊重兒童的主體性,是進步或落後的表徵,也是文明或野蠻的分野。而兒童發展主體性的基礎,是安全與尊嚴。上個月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暨兒權三防線推動連線,藉由記者會公開呼籲,參與大選的總統及立法委員候選人願意承諾支持「兒童權利三防線」的議題,並且當選後有意願持續推動兒童權利公約的具體落實及發展。

在總統參選人方面,柯文哲主席認同兒權三防線的主張並簽署承諾;賴清德副總統表示於選前不簽署任何承諾書,但「支持兒童權利三防線」的訴求,認同兒權價值,如當選後將朝此方向推動,至於侯友宜市長則沒有回應。

立委參選人不分黨派共計有四十多位參選人願意簽署支持「兒童權利三防線」,並承諾未來當選後,也會在立法院推動兒童權利的相關法案。

兒權三防線未來是要實質推動的工作,選後相關網頁也會持續更新(連署公告:https://hef.org.tw/cr3/)。

此外,我們也會持續拜會未簽署承諾的立委進行遊說爭取支持,並舉辦兒權三防線相關論壇,喚起社會對兒權的重視。

「兒童權利三防線」,是透過具體國家政策保障兒童權益:
1. 終止精神暴力,讓孩子能在良善的環境發展人格。
2. 終止體育訓練的暴力,讓孩子快樂學體育,為自己的成就喝采,而不是作為奪牌工具而活。
3. 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讓基礎安全查核的涵蓋範圍更廣,降低孩子在機構、館場中所面臨的風險。

兒權三防線推動連線參與團體如下(筆畫順序排列):
人本教育基金會
人權公約施行聯盟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
台中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灣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
台灣基地協會
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光癒-The healing of the Sun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芳心慈善公益聯盟
芳心慈善公益聯盟
財團法人青少年自立發展基金會
高田生醫有限公司
高雄市全人教育家長協會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
高雄市輔育人員職業工會
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
新竹市母語推廣協會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監所關注小組
臺灣兒童權益聯盟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廢死聯盟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癒見設計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這篇文章 【新聞稿】拉起兒權三防線,全國啟動中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公民團體對大選的呼籲 國家團結對外、人民生存保障與健全政黨體系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5 - 13:36

文/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此次大選競爭激烈、選情緊繃,其結果,將關鍵性影響台灣在美中對抗、國際地緣政治角力中的抉擇與位置,並將決定台灣民主發展的前進與後退。值此關鍵時刻,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公民陣線、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台灣勞工陣線等團體,今日(1/5)召開記者會共同提出對此次大選的三項呼籲,分別為一、國家團結對外;二、人民生存保障;三、健全政黨體系。

【聲明全文】

在各國民主化的過程中,被推翻的威權政黨通常會走向萎縮或消失,少有可能重新執政,因為,威權集團沾滿血腥的手,如何擺脫屠殺、酷刑與迫害人權的歷史記憶,如何能與民主價值相容而重獲選民信任?但台灣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民主化的台灣在2000年實現政黨輪替,然而中國國民黨的威權保守勢力,不僅驅逐本土派李登輝,還在2008年贏得大選重新執政。此次大選,從各種跡象顯示民進黨賴蕭與國民黨侯趙配旗鼓相當,選情非常緊繃,甚至國民黨大型群眾集會氣勢勝過民進黨。

台灣欠缺健全的政黨體系,2000年政黨輪替後,中國國民黨繼續成為大選政黨輪替的可能選項甚至唯一選項,這是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歷史的包袱讓中國國民黨一直無法認同台灣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國民黨的立場從反攻大陸到靠中國發大財,再到附和中共只有承認「九二共識」才能對話的主張,可說依靠中國因素才能生存的立場始終如一。一個本土政黨和一個靠中國因素生存的政黨進行競爭並無法為台灣帶來真正的民主,甚至會帶來災難。因為輪替民進黨的,不是更進步的台灣民主,卻可能是中國的代理人。而台灣選舉被中國因素環繞,各項內政社會與經濟議題難以被深刻討論,民主持續淺層化。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此時在「政黨要輪替,藍綠一樣爛」的舞台燈光下華麗現身,卻在對中關係以及眾多重大政治議題上支吾其詞,圖謀與舊威權集團「藍白合」,且至今依然主張「藍白聯合內閣」,實係投機地假本土之名替換國民黨過去扮演的角色:以假的台海和平獲取政治利益。

這是台灣人的難題:在國家認同不一,民主無法落實的當下,我們如何還可以往民主的前景邁進?我們無法坐視國民黨出賣台灣的政治傾向,又暫時沒有第二個本土政黨進行輪替,而民進黨的執政常被說成一黨獨大,且民主的重要議題常因中國因素而持續擱淺,這樣的兩難不是正常國家的處境。台灣必須在台灣公民、民進黨、公民團體以及本土小黨的共同努力下,才可能獲致前行的步伐。

我們認為,當下台灣民主政治最需要是:一、國家團結對外;二、人民生存保障;三、邁向健全政黨體系之路。

一、堅實的國家團結對外

我們支持堅守主權國家立場,捍衛台灣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候選人及政黨。面對咫尺強敵,我們支持延續與民主國家同盟的對外路線,強化國防自主、潛艦國造政策、厚實自我防衛能力,並反對與視契約與信用為無物的中國政府簽訂和平協議。因此,對於仍將一中和平協議(連胡公報五願景)置於政綱,黨主席更主張「重返執政將廢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廢除兩岸政治協商談判紅線條款的中國國民黨,絕對不是台灣的選項。在美中戰略競爭、全球民主與獨裁兩大陣營對峙的狀況下,台灣更應強化經濟自主,拒絕經濟依賴中國,反對重啟服貿、貨貿協議及談判,鞏固自由民主價值所獲之經濟成果。

藍白合的操作與郭台銘的退選,一直到里長帶團接受中國旅遊招待,都明顯存在中國影響力的介入。讓對手指定我方代表與領導人絕對是談判的大忌。我們呼籲選民不要支持要簽訂「一中和平協議」、要廢除兩岸政治談判紅線的中國國民黨,也不要支持要重啟服貿與貨貿協議的民眾黨。

二、有感的小民生存保障

相對於蔡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成功,各界對民進黨政府在處理內政與社會經濟議題有不少批評。我們在今年三月十八日的「民心向背,關鍵政策」座談中已指出:擴大社會安全基礎,國家才能安全;保障每一個國民的生存權,國家才可能團結對外。我們看到過去這九個多月,民進黨政府積極推出各項社會政策,例如擴大租金補貼、減免學費與學貸負擔、最低工資法與囤房稅2.0完成立法,賴清德總統候選人也提出「0-22歲投資未來世代」「公益社會,溫暖台灣」、強化社會安全網、建構友善自主的高齡生活環境、強化保障經濟安全等等政見,我們肯定這樣的方向。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過去幾十年的社會經濟結構問題,也不是一年的改革就可以畢其功。我們呼籲賴清德總統候選人如果當選,應認真地持續與公民團體、社會各界及學者專家對話溝通,擬聚社會經濟改革共識,擘劃國家未來願景。

此次大選,來自民間的各公民團體提出多項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倡議,不應被忽視。經濟民主連合智庫與台灣公民陣線也發表「社會團結六大政策」包含:老人差額年金、兒童成長津貼、強化薪資協商、投資技職教育、共有產權住宅與打造育兒者國家;並提出制定《微型企業發展條例》,振興小民經濟(civil economy)的公民政綱,主張設立經濟部微型企業處、微型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讓佔我國總就業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微型企業,也可以獲得公平的國家經建預算支持,讓全民共享經濟成長的果實,也協助微型企業走出疫後經濟振興之路。

三、邁向健全政黨體系之路

如何在缺乏本土政黨可以輪替執政的情況下,保有民主政治的進步動力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我們建議,珍惜民主政治與本土價值的選民請在中央執政票投民進黨,同時讓比國民黨與民眾黨更專業的民間團體扮演監督民進黨執政的角色,讓本土小黨在內政上批判民進黨,但是在團結對外抵抗中國的基調上繼續前進。需特別指明的是,這裡的本土小黨不包括對中國獨裁政權立場模糊的民眾黨。只有在全國一致對外,本土大黨對內接受民間團體與本土小黨批評與鞭策的佈局之下,我們才能逐步培植有別於民進黨的政治力量繼續茁壯,往健全政黨體系之路邁進。

我們鄭重呼籲民進黨應在選後開大門,重啟與公民團體及本土小黨的對話溝通,並且在各項選舉制度上,全面改革,建立一個更有利於新興政黨公平競爭的制度,我們願意就公民團體倡議的地方議會設置政黨比例代表與民進黨對話合作。

身為熱愛民主自由的公民,我們無法也不能規避來自全球政治、經濟、以及我們自身社會結構的提問與挑戰,為台灣特殊歷史造就的困頓找到解方是我們的責任。畢竟,面對我們的歷史且從中學習,是淬鍊台灣人最重要的推力。我們必須肩負責任自己創造歷史的格局,一個持續中央執政的本土政黨,搭配具專業監督能力的民間團體和本土小黨。讓本土政黨的繼續執政得以獲致來自民間的批評與督促力量,讓民主政治得以在這樣的權宜設計下持續保有前進的動力。台灣人必須自我創造出相應的政治格局,回應台灣民主化特殊的歷史進程。

共同聲明團體:
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公民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灣勞工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施逸翔資深研究員發言稿】

台權會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權團體,延續我們上週召開記者會公佈大選人權八問的結果,今天再次聲援與參與經濟民主連合所召集的「公民團體對大選的呼籲」記者會,因為我們同樣深刻感受到,即將來臨的1/13大選,不僅攸關台灣自由民主人權的未來走向,同時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將牽動台灣中國兩岸乃至國際政治動態的一次選舉。因此,如何捍衛台灣從逐漸脫離威權體制以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且正在努力實踐深化的自由民主人權體制,就是這次大選每一位選民都至關重要的選擇。

在這樣的脈絡底下,我們不能輕忽來自中國極權勢力的對外擴張、及其對台灣以及對全球都造成重大人權風險的負面影響,當然,這次大選的各候選人與各政黨,如果仍對中國政府抱有過度樂觀甚至不切實際的期待時,那就必須要審慎考慮如何投下這一票。請大家不要忘了八旗文化的富察李延賀仍被中共以嚴重違反人權的方式祕密關押中,請注意現在有一群在台港人正在環島到處街站宣講,以港人反送中運動與國安法的實際悲慘經歷,來呼籲台灣人不要支持任何親中甚至為中共代言的政黨與候選人,甚至看看中國政府正在對維吾爾人進行的強迫勞動與種族滅絕,以及每年的在台流亡藏人所發起的西藏抗暴大遊行,也都提醒台灣人絕對不要與中共簽訂任何和平協定,而如果這次大選還有政黨公開提出要重啟對中服貿的談判、以及所謂的和平談判,一旦這樣的候選人與政黨在大選後獲得更多政治實力,恐將嚴重威脅到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由民主人權體制,因為來自中國的極權擴張恐將透過這些親中的政治人物與政黨,嚴重衝擊到台灣與區域的穩定。

而另一個關乎台灣內部的脈絡,也提醒我們,任何反人權價值、甚至實際犯下人權暴行且拒絕被究責的政黨與候選人,也是這次大選所有選民們必須特別注意的面向。就以上週台權會所公佈的大選人權八問來看,國民黨和民眾黨在多項人權議題都令人高度擔憂,國民黨作為國會最大在野黨,過去執政時期在居住權與反迫遷議題都存在大量土地開發案件爭議,顯然欠缺保障人權的意識,以及國民黨在集遊法的回覆仍較偏向國家安全與社會秩序的控制,完全違反兩公約有關和平集會權的保障。在數位人權和隱私保障的兩個子題,國民黨也未給足承諾,這些都令選民特別擔憂。至於民眾黨則在包括遠洋漁工Wi-Fi通訊權、居住權與反迫遷、數位人權與隱私、及深化人權保障機制多個提問,皆答非所問。而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其人權八問的回覆也令人不滿意,因為其多數回應是延續其政策方針、多數議題皆未給予具體承諾,而是訴諸社會對話與共識。但我們也看不到當前國民黨與民眾黨有能力承接這些延續的政策並表現得比民進黨還要好,反而幾個進步的小黨,比如時代力量、綠黨、歐巴桑聯盟,在扮演監督執政黨與推進這些人權議題的角色,是令人期待的在野政黨。

因此,台權會呼籲選民下週審慎投下關鍵選票,選擇支持人權價值且有實際作為的候選人與政黨。

這篇文章 【新聞稿】公民團體對大選的呼籲 國家團結對外、人民生存保障與健全政黨體系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關於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通過刑事補償法、刑事訴訟法鑑定部分條文修正聲明稿(2024.01.05)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5 - 13:17

文/台灣冤獄平反協會

立法院於去年12月(第10屆第8會期)通過刑事補償法修正草案、刑事訴訟法鑑定部分修正草案,兩部法案攸關冤案被害人權益與冤案防免,為本屆立委任內重要的冤案修法改革。就此兩部修法,本會聲明如下:

一、刑事補償新法刪去第7條「可歸責事由」,不再將冤案受害人「降級」,並修法推動冤案研究,值得肯定,但補償法制尚未完善,有待繼續研議改革:

本次立院三讀通過之刑事補償新法,刪去第7條可歸責事由之規範,避免冤案受害人於刑事補償程序中,再遭認定可歸責而歸類到降級的補償,本會給予肯定。然而,新法並未設追溯條款,對於2011年至2023年間,遭補償機關以第7條認定可歸責而降級補償之冤案受害人,新法未置一詞,未考量給予依新法再予請求之權利,令人遺憾。

本次修法新增第27條之1,授權司法院於補償決定確定後,進行必要之調查、研究,並分析刑事誤判原因,亦值得肯定,也期待相關機關審慎看待刑事補償確定案件,每一份補償決定都可能肇因於系統內的錯誤,應以此補償決定為鑑,發現誤判成因,避免再錯。

本次刑事補償法修法緣由為2017年總統府司改國是會議,冤案受害人陳龍綺與第一分組委員共同提案「完善刑事補償制度」,後續由司法院研議修法,歷經七年推動始有本次刑補修法。新法部分條文本會敬表認同,然而,關於冤案受害人之社會復歸機制與未受人身自由拘束之補償,未在本次修法範圍,本會認為刑事補償制度尚未完善,未來也將繼續研議推動改革。

二、鑑定新法引進美國聯邦證據法,審慎看待鑑定,避免誤判,亦值肯定,然而,私選鑑定制度、測謊證據能力排除等規定未完善規範,確有不足,有待未來繼續推動:

鑑定新法於去年12月經立院三讀通過,其中第206條第3項參酌美國聯邦證據法之規範,明文規定鑑定報告應說明鑑定人之專業能力、鑑定之基礎事實資料、鑑定之原理、方法等。而有關機關鑑定部分,新法第208條第2項規範機關鑑定之鑑定人應具名以供外界檢驗其鑑定之適格。上開修法將讓鑑定報告揭露更完整的鑑定資訊,鑑定報告可靠與否將受到更實質之審查,此修法方向本會予以肯定。

在程序面上,新法增訂第198之1條、198之2條,明文規範被告聲請鑑定之權利與選任鑑定前陳述意見之權利,並於第206條第4項要求以書面報告者,原則上鑑定人應到庭說明其意見等相關程序規範,增加程序密度,期許未來有助檢辯更聚焦於鑑定證據之攻防。然而,新法第208條第3項仍容許特定機關鑑定之書面鑑定報告有證據能力,鑑定人毋庸到庭接受交互詰問,確有不足。而各界高度關注的改革,包括攸關檢辯武器對等的私選鑑定制度,以及排除測謊之證據能力等規定,未能於本次完備修法,亦為本次新法的一大缺憾,有待各界未來繼續推動。

本次鑑定新法修正理由論及修法目的在於「避免冤抑」、「避免誤判」,國內外已有諸多冤案平反事例說明無效與瑕疵的科學鑑定是造成冤案的原因之一,本會對於立法者追求更能避免誤判的科學鑑定,敬表支持,期許新法規範下,司法實務更嚴謹審查司法鑑定,減少冤錯。

三、未竟之業:國家級司法科學委員會、證物監管與保管、刑事有罪確定案件之獨立審查機制

2017年司改國是會議第一分組尚有其他避免冤錯的改革提案,例如「建立國家級司法科學委員會」、「建立證據監管與判決確定後證物保管制度」、「建置獨立行使職權之刑事確定案件檢視機制」等,未能於本屆立委任期內完成立法,此為2017年司改國是會議的未竟之業。

對所有的冤案受害人而言,正義已經遲到,然而,制度改革能夠加快正義的到來。冤案的防免並非一蹴可幾,唯有透過多面向、多階段的制度設計,齊頭並進,方可能真正抵達避免冤錯、強化糾錯的制度目標。如何在通常審理程序上減少冤錯,如何在非常救濟程序上讓冤案更有機會被看見,如何在刑事補償程序能更完整填補受害人所受損害並避免二度傷害,將是下屆國會的一大課題。

(2024.01.05 發)

◍ 延伸閱讀 ◍

 

這篇文章 【新聞稿】關於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通過刑事補償法、刑事訴訟法鑑定部分條文修正聲明稿(2024.01.05)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停止迫害林園長記者會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5 - 13:14

文/台灣居住正義關懷聯盟

(2024年1月5日於行政院前)

台中市黎明幼兒園林金連園長十多年來已遭受到台中市單元二自辦市地重劃的迫害,其幼兒園的土地及地上物恐將不保,財產權、生存權及工作權都將強行遭致剝奪。如今他的另一事業「林之泉飲用水股份有限公司(後稱林之泉公司)」在彰濱工業區的租轉購方案(006688方案)也橫遭「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的無理阻撓,該局拒絕以原承租價格來進行承購,致使其20年來的投資都將全部化為烏有,其生命也因此陷入極大的絕境。面對政府全面的違法迫害,我們無法坐視,因此緊急召開此次記者會,公開及控訴「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違法殘害林金連園長的作為,希望社會大眾能夠重視,並還林金連園長一個公道。

一、006688方案:土地出售價格以原承租時間之售價計算

林之泉公司座落於彰濱工業區,其設廠土地乃是源自於民進黨過去執政時期的「006688承租轉承購方案」,依據當時民進黨政府的承諾,土地出售價格將是以原承租時間之售價計算。根據《自由時報》「006688轉購價看漲 彰濱廠商揚言抗爭」(2012/12/05)報導:

鹿港彰濱工業區廠商協進會昨召開理監事聯席會,理事長賴博司表示,○○六六八八專案是九十一年、民進黨執政時推動,官民之間白紙黑字、契約並經法院公證,不能因為改朝換代,後朝隨便祭出一條後來發布的法條,就要推翻前朝政策,讓台灣廠商活不下去。…久鼎液化石油公司總經理蔡慶忠當場拿出當初的招商廣告單,寫著「土地出售價格以原承租時間之售價計算,越早租越划算」,人民信賴政府才投資,如今因馬政府的離譜作為,讓他們感覺受騙,情何以堪?

另,又根據《大紀元》「彰濱工業區由租轉買 採原承租價」(2012/12/27)報導,也有相同的內容,當時並承諾工業區廠商打算由承租轉承購時,將以當時承租價格採計:

原本彰濱工業區內採『006688』土地租金優惠方案,但面臨政府重新審議地價的打算,引發許多廠商憂心地價大漲而吃不消,26日立法委員王惠美邀請經濟部次長杜紫軍舉行公開說明會。杜紫軍會中宣布,未來工業區廠商打算由承租轉承購時,將以當時承租價格採計,不影響廠商權益。

二、民進黨立委當時嚴詞批評國民黨政府:政府誠信破產 根留台灣幻滅!

據此,民進黨立法委員當時曾於立法院內召開公聽會,嚴詞批評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如林岱樺委員批評「政府誠信破產 根留台灣幻滅」新聞稿,呼籲經濟部秉持契約精神 提供「廠商以承租時地價轉承購工業區土地」: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許多工業區優質廠商陸續在台站穩腳步,「006688」方案為台灣經濟建立優良體質,也創造了數十萬的就業機會,許多過去受惠於「006688方案」的廠商希望能買下廠房及土地,作為根留台灣長久發展之用,當初與工業區簽訂的合約也載明「土地售價按原核准承租並簽訂租賃契約時之售價為基準審定之」,卻面臨工業局反悔要以目前市價為標準來審定廠商由承租轉承購的價格,此價格標準一改,將對工業區廠商帶來數十億的損失,嚴重打擊企業體質,引起廠商極大的反彈。……

臨海工業區鼎基化工負責人林勳臺首先感謝在場的立委的支持,以及工業局「006688方案」對台灣產業的幫助,林勳台也提出過去許多媒體對於006688方案的報導,證明當初政府是以「廠商可依原租約議定的售價由租轉購給廠商」作為宣傳招徠廠商,林勳臺並以鼎基化工為例,公司在台設廠32年,共有600名員工,地上物投資超過20億元,中小企業絕對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需要政府的支持,也希望政府不要改弦易轍,擅自更改施行已久的措施,對真正根留台灣、努力經營的廠商造成龐大損失。

三、政府修正「工業區土地或建築物租售辦法」:應以申請承租當時之土地或建築物價額作為出售價額

據此,經濟部於民國96年7月11日進行公告(經工字第09604603440號),其主旨為:「預告修正『工業區土地或建築物租售辦法』第十三條」,主要是在第十三條第二項增加了但書規定:「但該土地或建築物為適用工業區土地租金優惠調整措施承租且為該措施實施後由中央工業主管機關取得所有權者,應以申請承租當時之土地或建築物價額作為出售價額。」其說明欄則指出,「惟倘該土地或建築物為適用工業區土地租金優惠措施承租者,且於該措施實施後由工業主管機關取得所有權者,因取得成本並未增加之考量,即得以申請承租當時之土地或建築物價款作為出售價額,爰修正本條第二項。」

經濟部也於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八月二十日經濟部經工字第09604603980號令修正發布第 13 條條文,其第四項:「第二項但書之規定自中華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後之申請承租者適用之。」

四、過往的「工業區土地或建築物租售辦法」,並無「依原核准承租之投資計畫書所載樓地板面積」為承購之要件,而是只要建蔽率達百分之十即可承購

另,遍查過往的「工業區土地或建築物租售辦法」,並無「依原核准承租之投資計畫書所載樓地板面積」為承購之要件,反而是該辦法第15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先租後售,指承租人於完成第一期建廠建蔽率百分之十以上且依法取得營運所需相關證照後,辦理承購工業區土地者。」(附件七)林之泉飲用水有限公司於106年11月30日申請租轉購時,其樓地板面積為829.51平方公尺,建蔽率為12.6%,已經符合該辦法的規定。雖然該辦法後經全文修正,但也未曾出現必須以滿足「原核准承租之投資計畫書所載樓地板面積」作為承購之要件,因此,經濟部以「依原核准承租之投資計畫書所載樓地板面積」為承購之要件,並不合法。

五、結論:應以林之泉公司申請承租當時之土地價額作為出售價額

基於《行政程序法》第八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及該法第六條規定:「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因此,我們要求政府依法應以林之泉公司申請承租當時之土地價額作為出售價額。

這篇文章 【新聞稿】停止迫害林園長記者會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核能三倍一場夢,核電佔比創新低《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中文摘要發布記者會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5 - 12:28

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評析全球核電發展趨勢的權威報告《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3,以下簡稱WNISR)摘要中文版於今日發布,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取得授權進行翻譯,並以報告數據指出全球核電佔比已跌破新低、興建速度趕不上被淘汰的速度,以此反駁近期部份擁核國家提出的「核電增加三倍」倡議,根本是不切實際的白日夢;也呼籲各黨總統候選人應正視國際核電發展逐年衰退的事實,不應再用錯誤資訊為核電宣傳。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自1992年起至今,每年針對世界各國核電廠的運轉狀況與全球核能產業趨勢進行分析,以完整客觀、具有公信力的資料分析著稱,報告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共同撰寫,包括擔任全球多國政府能源政策顧問、來自法國的國際能源與核電產業專家-麥可施耐德(Mycle Schneider)、英國倫敦獨立顧問-安東尼·弗羅格加特(Antony Froggatt)、日本原子能委員會前副主席-鈴木達治郎(Tatsujiro Suzuki)等人,全面概述核電廠數據,包括反應爐機齡、運作、生產和興建數據,與再生能源發展對比等趨勢,本年度報告新增核電經濟與金融專章,指出核電早已不具經濟競爭力的現況。

核電發電量出現10年來最大跌幅、佔比下跌40年來新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林正原研究員說明,核電發電量出現10年來最大跌幅、佔比下跌40年來新低,報告指出2022年核電全球總發電佔比僅有9.2%。相較前一年又下降0.6%。全球核電發電量相較2021年下降了4%,這是自2012年後福島核災以來的最大降幅,而若不採計中國,在中國以外地區的核電發電量下跌5%,回到1990年代的水平。

截至2023年7月1日,全球共有407座反應爐運行,裝置容量為365GW,相較於一年前減少4座。全球運轉中的反應爐在2023年中的平均機齡已達31.4年,其中有111座反應爐運轉超過41年,數量佔總數的四分之一。 報告更預測,最快在2024年運轉中的反應爐數量淨平衡將會轉為負值,意即當年關閉的反應爐將會多於啟用的反應爐。報告也統計,過去20年間新增的反應爐主要位於中國,高達49座;扣除中國外,全球淨減少55座反應爐,淨裝置容量則下降超過 24 GW。

從反應爐興建數據來看,2023年中全球共有58座反應爐在興建中,工期平均歷時6年,雖然低於2022年中期6.8年的平均工期,但許多反應爐距離完工仍然遙遠。另外,2023年的興建數量相較2013年的高峰數據,減少11座,其中有 5 座機組興建計畫後續遭到放棄。在興建進度落後的24座反應爐中,至少有9座有增加工期延宕的情況。

核能增三倍?報告直指「不切實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指出,這次的COP28氣候峰會中,有22個國家共同提出在2050年將核電裝置容量增加三倍的倡議目標,然而對這樣的擁核倡議,報告作者施耐德在接受《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訪談時直指:「這樣的目標從可行性和實際的數字來看,是不可能達到的。」接下來至2050年間,預計共將有270座反應爐關閉,意即平均每年將有10座反應爐關閉;然而在過去20年間,全球的核反應爐平均建造速度每年只達到5座,代表光是要維持現狀就須把建設速度翻倍。WNISR報告也指出,在2030年前除非另有另有 88 座新反應爐(66.5 GW)啟動,幾乎是每個月得啟動1座機組,才得以取代遭關閉的反應爐,維持目前的反應爐數量。

而若要達到2050核電增三倍的目標,換算下來等於每個月就得要新增2.5座反應爐,且若要透過興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來達成目標,總共更得建造數以百計、甚至上千座的反應爐,這也根本是天方夜譚。陳詩婷表示,以報告呈現的核工業發展實際數據來看,核能增加三倍的承諾是完全不實際、不科學的。

陳詩婷也強調,核能增加三倍並非COP28的大會結論、也僅是少數國家的意見,反而「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在2030年要增至3倍、能源效率提升幅度加倍」才是取得將近200國的全球共識的重要結論,也證明再生能源和能效才是因應氣候危機的關鍵角色,因此不應再讓工期屢屢延宕、成本不斷增加而毫無市場競爭力與技術可行性的核電,繼續浪費鉅額的政府補貼、佔據社會關注度,而分散掉本來能夠用於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效的的資源。

高額補貼與被低估的成本:核電不具經濟效益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博士指出,今年的報告新增「核電經濟與金融專章」全面剖析核電的經濟性,指出由於大量政府補貼、高昂的興建和除役成本,以及天價的事故責任損失賠償與風險承保金額等原因,核電正受到其他新能源選項的強勁競爭壓力。

從公共融資的角度來看,全球大約45%的核電裝置容量已經國有化,且幾乎所有興建中的核電廠計畫都是靠上市公司或透過公共財政來籌措資金。不只是建設時需要大量公共資金,在運轉時也需要政府大量補貼。報告指出,預計到了2030年美國地方州政府浥注核能發電的補貼將超過150億美元。而從均化能源成本來看,核電是最昂貴的發電方式,其均化能源成本幾乎是陸域風電的4倍。

在核電廠除役成本方面,趙家緯指出,法國、德國和瑞典的除役資金缺口分別高達109 億美元、66 億美元和27 億美元。核後端處理經費更是天文數字,美國為1,680 億美元、德國為1630億美元、法國為280億元。

趙家緯也強調今年報告特別指出全球核電廠保險不足的問題,若保額不夠或補貼不足,可能導致無法彌補核電廠、燃料鏈設施或在運輸過程中發生事故所造成的損害,報告以美國為例,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核電事故責任共用基金,但其總承保金額上限也遠低於中度核能事故所帶來的預期損失。例如,據日本政府估計2011福島核災所致的損失為 2230 億美元,但相較美國保險共用基金總規模 136 億美元,高出約16倍。趙家緯總結「核電經濟與金融專章」指出,目前核電面臨諸多經濟上的挑戰,且高度仰賴政府資金,且即使是由私人企業出資的反應爐計畫,也都是仰賴政府大力的補貼才能勉強運作。

核電成本節節上升,不敵再生能源發展

挪威科技大學產業經濟系博士候選人顏東白分析,去年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增加超過400GW,而根據WNISR報告,核能在2023年年中比前一年減少4GW,光是太陽能在2023年單單一年的新設裝置容量,就已超過所有運轉中核能機組的總裝置容量。再從發電量來看從千禧年到2022年,太陽能的發電量增加1300TWh,風能發電量增加2000TWh,而核能僅增加100TWh。換言之,自千禧年以來風光併網所產生的額外低碳電力,是核能的33倍。

顏東白也引述報告指出全球在核電與綠能投資金額的巨大差異,2022年全世界綠能投資規模達六千億美元,對核能的投資則僅有五百億美元;且在2022年,單單美國對再生能源的投資金額,便超過全世界對核能的投資金額。在發電均化成本比較上,顏東白也指出2010年以來,陸域風電的均化成本下降69%,而大型太陽能也下跌了89%,核能的均化成本則自2009年以來增加了47%。

再從系統整合成本來看,顏東白指出,最近澳洲科研機構CSIRO和電力市場運作機構AEMO發表了2023-24年份的發電技術成本報告,當中計算了電力系統在不同變動型再生能源佔比下,對於太陽能和風能均化成本的影響,結論是即使變動型再生能源佔比達90%,並且將系統整合成本全數算在風能與太陽能的均化成本中,風和光電還是所有發電技術中最便宜的選項。

結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近期藍白總統候選人陣營主張延役老舊核電廠、重啟核四。從這份報告可看出全球核電持續衰退,不論發電量或是發電佔比都創新低。全球核工業衰退才是現實,國際上有將近200國都支持以發展再生能源作為主要的減碳工具,且再生能源在發電量、裝置容量、投資金額到建設成本,都比核能更有競爭力,台灣的發展也符合這樣的國際趨勢,在2022年的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到8.3%,超過了核電的8.2%,2023年時的佔比又更低,僅有6.3%。

綠盟在選前一週公布這份國際報告,以專業數據駁斥大選中一再聲稱「核電是國際趨勢」的擁核候選人,向社會各界呼籲不應再以核電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以錯誤資訊混淆視聽,讓能源政策回歸專業。

英文報告全文下載 中文報告摘要全文&圖表下載

這篇文章 【新聞稿】核能三倍一場夢,核電佔比創新低《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中文摘要發布記者會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無恥、無漁、棄主權:從課綱及教科書揭露我國釣魚台教育危機座談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5 - 12:24

文/社團法人釣魚台教育協會

長期關注台灣課綱與教科書中釣魚台教育問題的<釣魚台教育協會>(釣教協)今日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座談會,現場有大專院校老師、漁民、高中老師以及關心此議題的許多社會人士出席參與。座談內容呼應北一女區桂芝老師的關懷,認為在現行課綱及其所指導的教科書的教育下,台灣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會被教育成沒有歷史、失去對釣魚台領土主權意識的人。

座談由長期關注教育問題的前東吳大學校長,同時也是投身保釣運動53年的老保釣劉源俊校長主持,首先提到外交部與內政部都有明確的作為表示釣魚台是中華民國的領土,而教育部對於釣魚台的主權問題處理卻非常不當!

《釣教協》常務理事陳美霞報告釣教協以兩年的時間分析台灣現行課綱與各版本教科書的問題,她指出其中有六大問題,包括過份簡略、棄主權、去歷史、無漁化/無魚化、反中意識形態化、知識扁平化。並且與日本釣魚台(日本意圖非法侵佔,自稱尖閣諸島)教育、韓國的獨島教育相比,台灣課綱與教科書中的釣魚台教育非常的軟弱無力、甚至自失主權立場。陳美霞提出《釣教協》對釣魚台的五點基本立場,包括:1)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2)日本非法宣稱擁有主權,並擅自改名「尖閣諸島」;3)日本的非法行徑始於甲午侵略、殖民台灣;4)美國為了冷戰戰略擅自將釣魚台列嶼行政權交予日本;5)美日的行為無法推翻中華民國擁有釣魚台列嶼的法理依據。

30幾歲就擔任蘇澳鎮鎮長的南方澳南天宮現任主委林棋山表示,早期在釣魚台海域捕魚可以自由自在地登釣魚台列嶼休憩、補給、避風等等,但後來日本單方面宣稱其200海浬經濟海域後,就開始在這片海域驅趕台灣的漁民,不但罰款,還會沒收台灣漁船的漁具和漁獲。台灣漁民被日本欺壓至此,竟然還有一位前總統說釣魚台是日本的,他認為做為台灣的漁民真的很可憐。漁民為了自保,只好自己想辦法,包括在他擔任蘇澳鎮長期間推動跟石垣市締結姊妹市,希望從民間的方向減低日本公務船對台灣漁民捕魚的干擾。另外2012年他又與其他蘇澳漁民共同發起「為生存、護漁權」海上保釣行動。百艘漁船參與這個海上保釣抗議;他們頂著八九級的風浪、以及日本2000-3000噸船艦的威脅,誓死前往釣魚台,並衝入距釣魚台島主權範圍的2.1海浬處。此番行動打破了日本連續16年不理睬台灣政府的談判請求,2013年日本終於主動要求與台灣坐下來面對面談判釣魚台海域的漁場分配,也因此為台灣漁民掙得了一片可以相對安穩捕魚的漁場。但林棋山也感嘆,這幾年來,台灣政府無所作為,一旦台灣民間沒有抗爭,日本就對釣魚台列嶼蠢蠢欲動,甚至企圖篡改釣魚台的名稱。他認為,只有透過教育把完整的領土與主權觀念灌輸給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夠真正保護我們的釣魚台。

《釣教協》理事、師大東亞所退休教授潘朝陽舉出種種歷史文獻,從中國、日本、琉球等不同的角度,都指出釣魚台列嶼是屬於中國的領土。而且中國漁民至少從明朝開始就在這裡捕魚,近百年來台灣和大陸漁民更以此為3-9月的主要捕魚區域,釣魚台列嶼也是漁民可以避風、整補、修理的場地。釣魚台列嶼無論從歷史文獻、常民生活跡象來看,都是屬於中國的,日本是強詞奪理。他又指出,108課綱是邪惡無恥的課綱,內容敘述故意寫得很平衡、中性,但主權問題不應該如此敘述,而且幾乎很少使用中華民國,而是用”台灣”來代表我國,故意跟中國大陸對立起來。他指出每個國家對領土教育都是充分且清楚地主張其領土主權絕不含糊,這也和國族認同息息相關,但台灣目前的執政當局卻與此趨勢背道而馳。

《釣教協》常理、前環保署長、大學時期也參與過保釣運動的魏國彥說,釣魚台列嶼所在的東海海域有很豐富的油氣。前總統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孫運璿擔任經濟部長的70年代初期,兩人還曾經上過鑽井船關心中油在此處的油源探勘的情況,顯示出當時中華民國為了發展油源,非常努力。但自從美國正式把釣魚台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後,日本就想要在此分一杯羹、我國則被迫退出探勘工作。魏國彥說,主權不要,漁權、油權、氣權通通都沒有了,我們一定要有骨氣才行。

也是《釣教協》理事的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兩岸事務副主任的孫揚明認為民進黨為了遂行其台獨的意識形態,一定要淡化釣魚台主權,要讓台灣人跟以前的歷史完全切斷,這是一個肆意要台灣民眾忘記歷史的過程。經濟上,說絕不依賴大陸這個單一市場,但事實上依賴只有更深,其次是明明白白地以獨養貪;文化上控制教育、改變課綱讓台灣人民忘記歷史,還要去中國化、對美日卑躬屈膝。他指出,現在民進黨政府的立法院長說不要廉恥,台灣民眾也不需要為民進黨的不廉且無恥遮遮掩掩的。孫揚明說,他最擔心有一天,這種教育方式就像父母親從小拿鴉片餵小孩,長大後你跟他說鴉片有毒不讓他們吃,但他們是完全無法接受的,後果極其悲慘。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學院助理教授,也是《釣教協》理事的李鎮邦指出,美國透過操控意識形態遂行其宰制世界的意志,透過大眾媒體、民主程序、高等教育、壟斷全球價值鏈和商品鏈等等手段達到控制全世界的目的,使得全世界都為核心國家美國服務,而不是真正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在服務。在台灣,去中化也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日本殖民時期透過改名、改姓、去中文、換宗教來進行去中化,現在民進黨政府則是透過修改歷史、改課綱、假新聞、名嘴洗腦等方式來進行其對台灣社會的意識形態清洗。李鎮邦認為強化釣魚台教育勢必會揭露去中化在歷史上的問題,琉球被日本侵略、台灣被日本殖民、保釣運動作為全球華人和中國人的共同追求,必定會揭露殖民與帝國主義的黑暗面,正是當前台灣去中化勢力最不願意見到的。以他來看,台灣目前無恥、無德的教育是為了服務帝國的利益而教,培養美、日的協力者,或者在台灣繼續作為意識形態的守門人。這種教育完全不知為何而教?為誰而教?

《釣教協》理事、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接著發言,她強調在先天缺陷的108課綱中,以議題建構歷史的課本中,完全不見與釣魚台相關的討論;在強調公民素養的公民課本中,也不見攸關漁民權益的漁權、生存權及臺灣尊嚴的探索。在國文大量的白話文文學作品中,碰上與保釣相關的作者,國文老師對作者的介紹,十分困難,因為同學對影響臺灣70、80年代眾多知識分子的保釣運動,竟一無所知。如鄭愁予因參加海外保釣運動,被列入海外黑名單,長年不得返台,被迫滯留海外,也導致他文學創作中輟而後轉向。她指出,課堂上同學完全缺乏相關先備知識,甚至在寫「保釣文學」的相關作業時,竟推導出「釣魚台屬於日本」的錯誤結論,令人錯愕、痛心。區桂芝請最「在意」臺灣主權與尊嚴的執政黨,告訴我們為什麼?賴副總統打算向日本讓渡釣魚台領土與漁權嗎?

現場還有《釣教協》常理、知名的農運詩人詹澈發言,他說民進黨要把釣魚台問題模糊化,台灣才有可能去中化、遂行台獨。我們就更應該要談歷史,讓他們逃不掉。除了歷史,他們也利用學者混淆語言、民族起源等等面向,想用台灣來拖住中國,讓兩岸無法共好,這就是美國的大戰略。詹澈說,原本漁民投入保釣是為了生存,不想捲入政治,但現在漁民終於明白,沒有主權就沒有漁權。

主席劉源俊結論,今天清楚地從釣魚台的主權教育中看出:日本的教科書是愛日本,韓國的教科書是愛韓國,中國大陸的教科書是愛中國,就台灣的教科書是不愛台灣!

《釣教協》從民間方向將持續推動教育工作,把正確的釣魚台相關的歷史、地理,乃至法理、地質科學等等內容,透過繪本、紀實短片、小戲、研討會等多元的方式,教育台灣社會,真正把自我教育的權力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上。

這篇文章 【新聞稿】無恥、無漁、棄主權:從課綱及教科書揭露我國釣魚台教育危機座談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反對碳費徵收對象有2.5萬公噸CO2e免徵額度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4 - 21:24

文/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樹人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青年綠人協會、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看守台灣協會、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發稿日期:113年1月4日

環境部於一月三日召開「碳費徵收子法推動進度交流座談會」,突然公布每一個排放廠(場)每年都有2.5萬噸免徵碳費額度。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有此免費額規劃,是基於行政管理的方便,同時盼藉由新公式,讓略高於收費標準的業者能加速節能省電,減碳至2.5萬公噸以下。很明顯地,這是環境部再一次屈服於工總的壓力。我們強烈譴責環境部已經違背了環境部設置的宗旨:保護環境品質,環境部已經成為經濟部的環境署。

首先,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8條第一項明白指出「依其排放量,向排放源之所有人徵收」,其中並沒有任何可減免的空間,環境部此舉無疑是違反母法。

其次,碳費徵收子法針對收費對象明訂為全廠(場)之直接排放及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產生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5萬公噸CO2e者 。以此計算,將約有150Mt CO2e的排放量被徵收碳費,佔整體排放量約五成。但若每廠(場)真有2.5萬公噸CO2e的免費額度,其實是讓排放源有個錯誤的認知:他們有免費排放2.5萬公噸CO2e的權利,也使得被徵收的總排放量降到五成以下,無疑是大開倒車,環境部別想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了。

再者,工商團體雖然一月三日並沒有受邀參與座談會,卻於第一時間即表示碳費徵收將降低產業競爭力,石化業者並強調,目前主要競爭國家皆未針對石化產品徵收碳費。但以日本為例,日本自1970年代即有多種能源稅,並自2012年開始徵收碳稅,使得其能源價格遠高於台灣,在此高能源價格的壓力下,日本產業必須努力研發與經營,結果是日本的產業競爭力遠高於台灣。同時根據國發會「低碳轉型衝擊評估及因應策略」報告指出,將減碳的挑戰,化為產業投資、創造就業的新機會,將可促進經濟永續成長,達成兼顧經濟成長與淨零排放的目標。

環境部的作法,僅是為收碳費而收碳費,以碳費公式有免費額度的設計來看,可以知道環境部針對碳費子法的立法已經違背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及徵收碳費之「降低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善盡共同保護地球環境之責任」的立法目的,只是想著如何讓廠商買單碳費,以及期望給予小惠讓廠商加速減碳的錯誤期待,把2050淨零排放目標完全忘掉了。

聯合聲明團體(依筆畫排序):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樹人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青年綠人協會、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看守台灣協會、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這篇文章 【聲明】反對碳費徵收對象有2.5萬公噸CO2e免徵額度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拒絕再有校園悲劇 全教總:正視校園無助 系統性解決校園安全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4 - 19:15

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校園「學生攻擊事件」引起全國關注,三位總統候選人不約而同關心起校園安全,教育部也表示將檢討現行中介教育後的輔導評估機制、強化校園高關懷對象的輔導措施與管教作為,提升現場執行人力經費,全教總要求政府權責部門及官員首應虛心檢討、正視校園無助,以系統性的思維全面檢視校安問題。

行政機關應勇於面對問題,而非甩鍋與課責學校

    全教總認為,不幸的校園悲劇有複雜成因,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都有責任嚴肅面對,切忌爭功諉過甚至將問題甩鍋給學校與教師。事件發生後教育部潘部長表示,老師與學校如知悉學生攜帶違禁品應即通報,以維護校園和學生安全,針對高關懷學生,學校與老師也應共同關注,給予更多的輔導措施。新北市教育局則要求各級學校加強與警政系統聯繫合作,針對行為需要特別加強輔導協助及高關懷學生定期追蹤、給予相關輔導措施;並同時要求教職員持續加強校安知能,以穩定安全校園學習環境。

    全教總認為,校園事件態樣繁多,大抵而言,在維護學權的同時卻忽略了對教師合理管教權的尊重;在要求教育人員承擔更多責任時又未能提供支援協助;乃至於在對學校課責時,卻遺忘了更為根本的家長管教責任,都是事態惡化至此的主要原因。至於行政機關這些「要求」、「提醒」,完全不改長期以來課責學校與教師,將主責指向學校與教師,既未正視問題更忽略了身為主管機關的責任。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指出,學校就是小型社會,各種角色分工要明確,才能做到專業、精緻、恪守法令規定。對於違規犯紀的學生,應該思考的是要有專人進行輔導和管教,也就是教師運用現有「輔導管教注意事項」一般管教措施無效時,應有充足的學務、輔導人員專門負責再處理;另,一般管教措施應以符合教育意涵敘述,讓教師可以發揮「教育專業」,不應讓第一線教師動輒得咎,陷入不當管教的高風險中。

全教總與委員要求儘快補足校園支援人力

    立法委員王婉諭表示,每次校園攻擊事件,都是令人難以承受的悲痛。每一次校園攻擊事件的發生,也直指出校園輔導機制的重要性和現行資源的嚴重不足之處。以這次新北的校園悲劇為例,在事件發生前行為人似乎已出現難以適應一般教育,甚至涉入與暴力組織來往的情形。而對於像這樣出現特殊狀況的少年,校園三級輔導機制必須要有充足的輔導資源與人力,給予特殊學生到位的身心輔導,並集結社區、家庭等相關資源共同協助。如果行為人先前已經屬於觸法或曝險少年的類型,更需要有足夠的校園輔導資源來銜接少年輔導委員會、少年保護官等少年輔導及司法系統。

    王婉諭接著指出,校園輔導機制非常重要,但是他卻沒有信心現在的校園能做好這件事,因為事實是,老師們並沒有獲得足夠的協助。七年前,學生輔導法就已明確訂定法定專輔人力配置規範,但直到他去年質詢教育部,仍發現校園聘不足額。除此之外,專輔人員和輔導老師的雙軌亂象以及行政業務繁雜,更導致了三級專業人員人力不足及流動率過高,讓整個校園輔導環境出現非常不穩定的結構。而專輔人員一年一聘,更談不上可以延續性的提供學生協助。

    立委賴香伶表示,這起悲劇提醒我們,學生在面對困境時需要得到及時的支援和協助,賴香伶將持續關注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呼籲政府積極採取措施,加強輔導體系,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並監督教育部改善中小學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減少校園不幸事件的發生。

    侯俊良強調,要根本解決校園「學生攻擊事件」問題,教育部應盤點檢討並進一步提出:事發當下及事後的做法所需經費及法規,包括當事學生校園臨時安置、後續學生離校短期安置,以及學生回校的評估機制、銜接計劃,更重要的是學生家庭功能評估,發揮家庭輔導功能,以上要兼顧學校安全、學生行為改變輔導、學生學業學習及家庭服務(家長管教方式輔導、家長職場配合、⋯)。這些面向涉及教育部門以外的其他部會合作,需要行政院跨部會協調教育、社政、勞政部門給予充足的經費,並提出相關法規修訂及預防人員、處理人員、輔導人員設置,同時研擬家長課責、運轉機制等相關規劃。

正視家庭教育與家長管教責任

    要有效減少校園衝突事件,除釐清各種事件的可能成因,更應務實看待學校遇到的難題,目前學校教育已然承載過多責任,而同樣重要的家庭教育卻日趨式微,有不少師生衝突或校園事件,其實都有家長忽略管教責任與親子教育的因素,這絕非透過單向強化學校責任、加重教育人員負擔就能解決的。因此,全教總再次呼籲:

    1、正視中小學人力、資源不足的困境,請教育部編列處理學生攻擊事件的專責人員,並寬列處理案件所需經費,讓學校更有空間妥為處理學生衝突與攻擊事件。

    2、正視家庭教育與家長管教責任,針對學校難以管教之學生,修法課予家長管教義務,建議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條文如附註)並由行政機關以行政罰方式強制家長需參與親職教育講習或課與罰鍰,以落實家長職責。

    台灣中小學教育曾有過親師緊密合作的年代,曾幾何時,親師衝突已成校園的日常風景,這不僅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也傷害台灣國教品質,親師合作不應是口號,而是有效減少校園事件的關鍵。

附註:

正視家庭教育與家長管教責任,針對學校難以管教之學生,修法課予家長管教義務,建議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增修) 第 51-1條:兒童及少年發生違反刑法或嚴重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時,學校依輔導管教學生辦法或其他相關法令所進行之輔導管教措施,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予配合。

(增修)第 99 條: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違反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一之一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增修)第102條:父母、監護人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有下列情形者,主管機關應命其接受四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

一、未禁止兒童及少年為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行為者。

二、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者。

三、違反第四十八條第一項規定者。

四、違反第四十九條各款規定之一者。

五、違反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一之一條規定者。

六、使兒童及少年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

依前項規定接受親職教育輔導,如有正當理由無法如期參加,得申請延期。

不接受親職教育輔導或拒不完成其時數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經再通知仍不接受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參加為止。

依限完成親職教育輔導者,免依第九十一條第一項、第九十五條第一項、第九十六條第一項、第九十七條及第九十九條處以罰鍰。

這篇文章 【新聞稿】拒絕再有校園悲劇 全教總:正視校園無助 系統性解決校園安全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聯合聲明】 反對碳費徵收對象有2.5萬公噸CO2e免徵額度

荒野保護協會 - 2024, January 4 - 13:06

發稿日期:113年1月4日

  環境部於一月三日召開「碳費徵收子法推動進度交流座談會」,突然公布每一個排放廠(場)每年都有2.5萬噸免徵碳費額度。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有此免費額規劃,是基於行政管理的方便,同時盼藉由新公式,讓略高於收費標準的業者能加速節能省電,減碳至2.5萬公噸以下。很明顯地,這是環境部再一次屈服於工總的壓力。我們強烈譴責環境部已經違背了環境部設置的宗旨:保護環境品質,環境部已經成為經濟部的環境署。

  首先,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8條第一項明白指出「依其排放量,向排放源之所有人徵收」,其中並沒有任何可減免的空間,環境部此舉無疑是違反母法。

  其次,碳費徵收子法針對收費對象明訂為全廠(場)之直接排放及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產生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5萬公噸CO2e者 。以此計算,將約有150Mt CO2e的排放量被徵收碳費,佔整體排放量約五成。但若每廠(場)真有2.5萬公噸CO2e的免費額度,其實是讓排放源有錯誤的認知:他們有免費排放2.5萬公噸CO2e的權利,也使得被徵收的總排放量降到五成以下,無疑是大開倒車,環境部別想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了。

  再者,工商團體雖然一月三日並沒有受邀參與座談會,卻於第一時間即表示碳費徵收將降低產業競爭力,石化業者並強調,目前主要競爭國家皆未針對石化產品徵收碳費。但以日本為例,日本自1970年代即有多種能源稅,並自2012年開始徵收碳稅,使得其能源價格遠高於台灣,在此高能源價格的壓力下,日本產業必須努力研發與經營,結果是日本的產業競爭力遠高於台灣。同時根據國發會「低碳轉型衝擊評估及因應策略」報告指出,將減碳的挑戰,化為產業投資、創造就業的新機會,將可促進經濟永續成長,達成兼顧經濟成長與淨零排放的目標。

  環境部的作法,僅是為收碳費而收碳費,以碳費公式有免費額度的設計來看,可以知道環境部針對碳費子法的立法已經違背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及徵收碳費之「降低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善盡共同保護地球環境之責任」的立法目的,只是想著如何讓廠商買單碳費,以及期望給予小惠讓廠商加速減碳的錯誤期待,把2050淨零排放目標完全忘掉了。

 

✱ 聯合聲明團體(依筆畫排序):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樹人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青年綠人協會、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看守台灣協會、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新聞稿】屈打成招再苛扣冤獄補償金 蘇建和三人究竟虧欠司法什麼?民間團體回應憲法法庭不受理裁定之記者會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4 - 11:49

文/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台灣冤獄平反協會、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上週五(2023年12月29日),針對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3位冤獄受害人聲請《刑事補償法》第7條造成冤獄補償金被不當扣減一案,憲法法庭以9票同意、3票不同意(另有3名大法官迴避)作成「不受理裁定」,再度重挫3位受害人獲得公平正義的機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台灣冤獄平反協會、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等7團體對此結果深表遺憾,爰聯合發布聲明如下:

一、刑求取得的自白,卻成為苛扣補償金的理由

從18歲到39歲,自蘇建和等3人被指訴犯罪的那一刻起,他們用了長達21年的時間,證明自己的清白。此一重大冤案的主因之一,便是警方為了取得犯罪自白,而刑求蘇建和等人。

針對蘇建和等人遭嚴重刑求的事實,監察院曾糾正法務部、警政署。在最後認定蘇建和等無罪的判決中,法院也綜合「看守所同舍房證人證詞」、「入所身體檢查結果」、「領用止痛藥紀錄」等,認定蘇建和等確實有遭刑求。而荒唐的是,當蘇建和因冤獄而向法院聲請刑事補償時,法院卻認為沒有刑求,以他自白犯罪而具「可歸責事由」,而將補償金扣減到通常數額的1/3以下(3人合計1584萬)!此一荒腔走板的判斷,居然也被司法院刑事補償法庭所接受。

簡單來說,這等於法院對於被刑求、坐了11年多冤獄的被告說:「雖然你被刑求,但因為還是有自白犯罪,所以必須扣減你的冤獄補償金!」

司法以此粗暴、傲慢的態度對待被冤枉的受害人,何止欺人太甚?

二、違憲條文雖修法刪除,也救不回受害人被剝奪的權利

鑒於「可歸責事由」在實務運作上的問題,司法院主動提案刪除,並已於2023年12月15日經立法院完成三讀。此次被刪除的,正是蘇建和等向大法官聲請宣告違憲的《刑事補償法》第7條。

然而,違憲條文雖已被刪除,但卻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補償蘇建和等人所受的不公平對待。

在修法過程中,民間司改會綜整了過去12年來所有或刑事補償的案件,其中因具有「可歸責事由」而被扣減補償金的案件,總共有299人(占總獲償人數的23.6%)。假設由全台各賠償機關平均處理,每個法院也僅有不到10件的案件。因此,民間司改會也提出修正草案,希望過去被扣減補償金的受害人,能夠有聲請重審的機會,但卻未獲司法院及立法院接受,而沒能通過。

三、大法官未能積極捍衛冤獄受害人權利,令人遺憾

在立法上未能增訂溯及適用條款後,蘇建和等3人最後的機會,就只剩下大法官。但大法官卻以程序理由,以9:3不受理顯有違憲情形的本案(黃瑞明、詹森林、謝銘洋3位大法官提出不同意見書)。

白話地來說,大法官於112年憲裁字第149號不受理本案的原因是:

針對過去的案件聲請憲法訴訟,只有「刑事確定裁判」不受時間限制。因為「刑事補償案件」不是「刑事確定裁判」,而本案到現在已經過了太久的時間,因此憲法法庭程序上就不予處理。

我們認為,大法官據以不受理的理由,有商榷空間。對於冤案受害人的正義回復,不應該有保固期。

首先,從形式上來看,作成刑事補償決定的機關,就是各法院的「刑事庭」。程序上來看,審理程序涉及了刑事證據的判斷。從審理內容來看,法院也會透過「可歸責事由」,來判斷「受害人的無辜,是不是真的那麼無辜?」其實,這就是在受害人被認定無罪之後,還再次審酌案件事實中「受害人哪裡可疑?如何『罪有應得』?」,以至於不配拿到太多的賠償!

從蘇建和案來看,刑補法院的言外之音就是:「既然你沒做,那被刑求也不可以承認。既然你自白了,導致法院之前把你錯判成有罪,那扣減冤獄補償金也是剛好而已!」

實務上,法院將刑事補償事件,質變為對冤獄受害人「殘餘罪嫌」的審判--從案件事實來看,如果是一個「沒『那麼』無辜的無罪被告」,就要扣你的補償金!過去的冤獄受害人長期面臨此種窘境,大法官卻又以不是「刑事確定裁判」為由輕輕放下,實在令人遺憾。

四、改革刑事補償制度,停止對冤獄受害人的羞辱

刑事補償案件,具有「國家」作為加害者,人民為「受害人」的特性。冤獄補償金的給予,絕對不是受害人卑微的請求,而是回復正義的基本要求。

法院對於冤獄受害人補償金的不當苛扣、修法過程對於正義回復的視若無睹、大法官錯失保障受害人憲法權利的機會,都彰顯了司法機關缺乏了積極反省能力,同時也是對於冤獄受害人的二次羞辱!

對於刑事補償法的制度性問題,民間團體共同提出4項訴求如下:

  1. 對過去適用《刑事補償法》第7條被扣減冤獄補償金的案件,立法院應盡速修法給予適當的救濟機會。
  2. 就聲請重審的期間,《刑事補償法》第22條規定超過5年就絕對不得提出,有違憲疑慮,司法院應研議修正,盡速送請立法院審議。
  3. 就過去及現在發生的刑求、酷刑,以及冤獄受害人的社會復歸、支持、名譽回復,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調查、釐清目前的制度性缺失。
  4. 針對人民遭受刑求或其他偵查中國家權力的不當對待,立法院應盡速通過《禁止酷刑公約施行法》,建立完整的預防、調查及補救機制。

這篇文章 【新聞稿】屈打成招再苛扣冤獄補償金 蘇建和三人究竟虧欠司法什麼?民間團體回應憲法法庭不受理裁定之記者會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籲請政府翻倍加碼保母獎助金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4 - 11:45

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

籲請政府翻倍加碼保母獎助金
穩定留任、擴大招募保母人力,支持家庭雙薪育兒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記者會一開始,托盟召集人劉毓秀從由各項托育政見推疊起的高塔之下抽出最底層的基石,高塔隨之崩盤,基石上寫著斗大的「保母人力荒」,由此呼籲政府,在建置公共托育服務的同時,不能忽視充實保母人力!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說明,據2022年統計全台共27,134名保母,50歲以上佔61.9%,這16,817位保母5-10年後將陸續退休,人力攔腰折半,使家長越來越難找到保母。保母薪水「勉強可餬口,但難以養家」使年輕、有照顧專業的人才不願意從事。對此,他呼籲衛生福利部調整「準公共居家托育人員提升托育服務品質獎助金」,不變申請資格,但獎金由現行一年12,000元,翻倍為24,000元起,並再依收托人數加碼至上限四位幼兒,舉例:穩定收托一名幼兒,一年24,000元,等於每月幫保母加薪2,000元;收托兩名幼兒,一年36,000元,等於每月加薪3,000元,肯認支持保母穩定收托兩位托兒。透過獎助金,兼顧保母人力的徵才與留才,讓保母持續支持家庭雙薪育兒,也讓保母成為薪水適足、值得久任的好工作。

全國托育人員協進會常務監事王力玉從事托育工作20年,期許再做下一個20年,「友善溫馨的家庭」是他對居家托育的形容。他分享,托育的孩子們、自己的兒子形同兄弟姊妹一起長大,家長加班、出差、幼兒園腸病毒停課,孩子需要臨時後援,他盡力配合,具彈性的服務是托嬰中心、幼兒園、定點臨托無法取代的!但保母不夠,且收托名額有限,所以他呼籲年輕人投入保母工作。他也分享,針對政府核發的獎助金,保母們運用在更新、添購托育設施設備、教玩具、或繼續進修,保母們致力成為家長的神隊友,也期許政府能夠成為保母的神隊友。

全國托育人員協進會理事邱瑀屏擔任居家保母10年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分享在保母自孩限制逐步放寬後,她終於能收托到第三名、甚至第四名托兒,有效支持家庭經濟,也兼顧自己的孩子。他很喜歡孩子,喜歡托育工作帶來成就、感動、更與家長成為互助的好夥伴,像是,托育合作前的「售前服務」-到新手家長家指導餵奶;家長與他喬好懷孕時間,確保有送托名額;家長出國、臨時有事需要托育,他絕對是家長安心、放心的後援,也有賴家長的支持,今天他才能夠出席記者會。最後,他感謝政府提供保母在職課程,呼籲保母們持續精進照顧職能,將這份工作做得長久,更誠摯邀請大家加入居家托育的行列!

「因為有保母,讓我有生二寶的勇氣」育兒家長代表呂佳旻分享,保母不僅照顧孩子,也幫助他兼顧就業跟家庭。他說明送保母可依孩子的狀況,決定停托的時程,是機構式照顧無法比擬的,例如:大寶托育到幼幼班入學前,二寶則是小班入學前,原本擔心二寶晚進入團體生活,會適應不良,沒想到約一週後,孩子就把學校當自己家。再來,保母的收托彈性,展現在全日照顧大寶十天,讓身心狀況不佳的他安心休養;新冠肺炎期間,全日托育未確診的孩子22天,讓孩子安全度過疫情;孩子上幼兒園後,學校備課日、寒暑假,保母皆可臨托,讓他與先生不用一次用盡特休假。最後他說,他受惠於托育補助很多,觀察保母大多平均收托2位孩子,期待政府正視保母應有合理的薪資待遇,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與回饋。

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指出,台灣長期不重視照顧產業,至今從業人員嚴重不足正是後果,對此,照顧產業紛紛提出加薪政策,包括社工、護理、教保人員。他說明,台灣勞陣長期主張社會服務公共化,不能仰賴市場滿足需求,以疫情為例,就算政府發津貼,民眾也買不到口罩。因此,健全托育制度,居家保母正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當前民眾不願意當保母,大部分是因為薪資不足,尤其保母作為自營作業者,必須自行負擔成本、承擔職業風險。對此,他強烈呼籲政府應提高保母獎助金,達到招募留任優秀保母、提高保母勞動條件,支持女性重返職場、給幼兒更好照顧等多贏的效果。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首先提出兩個數據,2013年新生兒人數20萬、2023年預估不到13萬;2013年30-34歲育有三歲以下幼兒的女性就業率快六成,2023年拉高來到72%。顯示雙薪家庭為主流,女性生育後不輕易離開離場,所以,雖然新生兒人數驟降,但托育需求快速上升,更要大力呼籲招募保母。他肯定政府提供保母托育補助,降低家長負擔,而保母短缺則是當前的緊迫議題,期待政府再多盡一份心力,招募更多保母,支持家長,尤其是女性持續就業。

最後,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強調,保母正是解決台灣長年低生育率、低女性就業率「頭過身就過」的第一關,當前總統候選人皆未處理保母人力缺乏、保母低薪的問題。家庭養育兩孩,勢必要雙薪,媽媽要就業,最希望有近便、可靠的保母服務,他呼籲,選舉要到了,新當選的總統務必先顧住保母這一塊,而低生育率攸關國家安全,雖然保母獎助金制度由衛生福利部主責,但應該由行政院推動,總統必須將視之為重要且基本的關鍵政策!

這篇文章 【新聞稿】籲請政府翻倍加碼保母獎助金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新聞稿】環境部社會溝通會議 會後聯合新聞稿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3 - 22:27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環境部於下午召開碳費收費辦法社會溝通會議,會中主席施文真次長、蔡玲儀署長與關心氣候的公民團體充分溝通、交流意見。對於環境部預計制定的碳費收費辦法,環保團體提出了許多建議面向,包含提升碳費水準、更積極的產業減量指定目標、不應任意開放免徵額度、未達自主減量計畫應追徵法定利息…等。

產業的減量指定目標不應對齊過度消極的國家減量目標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今日簡報中提出的指定目標設計,違悖COP28阿聯酋共識中加嚴減量目標的精神。指定目標乃由環境部會商經濟部訂定之,今日環境部簡報中提出的指定目標與國家2030年減量目標相連結。但由於現行2030年減量目標僅有23~25%,過於寬鬆,若依此制定指定目標,無法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也無法藉由自主減量計畫以加快加大事業減量。

先期專案的抵減應嚴格限制;碳權抵換應在費率達到一定水準後始得開放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林雨璇研究員指出,現行規劃中,開放先期專案作為113、114年的碳費抵減,然而先期專案與現在的抵換專案、自願減量專案取得程序完全不同,不僅核發標準寬鬆,且不具外加性,等同於垃圾碳權。且目前先期專案數量佔據大宗,仍有六千多萬噸尚未被使用,一旦允許先期專案額度用於碳費抵減,以現在環境部公布約有1.5億噸的排放量會被納入碳費課徵範圍,評估下來,一年將會有20%的排放量得以使用此額度進行抵減。然而,這將導致低品質額度消減碳費的減碳成效,也會衝擊抵換專案或自願減量專案減量額度的價值。

除此之外,若環境部欲參考新加坡做法開放國外碳權抵減碳費,除了對於碳權資格嚴格把關外,應該也將費率標準一並納入考量,換言之,應該在費率達到一定標準之後才開放國外碳權抵換,如此才可以確保碳權品質,避免低價值的碳權淹沒市場。

若開放2.5萬噸免徵額度,恐導致減碳誘因薄弱,且與環境部委外研究結果背道而馳

地球公民基金會鄭泰鈞指出,環境部曾於2020年委託倫敦政經學院(LSE)進行臺灣碳定價制度研究,其中一項建議:「過量的免徵額度,可能導致財政誘因薄弱,碳定價工具失敗。」目前環境部的碳費制度規劃,如國內碳權的減扣額度上限不明、開放2.5萬頓免徵額度、優惠費率等等多項措施,恐因碳費壓力不足,無法讓企業產生減碳動力。

該研究亦指出,建議台灣選擇碳費而非總量管制或碳稅,乃是由於碳定價制度初期,要避免過大的行政負擔,並簡化流程,方能在短期內收到實效,並以此作為長期規劃的基礎。因此,目前的複雜優惠設計在多數人民甚至企業、環保團體都難以輕易理解的狀況下,恐與環境部委外的研究背道而馳,無法發揮擬定碳定價的政策原意。

若開放2.5萬噸免徵額度,恐導致巨大碳費的費率損失,環境部應有更具體的減碳效益評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沈宜臻專員提到,開放2.5萬頓的免徵額度可能造成巨大的費率損失,若以一噸碳費500元來算,521家廠商總共會損失近60億的費率。此外,碳費收取是以廠區做區別,若企業有複數廠房,就會得到更多免費配額,部分企業也可能透過生產線的調度規避碳費收取。因此,不應該有免徵額的設定。

另外,在自主減量計畫中有提到,企業達到指定減碳目標即可適用優惠費率。但是環境部對於其減碳力度或效益,卻沒有相關科學數據的評估。

自願性碳權市場無法創造減碳效益,應確保碳費盡快調升至國際水準;未達成自助減量計畫不僅應追繳碳費,亦應追徵利息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呂冠輝律師認為,以目前的自願性碳權市場搭配碳費,只是單純讓排放源做比價工作,若碳費較便宜就繳碳費,若碳權比碳費便宜就買碳權。在目前預期碳費價格低廉的前提下,國內的碳權市場將完全無從運作起,而最後能夠放到交易平台的低成本碳權,恐怕也會是相對低品質的碳權。因此應盡快將費率調升到一定水準之後,始能避免市場上充斥低品質碳權。

此外,在現行優惠費率的規劃下,將會連本來就不願意減碳的排放源,都會寫一份假的自主減量計畫以便拿到優惠費率,因為若未達到減量計畫的要求,其法律效果只是追繳碳費。如此一來,不願意減碳的排放源仍可獲得一定期間的優惠費率現金流。因此環境部應考慮不僅追繳碳費,至少也應制定較高的法定利率,並參考如民法百分之五、票據法百分之六的法定利率,在排放源未達到自主減量目標後,仍應追繳相當額度的法定利率。

出席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這篇文章 【新聞稿】環境部社會溝通會議 會後聯合新聞稿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50集|民主自由不是憑空而降 謝三泰與台灣的「街頭劇場」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 - 2024, January 3 - 19:18

文/楊鵑如

攝影家謝三泰去年11月出版了《街頭劇場》一書,紀錄了台灣政治解嚴前後重要社會運動的歷史紀錄攝影集。這是今年65歲、來自澎湖的他,回頭檢視自己30歲來到台北投入媒體工作的過程,也檢驗過去台灣的社運樣態。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訪問謝三泰出版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自由民主不是憑空而降 謝三泰用相機寫歷史

主持人管中祥說到當時1980 年是台灣街頭運動狂飆年代,也經歷了台灣民主化過程當中最大的變革,在黨國控制的時代要知道真相比較困難,所以當時有非主流或從本土立場出發的媒體,為了當時的社會記錄了很多重要的影像,謝三泰就是其中一名重要的攝影記者。

謝三泰表示,街頭運動是他這輩子從事新聞攝影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感於現在的年輕世代未曾經歷過往爭取民主自由的過程,自由民主絕不是憑空而降,而是許多前人付出非常大的努力跟抗爭才換來的,因此必須要讓年輕人知道,才有辦法往前推動台灣的民主政治。

本書命名為《街頭劇場》,謝三泰認為人生就像一場戲,自己投入拍攝工作之前也曾迷惘,直到1987年解嚴時才正式踏入新聞圈,用相機當傳播媒體,把不管喜歡或不喜歡的訴求都拍下來。另外一點是,解嚴之後許多抗爭倡議不斷在台北博愛特區每天上演,本書中選照盡量避開當時的即時攝影,用歷史觀點來選擇影像,「這些就是街頭抗爭表演的舞台」,希望藉相機去拷貝當時的情境,探討政治跟社運的多元性。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多數人認為1987年解嚴,我認為1992年才是真正完全的解嚴。」謝三泰說1989年發生鄭南榕自焚案,鄭南榕因不滿台獨言論被控涉嫌叛亂,以自焚方式拒絕警方抓捕;「獨台會案」 陳正然等人因台獨言論被逮捕,也有海外異議分子倡議台獨而成為黑名單,不能自由返國,直到1992年《刑法》100條內亂罪修正,台灣社會才充分有表達言論自由。

謝三泰表示,街頭運動上各種人民的訴求增添他對人生的歷練,也對台灣的歷史有進一步的了解,「整個街頭是我的養分」,所以他必須出版這本書。在本書中沒有收錄政黨或政治人物相關內容,大多是台灣庶民走上街頭,還有「衝組」民眾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地去爭取,所有抗爭都是台灣人民共同付出與負責,這群人是最可愛的。

管中祥也提到看過本書感受最深、最感動的地方就是看到台灣小老百姓的抗爭,反應出也許即時新聞的當下政治人物是重要的,但是放在長遠的歷史來看,小人物才是更重要的,只有政治人物而沒有人民的話,民主變革恐怕也不會成功。遺憾的是這些小人物常被歷史跟政治人物所遺忘,因此可在本書中看到真正民間力量,腳踏實地上街頭的小人物被記錄下來。

《街頭劇場》的照片故事

雖然有著攝影的主觀意識,但拍攝時仍要冷靜客觀,在當時常遇到激烈的衝突現場,攝影家的紀實與美學該如何考慮?謝三泰說當時在晚報工作,有截稿壓力,要思考客觀性照片有難度,在當下發生事件時很難認定誰對誰錯,通常是直覺判斷。現在謝三泰回頭檢視、編輯這本書時,先跳脫過去新聞工作模式,改用檢視30年來民主動盪的過程的客觀角度,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挑選的。

說到照片故事, 關於本書的封面照,是1989年12月25日中山堂聚集國大代表召開國民大會議程,整個博愛特區被封鎖。當時謝三泰採訪完必須回報社去洗沖照片發稿,當時經過中華路及中華商場時發現,有一群小朋友直接在大馬路上打棒球,「那張照片對我來說既夢幻又奢侈」。

而攝影集第一頁照片是1987年10月底正在慶祝台灣光復節之時,倡議新國家運動團體遊行到介壽路(現凱達格蘭大道)到公園路口,鎮暴警察已經待命圍堵民眾、防止闖入,謝三泰就站在鎮暴警察跟民眾中間採訪,聽到有人高喊「臺灣光復節真的是臺灣光復節嗎?應該是台灣淪陷日才對!」 不禁讓他去思考人民與最高權力之間的衝突。

而對於謝三泰最歷歷在目的景象是1988年5月20日的台灣農民運動,接著發生的520事件。他當天拍攝19個小時,跟著遊行隊伍一路上前往立法院,產生第一波衝突,抗爭群眾憤怒的把立法院招牌拆除,起因是農民要借廁所(當時沒有流動廁所),警察拒絕。許多大學生在隊伍最前面,嘴上喊著「坐著、坐著、和平抗議」,豈料警方還是踩著大學生的身體衝往他們所認為的暴民,進行嚴厲的驅離,這一幕還是歷歷在目。520抗爭延續到隔天清晨,整個過程四處發生零星衝突、抗議及鎮暴,讓謝三泰不禁連結到「二二八事件」,擔憂是否會再次爆發?

「我沒有所謂的美學的概念。」謝三泰沒有唸過攝影、新聞,而是學輪機科的,他覺得攝影美學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他認為對自己而言就是嚴肅的對待照片,直覺的按快門、觀景窗要框起什麼角度、位置,下意識執行的動作。至於新聞報導跟紀實攝影要能拍到有生命的故事、議題,需要有好的生活歷練,要有很多對事件人物的了解,你才能了解你所攝取的影像是否跟台灣歷史有連結。

謝三泰說美學因人而異,很難定論,他認為他就是拍出一張可以表達自己想法及街頭上故事的照片,且每個人自有解讀照片的方式,因此他不會有太多圖說,讓大家各自解讀。

在新聞媒體工作獲得的養分與缺憾

謝三泰說在自立報系工作時得到很多快樂跟養分,卻也三進三出,過程中有遺憾也有為生活考量。1989年時應報社要求,謝是第一批去中國採訪的記者,採訪亞青盃體操賽、亞銀年會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中新聞,當時適逢中共領導人胡耀邦過世,天安門廣場已經聚集民眾陳情,後來也發生震驚全世界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但是謝在5/23就撤離,離開不久後就發生六四事件,「如果我當時留在中國採訪六四,就可以記錄這件非常重要的事件……」但因報社未給奧援,當時也沒有信用卡、智慧型手機,身上也沒錢,謝回台後氣憤的遞出辭呈。

後來報社再度邀他回來工作,待了3年他覺得自己變「工具人」,要跑所有新聞,像公祭、影視、體育、政治等,「這樣消磨會拍好照片嗎?」,他也曾擔任雜誌社主管,又感覺攝影只是新聞配圖的工具,「還是新聞現場比較好玩」,就這樣來來回回走了三趟自立報系。

謝認為六四是未完成的任務,是他的缺憾,但是另一位攝影家張照堂對他說:「攝影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大家都知道六四的照片哪張最強烈,就是坦克車照片,但是其他過程畫面有誰看過?」 這些話撼動了他。於是在2019年六四30周年之時,在張照堂的協助下出版了《吼叫一九八九》北京學運攝影集。

劇場無關乎真假 而是再現歷史、讓人反思

謝三泰攝影多拍攝勞動肖像、身心障礙者肖像、台灣走拍,政治受難者議題等等,多是啟蒙於早期的鄉土文學。他自述高中時很叛逆,聽聞父母日治時期的辛苦生活不甚瞭解,直到接觸台灣日治時代文學,多描述庶民生活與不滿,才將這些想法加入攝影意識中

他用不同的表現方式持續關注議題,甚至也拍電影劇照《流麻溝15號》,都是用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去翻拍現在的歷史人物,成為未來人民可以了解當下的歷史影像。

近年他想拍自己想拍的照片、出版攝影集,便選擇退出新聞媒體工作,改到學校當兼任講師或在社區大學當新聞攝影老師。

謝三泰認為自己不只是拍即時攝影而已,也在保留歷史,透過整理舊照片或透過拍攝劇照再現歷史,讓人了解到「劇場」這件事無關乎真假的問題,而是再次地呈現、再次地被看到,重新回顧台灣歷史,都是一再讓人反思的過程。

這篇文章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50集|民主自由不是憑空而降 謝三泰與台灣的「街頭劇場」 最早出現於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RSS feed